杀20万不愿剃发的江阴百姓

Posted 百姓

篇首语: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杀20万不愿剃发的江阴百姓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杀20万不愿剃发的江阴百姓

2、清朝 三屠嘉定城

杀20万不愿剃发的江阴百姓

顺治二年(1645年)六月,清军占领南京后,多尔衮即以顺治的名义向全国发布了一道空前强硬的诏书,要求:“自今布告之后,京城内外限旬日,直隶各省地方,自部文到日,亦限旬日,尽令剃发。遵依者,为我国之民;迟疑者,同逆命之寇,必置重罪。”

这道措词严厉的圣旨很快传到了江阴县,江阴“风俗淳厚,敦礼让,崇气节,不屑以富贵利达为事”。尤其是江南人士自明初以来已日益强烈地意识到,自己的生存条件和状态与明王朝的统治政策密切相关。因此,明代中后期的江南人士普遍关心国事,其政治意识之强、热情之高,在中国历史上可谓空前。而且,与江南的其他城市相比,江阴还是商业重镇和交通枢纽,汇聚了不少慷慨任侠的尚武之士。

同年六月,清政府刚任命的江阴知县方亨履新到任。可能是方亨到任时还没接到从京城发出的剃发令,这位清政府的地方官员穿的还是明朝官员的服饰。方亨到任后,立即召集父老及县衙吏胥,问:“他们为何不交出户籍档案?”有关人员立即送上,方亨派人送往南京。这一细节表明,江阴人在面对崇祯自杀、明朝灭亡,以及随后的弘光被俘、南明瓦解的剧变时,并没有过多的关心,更没有表现出一丝一毫的愤怒,似乎改朝换代的事与他们的生活没有太大的关系。

然而风云突变,就在于那道从京城送往各地的圣旨。就在民间开始不安地传言新政府要求全国人民均行剃发时,这个传言被证实了。管辖江阴县的常州府宣谕豫亲王多铎的钧旨:“江阴县限三日内全部剃发。”这是顺治二年六月二十七日的事情。

方亨可能感觉有些突然,但还是不折不扣地执行了来自最高层的决策。次日,他令有关人员将剃发令四处张贴。当江阴士庶获知杀气腾腾的剃发令后,公推了几个代表向方亨请愿。方亨摆出县太爷的派头,对代表们大骂不止。代表们反唇相讥:“汝是明朝进士,头戴纱帽,身穿圆领,来做清朝知县,羞也不羞,丑也不丑?”方亨语塞,无言以对。

两天之后的闰六月初一早晨,方亨再次接到常州府要求严格执行剃发令的公文。这份公文中,顺治的圣旨被归纳为:“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方亨令书吏将此文件缮写后公布,书吏掷笔于地说:“就死也罢!”

常州府的命令迅速传遍全城,引起民众的极大愤怒。一批平时操练拳脚、常以侠气自诩的青年人携带兵器,鼓动群众前往县衙找方亨理论,一时间,应者云集。见此局势,方亨强作镇静喝令衙役收缴众人兵器。众人不肯,双方发生争执。这时,方亨的老师派仆人来向方亨贺喜,祝贺他当上了江阴县令。谁知这个不识时务的仆人竟指着众人大骂:“你们这些奴才们,个个都该砍头。”愤怒的民众一边骂他是降贼,一边奋臂殴打,一顿拳脚之后,仆人当场死亡。方亨害怕了,假意答应众人向上司请求免予剃发,暗中却派人给常州太守送信,并嘱守备飞报征剿。

方亨的两面派手法很快为民众所知,众人大怒,拥入方亨府第,用一条毛巾系在方亨的脖子上,威胁说:“汝欲生乎?死乎?”随即将方亨拘禁于宾馆。

拘方亨次日,江阴人已经普遍认识到一个毫不乐观的问题:哪怕说服方亨乃至常州太守请求不剃发,也丝毫改变不了新政府全民剃发的决心,那么唯一的办法就是使用武力。于是,江阴数万士民宣誓起事,推举典史陈明遇为首领。至此,为期81天的反剃发运动拉开了帷幕。

陈明遇当了半辈子不入流的典史,当江阴人把拒剃抗清的领导重任交付他时,他主持了几方面的工作:奖励忠勇之士;处死方亨及其家人,以绝内应;针对清军将领刘良佐的劝降,回复了一封豪气干云的信―如果清政府坚持剃发,“纵百万临城,江阴死守之志已决,断不苟且求生也”。

陈明遇是一个有自知之明的人,他的长处是厚道,与人为善,是一个值得信赖的忠恕之人,短处则是缺乏领导才能,尤其是军事领导才能。大敌当前,他想起了另一个人―阎应元。

和陈明遇一样,阎应元也曾任过多年江阴典史。但和陈明遇的敦厚不同,阎应元身上更显出一个将才的能力。在江阴典史任上时,他曾率兵丁抵抗海盗顾三麻子数百只战舰的进攻,使其不敢再犯江阴。江阴人感其再造之恩,把他的肖像供奉于社学中。按理,像阎应元这种立下大功的小吏,朝廷应当大行褒奖,但仅把他升为广东英德县主簿。如此优秀的将才,却沉于典史这种不入流的下僚,而军国大事执掌在一帮颟顸无能的肉食者手中,明朝的灭亡,一点也不奇怪。阎离任后,由陈明遇继任江阴典史之职。

当陈明遇派人找到阎应元时,阎应元爽快地说:“如果你们听我的安排,我就同意。”众人皆表示会唯命是从。于是,阎应元率家丁40人,在闻讯赶来相助的几千名乡兵的帮助下,杀进孤城江阴。从此,他再也没有离开过这座几十天后将陷入血泊与绝望的孤城。

作为江阴抗清义军总指挥,阎应元不负众望地显露出了他卓越的领导才能和军事谋略。阎应元挑选年轻力壮的士民和原有的民军,重新进行整编,命武举人王公略守东门,把总汪某守南门,陈明遇守西门,他自己守北门。此外,他还和陈明遇总督四门,昼夜巡守。城外的乡兵和城内的民军加在一起,数量有20万之多,阎应元令分保防守。城门用大木塞阻断,每人守一城垛,如战,则两人守卫,定期轮换休息。每10人为一小组,给小旗一面;百人为一大组,给大旗一面、红夷炮一座。接近城楼的街道上,分设供应守城军队饭食饮水的后勤点。

由于事发仓促,江阴城中箭矢存量较少,一时间要大批量制造,有临渴掘井之窘。阎应元于是命民军束草为人,外披兵服,每个草人手里执一竹竿,上面挑一盏昏黄的灯笼。制成之后,在月黑风高之夜,下令把草人一个个直立在城垛上,士兵们则伏在城垛下大声鼓噪,做出要乘夜出城袭营的架式,围城清军急忙放箭,这些箭都成了城中民军的战利品。

清朝 三屠嘉定城

三屠嘉定城

嘉定距江阴200余里,在今上海郊区。在江阴人民守城抗清的同时,嘉定10余万人也爆发了反剃发的英勇斗争。

清朝新任知县张维熙,一到任也是坚决执行清朝的剃发令,因而激起全县人民的反抗。城乡人民迅速以自然村、镇为单位和名号组织起来,赶走了张维熙,烧毁了前来镇压的清军船只,打败了清军。随后,全县人民公推素有声望的黄淳耀、侯峒曾作领导。黄、侯纠合义师,组织全城百姓修缮城墙。

降清将领李成栋带兵前来攻城,人民群众日夜坚守孤城达半月有余。后因连降大雨,城墙被冲毁,李成栋乘机攻进城内,对全城人民进行了三次血腥的屠杀。

除此之外,在杭、嘉、湖一带还有多起抗清义军同清朝进行殊死斗争。

陈子龙、夏允彝起兵于松江,联合太湖的抗清义师,攻打苏州。王佐才、顾炎武、归庄、吴其沆起兵于昆山 (今上海),艰苦支撑,力抗强敌,失败后,昆山被屠城。卢象观起兵于茅山,谋攻南京,后因消息走漏,败退太湖,顾炎武不久只身去北方,继续谋划反清斗争。沈廷扬、荆本彻率舟师退保崇明岛,不久,被攻灭。金声、江天一、吴应箕起兵于徽州,欲联结各地义军,到皖南山区建立反清基地,因奸细破坏,虽经激战,也最终失败了。

在反剃发斗争中,许多英雄人物“毁弃身家,上灭宗祀,断头碎骨,浩然不顾”,表现了民族正气。

在这一斗争中,地主阶级中的爱国知识分子、广大农民、手工业者、商人组成了统一战线,在“中兴大明” 的旗号下捍卫民族文化习俗,表示不承认满清的统治。

相关参考

清朝灭亡后,老百姓愿不愿剪掉辫子

清朝以前,汉人是不剃发的,这是我们自古的传统,更是儒家文化所不允许的。《孝经·开宗明义章》就写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然而,清军入关后,强迫民众「”剃发梳辫”,因此酿成了许多屠

清朝的 ”剃发令”唯这座小城不从,血战81天杀清兵七万余人

喋血孤城——「”江阴八十一日”守城记笔者每当读到它,内心便会被狠狠的撞击和深深的震撼。无数次想要将其用文字的形式完整的记录下来,以期让更多的读者知道民族尊严是多么的珍贵,而捍卫它的代价又是何其的惨痛!

清朝的 ”剃发令”唯这座小城不从,血战81天杀清兵七万余人

喋血孤城——「”江阴八十一日”守城记笔者每当读到它,内心便会被狠狠的撞击和深深的震撼。无数次想要将其用文字的形式完整的记录下来,以期让更多的读者知道民族尊严是多么的珍贵,而捍卫它的代价又是何其的惨痛!

剃发令

  剃发令(汉语拼音:Tifaling),中国清代初期强迫汉人仿照满人习惯剃发的法令。顺治元年(1644)颁布。满族男人头发剃去前额和四周,留存头发编成辫子垂之脑后。清在关外时,汉族及其他各族人民投降

孙之獬的生平简介 孙之獬是怎么死的

在清朝,男子的发型全都是一条发辫,此发型称作“金钱鼠尾辫”。  明末清初的时候,汉族男子都是不剃发的,剃发是满族的习俗。数千年来,汉人因“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的

清军入关后要求所有男子都剃发,那秃头或谢顶的怎么办

大家都知道,清朝是由满族入关后建立的。因为生活环境和文化信仰不同,所以满人的生活习惯与汉人存在很大的差异。清军入关后,为了更好的统治全国百姓,曾要求汉族、蒙古族和南方的少数民族等,改剃满族发型,改着满

清朝百姓为何不愿生女儿

众所周知,古代封健社会重男轻女,女子地位地下,很多家庭都不愿意生女儿。而到了清朝,这现象更明显,因为除了传统重男轻女思想的荼毒外,还有一个说不出口的原因,那就是清朝的一个「特殊制度」所致,让清朝下至百

70年代时,有20万难民逃往中国,中国崛起后他们再也不愿离开

中国一直是一个兼容并蓄,能够容纳各个民族的国家。从古代以来,中国的各个民族之间互相交流融合,各个民族大杂居小聚居,共同形成了如今56个民族和睦相处的局面。虽然各个民族的文化之间存在差异,但是通过民族之

20万唐军灰飞烟灭,唐玄宗最不愿提起的战事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唐玄宗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早在安禄山叛乱之前,唐玄宗曾发动过一次对外的战争,让他万万没想到的是,这场战争竟会成为心中永远的痛:唐朝不但以失败告终,而且前后损失

北魏后妃为何不愿生太子

立太子前,先赐死其生母。这种残忍的传位方式,史学界称之为“立子杀母”或者“子贵母死”。开此先河的,是汉武帝;形成制度的,却是拓跋氏。汉武帝“立子杀母”,在西汉仅此一例;而拓跋氏的“子贵母死”,却在北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