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闻中的道光死前留下四道密令

Posted 道光

篇首语: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传闻中的道光死前留下四道密令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传闻中的道光死前留下四道密令

2、吴三桂临死前,特意留下一道命密令,让后代存活200多年

传闻中的道光死前留下四道密令

道光帝在临死前,留下了四道遗嘱,简单的说就是:

一、他死后不配天。也就是不要将他的神牌供奉到天坛的皇穹宇和皇乾殿内;

二、他死后,其神牌不升y太庙。但可以升y奉先殿,其画像可以悬挂到寿皇殿、安佑宫;

三、他死后,不要在他陵寝的五孔桥南为他建圣德神功碑;但要把“大清某某皇帝”文字镌刻在明楼碑上,陵寝名称刻在明楼碑的背面。碑文不可以有“以圣神功德”字样称呼,如果新皇帝要写歌颂我生平的碑文,则可以把碑文刻在神道碑亭的石碑背面。

四、在他死后,只将他生前穿用过的几件衣服供奉在皇宫内的四执事库,以示节俭和留念。自鸣钟殿内一些不常用的砚墨,也没有必要长期保留收藏。

这四道遗谕看似简单,但在事实上,却给刚继位的只有20岁的咸丰帝出了不小的难题。后来,咸丰帝经过仔细思考,且在诸王大臣的参议下,最终将道光帝的遗谕作了如下的三个决定:

一、道光帝神牌仍配天、升y太庙。只是从咸丰帝开始,清代帝王不再配天坛。

皇帝死后配天,升y太庙都是大清国历代奉行不替的祖制家法,是神圣不能改变的。也是中国历朝历代都照办不误的成宪,是天经地义的。在民间,老人去世了,还要立牌位供奉起来,按时按节上香行礼,接受后代人的香火。

作为大清皇帝,一代人王地主,岂能死后不升y太庙?后两条比较好办,咸丰帝都照办了,唯独这前两条,使咸丰帝左右为难。

特别是道光帝在遗谕中十分坚决地说:“若继体之君、顾命之臣不遵朕谕,任意强行,则是甘为我大清之不孝不忠之人矣!”是“诬朕以不德不孝。”是照办还是不照办?

在道光帝死后的第三天,咸丰帝下令朝臣们,就这件事进行了一次大讨论。参加这次大讨论的,上至亲王,下至六部九卿、翰詹科道。大家各抒己见,纷纷发言,讨论得十分热烈,甚至发生了激烈的争吵。

经过20多天的讨论,基本上达成了共识:仍遵照以往成宪办理。也就是仍配天、仍升y太庙,不按道光帝的遗嘱办。这一意见由礼亲王全龄将上奏给皇帝。

咸丰帝看了众臣的意见后,经过再三考虑,最后决定采纳群臣的意见,配天y庙。同时决定从自己开始,以后各帝不再配天。他降旨将道光帝的第一条朱谕和自己的这道谕旨抄录一份,悬挂在天坛的斋宫内,永世法守。

二、道光帝的龙泉峪陵寝不再建圣德神功碑楼,将圣德神功碑文按照道光帝的意思,刻写在神道碑亭的石碑背面。为道光帝补建陵寝方城明楼。

道光帝的第三道遗谕,可是一个很令人费解的问题事情。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我们需要知道清楚圣德神功碑及其陵寝功能,也许才能正确理解道光帝的真正用意。

古制,陵寝的功德碑均由后人树立。是记录死者一生功德事迹的石碑,为了有保护该石碑和装饰陵寝作用而建造的建筑,则称为功德碑楼。因此,圣德神功碑楼,也称圣德神功碑亭(现在也可以简称大碑楼)。

外形是神道碑亭的缩小版本,里面竖有两通高近7米的石碑,石碑上用满汉两种文字镌刻碑文。圣德神功碑楼的附属建筑是海墁四角各树一根洁白晶莹的盘龙石柱,正式名称叫华表,也有称擎天柱的。

在清代陵寝建筑中,只有顺治帝及其以前的皇帝陵的功德碑亭才能称之为神功圣德碑亭,从康熙帝的景陵开始,一律改称为圣德神功碑亭。知道了圣德神功碑的作用和功能之后,就不难理解道光帝为什么不让他的儿子给他建造圣德神碑了,因为据说清朝有一个规定,皇帝在位,凡丢失国之寸土者,皆不准树立圣德神碑。

道光二十年爆发的第一次鸦片战争,致使大清帝国丧权辱国,与西方列强签订了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不但赔偿英国2100万两银子,还割让了香港,不仅没有了天朝大国的尊严,还致使国家领土不完整。

于是,道光帝深感自己没有功德予后世子孙,更无脸面见自己的列祖列宗,于是他才决定自己子孙不要给自己建造圣德神碑。而道光朝之后的各朝更是割地赔款,丢失了数百平方公里的国土,所以从道光朝开始,其他皇陵陵寝也就不再建造圣德神碑。

虽然能理解道光帝的心情,但道光帝此时复杂的内心世界,却给人造成了难以完成他遗谕的尴尬境地。圣德神碑不让建造,却还有让写圣德神碑碑文的意思,并交代把碑文写在神道碑亭的石碑后面。

按照道光帝的意思,他的神道碑亭又赋予了兼有圣德神功的功能。因为圣德神功碑楼是记述皇帝生平功绩的主要建筑,而神道碑亭是内竖镶刻帝后谥号石碑的方亭。虽然这样做有些不伦不类。

但也没有办法,因为这是道光帝特意交代的,于是,咸丰帝亲自写了一篇有839个汉字的碑文,用满汉两种文字,刻在神道碑亭的石碑背面,也算是对道光帝遗谕内容的一个部分交代。

吴三桂临死前,特意留下一道命密令,让后代存活200多年

众所周知,在我国古代封建时期,王朝的更替是由诸多因素造成,除了人祸之外,往往还伴随有天灾的出现。曾经“远迈汉唐”的大明王朝就是如此,明朝晚期内外交困,对内有东林党争和天灾出现,致使本就羸弱的国家雪上加霜,农民起义接连不断。对外有满清八旗也是虎视眈眈,时刻准备着逐鹿中原。最终在1644年闯王李自成率先攻入北京,崇祯帝自缢殉国,明朝就此覆灭。伴随着明王朝的大厦将倾,一位手握重兵的将领也为那段历史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明清历史衔接点上,战将吴三桂无疑是绕不开的人物,他因“怒发冲冠”迎接满清入关而名噪一时,三十年后又举兵反叛,一度饮马长江。对于吴三桂后世对其评价也是褒贬不一,有人说他在国家危亡之际,食君之禄却未担君之忧,实属奸佞之臣;也有人说他为清廷立下汗马功劳,从东北打到西南,算是少有的枭雄;而更多的人则认为他是个狂傲之辈,都过了花甲之年又去反清,落得悲惨下场。然而,在吴三桂自知必死之时,便下了一道命密令,使后代存活200余年!

战将吴三桂出身于辽西将门世家(祖籍江苏高邮),自幼文武双全,尤其善于骑射,在其父吴襄的教诲和影响下,不到二十岁就考中武举便开始自己的军旅生涯。据历史资料记载:“三桂巨耳隆准,无须,瞻视顾盼,尊严若神。延陵将军美丰姿,善骑射,躯干不甚伟硕而勇力绝人。沈鸷多谋,颇以风流自赏。”后来吴三桂以父荫任游击,六年之后,年仅二十六的他便被擢为前锋右营副将(副总兵)。由于吴三桂在战场指挥高潮又敢于与清军血战,很快吴三桂就被朝廷提升为手握重兵的宁远团练总兵。

崇祯十七年(1644年),闯王李自成的大顺军直指京师,而面临覆亡命运的崇祯帝急诏天下兵马入京拱卫京师。此时拥有重兵的吴三桂加封平西伯,命其火速领兵救驾。可吴三桂率军奔袭到半路,突获京师陷落崇祯帝自缢而亡的消息。明朝的灭亡致使吴三桂腹背受敌,不知该何去何从?面对大顺军的多次招降,吴三桂曾一度有投降李自成的念头,毕竟同为汉人。可在吴三桂摇摆不定时,他得知爱妾陈圆圆被李自成部下掳去,遂冲冠一怒而作罢,反投雄踞东北的满清。

而此前吴三桂也多次受清朝劝降却未同意,但当吴三桂获知闯王李自成的军队军纪散漫,俨然是一群乌合之众,加之国仇家恨,吴三桂不相信他能成大事。《平西王吴三桂传》记载:“正值闯贼构乱,召卫神京,计不能两全,乃乞师本朝(清朝),以雪君父大仇。”与李自成相比,多尔衮这边可以说做足了功夫,又是高官又是厚禄,而且打着的旗号还是剿灭逆贼,替大明报仇,这无疑给了吴三桂一个台阶下。对于吴三桂来说,投靠清朝,不仅得了利益,暂时还不丢名节,无疑是个好选择。

可以说吴三桂的举动瞬间让局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本来几方势力还在胶着,局势立刻就变成了一边倒。随后吴三桂与清军联合,在一片石战役中李自成对清军入关毫无知情,兼之以连日作战,最终抵挡不住清、吴联军的攻势,大顺军遭受严重损失“积尸相枕,弥满大野”。大顺军被击溃后,闯王李自成自知北京门户大开,遂被迫携余众西逃。而吴三桂因献关降清为满清逐鹿中原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为此摄政王多尔衮给吴三桂进爵为平西王。

有意思的是,当时南明弘光朝廷还以为吴三桂“借虏平寇”,光复京师功莫大焉,给了吴三桂“蓟国公”的封号,赏银五万两。而反观此时的吴三桂却再也不提什么“复君父之仇”,而是望风转舵称崇祯帝为“故主”。为了表示自己对清朝的忠诚,吴三桂后来率兵南下击溃李自成,扫平南方战乱,斩杀明朝遗孤余孽,被封为藩王镇守云南。吴三桂在镇守云南之后,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他“选用自擅”,“各省员缺,时亦承制除授,谓之西选”,俨然相当于一个土皇帝。

不过在经过二十年之后,康熙皇帝不堪三藩的重俸,加之藩王势力太大,打算要撤蕃。康熙这一举措,对当时社会休养生息的要求相符合的,但是由于吴三桂经营云南十几年,清朝的这些措施却触犯到吴三桂本人的利益,最终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吴三桂只好起兵叛乱!起初吴三桂的声势最大时,一度据有云贵川陕甘湘桂赣闽浙十省土地,差点让清王朝和他划江而治。但是天不假人,一系列的战略失误,和吴三桂自己的大限将至,使得形势急转而下。

最后吴三桂面对康熙帝派来的大军,他自知没有足够实力敌过清廷。在吴三桂自知必死的情况下,他为了能让自己的后人免遭屠杀,就下了一道命密令,让自己的儿子吴应麟一脉带着爱妾陈圆圆悄悄溜走,逃亡贵州山区一带,隐名埋姓秘密隐居。与此同时,吴三桂传位给自己的孙子吴世璠,自己则是没过多久就病逝了。后来双方形势的发展果然如他所料,清军顺利地平定吴三桂的叛乱,吴氏被诛九族。清廷对于吴三桂的反叛也是非常痛恨,对他的尸体也不客气,将他的尸体挖出来“剉其尸骨,传示各省”。

而逃出来的吴家的后人,遵照吴三桂的命令,都隐居在贵州的一个叫马家寨的小地方。在此后的生活中,当地人谁也不知道他们是吴三桂的后人,直到后来清朝灭亡,到了现代社会才逐渐被人知晓。可以说吴三桂的一道命密令,让其吴氏子孙逃避清朝追杀,使后代存活200余年!如今吴三桂的家族已经传到第十代,每一代都有一个秘传人,现在的族长叫吴永鹏。后来此事也经过有关清史专家的调查,确认吴永鹏是吴三桂的后人。而最后我们要说吴三桂当初的自知之明,的确保住了自己的爱妾和让自己后代得以延续,也算是难得的明智之举了。

相关参考

他被污蔑为汉奸,死前在照片后留下一首预言诗,百年后竟句句应验

有哲人曾说:‘’真理是掌握在少数人手中的。”人海茫茫,能跟上时代步点之人可谓少时又少,具有超越时代眼光之人更是寥寥无几,而故步自封、闭目塞听的庸人、蠢人在每个时代都“永不缺货”。正所谓“劣币淘汰良币”

死前没有留下一句遗言留下万里江山

从小就练就了一副强健体魄的皇太极,不仅死前一天,而且一段时间内,都在正常处理政务,毫无病痛迹象,他为何会在胜利的前一年突然猝死?1643年(明崇祯十六年、清崇德八年八月初九),皇太极突然去世,才52岁

史上第1位吴王,死前留下遗嘱,将春秋格局改变?

史上第1位吴王,死前留下遗嘱,将春秋格局改变?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吴王是古时候普遍的封爵,在历史上出現过很多知名的吴王,例如春秋的夫差,三国的孙权,元末的朱元璋。追本溯源,最初的吴王是

死前没有留下一句遗言留下万里江山 清太宗皇太极

从小就练就了一副强健体魄的皇太极,不仅死前一天,而且一段时间内,都在正常处理政务,毫无病痛迹象,他为何会在胜利的前一年突然猝死?1643年(明崇祯十六年、清崇德八年八月初九),皇太极突然去世,才52岁

此人曾是梁山泊老大,死前留下一句遗言,揭秘宋江天大阴谋

今天咱们来说说水浒,相信大家都比较了解,今天要说的这个人是曾经梁山上的老大,死前留下遗言,揭秘了宋江的天大阴谋,估计大家都猜出来了,这个人就是托塔天王晁盖!他是最开始梁山泊的总寨主,山东郓城县东溪村人

中国天才少年,15岁考入北大,25岁卧轨自杀,死前留下9个字

中国天才少年,15岁考入北大,25岁卧轨自杀,死前留给世人9个字。思想的力量往往是在思想者本人远去很长一段时间后,才会被这个反应迟钝的世界所感知。抑郁而亡的孔子是这样,受难命终的耶稣也是这样。可诗人海

孙策死前留下2句遗言,如果孙权听从,或许可以一统三国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江东这个地方,确实人杰地灵。还记得近几年的良心大剧《琅琊榜》吧,所谓“琅琊榜首,江左梅郎”,确是令众位看官不能自已。但今天小编要讲的却不是这些,但大抵也是一个堪称雄主的人物

古代一名将,军事能力比肩韩信,死前留下一本兵书,几乎无人不知

中国历史上曾有过许多名将,他们堪称不世出的奇才,创造了令人膜拜的辉煌战绩,被史书铭记上千年。比如被后世人尊为“兵仙”的韩信,一生鲜有败绩,辅佐刘邦击败了西楚霸王项羽,成为西汉的开国功臣。南北朝时期的一

此人杀掉两位皇帝,并霸占了皇后,死前留下12字经典遗言

隋炀帝修建大运河,主要目的并不是游山玩水,但的确是方便了他到江南巡游。大业十二年,隋炀帝再次来到扬州,或许是因为风景太过优美,让他流连忘返。一段时间后,李密带着瓦岗军,占领了战略位置极佳的洛口之地,而

司马懿死前留下一计,千年无人能解,最终却被一老农识破

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群雄争霸、俊彩纷呈的精彩时期,各路英豪各显神功,或是武功超群,或是谋略超群,比如关羽张飞、刘备曹操、诸葛亮司马懿等人,都在历史上留下了鼎鼎大名。今天,小编跟大家说一说传奇人物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