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为何被称为中国“第一卖国贼”

Posted 慈禧

篇首语:学问是心灵的慧眼。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李鸿章为何被称为中国“第一卖国贼”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李鸿章为何被称为中国“第一卖国贼”

2、历史第一卖国贼不仅是女人还是美女

李鸿章为何被称为中国“第一卖国贼”

李鸿章的功过,李鸿章是好人还是坏人?关于李鸿章,流传下来的野史不少,随便搜索一下,痛骂他的文章不可胜数。受史书舆论断章取义的片面影响,百年来被称为中国“第一卖国贼”的李鸿章一直承受着如此巨大的冤屈而无法翻案。

李鸿章的功过,李鸿章是好人还是坏人

严格说,李鸿章应该是个毁誉参半的人,有大功亦有大过,只是因为其“过”过大,而导致大“功”也显得羸弱无比。站在今人的角度考虑,无论这个人物功过如何,这个汉族人能在满族人的天下里纵横驰骋,不精通官场哲学的人是很难做到这一点的。

和晚清很多汉族官员一样,李鸿章也是从书生一步步当官而发迹的,只不过相比于很多人的功成名就,李鸿章的辉煌则来得稍晚一些。李鸿章在曾国藩身边做了很多年的幕僚,最后升任江苏巡抚的时候已经四十岁了,可谓大器晚成。

李鸿章升任江苏巡抚,可谓实至名归,其识见和刀笔吏的功夫非常深厚,这在他给曾国藩做幕僚时就显现出来了。对此,曾国藩赞叹道:“所拟奏咨函批,皆有大过人处,将来建树非凡,或竟青出于蓝,亦未可知。”在拟奏折的时候,怎么反驳上级,如何敷衍皇上,怎样揣摩圣意,怎样打太极拳等,李鸿章都能处理得极为贴切。

实际上,作为晚清第一重臣,李鸿章的真正本事并不是仅仅给曾国藩做做幕僚、写写奏折,他的真正本领是处理君臣关系。应该说,大臣所以能成为大臣,除了要有时运,更多的要看个人的种种看家本领。举个例子,在晚清国势衰退之时,李鸿章一直都是主张维新变法的,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更是其一手操办的。因此,与主张改革变法的光绪帝“不谋而合”地走到了一起。结果,1898年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政变后,光绪被囚,慈禧重训朝政,很多维新人士不是被杀就是逃往海外。就在此时,和李鸿章有过节的人乘机到慈禧太后面前告状,称其是维新派。

为此,慈禧问李鸿章:有人说你也是维新派,有没有这回事?

――与“李鸿章的功过是非”相关的阅读推荐――

1896年李鸿章出使俄国吸烟排场镇倒全场曾国藩和李鸿章是什么关系

李鸿章考场写出缠绵悱恻爱情故事李鸿章如何评价北洋海军学生官

李鸿章的三个“杆子”是什么?李鸿章曾接受《纽约时报》专访

李鸿章曾任直隶总督20余年李鸿章简介:清末权势最为显赫的封疆大吏

对于慈禧太后的问责,李鸿章的回答非常实在:臣确实是的,但臣却从来都不过问废立之事;如果不维新能让国家富强的话,中国早就富强了,为什么还要等到今日还是如此呢?如果说主张变法者就是维新党的话,臣无可逃。慈禧听后,原来对李鸿章的忧虑顿时化为乌有。在慈禧眼里,她最关心的不是中国有没有富强,而是自己是不是大权在握,至于其他事情,诸如是不是支持维新、主张变法等都是无所谓的。应该说,此时慈禧考虑的是你是“思想错误”还是“组织错误”。实际上,回看李鸿章的回答,无疑是非常明智的。

作为主张洋务运动的带头人,改革维新的口号他喊了很多年,如果对此加以抵赖,自然是过不了慈禧这一关的。而他并未抵赖,而是“坦白从宽”,然后说至多自己是“组织错误”,而非“思想错误”,只要表明自己并没有紧跟皇上即可。李鸿章的官场智慧可见一斑。

对于做官,曾国藩曾把李鸿章与清代著名学者俞樾作了比较,曾国藩说:“李少荃拼命做官,俞荫甫拼命著书。”“拼命”二字把李鸿章热衷官场、醉心仕宦的面目刻画得极为贴切。李鸿章官居极品,位极人臣,历几十年而不衰,显然得益于他的为官之道。

李鸿章的为官之道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见风使舵,媚上有术。一次,在和曾国藩的孙女婿吴永闲聊时,李鸿章就说:“很多人都害怕谈‘热衷’二字,对此我持反对意见。士人进了官场,不管做什么事,对上致君于尧舜,对下给百姓以恩泽,个人的事业、学问、经济,任何事情得不到皇帝的信任都不行。你看我现在不受人重视,怎么能不热衷呢!”从李鸿章的这句话可以看出,要想保住手中的权力,必须得到上级的信任,这也是李鸿章的为官之道。

在中日甲午战争之前,清廷内部出现了主战和主和两派,以光绪为首的主战,而以慈禧太后为首的主和。在这件事上,身为外交大臣的李鸿章早就知道日本的野心了。但是考虑到慈禧太后为了保存实力必然主和,因此,他义无反顾地和慈禧站在了一条战线上。

因此,当一些北洋海军将领为了增强自卫能力,多次请求添置新式船舰时,李鸿章的回答是:“现在考虑到时艰款绌,我没敢奏咨渎请,如果有什么问题由我承担好了。”实际上,为了取媚于慈禧,大量的海军军费已经被挪用到给慈禧建造颐和园的工程上了。

在取悦上级时,除了见风使舵外,李鸿章常常报喜不报忧。一次,李鸿章上疏说直隶一个地方的“麦秀两歧”,就是说一棵麦子上长了两个穗。这在当时是被看做天下太平和主上圣明的征兆。身为直隶总督并自诩精通洋务的李鸿章,居然也用这种把戏来奉承慈禧太后。

对待上级,李鸿章见风使舵,而对待下级也驭人有术。在治理湘军时,曾国藩采取的措施是要求兵士“第一要才堪治民,第二要不怕死,第三要不汲汲名利,第四要耐受辛苦”――曾国藩主要是依靠传统的儒家道德来教育和约束部下。和曾国藩截然不同的是,在治理淮军时,他更善于以“利”来驱使部下。让人颇感意外的是,对于无法给予差使的人,他很礼貌,而对于可以委以重任的人,他则故意加以粗言恶语,根本不像是个书香门第的翰林。这也导致被他骂的人常常不以为耻,反而沾沾自喜。李鸿章的这一驭人之术导致求差之人为了求得差使而甘心以被骂为荣,他虽明知这些人都是唯利是图的小人,还仍然愿意委以差使,其直接的后果是吏风日下。

所以,晚清官场的风气败坏,李鸿章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在官场上,李鸿章更多的是使用权术和手腕,这和他的老上司曾国藩的农民式的“本分”迥然不同,这一点,从曾国藩功成名就后的全身自保上可见一斑。作为镇压太平军的“第一功臣”,曾国藩首先想到的是为了自保而将部分湘军将士遣散回家,以使自己能韬光养晦,免除了清廷的后顾之忧。而李鸿章则相反,他过分看重权势,占据高位不肯下来,并通过罗织关系网以自固。

作为晚清官场上犹如蛟龙得水的人物,李鸿章为了自身利益,对上见风使舵,对下驭人有术,他所做的贡献还是不可磨灭的。作为晚清的改革先锋,尽管后来的历史书对于他在洋务方面多有贬低之词,但回到历史现实去考虑,李鸿章主持的洋务运动在工业、商业、军事以及文化的近代化方面所作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果,已属不易。而无论是办机器局、招商局,设电报、修铁路,还是派留学生以及陆军海军的近代化,这些大事件都与李鸿章密切相关,都和李鸿章的支持和努力分不开。对此,这个著名的改革家说:“我辈若不破群议而为之,并世而生,后我而起者岂复有此识力?”意思是说,我们现在若不能顶住压力,把事情办好,那后来的人恐怕都不一定想得起来要这样做呢!

虽然李鸿章这个大人物贯穿了洋务运动的整个过程,但他的运动还是很不彻底的,梁启超也曾批评李鸿章“不敢破格”。但从李鸿章的一生来看,他虽然未能破格,但终究始终力所能及地在推进革新。

应该说李鸿章之所以背上千古骂名,不是因为其在官场上多么卑鄙,而是在处理外交事务时,无形中成了慈禧乃至清政府的替罪羊。对于李鸿章而言,可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熟知外交事务使李鸿章能够权倾一时,但也是外交让他事业、声名受累,百年都难翻身。

所谓“弱国无外交”,能在晚清政府羸弱、列强纷争之中为政府多挣得些许利益已当属不易。从当年到上海雇佣“洋人洋枪”、“协防”初次与洋人打交道开始,李鸿章逐步走上了参与全局性外交决策之路。应该说,李鸿章当年“借师助剿”是为了维护政府统治的需要,也是其奉承上级之道,但在利用洋人方面,他也是忐忑不安的,因为他担心洋人后患无穷,为此一直坚持对“洋枪队”要“权自我操”,谨防“太阿倒持”。他的方针是“于调停笼络之中仍寓裁制控驭之道”,最终李鸿章得以“过河拆桥”――达到了利用洋人镇压太平天国然后又将其迅速遣散的目的。

在对内对外方面,李鸿章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颓废的晚清势力中稳固了自己的位置。官职越来越大,参与全国外交决策也越来越多,问题也越来越复杂。李鸿章一生中参与了许多中外谈判,签订了许多中外条约,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带有“丧权辱国”性质的条约。作为主要谈判人,自然难辞其咎。不过,在大败之后签订“城下之盟”,战败国讨价还价的余地其实非常有限,而且诸如割地赔款事关重大,最后的决定权其实还是在朝廷手中。李鸿章的事业、名声却也被毁于此,这也是至今他仍背骂名的主要原因。

对此,李鸿章自己也非常明白。他承认,中日甲午战争“至一生事来,扫地无余,如欧阳公所言,‘半生名节,被后生辈描画都尽。’环境所迫,无可如何。”他无奈地感叹道:“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不揭破犹可敷衍一时。如一间破屋,由裱糊匠东补西贴,居然成一净室,虽明知为纸片糊裱,然究竟决不定里面是何等材料。即有小小风雨,打成几个窟窿,随时补葺,亦可支吾应付。乃必欲爽手扯破,又未预备何种修葺材料,何种改造方式,自然真相破露,不可收拾,但裱糊匠又何术能负其责?”

梁启超评价李鸿章说:“要而论之,李鸿章有才气而无学识之人也,有阅历而无血性之人也。”所谓学识,在当时指十九世纪以来的科学文化知识以及政治外交制度等。李鸿章生长在闭塞落后的晚清时代,由于社会环境的影响,使其没有机会接触到西方文化的真正本质,这也是可以理解的。说他有阅历而没有血性,这当然是中国封建社会长期造成的官吏习性使然。概言之,李鸿章是个过渡时代的过渡性人物,他用农民起义军的鲜血染红顶子,既促使中国向半殖民社会沉沦,又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艰难步伐。李鸿章是腐朽的大清王朝的忠臣,是封建社会的补天者。

历史第一卖国贼不仅是女人还是美女

对于卖国贼,人们首先想到的我想一定是宋朝的秦桧了,但是,如果卖国贼是以抛却国家利益使得国家领土利益受损的话,那秦桧真的还不算什么,而若洗漱整个中国史什么卖国贼能顶得上这一位呢?她自认第二没人敢认第一,她是谁?她就是清朝最后一位皇太后,人称慈禧太后。

与想象中不同的是,慈禧并非出身名门,仅凭自身姿色获选入宫,赐号“兰贵人”,自诩“宫人以我为美”,美到遭人嫉妒的程度,当时年仅十七岁的慈禧,拉开了其统治晚清朝政的序幕。

(本画作者在《慈禧写照记》中写道:“我看眼前这位皇太后,乃是一位极美丽极和善的妇人,猜度其年龄,至多不过四十岁(其实慈禧已年近七旬),而且其性情佳丽姣好,使人一见便生喜悦之情。”)

而为什么说慈禧是历史第一卖国贼呢?慈禧本人说过非常著名的一句话“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字面意思就是:衡量中国的物力财力,能给就给,只要能讨得各国的欢心。为求保清廷平安,更为保她尊位无损。可以满足侵略军的一切要求。

同时,慈禧懦弱“求和”的心理,更是让整个国家变得毫无尊严可言。懦弱得最窝囊的体现是在从1883年12月开始的中法战争,在中法战争中,清军英勇战斗,一路高歌猛进,眼看就要获得战争的胜利,理应“乘胜追击”。

但到了腐败软弱、一味求和的清政府这里竟变成“乘胜即收”,与法国侵略者加紧谈判,最后竟在1885年6月9日签订了屈辱的《中法新约》,造成了“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的局面,在背后授意,操纵这次谈判的,正是慈禧。

中日甲午战争战败,签订《马关条约》(1895年4月17日)时,慈禧电令李鸿章同意日本的各项无理要求,由于电码被日军破译,所以导致签约时被日本牵着鼻子走,使的日本获得的利益大大超过日本的预期,非但没有收敛,反而刺激了其侵略的野心。

其后在1900年5月28日,八国联军发动武装侵略战争,日本赫然在列。软弱无能的清政府自然无法与八国联军分庭抗礼,再次战败。清政府为了保全自己,也由于八国联军宣称不追究慈禧的责任,“感恩戴德”的慈禧大口承诺,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目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辛丑条约》。

诚然清政府的确已是强弩之末,但造成这样的形势的,不正是大清的掌权者们吗?“不败而败,不胜而胜”是何等的屈辱与懦弱,先向敌人低头还不够,还要紧接着向敌人下跪。古有断头将军,死而不屈。一味忍让,只会让人更得寸进尺。而这慈禧美女,也算是断了国家的脊梁。

相关参考

历史第一卖国贼不仅是女人还是美女

对于卖国贼,人们首先想到的我想一定是宋朝的秦桧了,但是,如果卖国贼是以抛却国家利益使得国家领土利益受损的话,那秦桧真的还不算什么,而若洗漱整个中国史什么卖国贼能顶得上这一位呢?她自认第二没人敢认第一,...

历史第一卖国贼不仅是女人还是美女

对于卖国贼,人们首先想到的我想一定是宋朝的秦桧了,但是,如果卖国贼是以抛却国家利益使得国家领土利益受损的话,那秦桧真的还不算什么,而若洗漱整个中国史什么卖国贼能顶得上这一位呢?她自认第二没人敢认第一,...

中国为何被称为China(瓷器)

中国为何被称为China(瓷器)?不可不知的中国陶瓷发展史  以下文字资料是由(本站网www.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此处

忻州佛光寺东大殿为何被称为“中国第一国宝”

就是这里,笔者曾经从北京出发,驱车开了5个多小时终于在茫茫深山中找到了他,之所以对这里那么神往,全是因为梁思成的一部纪录片得知了这座有着“中国第一国宝”“亚洲佛光”的佛光寺,这座建于唐代的古建,竟然在

甲午战争为何被称为国耻

这次战争的起因不过是一个外交事件,战争的本质是就是中国和日本为了争夺对朝鲜半岛的控制权。朝鲜是清朝的属国,日本想要争夺它就是为了扩张原材料产地、掠夺资源,用来供应国家工业化的需求。中国是陆地大国,历来

墨子为何被称为中国最早的“黑社会”老大

众所周知,墨子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农民出身的哲学家,更创立了墨家学说。但是,你知道墨子是中国最早的“黑社会”老大吗?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下面小编就给大家好好介绍一下!穿草鞋,是墨子的大众形象。这说法出...

康熙为何被称为“爱银皇帝”

  康熙帝是康乾盛世的开创者,也是中国古代为数不多的一位明君。他的雄才大略和文治武功,世人早已多有评说。值得一提的是,这位幼年登基的万乘之君,还是一个去奢从简、厉行节约之人。  以身作则  康熙帝的日

为何她被称为老佛爷 慈禧秘史

中国近代历史上,慈禧太后作为祸国殃民的妖后,众口铄金,简直罪不可赦。但当时大清朝内部,都称呼她为慈禧老佛爷,但罕为人知的是,偏偏她还信奉道教,道号“广信子”,这是不是让人非常奇怪。那么,我们就谈一谈这...

李鸿章,一个被污蔑了百年的英雄人物

日本首相伊藤博文,也是李鸿章的老对手,称他为“大清帝国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慈禧太后称他是“再造玄黄之人”。他与曾国藩、张之洞、左宗棠并称为“中兴四大名臣”,还与德国俾斯麦、美国格兰特

清代科考为何被称为史上最严考试

在中国古代,由于科举考试成绩与名利、仕途直接挂钩,作弊现象尤为严重。如何确保考试公平,各朝都有一套相应的办法,其中以清朝的考试管理制度最为完备,考场纪律为“史上最严”……“准考证”上没照片,如何辨识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