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文学家赵翼简介 赵翼的成就是什么
Posted 史学
篇首语:常勤精进,譬如水长流,则能穿石。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清代文学家赵翼简介 赵翼的成就是什么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2、历史人物 赵翼是哪个朝代的诗人 清代诗人赵翼简介历史名人
清代文学家赵翼简介 赵翼的成就是什么
赵翼简介
赵翼是清代杰出的文学家和史学家,他的诗词在清朝时一绝,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赵翼的诗歌具有很鲜明的个人特色,他的一生留下了很多为后人称道的诗歌,赵翼的生平经历很丰富,下文是大概的赵翼简介。
赵翼雕像
赵翼的父亲在他十多岁的时候就已经去世了,赵翼接替了父亲的职业,成为一位私塾老师,他优秀的文学素养也为今后的人生打下了基础。他不仅敢于评判历代著名诗人的作诗特点和风格,还自成一派,主张写诗重点在于“灵性”。他写的诗大多风格独特,有时暗讽朝政,有时隐喻生活,思想很新颖。大概正是因为赵翼敢说敢做的性格,才造就了他辉煌的一生。
赵翼的一生当中有长达三十年的归隐生涯。在晚年又成功的献计平压了台湾起义,在被邀请继续为朝廷做事的时候,他却严厉的拒绝了,把后半生的生活都献给了文学。和为官想比,赵翼似乎更适合文学。当时赵翼虽然年龄已大,但依旧笔耕不辍。在晚年的时候著成《二十二史札记》,这是非常宝贵的历史巨著。此作的诞生,为后世研究五代时期的历史提供了很大的方便。
寥寥数语不足以描绘一个名人的一生,赵翼在八十六岁的时候阖然长逝,赵翼简介不能凸显出伟人的风采,但是伟人的高尚品格是永远不会消失的,赵翼在后人的心中永存。以上便是赵翼简介。
赵翼的成就
赵翼是清朝时期一位著名的文学家和史学家,是“清代性灵派三大家”之一,传言他十二岁的时候就会举文,街坊邻居都感到很惊讶。他早年在一个大户人家做私塾老师,解聘后凭借自己的智慧逐渐得到赏识,成为一代名家之一。这样的一个历史名人,生平的贡献一定很多,那么赵翼的成就主要有什么呢?
赵翼画像
赵翼的成就之一是对诗歌的特殊体会。他不仅敢于评判历代著名诗人的作诗特点和风格,还自成一派,主张写诗重点在于“灵性”,他认为前人写的诗大多古板无趣,也不赞成神韵和格调的说法。他写的诗大多风格独特,有时暗讽朝政,有时隐喻生活,思想很新颖。在那个保守又固执的年代,这样的一个诗人为我们留下了巨大的诗歌财富,在他现存的四千多首诗里,有很多具有个人特色的诗词。
赵翼的成就还体现在他丰富的史学知识上。其著作《二十二史札记》,实际上是把《旧唐书》和《旧五代史》罗织在了一起,为了完成这部巨著,他从四十岁就开始动工,所批阅的廿四史就有3200多卷,要批注的笔记更是达到了4000多种,一直到了他七十岁的时候才完成了巨著的编写,努力当然是会有回报的,《二十二史札记》与《十七史商榷》、《二十二史考异》合称三大史学名著。
可以说赵翼最大的成就就是留下了宝贵的文学作品,在当代社会也具有很高的价值。
历史人物 赵翼是哪个朝代的诗人 清代诗人赵翼简介历史名人
赵翼,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诗人,他的一生发表过血多著作,其中最著名的有《论诗》五首、《廿二史札记》,不仅如此,赵翼还与袁枚、张问陶并称清代性灵派三大家。那么,你知道赵翼是哪个朝代的诗人?赵翼是怎么死的呢?带上疑问,以下文章将为您解答。
赵翼是哪个朝代的诗人
赵翼出生于1727年,是清代文学家、史学家。字云崧,一字耘崧,号瓯北,又号裘萼,晚号三半老人,汉族,江苏阳湖(今江苏省常州市)人。
赵翼的先祖是宋代宗室,到了他的祖父尚且为官儒林郎,后家道开始中落。他的父亲赵惟宽,字子容,以设塾授业为生。赵翼自六岁起,即随父亲就读于外。
乾隆二十六年,赵翼高中进士。官至贵西兵备道。旋辞官,主讲安定书院。长于史学,考据精赅。论诗主“独创”,反摹拟。五、七言古诗中有些作品,嘲讽理学,隐寓对时政的不满之情,与袁枚、张问陶并称清代性灵派三大家。
赵翼所著《廿二史札记》与王鸣盛《十七史商榷》、钱大昕《二十二史考异》合称三大史学名著。
赵翼是怎么死的?
赵翼应该是病死的。据悉赵翼出生于世家,其祖父是官儒林郎,可惜,后来赵翼家道开始中落。他的父亲赵惟宽,字子容,以设塾授业为生。而赵翼自六岁起,即随父亲就读于外。十二岁为制举文,一日能成七艺,人皆奇之。
乾隆六他的父亲在一家姓杭的大户家教书时去世。赵翼孤苦伶仃,无以养弟妹。杭家怜悯他,遂留他继承父业,继续教书。当时他仅15岁。十九岁入府学,成为秀才。在此后的数年中,他一直应聘为富家课徒。
乾隆二十六年,赵翼高中进士一直到乾隆四十五年赵翼取道山东赴京,打算在宦海竞渡中再决雌雄。行至台儿庄,忽患风疾,双臂不能自主,他只好向命运屈服,掉头南归。从此开始了长达三十余年的归隐生涯。
嘉庆十五年(1810年),重赴鹿鸣宴,赐三品冠服。嘉庆十九年,也就是1814年,赵翼去世,享年八十六。
以上是关于赵翼的个人信息,如你想了解更多历史人物信息,敬请关注历史网!
相关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