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贞观的成就 京华三绝顾贞观一生的成就有哪些

Posted 顾贞观

篇首语:如烟往事俱忘却,心底无私天地宽。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顾贞观的成就 京华三绝顾贞观一生的成就有哪些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顾贞观的成就 京华三绝顾贞观一生的成就有哪些

2、资治通鉴 贞观之治的表现有哪些?贞观之治的内容有哪些?

顾贞观的成就 京华三绝顾贞观一生的成就有哪些

顾贞观是中国明末清初著名的文学家,他在文学造诣中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同时也因为与纳兰容若的知己情谊而天下皆知。说起顾贞观的成就,就不得不说一说顾贞观的诗词了。顾贞观的诗词中有着一种情景相生、质朴自然的意境,常常能够给人一种不同寻常的感觉,而这也是顾贞观诗词最为成功之处。顾贞观的《金缕曲》也一直都是人们公认的佳作,自然也是对顾贞观的成就的认可。

顾贞观的成就

顾贞观的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其作品中的艺术手法上面,顾贞观的诗作不同于一般人的作品,在顾贞观的作品中,能够很鲜明地发现其文字的质朴天然,但是却能够将场面勾勒得栩栩如生。

有人说顾贞观的文学作品很有白居易的风格,但是又不同于白居易般浅显,而顾贞观又大力地发展了“舒写性灵”的风格体系,也让更多的人了解到了顾贞观的文风和思想感情。顾贞观在文学方面的成就,主要体现在诗词中。

另外,顾贞观还进行了大量的文稿编纂《弹指词》、《宋词删》等,在很大程度上对前朝的文献进行了一次较大规模的整理。

顾贞观的文学作品中有着很深沉的情感积淀,无论是对哪一种感情的描写都十分的入情入理,让人过目不忘。顾贞观的诗词中,偶尔也有绚烂多姿的描写和抒情,可以称得上是明末清初最为著名的文人之一。

曾经有人将顾贞观和著名的大学者陈维崧相比,认为顾贞观在文学上的成就无出其右。

推荐文章:

顾贞观是什么人 如何评价顾贞观

顾贞观与吴兆骞:揭京华三绝顾贞观与吴兆骞的故事

资治通鉴 贞观之治的表现有哪些?贞观之治的内容有哪些?

贞观治道

上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1]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2]焉。上又尝谓侍臣曰:“君依于国,国依于民。刻民以奉君,犹割肉以充腹,腹饱而身毙,君富而国亡。故人君之患,不自外来,常由身出。夫欲盛则费广,费广则赋重,赋重则民愁,民愁则国危,国危则君丧矣。朕常以此思之,故不敢纵欲也。”

【注释】

[1]哂(shěn):嘲笑。

[2]野宿:露宿。

【译文】

太宗与群臣讨论防盗问题。有人请求设严刑重法以禁盗,太宗微笑着答道:“老百姓之所以做盗贼,是因为赋役繁重,官吏贪财求贿,百姓饥寒交集,所以便顾不得廉耻了。朕主张应当杜绝奢侈浪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老百姓吃穿有余,自然不去做盗贼,何必用严刑重法呢!”这样经过数年之后,天下太平,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商人旅客可在野外露宿。太宗曾对身边的大臣说:“君主依靠国家,国家仰仗百姓。剥削百姓来奉养君主,如同割下身上的肉来充腹,腹饱而身死,君主富了而国家灭亡。所以君主的忧虑,不来自外面,而常在于自身。凡欲望多则花费大,花费大则赋役繁重,赋役繁重则百姓愁苦,百姓愁苦则国家危急,国家危急则君主地位不保。朕常常思考这些,所以不敢放纵自己的欲望。”

上厉精求治[1],数引魏徵入卧内,访以得失;徵知无不言,上皆欣然嘉纳。上遣使点兵,封德彝奏:“中男[2]虽未十八,其躯干壮大者,亦可并点。”上从之。敕出,魏徵固执以为不可,不肯署敕,至于数四。上怒,召而让之曰:“中男壮大者,乃奸民诈妄以避征役,取之何害,而卿固执至此!”对曰:“夫兵在御之得其道,不在众多。陛下取其壮健,以道御之,足以无敌于天下,何必多取细弱以增虚数乎!且陛下每云:‘吾以诚信御天下,欲使臣民皆无欺诈。’今即位未几,失信者数矣!”上愕然曰:“朕何为失信?”对曰:“陛下初即位,下诏云:‘逋负[3]官物,悉令蠲免[4]。’有司以为负秦府国司者,非官物,征督如故。陛下以秦王升为天子,国司之物,非官物而何!又曰:‘关中免二年租调,关外给复[5]一年。’既而继有敕云:‘已役已输者,以来年为始。’散还之后,方复更征,百姓固已不能无怪。今既征得物,复点为兵,何谓以来年为始乎?又,陛下所与共治天下者在于守宰,居常简阅,咸以委之;至于点兵,独疑其诈,岂所谓以诚信为治乎?”上悦曰:“向者朕以卿固执,疑卿不达政事,今卿论国家大体,诚尽其精要。夫号令不信,则民不知所从,天下何由而治乎?朕过深矣!”乃不点中男,赐徵金瓮一。上闻景州录事参军张玄素名[6],召见,问以政道,对曰:“隋主好自专庶务,不任群臣;群臣恐惧,唯知禀受奉行而已,莫之敢违。以一人之智决天下之务,借使得失相半,乖谬已多,下谀上蔽,不亡何待!陛下诚能谨择群臣而分任以事,高拱穆清而考其成败以施刑赏[7],何忧不治?又,臣观隋末乱离,其欲争天下者不过十余人而已,其余皆保乡党、全妻子,以待有道而归之耳。乃知百姓好乱者亦鲜,但人主不能安之耳。”上善其言,擢为侍御史[8]。

【注释】

[1]厉精求治:振奋精神,力图治理好国家。

[2]中男:未成丁的男子。

[3]逋(bū)负:拖欠,欠税。

[4]蠲(juān)免:免除。

[5]给(ɡěi)复:免除赋税徭役。

[6]景州:今河北衡水。录事参军:官名,刺史属官,掌管文书,纠查府事。

[7]高拱:两手相抱,高抬于胸前。安坐时的姿势。穆清:太平祥和。

[8]侍御史:官名,唐代属于御史台官员,举劾非法,督察郡县。

【译文】

太宗励精求治,多次让魏徵进入卧室内,询问自己的政治得失。魏徵知无不言,太宗均高兴地采纳。太宗派人征兵,封德彝上奏道:“中男虽不到十八岁,其中身体魁梧壮实的,也可一并征发。”太宗同意。敕令传出,魏徵固执己见加以反对,不肯签署,如是往返四次。太宗大怒,将他召进宫中责备道:“中男中魁梧壮实的,都是那些奸民虚报年龄以逃避徭役的人,征召他们有什么害处,而你却如此固执!”魏徵答道:“军队在于治理得法,而不在于人数众多。陛下征召身体壮健的成丁,用正确的方法加以管理,便足以无敌于天下,又何必多征年幼之人以增加虚数呢?而且陛下总说:‘朕以诚、信治理天下,希望能带动臣下百姓均没有欺诈行为。’现在陛下即位没多久,却已经多次失信了!”太宗惊愕地问道:“朕怎么失信了?”魏徵答道:“陛下刚即位时,就下诏说:‘百姓拖欠官家的财物,一律免除。’有关部门认为拖欠秦王府国司的财物,不属于官家财物,仍旧征求索取。陛下由秦王升为天子,秦王府国司的财物不是官家之物又是什么呢?又说:‘关中地区免收两年的租调,关外地区免除徭役一年。’不久又有敕令说:‘已纳税和已服徭役的,从下一年开始免除。’如果退还已纳税物之后,又重新征回,这样百姓不能没有责怪之意。现在是既征收租调,又指派为兵员,还谈什么从下一年开始免除呢?另外与陛下共同治理天下的都是地方官,日常公务都委托他们办理;至于征点兵员,却怀疑他们使诈,这难道是以诚信为治国之道吗?”太宗高兴地说:“以前朕认为你比较固执,怀疑你不通达政务,现在看到你议论国家大政方针,确实都切中要害。朝廷政令不讲信用,则百姓不知所从,国家如何能得到治理呢?朕的过失很深啊!”于是不征发中男做兵员,并且赐给魏徵一只金瓮。太宗素闻景州录事参军张玄素的大名,便召他进宫,问他为政之道,张玄素答道:“隋朝皇帝好独揽各种政务,而不委任给群臣;群臣内心恐惧,只知道奉旨加以执行,没有人敢违命不遵。然而以一个人的智力决断天下事务,即使得失参半,乖谬失误之处已属不少,加上臣下谄谀皇上受蒙蔽,国家不灭亡更待何时?陛下如能慎择群臣而让他们各司其事,自己高拱安坐、清和静穆,考察臣下的成败得失据以实施刑罚赏赐,国家还能治理不好?而且,我观察隋末大动乱,其中想要争夺天下的不过十几人而已,其余大部分都想保全乡里和妻子儿女,等待有道之君而归附。由此可知百姓很少有好作乱的,只是君主不能使他们安定罢了。”太宗欣赏他的言论,提拔他为侍御史。

上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德彝惭而退。御史大夫杜淹奏“诸司文案恐有稽失[1],请令御史就司检校”。上以问封德彝,对曰:“设官分职,各有所司。果有愆违[2],御史自应纠举;若遍历诸司,搜擿疵颣[3],太为烦碎。”淹默然。上问淹:“何故不复论执?”对曰:“天下之务,当尽至公,善则从之。德彝所言,真得大体,臣诚心服,不敢遂非。”上悦曰:“公等各能如是,朕复何忧!”

【注释】

[1]稽失:延误,贻误。

[2]愆(qiān)违:过失。

[3]擿:挑出。疵颣(cīlèi):缺点,毛病。

【译文】

太宗令封德彝荐举贤才,很长时间没有选荐一个人。太宗质问其原因,答道:“不是我不尽心竭力,而是现在没有奇才!”太宗说:“君子用人如用器物,各取其长处。古时候使国家达到大治的君主,难道是从别的时代去借人才的吗?正应当怪自己不能识别人才,怎么能诬蔑整个时代的人呢?”封德彝羞惭地退下。御史大夫杜淹上奏道:“各部门的公文案卷恐有稽延错漏,请求让御史到各部门检查核对。”太宗征求封德彝的意见,封德彝回答说:“设官定职,各有分工,如果真有错失,御史自当纠察举报。假如让御史到各部门巡视,吹毛求疵,实在是太烦琐。”杜淹默不作声。太宗问杜淹:“你为什么不加争辩呢?”杜淹回答说:“国家的事务,应当务求公正,从善而行。封德彝讲的话深得大体,我心悦诚服,不敢有所非议。”太宗高兴地说:“你们如果都能做到这样,朕还有什么忧虑呢?”

上神采英毅,群臣进见者,皆失举措;上知之,每见人奏事,必假以辞色[1],冀闻规谏。尝谓公卿曰:“人欲自见其形,必资明镜;君欲自知其过,必待忠臣。苟其君愎谏自贤[2],其臣阿谀顺旨,君既失国,臣岂能独全!如虞世基等谄事炀帝以保富贵[3],炀帝既弑[4],世基等亦诛。公辈宜用此为戒,事有得失,无毋尽言!”

【注释】

[1]假以辞色:对别人和颜悦色。

[2]愎(bì)谏自贤:对别人的劝告态度刚愎自用,认为只有自己才最聪明正确。

[3]谄(chǎn)事:逢迎侍奉。虞世基:隋炀帝重臣。

[4]弑(shì):君主为臣下所杀。

【译文】

太宗的神情、风采英武刚毅,众位大臣进见他时,皆手足失措。太宗知道后,每次见人上朝奏事,都要对他们和颜悦色,希望听到规谏之言。太宗曾对公卿说:“人想要看见自己的样子,一定要借助于镜子;君主想自己知道过错,必然要善待忠正耿直的大臣。如果君主刚愎自用,自以为是,大臣阿谀逢迎,君主就会失去国家,大臣又岂能独自保全?像虞世基等人对隋炀帝阿谀奉承以求保全富贵,炀帝被杀后,虞世基等也难免一死。望你们以此为戒,每件事都有得失,希望不惜畅所欲言!”

上谓房玄龄曰:“官在得人[1],不在员多。”命玄龄并省,留文武总六百四十三员。

【注释】

[1]得人:得到德才兼备的人,用人得当。

【译文】

太宗对房玄龄说:“任用官吏在于得到合适的人选,而不在于人多。”命令房玄龄裁并削减,只留下文武官员总计六百四十三人。

上曰:“为朕养民者,唯在都督、刺史,朕常疏其名于屏风,坐卧观之,得其在官善恶之迹,皆注于名下,以备黜陟[1]。县令尤为亲民,不可不择。”乃命内外五品已上,各举堪为县令者,以名闻。

【注释】

[1]黜陟(chù zhì):官吏的升降。

【译文】

太宗说:“为朕养护百姓的,唯有都督、刺史,朕常常将他们的名字书写在屏风上,坐卧都留心观看,得知在任内的善恶事迹,均注于他们的名下,以备升迁和降职时参考。县令尤其与百姓亲近,不可不慎加选择。”于是下令朝廷内外五品以上官员,各荐举能胜任县令职位的人,呈报他们的姓名。

上谓房玄龄、杜如晦曰:“公为仆射,当广求贤人,随才授任,此宰相之职也。比闻听受辞讼[1],日不暇给,安能助朕求贤乎!”因敕“尚书细务属左右丞[2],唯大事应奏者,乃关仆射”。

【注释】

[1]辞讼:诉讼的言辞。

[2]左右丞:尚书左右丞,为尚书令、仆射的助手,分别管理尚书省事,品秩与六部侍郎相等,为正四品。

【译文】

太宗对房玄龄、杜如晦说:“你们身为仆射,应当广求天下贤才,因才授官,这是宰相的职责。近来听说你们受理诉讼案情,目不暇接,怎么能帮助朕求得贤才呢?”因此下令“尚书省琐细事务归尚书左右丞掌管,只有应当奏明的大事,才由左右仆射处理”。

玄龄明达政事,辅以文学,夙夜尽心,惟恐一物失所;用法宽平,闻人有善,若己有之,不以求备取人,不以己长格物。与杜如晦引拔士类,常如不及。至于台阁规模,皆二人所定。上每与玄龄谋事,必曰:“非如晦不能决。”及如晦至,卒用玄龄之策。盖玄龄善谋,如晦能断故也。二人深相得[1],同心徇国[2],故唐世称贤相者,推房、杜焉。

【注释】

[1]相得:彼此投合。

[2]徇国:为国家利益奉献。

【译文】

房玄龄通晓政务,又有文才,昼夜操劳,唯恐偶有差池;运用法令宽和平正,听到别人的长处,便如同自己所有,待人不求全责备,不以己之所长要求别人,与杜如晦提拔后进,不遗余力。至于尚书省的制度程式,均系二人所定。太宗每次与房玄龄谋划政事,一定要说:“非杜如晦不能敲定。”等到杜如晦来,最后还是采用房玄龄的建议。这是因为房玄龄善于谋略,杜如晦长于决断。二人深相投合,同心为国出力。所以唐朝称为贤相者,首推房、杜二人。

诸宰相侍宴,上谓王珪曰:“卿识鉴[1]精通,复善谈论,玄龄以下,卿宜悉加品藻[2],且自谓与数子何如。”对曰:“孜孜奉国,知无不为,臣不如玄龄。才兼文武,出将入相,臣不如李靖。敷奏[3]详明,出纳惟允[4],臣不如温彦博。处繁治剧,众务毕举,臣不如戴胄。耻君不及尧、舜,以谏争为己任,臣不如魏徵。至于激浊扬清[5],嫉恶好善,臣于数子,亦有微长。”上深以为然,众亦服其确论。

【注释】

[1]识鉴:见识和鉴别人才。

[2]品藻:评论。

[3]敷奏:陈奏,向君上报告。

[4]允:公平。

[5]激浊扬清:冲去污水,让清水上来,比喻清除坏的,发扬好的。

【译文】

众位宰相陪太宗饮宴,太宗对王珪说:“你精通鉴别人才,又很健谈,房玄龄以下宰臣,望你能详细加以品评,而且自己衡量与他们相比如何?”王珪答道:“勤勤恳恳地侍奉大唐,尽心竭力无所保留,我不如房玄龄。文武全才,出将入相,我不如李靖。议事详尽周到,传达诏令,反映群臣意见,都平允恰当,我不如温彦博。将繁重、艰难的事务办好,我不如戴胄。唯恐君王赶不上尧、舜,专以苦言强谏为己任,我不如魏徵。说到辨别清浊,疾恶奖善,我与他们相比,倒是略有长处。”太宗非常赞同,众人也钦佩他的高论。

上之初即位也,尝与群臣语及教化,上曰:“今承大乱之后,恐斯民未易化也。”魏徵对曰:“不然。久安之民骄佚,骄佚则难教;经乱之民愁苦,愁苦则易化。譬犹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也。”上深然之。封德彝非之曰:“三代[1]以还,人渐浇讹[2],故秦任法律,汉杂霸道,盖欲化而不能,岂能之而不欲邪?魏徵书生,未识时务,若信其虚论,必败国家。”徵曰:“五帝、三王不易民而化,昔黄帝征蚩尤[3],颛顼诛九黎[4],汤放桀[5],武王伐纣,皆能身致太平,岂非承大乱之后邪!若谓古人淳朴,渐至浇讹,则至于今日,当悉化为鬼魅矣,人主安得而治之!”上卒从徵言。

【注释】

[1]三代:指夏、商、周三代。

[2]浇讹(é):浮薄诈伪。

[3]蚩(chī)尤:传说中的古代九黎族首领,与黄帝战于涿鹿,失败被杀。

[4]颛顼(zhuān xū)诛九黎:传说中颛顼消灭南方的九黎族。颛顼,远古传说中的帝王。号高阳氏。

[5]桀(jié):夏朝最后一位君主,相传是个暴君。

【译文】

太宗刚即位时,曾与群臣谈到教化问题,太宗说:“如今刚经过一场大劫乱,我担心百姓不容易教化。”魏徵回答说:“我认为并非如此。长久安定的百姓容易骄逸,骄逸则难以教化;经过动乱的百姓易于忧患,忧患则容易教化。这如同饥饿的人不挑剔饮食,饥渴的人不挑剔饮水一样。”太宗深表赞同。封德彝否定其说法,说道:“三代以后,人心渐趋凉薄奸诈,所以秦朝专用法律,汉代采用王道的同时掺杂霸道内容,正是想行仁义教化而不能收效,哪里是能推行而不想推行呢?魏徵是一介书生,不识时务,如果听信他的空谈,必然败坏国家。”魏徵说:“五帝、三王不是换掉百姓而施教化,从前黄帝征伐蚩尤,颛顼诛灭九黎,商汤放逐夏桀,武王讨伐纣王,均能达到生前的太平盛世,难道不是承接大动乱之后的缘故吗?如果说上古人淳朴,后代渐变得凉薄奸诈,那么到了今天,应当全都化为鬼魅了,君主怎么能统治他们呢?”太宗最后听从了魏徵的意见。

元年,关中饥,米斗直绢一匹;二年,天下蝗;三年,大水。上勤而抚之,民虽东西就食[1],未尝嗟怨。是岁,天下大稔[2],流散者咸归乡里,米斗不过三、四钱,终岁断死刑才二十九人。东至于海,南及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赍粮[3],取给[4]于道路焉。上谓长孙无忌曰:“贞观之初,上书者皆云:‘人主当独运威权,不可委之臣下。’又云:‘宜震耀威武,征讨四夷。’唯魏徵劝朕‘偃武修文[5],中国既安,四夷自服’。朕用其言。今颉利成擒[6],其酋长并带刀宿卫,部落皆袭衣冠,徵之力也,但恨不使封德彝见之耳!”徵再拜谢曰:“突厥破灭,海内康宁,皆陛下威德,臣何力焉!”上曰:“朕能任公,公能称所任,则其功岂独在朕乎?”

【注释】

[1]就食:谓出外谋生。

[2]稔(rěn):庄稼成熟。

[3]赍(jī)粮:携带干粮。

[4]取给:取得物力或人力以供需用。

[5]偃(yǎn)武修文:停止战备,提倡文教。偃,停息。

[6]颉利成擒:唐大败突厥,俘虏了颉利可汗。

【译文】

贞观元年时,关中地区闹饥荒,一斗米值一匹绢;贞观二年,全国出现蝗灾;贞观三年,发大水。太宗勤勉听政,并加以安抚,百姓虽然东乞西讨,也未曾抱怨。这一年,全国大丰收,背井离乡的人都回归故里,一斗米不过三四钱,一整年犯死罪的只有二十九个人。东到大海,南至五岭,均夜不闭户,旅行不带粮,只是在路途上取食物。太宗对长孙无忌说:“贞观初年,大臣们上书都说:‘君王应当独自运用权威,不能委任给臣下。’又说,‘应当耀武扬威,讨伐四方。’只有魏徵劝朕说:‘放下武力勤修文教,中原安定之后,四方自然钦服。’朕采纳他的意见。如今颉利可汗成了俘虏,其部族首领成为宿卫官,各部落都受到中原礼教的熏染,这都是魏徵的功劳,只是遗憾封德彝见不到了!”魏徵再次拜谢说:“突厥灭亡,海内承平,都是陛下的威德,我有何功德呢?”太宗说:“朕能够重用你,你能够十分称职,那么功劳怎么能是我一个人的呢?”

相关参考

顾贞观是什么人 如何评价顾贞观

‍‍‍‍‍‍‍‍‍‍‍‍‍‍‍‍‍‍‍‍在1637年的时候顾贞观在无锡地区降生,而他的母亲本来也是诗书之家的孩子,从小顾贞观就开始学习各种书籍和历史,尤其喜欢诗词方面的知识和创作,他一直表现的十分聪慧

顾贞观是谁 顾宪成后代顾贞观是个怎样的人

‍‍‍‍‍‍‍‍‍‍‍‍‍‍‍‍‍‍‍‍在1637年的时候顾贞观在无锡地区降生,而他的母亲本来也是诗书之家的孩子,从小顾贞观就开始学习各种书籍和历史,尤其喜欢诗词方面的知识和创作,他一直表现的十分聪慧

纳兰容若与顾贞观,这两人有多好

纳兰容若与顾贞观纳兰容若虽是满人,在后人看来,纳兰容若的骨子里更像是汉人。他喜欢诗词歌赋,喜欢和才高八斗的汉人把酒言欢,谈天论地。在纳兰容若所交往的汉人朋友中,最值得一提的便是顾贞观。纳兰容若与顾贞观

纳兰性德一辈子的蓝颜知己 顾贞观是什么人

‍‍‍‍‍‍‍‍‍‍‍‍‍‍‍‍‍‍‍‍在1637年的时候顾贞观在无锡地区降生,而他的母亲本来也是诗书之家的孩子,从小顾贞观就开始学习各种书籍和历史,尤其喜欢诗词方面的知识和创作,他一直表现的十分聪慧

清代郑板桥有何艺术成就?为何人称其有三绝

郑板桥是清代著名的画家、书法家和诗人,是“扬州八怪”之一,他的画、书、诗号称三绝,时常被称颂。郑板桥出生于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明朝洪武年间他的先祖迁居之兴化城内,其祖父是掌管教育的官吏,外祖父

唐代的第一贤相,辅佐李世民开创了贞观之治

唐太宗李世民是我国历史上的明君,他在位期间励精图治,使得天下太平,百姓安康,从而开创了大唐盛世,史称「”贞观之治”。但实际上,李世民之所以能够取得这番伟大的成就,离不开一位贤相的辅佐,他就是房玄龄。房

亚圣孟子一生的成就有哪些 孟子主张什么

孟子被尊称为儒家的“亚圣”,是儒家学派中除了孔子之外最有成就的人,孟子作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哲学家以及文学家,他一生的成就是多方面的。孟子的成就有哪些?孟子首先将孔子的“仁者爱人”的思想升格为政治

开元盛世皇帝,贞观之治 贞观遗风 开元盛世分别是哪个皇帝

贞观之治贞观遗风开元盛世分别是哪个皇帝贞观之治唐太宗李世民、贞观遗风武则天、开元盛世唐玄宗李隆基扩展资料1、贞观之治是指中国唐太宗在位期间的清明政治。唐太宗继承唐高祖李渊制定的尊祖崇道国策,并进一步将

欧阳修一生成就 如何评价欧阳修

  欧阳修  欧阳修是北宋文学和政治上的集大成者,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他的文学至今仍远负盛名,对于文学上的贡献是难以比拟的。  欧阳修一生成就  欧阳修是北宋大文学家和政治家,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

桓温一生有哪些成就

桓温是东晋为数不多的名将,他是东汉大臣桓荣的后代,宣城内史桓彝长子。桓温一生战功累累,不仅收复蜀地还多次北伐,为东晋立下显赫功劳。此后桓温独揽朝政十几年,还曾有自立的打算,只是北伐战绩多为战败,所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