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时期为何选择支持孙中山的同盟会
Posted 同盟会
篇首语:智慧是生成的,知识是学来的。。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晚清时期为何选择支持孙中山的同盟会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晚清时期为何选择支持孙中山的同盟会
中国的革命党人和日本关系非常密切。维新变法失败时,康有为和梁启超就逃到日本。清政府发出通缉令,但日本政府依然对康梁予以庇护,不但是提供住宿,并且拨出大笔经费,让康梁继续宣传活动。
对于孙中山、黄兴等人领导的同盟会,日本朝野的支持更是“不遗余力”。革命党人在国内身份曝光后,绝大多数会选择流亡日本。一些日本“友人”常常伸出援助之手,比如日本著名的活动家宫崎寅藏。同盟会的多次会议,比如其成立大会,就是在宫崎寅藏以及其背后的黑龙会帮助下召开的。
黑龙会并非一个简单的民间社团,而是日本最大的军方情报机构。
而日本政界一些顶尖大佬,也明里暗里的支持中国革命党。比如犬养毅(日本第29任首相)、尾崎行雄(第2次大隈内阁司法大臣)、副岛种臣(前枢密院副议长)、大隈重信(日本第8任和第17任内阁总理大臣)等日本政坛权势人物都曾接见孙中山,为中国革命提供庇护,提供了大量的经济援助。
这就很让人不解了,莫非日本人真的那么好心,希望中国出现一个新兴的、强大的、有资产阶级革命党人领导的新政权吗?
当然不是。日本人如此行事,有着极其险恶的图谋。
在支持革命党人的同时,日本政府对清政府也提供大量便利,甚至直接出兵帮助剿杀革命党人。
面对汹涌澎湃的革命浪潮,清政府惶惶不可终日,向各国列强提请帮助。日本政府“慨然答应”,日本首相西园寺公望指示驻华大使,答应清政府的请求,提供大量枪械弹药,但是,有一个附加条件――“清政府亦应改善对日态度,尊重日本在满洲的地位。”(《日本外交文书》第44、45卷)
那么,日本政府的真正意图是什么?
在《中日外交书》中记载了日本军方这样一段文字:“使革命军之抵抗长期化,于我国(日本)之对清政策极为必要”。
西园内阁也提出:“满洲问题之解决,唯有待于对我最有利时机之到来,今后应特别致力于在中国内地扶植势力,并设法使他国承认我国在该地区之优势地位。”、”
原来,日本大力支持革命党的真正目的,是为了培植中国国内的反政府力量,让中国更大规模的陷入内战的混乱中。无论是支持革命党反对清政府,还是支持清政府镇压革命党,都是出自这个肮脏的目的。
日本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让中国继续内斗,消耗实力,为日本吞并东北乃至中国作准备。
为何鲍信会选择支持曹操
公元190年,因为董卓擅自废立,关东诸侯纷纷起兵。当时,关东联军公推袁绍为盟主。可是,在天下豪杰纷纷归附袁绍的时候,有一位叫做鲍信的将军,却公开宣称:“夫略不世出,能拨乱反正者,君也。苟非其人,虽强必败。君殆天之所启乎!”鲍信认为,天下诸侯中,唯独曹操能够拨乱反正,认为曹操是上天派遣的人才。鲍信嘴上是这么说的,心里也是这么想的。从反对董卓开始,到曹操在兖州建立根基,鲍信都追随着曹操,维护着曹操,一直到最后战死沙场,尸骨不存。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同为一路诸侯的鲍信这么看好当时还籍籍无名、受人轻视的曹操呢?我们再看看鲍信的这句话“苟非其人,虽强必败”,其人是怎样的人呢?是能够拨乱反正的人。鲍信此人,从一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就是一位心中有着国家大义的“正人”君子。何进掌权时期,鲍信接受大将军何进的举荐,担任骑都尉。就职之后,第一项任务就是回乡召集部队,返回京师,准备扫除宦官势力。鲍信拿出家财,招募了一千来人,可是等到返回洛阳的时候,何进却被宦官杀害,宦官又被袁绍兄弟除去,董卓乘虚而入,控制了朝廷大权。
鲍信看到董卓入京,第一个建议袁绍突袭除掉董卓。鲍信认为董卓为人凶残,如今手握重兵,肯定心怀不轨。我方如不提早动手,日后必然吃亏。此时董卓刚到京都,士卒疲惫,我方对他发动袭击,一定可以大获全胜。当时,袁绍曾任西园八校尉之一,又是何进心腹,担任司隶校尉,掌握京畿治安,其弟袁术又是虎贲中郎将,可以说完全有实力和董卓交锋,甚至消灭董卓。可是袁绍此人,一向把自己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当年为了保全自己,而假托何进命令抓捕宦官家属,就是一例。现在董卓进京,到底带了多少人马,还不清楚。何况就算是董卓进京,也不敢对手握兵权、门第高贵的自己如何。袁绍还在期待在新政府当中分一杯羹。其实,在鲍信建议的时候,董卓只不过率领三千骑兵入京,袁绍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就除掉董卓。可是随着时间过去,西凉大军陆续开进,京城的那一两万人马根本就不值一提。就算是西园新军如何精锐,也难以抵挡西凉虎狼之师。于是,袁绍这鸟人投机失败,只得灰溜溜离开京城。袁绍本是拥立少帝刘辨的大功臣,而董卓废黜少帝,拥立献帝刘协,袁绍已经无法立足,于是在渤海起兵。天下诸侯也怀着各自不同的目的,来到反董的大旗下。鲍信也弃官逃离京城,回到家乡,积极筹备,几个月时间竟然就召集了两万人马,七百骑兵,五千多辆车子。就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鲍信说了上文的那句话。很明显,鲍信的话处处在表扬曹操,更是在批评袁绍。苟非其人,虽强必败,袁绍也好,董卓也好,都是打着大义的旗帜在捞取自己的好处,最终必然败亡。天下诸侯唯独曹操心中有“正”,在诛杀宦官,反董卓等一系列政治事件中为朝廷,为国家考虑。
鲍信为什么这么评价曹操呢?
在何进、袁绍等人策划诛杀宦官的时候,何进不好意思亲自动手,袁绍就建议让诸侯率军入京,借刀杀人。有识之士都认为不妥。当时曹操有何反应呢?太祖闻而笑之曰:“阉竖之官,古今宜有,但世主不当假之权宠,使至于此。既治其罪,当诛元恶,一狱吏足矣,何必纷纷召外将乎?欲尽诛之,事必宣露,吾见其败也。”曹操听说这个消息就笑了,他认为宦官在宫廷服务,从古到今都有,只是当今皇帝不应该给他们那么大的权力,以至于祸害天下。现在既然想要惩治宦官,何必牵连过广,诛杀首恶就够了。一个狱吏就解决问题,有必要纷纷攘攘征召各地部队吗?你们若是想把人家一网打尽,那他们还不狗急跳墙,拼命挣扎。我料定这件事情就要失败了。在众多贤人的分析当中,曹操的话最有领袖气度。确实,宦官自古以来就为人轻视,先天就处于礼法、舆论的劣势。若非汉灵帝宠信,十常侍早就死无葬身之地。在何进掌权之初,赵忠、郭进等人不就是看到自己一方是无法获胜,才会杀死蹇硕,丢车保帅吗?闻而笑之,何等睿智!一狱吏足矣,又何等大气!估计因为曹操是宦官的后代(祖父曹腾是宦官),曹操的进言何进没有采纳。历史上的曹操没有像演义当中一样去行刺董卓,不过却也没有阿附董卓,换取富贵。看到董卓乱国行径之后,曹操知道单凭个人力量无力反抗,于是主动放弃了董卓赏赐的高官厚禄,冒着被沿路通缉的风险,逃离回乡,积极筹备起兵。也就是说,袁绍诛杀宦官,反对董卓,更多的是出于个人利益,前途官爵的权衡,而曹操则更多对朝廷,对国家的关切。袁绍是被动反董,曹操是主动起兵,在个人的政治修养上,志向品行上,自然就有了高下之分。于是,鲍信说:“能拨乱反正者,君也。”曹操确实可以当得起这个评价。后来冀州刺史韩馥邀请袁绍前往冀州,可是袁绍却乘势除去韩馥,自己接管了冀州,并且以冀州为根据地向四周拓展地盘,把反董完全丢到了脑后。鲍信看了非常生气。鲍信认为,袁绍曹操等人竖起大旗反对董卓,而获得天下响应,根本原因就是这件事情符合大义。而现在袁绍身为盟主,却利用权势为自己谋私利。鲍信认为袁绍那就是董卓第二。可是现在袁绍拥有天下最富庶的冀州,要想和袁绍宣战又力不从心,如果同流合污又于心有愧。鲍信建议曹操远远的呆在黄河以南,等待时机。曹操听了,非常赞同。
后来,曹操担任兖州的东郡太守,鲍信则担任兖州的济北相。当时青州黄巾几十万人流窜到了兖州。鲍信认为青州黄巾远来,粮草难继,可以先避锋芒,以守为主,时间一久,黄巾不战自溃。兖州刺史刘岱不听鲍信建议,主动出击结果被黄巾乱军杀害。兖州州府衙的主要属官陈宫和刘岱最信任的郡守鲍信共同商议,决定拥立曹操为兖州刺史。并且,鲍信亲自出面,到东郡迎接曹操到兖州上任。鲍信再一次推了曹操一把。从郡太守级别,成为刺史、州牧级别。曹操就任兖州刺史之后积极备战,依然选择主动出击。毕竟曹操手下有不少得力干将,取得了几次小小胜利之后,曹操就有些骄傲轻敌了。有一次行军路上,偶然遭遇黄巾主力,敌众我寡,鲍信为了掩护曹操而身陷重围,最终战死。等到大军赶到,才勉强打退黄巾军。曹操下令遍寻战场都找不到鲍信的尸体,只得用木头雕刻成鲍信模样安葬。曹操祭祀的时候,泪流不止。、世人说起汉末那些巨眼英雄,都会想起许劭、司马徽之流,其实鲍信也是其中之一。鲍信不但能言,而且身体力行,主动去实践拨乱反正的信仰。在名利面前,鲍信很少想到自己,董卓入京,劝说袁绍也好;袁绍称雄时,赞许曹操也好;刘岱去世,拥立曹操也好,都是一心以国事为重,以社稷为重。如此豪杰,却最终尸骨无存,不禁一叹。
相关参考
导读:古代中国朋党之争,最大的诟病是认“奴”不认“才”。腐败透顶的晚清在这一点上表现得最为突出,北洋水师的全军覆灭乃至甲午战争的完败亦与党争有关。晚清最突出的朋党之争,是湘淮党争。以李鸿章、左宗棠分别
1905年同盟会成立大会上,某“心怀首鼠而昧于孙文之为人”的台下听众突然起身诘问正在演讲的孙中山:他日革命告成,先生其为帝王乎?抑为民主乎?请明以告我!此言既出,全场皆惊。演说正酣畅淋漓的孙中山听后“
1911年4月27日下午5时30分,黄兴率120余名敢死队员直扑两广总督署,发动了同盟会的第十次武装起义――广州起义。其中72人的遗骸由潘达微收葬于广州东郊红花岗。潘达微把红花岗改名为黄花岗,故称为“
1911年10月的武昌首义推倒清王朝的专制统治,开辟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即民国时代。让位于袁世凯的孙中山,本想专心致志于实业建设,岂料中国旋即陷入武人乱政、旧官僚横行霸道之局面。民国建立十年有余,包括孙中
公元190年,因为董卓擅自废立,关东诸侯纷纷起兵。当时,关东联军公推袁绍为盟主。可是,在天下豪杰纷纷归附袁绍的时候,有一位叫做鲍信的将军,却公开宣称:“夫略不世出,能拨乱反正者,君也。苟非其人,虽强必
小编知道读者都很感兴趣高适的故事,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李白和高适都是我国盛唐时期的大诗人,但一场来自渔阳的叛乱不仅将大唐的盛世击得粉碎,还对许多大诗人的命运发生了重大的改变。关于
土地改革土地改革本是中国国民党立党纲领之一,早在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先生就在同盟会的纲领中列入了“平均地权”的内容。北伐后,国民党宣布其农村政策:“改良农村组织,整理耕地,制定最高租额之法律,增进农人
同盟会主要成员要论起近代史上具有重大影响的组织,同盟会必是其中之一。中国同盟会是清朝末年,由孙中山领导和组织的一个统一的全国性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在推翻清政府、结束中国两千多年封建帝制的辛亥革命中
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亚洲的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 中国同盟会是中国资产阶级的革命政党,简称同盟会。由孙中山倡导,以兴中会和 华兴会为基础,联络光复会及中国留日学生,于1905年8月20日在日本东京成立
列宁和孙中山两人从未谋面,但仔细探寻两者的关系,却耐人寻味。孙中山自1896年“伦敦蒙难”后成为世界瞩目的中国革命家,对中国事态一向关心的列宁也把目光投向了他。辛亥革命爆发后,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对于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