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识人善用 为何把袁世凯骂得狗血喷头

Posted 朝廷

篇首语:所谓活着的人,就是不断挑战的人,不断攀登命运险峰的人。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李鸿章识人善用 为何把袁世凯骂得狗血喷头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李鸿章识人善用 为何把袁世凯骂得狗血喷头

2、历史秘闻 为何

李鸿章识人善用 为何把袁世凯骂得狗血喷头

甲午战争爆发前,袁世凯在朝鲜做知事无可为,随后便托辞返回国内。回津之后,李鸿章以袁世凯人才可用,委派他办理前敌营务,但袁世凯并不想从事后勤工作,因而在工作之余又背着李鸿章在京中托人找关系,另谋出路。

袁世凯之所以能够得到迅速升迁,与李鸿章的提拔重用是分不开的,但令李鸿章不能容忍的是,袁世凯竟然求到了自己的政治死敌翁同的门下,这在当时的官场上可是犯了大忌的。由此,李鸿章开始疏远并冷淡袁世凯,而袁世凯更是一个现实主义者,他在甲午战败、李鸿章失势之后,干脆就改投门户,另找靠山。

在经历甲午战争的惨痛失败后,清廷中改练新军的呼声渐高,而袁世凯凭借自己曾经帮朝鲜练过新军的经验,也试图抓住这个机会,实现自己以西法练兵的计划。为此,袁世凯上下奔走,向权贵们推销他的练兵计划,并最终获得成功。

李鸿章从日本谈判回国后,便一直闲居京城贤良寺,对袁世凯的所作所为十分不屑。当时的李鸿章,因为代表清廷签署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非当官居闲职、门前冷落,而且为舆论所不容,因而心态不免有些失衡。

曾国藩的孙女婿、当时入李鸿章幕府的吴永在《庚子西狩丛谈》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说李鸿章从日本回到天津后,他与直隶的官员及候补官员一同进见,当时的袁世凯已被授予直隶按察使的职务,但并未到任而是专职练兵。直隶按察使是地方大员,自然在进见官员的前列。李鸿章到后,袁世凯便上前汇报练兵事宜,说初步的计划也已经部署,德国教习也已经聘请,日内便可签订合同,马上便可以正式展开了。

令众人没有想到的是,一向有风度的李鸿章这次却没有等袁世凯说完便勃然变色,他举起手中的手杖,砰砰的敲打着地面,厉声道:“悖⌒『⒆佣得什么练兵!又订的什么合同!我治兵数十年,现在尚不敢说有什么把握。兵是这么容易练的吗?你雇几个洋人,扛上几杆洋枪,喊几个洋口令,便算是西式军队了吗?”

袁世凯当年36岁,在遭此斥责之后,顿时面红耳赤,亦不敢反驳。周围的同僚们,从来没有看到李鸿章发那么大的火,大家都低着头,既不敢看李鸿章,也不好意思看袁世凯,场面十分的尴尬。在吴永看来,袁世凯当时已经有崭露头角之像,李鸿章看起来倒是有意要杀杀他的威风。

事实上,此时的李鸿章正处于个人政治生涯中最低潮,他对于袁世凯奔走于政敌翁同门下而始终耿耿于怀。有一次,袁世凯来拜访这位过气的老领导的时候,李鸿章终于再次爆发并痛斥了袁世凯一顿……巧合的是,这次吴永又在旁边耳闻目睹。

据吴永的记载,当他与李鸿章在贤良寺闲聊的时候,袁世凯前来拜见,于是他便避入别间。袁世凯在寒暄了几句之后,便为老上司的遭遇表示不平:“中堂当年铁马金戈,为朝廷立下了汗马功劳,如今朝廷只给予内阁首辅的空名,虽然每日随同上朝请安,实则无所事事,这样太不公正了。中堂大人不如暂时告假还乡,等到朝廷遇到难事了,届时必定会想到股肱老臣,这样中堂再次出山,岂不是名正言顺,而且能挽回昔日的声望?”

甲午后被权贵们排挤的李鸿章,此时却十分敏感,袁世凯的话音刚落,他就厉声呵斥道:“停,停!慰亭,你这是给翁叔平(叔平是翁同)当说客来了吗?我要是请辞出了缺,那他就可以依次升到协办大学士的位置……他想得倒挺美!你回去告诉他,让他想都别想!要是别人出了缺,让出一个位置给他,那我管不着,但要想让我空出一个位置来给他,这万万办不到!只有我有一口气在,就要鞠躬尽瘁、死而后己,决不会无故请辞,奏请开缺。我们这些做臣子的,对朝廷哪能说三道四,计较这计较那的?你要是受他所托,在这里花言巧语,我是不会受你们愚弄的!”

袁世凯听后不敢反驳,只能向李鸿章道歉并唯唯而退。

袁世凯走后,李鸿章余怒未消,他把吴永招呼进来,问:“刚才那个人,你认识吗?”吴永说:“知道,但并不熟悉。”李鸿章恨恨地说:“袁世凯你怎么会不知道?这个人真是个小人!他为了巴结翁叔平而来这里做说客,嘴巴里说得天花乱坠,想要欺骗我乞假开缺,一边给翁叔平让出一个协办大学士的位置……哼!我偏不退!当年老师(即曾国藩)教我‘挺经’,这次倒可以用上!我就是要和他们挺着,看他们有什么招?我刚才当面训斥袁世凯,就是要免得他再来嗦,我在官场摸爬滚打了几十年,什么事情没有见过?我难道还会受这种人的捉弄吗?”

不过话说回来,李鸿章这次呵斥袁世凯却是错怪了他,因为按照翁同的作风,是决不会随便请一个人去做说客的,何况袁世凯和他还不算太熟悉。李鸿章之所以对袁世凯发怒,主要原因还是当时翁同得势,而李鸿章失势,在世态炎凉的感叹之余,正好赶上袁世凯说了不中听的话,结果把火全发他身上去了。

相对而言,袁世凯做人还算可以,他在李鸿章失意的时候还常去看望这位老领导,原因就是李鸿章对他有知遇之恩。相比一些落井下石的朋友,袁世凯已经是难能可贵。在被李鸿章呵斥之后,袁世凯并没有任何不敬的言语和举动,就这点而言,他的官场修为和涵养,甚至已经超过了李鸿章呢。

再说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李鸿章虽然暂时失势,但他多年经营的淮系势力仍旧存在,正如袁世凯说的,一旦国家有事,还得请老将出马,届时李鸿章为朝廷重用,也是指日可待的事情。在庚子事变、局势失控后,当时清廷能想到的,还是被贬斥到广东做总督的李鸿章。可惜的是,此时的李鸿章已经是油尽灯枯,他在主持完与列强的谈判后便一病不起,不日便撒手西去。

不过,李鸿章在临终前办了一件大事,那就是向朝廷力荐袁世凯继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的职位,这也意味着袁世凯继承了李鸿章的衣钵(此说流传甚广,不过据考证似无此奏)。此时的袁世凯,不过40出头。

袁世凯的付出,最终有了丰厚的回报,而袁世凯做上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也确实在清末新政和立宪中表现突出,为中国向近代化转型立下了汗马功劳。由此可见,袁世凯有李鸿章这样识人善用的领导,幸莫大焉;而李鸿章能有袁世凯来继承他的事业,何尝不是“不幸中之大幸”?

历史秘闻 为何

晚清中兴四大名臣有两种说法,前者为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彭玉麟。后者为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史学界比较公认的说法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

下面就谈一谈后者四大名臣被世人骂得狗血喷头的原因:

第一位:曾国藩。

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被视为“古今第一完人”。曾国藩的崛起,对清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他的倡议下,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可以说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化建设的开拓者。

后世对曾国藩的评价不一,斥骂者也不乏其人。早在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时,即有人责其杀人过多,送其绰号“曾剃头”。再加上太平天国是农民起义,而且以汉族为主,所以许多人更是把视为满清的鹰犬,骂他以血腥的手腕暂时扑灭了汉族人民的大反抗,暂时拯救了清朝的大危机。到了1870年“天津教案”,不少人骂他是卖国贼,以致曾国藩也觉得“外惭清议,内咎神明”,甚至有四面楚歌之虑。辛亥革命后,一些革命党人说他 “开就地正法之先河”,是遗臭万年的汉奸,建国后的史学界对他更是一骂到底,斥为封建地主阶级的卫道士、地主买办阶级的精偶。当代学术界对曾国藩的评价日趋活跃,不乏赞誉之声。

第二位:李鸿章

作为淮军、北洋水师的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领袖、晚清重臣,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曾经代表清政府签订了《越南条约》《马关条约》《中法简明条约》等。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其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慈禧太后视其为“再造玄黄之人”,当时西方把他与俾斯麦、格兰特并称为“十九世纪世界三大伟人”。

时至今日,斥骂李鸿章的人不在少数。同是镇压过农民起义的“刽子手”,一直为人诟病。而不少人骂他借洋务运动在朝廷和洋人之间左右逢源,弄权舞弊,中饱私囊,培植私人势力,经不起洋人真枪实弹的检验,损害、出卖国家利益习以为常,一味主和,在洋人的侵略面前毫无抵抗意志。结果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无疑成为很多眼中的“卖国贼”。而且主张放弃新疆,重视海防,也是人生的另一大污点。

第三位:左宗棠

晚清重臣,军事家、政治家、著名湘军将领,洋务派首领。官至东阁大学士、军机大臣,封二等恪靖侯。一生经历了湘军平定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平叛陕甘同治回乱和收复新疆维护中国统一等重要历史事件。

同是镇压太平天国的将领,相比前两者,名声好上许多,左宗棠一直被视为民族英雄。左宗棠应该属于主战派,对当时主和的李鸿章作出以下批评:“对中国而言,十个法国将军,也比不上一个李鸿章坏事”;“李鸿章误尽苍生,将落个千古骂名”。尤其在新疆的问题上,最终是值得肯定的。那么他的骂名从何而来?就是曾经在镇压回汉互相屠杀的同治陕甘回变时,带领湘军对回民进行报复性屠杀,所以认为他心狠手辣,故有"左屠夫,左剃头"之称。此外,利用卖国商人胡光镛向洋人借来高息贷款和大量的洋枪洋炮,赴西北围剿,也背上了不少骂名。

第三位:张之洞

早年是清流首领,后成为洋务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张之洞曾任内阁学士、山西巡抚、两广总督、湖广总督、两江总督、军机大臣等职,官至体仁阁大学士,位极人臣。政治上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洋务运动期间,创办了诸多实业,如汉阳铁厂、大冶铁矿、湖北枪炮厂等。此外,他创办了自强学堂、三江师范学堂、湖北农务学堂、湖北武昌蒙养院、湖北工艺学堂、慈恩学堂(南皮县第一中学)、广雅书院等。

在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中,张之洞名声最好。与前三者相比,作为清流首领,他极为重视自己的名声,早在翰林院当值期间,就与当时的宝廷、张佩纶齐名。他和李鸿章形成鲜明对比,比如后来在辛丑谈判期间,张之洞每天都会给李鸿章发一大篇电报,每一篇至少几千字,强烈斥责他向洋人低头的行为。认为洋人也是有礼义廉耻的,应当据理力争,让洋人道歉。并且自告奋勇代替李鸿章去痛斥洋人。李回电:电报每字两角四分太贵,无事勿再多言!这就体现了他另一个特点,就是特别能说,特别敢说。与后世评价相比,时人多言其有学无术。

相关参考

周恩来会为何事把人骂得狗血喷头

核心提示:有的时候总理也发脾气。尤其对有些外交人员身上的“大国主义”习气深恶痛绝,他会骂得你狗血喷头。比如看不起小国,想指挥人家,到人家那里不尊重风俗习惯,嫌人家落后,总理非常非常看不惯。周恩来资料图

曹操为何对知识分子下杀手

在东汉末年这样一个时局混乱的动荡年代,曹操之所以能够脱颖而出,统一中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实行的唯才是举的用人机制。曹操为了能广泛地吸收和笼络文人名士,哪怕这些人把他骂得狗血喷头,他也爱怜其才,赦之不

曹操为何要对不肯臣服的知识分子下杀手

在东汉末年这样一个时局混乱的动荡年代,曹操之所以能够脱颖而出,统一中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实行的“唯才是举”的用人机制。曹操为了能广泛地吸收和笼络文人名士,哪怕这些人把他骂得狗血喷头,他也“爱怜其才”

动荡年代 曹操为何要对知识分子痛下杀手

在东汉末年这样一个时局混乱的动荡年代,曹操之所以能够脱颖而出,统一中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实行的“唯才是举”的用人机制。曹操为了能广泛地吸收和笼络文人名士,哪怕这些人把他骂得狗血喷头,他也“爱怜其才”

曹操为何要对知识分子痛下杀手? 揭秘动荡年代

在东汉末年这样一个时局混乱的动荡年代,曹操之所以能够脱颖而出,统一中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实行的“唯才是举”的用人机制。曹操为了能广泛地吸收和笼络文人名士,哪怕这些人把他骂得狗血喷头,他也“爱怜其才”

李鸿章袁世凯明知日本要出兵 为何还带领清军进朝鲜

核心提示:袁世凯会有些什么主张呢?本来袁世凯就一直在计划对朝鲜进行更加积极的干预,这次的东学党动乱正好是个直接出兵的机会。那么袁世凯知不知道根据《天津条约》,一旦中国出兵,日本也有权出兵这回事呢?他知

袁世凯送礼的时候善用这样一招,百试不爽,得到的回报极大

袁世凯年少的时候十分想要考取一个功名,因此读书非常用功,如果用我们现代人的话来说,就是读书读到吐血。可是袁世凯在十七岁和二十岁的时候分别参加的两次乡试却都没有中举,于是袁世凯一怒之下将所有的诗文都烧毁

刘备用人最大特点是什么 刘备识人有多厉害

刘备用人刘备在那个时代,要说个人能力只能算是一般,论文韬武略,远远不如曹操孙权,比起气魄也是多有不如,但是他最终能够称霸一方,奠定下三方鼎立的局面,这和他知人善用、优秀的用人能力是分不开的。刘备雄姿英

为何还要上折子推荐袁世凯

李鸿章在弥留之际,给太后和光绪皇上上了一个折子,内容如下:垂危,自知不起,口占遗疏,仰求圣鉴事。窃臣体气素健,向能耐劳,服官四十余年,未尝因病请假。前在马关受伤,流血过久,遂成眩晕。去夏冒暑北上,复患

国学大师的章太炎,骂人无数,连鲁迅都佩服,独独就怕一个人

有人说,鲁迅非常能骂人,那是因为他不知道章太炎!章太炎,国学大师!本来搞国学的,应该是温润尔雅,章太炎先生反其道而行之,一副「”狂生”的形象。狂魔从袁世凯到国父孙先生,都被章太炎骂的狗血喷头!袁世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