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反儒到护儒只为使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
Posted 章太炎
篇首语: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从反儒到护儒只为使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从反儒到护儒只为使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
从反儒到护儒
1912年1月19日,蔡元培担任教育总长的教育部公布了《普通教育暂行办法》,,正式宣布小学废止读经,否定了清政府“忠君尊孔”的教育宗旨。从此,儒家经典从政治、教育领域全面退出。
但是,儒家经典尽管从政治教育领域退出了,并不意味着它在中国人的精神生活领域就消亡了。相反,由政府力量骤然废止了孔子及儒学的意识形态地位,在民国初年带来了社会价值标准的紊乱,和中国人空前的信仰危机。
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案例是梁漱溟父亲梁济的自杀。这位前清官员痛心地发现:“今世风比二十年前相去天渊,人人攘利争名,骄谄百出,不知良心为何事,盖由自幼不闻礼义之故。”
1918年,梁济在积水潭投湖自尽。留下遗书《敬告世人书》中说:“国性不存,我生何用?国性存否,虽非我一人之责,然我既见到国性不存,国将不国,必自我一人先殉之,而后唤起国人共知国性为立国之必要。”梁济本人并非一位抱残守缺的腐儒,他曾明确表示自己“极赞共和”,这使得他的自杀更能说明一些问题。
美国传教士丁义华曾对民初教育部门“去孔”的举措评价道:“民国第一任内阁教育总长蔡元培,逞其一偏之心思,欲为惊人之创举,昌言废孔...当时之士,莫不痛心疾首,然怵于政府之威严,大都敢怒不敢言,蔡氏去位,此案全翻,未几而孔教出焉。”
对于儒家思想仍然在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多数民众仍然在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上认同传统儒学,并在社会生活中沿袭儒家伦理传统。对此,汤化龙在《上大总统言教育书》中作了深刻揭示。其云: “化龙洞观世变,默察民情,知非明定教育指针,昌明道德,不足以正人心而固国本。深维孔子之道,最切于伦常日用,为举国所敬仰,其言行多散见于群经。”
鉴于自由民主在民国初年不足以成为中国人价值体系的参照,袁世凯只得重新利用起传统文化的资源。他说: “前据南京留守黄兴电陈: 民国肇造, 年少轻躁之士, 误认共和真理, 以放恣为自由, 以蔑伦为幸福。纲纪隳丧, 流弊无穷。请讲明孝弟忠信礼义廉耻, 以提倡天下, 挽回薄俗等情。仁人之言, 闻之感喟。本大总统深惟中华立国, 以孝弟忠信礼义廉耻为人道之大经。政体虽更, 民彝无改。” 1913年6月22日,袁世凯发布尊孔崇圣令。
严复和康有为曾是戊戌维新时期主张向西方学习的维新思潮的主将。然而,当民国建立以后,他们都是传统文化最有力的声援者,康有为力主成立孔教会,试图劝服当局者以孔教为“国教”。严复也发表了尊孔读经的言论,认为:“盖不独教化道德,中国人之所以为中国者,以经为原本”。
1913年8月15日,孔教会代表陈焕章、严复、梁启超等人像国会两院递交《请定孔教为国教请愿书》,正式揭开孔教运动序幕。该请愿书公布后,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兴起了一股孔教热。9月3日,孔教会在国子监举行“仲秋丁祭祀孔”,参加者有数千人,其中除了严复、梁启超等学界名流,还有政界要人梁士诒、汤化龙、陈昭常等。9月27日,孔教会在曲阜召开第一次全国大会,与会者多达二千人,规模盛极一时。
与康有为不同,章太炎公开反对定孔教为国教,但是他所反对的,仅仅是将孔子及儒学以“宗教”事之。此时的章太炎,对孔子与儒学的态度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1914年他将早年批判孔子的名篇《订孔》修订为上下两篇,充分肯定了孔子的学问与成就。直到1921年,他在遭受柳诒徵的攻击后,索性大方地承认,自己早年批孔批错了。
未完成的“创造性转换”
1916月6月,袁世凯在复辟帝制失败后去世,借袁世凯之力推行的孔教运动也因此遭受了灭顶之灾,“孔教与帝制, 有不可离散之因缘”,当人们形成这样的观念,这场运动便走到了尽头。
但是,这并没有打击章太炎等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的信念,相反,晚年的章太炎在苏州成立“国学会”,后又创设“章氏国学讲习会”,开设经学、史学、诸子学、文学等课程,不遗余力地呼吁尊孔读经
这时的章太炎,就特别强调孔子与儒学的文化意义,他曾剖白他提倡“国粹”的目的所在:
“今者新奇之说,流为格言,日驱人于顽间而不返者,曰:‘发展个性也。’曰:‘打倒偶像也。’发展个性,则所趣止于声色货利,而礼义廉耻一切可以不顾。打倒偶像者,凡一切有名无形者,皆以偶像观之,若国家,若政治,若法律,若道德,无往而非偶像者,亦无往而不可打倒者。洵若是,则于禽兽奚择焉?世以是乱,国以是危,而种族亦将以是而灭亡矣。”
显然,章太炎的心中,传统文化中的“义”,在一个重“利”的社会中是多么重要――脱离了政治的因素,文化的部分从儒学的藩篱中挣脱出来,使得儒学更加具有了近代的意义,而不再是阐释统治思想,或者是为礼教背书。
严复同样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最大的价值是对德性生活的极端重视,而儒家的学说尤其如此。他承认西方文化长于智性的发扬,故自然科学最见发达,而中国文化却以道德之教为深邃。他指出:“中国旧学,德育为多,故其书为德育所必用”。
辜鸿铭则认为:“在人类社会的初始阶段,人们不得不利用物质力量来压抑和克制其内心的情欲,这样,原始人群就不得不受制于纯粹的物质力。但随着文明的进步,人类逐渐发现,在征服和控制人类情欲方面,还有一种比物质力更加强大和更加有效的力量,名之曰道德力。”
在这方面,中国的儒家学说所塑造的心灵与理智完美结合的道德精神,正好为迷惘的西方人指引了方向。“我的确相信,欧洲人民于这场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编者按)之后,将在中国这儿,找到解决战后文明难题的钥匙。”
这批早年“先进”,晚年“保守”的知识分子,既承认西学东渐之大势,又从西学东渐中痛感传统文化之不可或缺,于是融汇中西、实现传统到现代的“创造性转换”,成了他们晚年致力的事业。辜鸿铭一直以极大的热情将中国的经典翻译到国外,严复晚年将精力大部分用来研究《庄子》,他曾说:“庄生在古,则言仁义,使生今日,则当言平等、自由、博爱、民权诸学说矣。”而晚年章太炎,也从为“学问而学问”抽身出来,强调学问的“致用”,希望人们从经史中能吸取修己治人之法。
这种“创造性转换”的尝试,也不免影响到了后世的学人和执政者。我们将在后面的篇章继续讲述。
康熙皇帝为使天下能信服他,竟公示皇宫开销
家天下时代,国家是帝王的私产,君主可凭个人意志任意支配国家财产,是无须向臣民多作解释的。清王朝定鼎中原之初,民族对立情绪高涨,社会矛盾十分尖锐,各种反清武装与朝廷的对抗一直延续到康熙中期,才渐趋于平复。康熙在平定了以吴三桂为首的三藩之乱后,深知治理一个国家,兵战实为下策,只有以德化、以智略服众,才能让百姓诚心诚意的服从,方能建立稳定的统治。所以,他一方面推行偃武修文的措施,广开博学鸿词科吸纳天下英才,希望将全国具有影响力的文人都招致庙堂之下,为朝廷所用;另一方面,他采用攻心策略,让文武百官、尤其是从明朝归顺的降臣降将进行对比,以明王朝的腐烂败坏、帝王昏庸,彰显清王朝的政治英明、君王贤能,然后通过官员及文人的传播,进一步消除时人的反清意识。
康熙二十九年,内务府官员在康熙的授意下,把宫中每年的费用列成清单,发给诸王大臣察阅。同时又把前明建造的殿宇、亭台楼阁的名字,以及各宫殿配备的宫女仆妇人数,都一一列了出来,造成册子发给大臣,让他们清算这些宫殿在建造时花费了多少银两,以及前明宫中每年的耗费。接受了任务的大臣们通过查阅前朝留下的账本,查得前明宫中每年需用银九十六万九千四百余两,这笔钱如今已被充作饷银;前明负责宫廷膳食的光禄寺,每年各项钱粮也要用银二十四万余两,如今只用三万多两;每年冬天,前明宫中要用上等木炭一千二百八十万余斤,现在只用一百多万斤;前明的后宫嫔妃之众,各殿宇每年花费在床帐被服、舆轿车子、花毯装饰等方面的费用,需要用银二万八千二百余两,直到清代,库房里还剩有前明宫人的绣鞋数十箱,上面遍饰珠宝,极为华丽。这些费用现在已经全部省了下来。
另外经过清点核实,前明建造的殿宇共有七百八十六座,不论是基址还是围墙院落,所用的木料都是上等楠木,砖则是用山东临清专门烧制的贡砖,经水运运到京城;即使是宫殿里的排水沟,也是用整块的巨石修筑,排污水管的口径粗达数尺,为了防止生锈,全都是用生铜铸造。而到了清代,如果不是非修不可,不轻易修造房屋,所以宫殿的数目不及前明的十分之三;即使修造房屋,所用的材料也都是用普通的砖头和松木,绝不乱花钱。看到这些直观的数据对比,大臣们自然是颂词一片,认为前明骄淫坏法,导致人心瓦解,而本朝兴利除弊,清廉为治,遂使兆民归心,取代前朝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眼看采用的攻心法取得了成效,康熙还怕时日久了,人们容易遗忘,所以他也不忘巩固成果。康熙四十九年,在批覆大学士呈上的奏折时,康熙又重提旧事:前明的事情,你们听说的往往都是写在纸上的陈言。本朝曾经收用过万历时的太监,所以我对前朝的事情知道得很详细。过去的一日之费,就可抵如今的一年之用。如前朝宫中每年要用脂粉钱四十万两,衣食供应也要用银数百万两,这些花费到我父亲时都已革除了;另外前朝宫中有宫女九千人,内监十万人,供应饭食都成问题,以至于每天都有人被饿死,如今宫中不过只有四五百人而已。
意犹未尽的康熙,又下诏户部,训诫道:国家的钱粮,理当节省,否则必导致经费不足。每年免征的银粮数额,以及河工的费用,都还有节省的余地。前明的光禄寺,每年供膳宫中就要一百万两银子的花费,如今只用十万两;前明的工部,每年建房要用二百万两银子,如今只用二三十万两。只有尽力减少开支,方有裨益。接到圣谕的官员,自然又是一番齐声夸赞,称颂本朝节用爱民,布德施仁,为河清海晏、百姓安居的盛世。
实际上,康熙六次南巡,以及在承德修建避暑山庄,作为避暑和接见王公贵族的皇家禁苑,糜费巨万,用度也并不比前明节约多少。康熙末年时,国家岁入四千余万两银子,收支也只是勉强相抵,并无节余。只不过,清王朝在确立了稳定的统治以后,老百姓的生活与天灾频仍、兵戈扰攘的明末相比,已经好了许多,民族意识和反抗意识也就此被遏抑,这才是清政权能够为广大百姓所接受的真正基础。
相关参考
1.抓住机遇,树立信心,帮助“学困生”走出心理困境。作为数学教师,一定要抓住学生的这些心理机遇,帮助他们重新建立起对数学学习的信心。除了平时的学习中注意他们学习中的变化,及时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中出现的困
在初中的历史教学中,对学困生进行转化所谓“学困生”,是指智力水平正常,没有感官障碍,但其学习成绩明显低于同年级其他学生,不能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的学生。“学困生”有着很多种类型,大致上分成以下四种:第一
学习困难学生通常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习缺乏兴趣,把学习当作完成父母教师交给的差事。他们一般贪玩,上课注意力不集中,自控能力差,较随便,上课不听讲,练习不完成,课前不预习,课后不复习,作业不能独立完
发动机,又称为引擎,是一种能够把一种形式的能转化为另一种更有用的能的机器,通常是把化学能转化为机械能。(把电能转化为机器能的称谓电动机)有时它既适用于动力发生装置,也可指包括动力装置的整个机器.比如汽
谜团之一,罕王仓促迁都只为保江山龙脉?公元1621年,努尔哈赤率领八旗大军以锐不可挡之势挺进辽东,并将都城从赫图阿拉迁至辽东重镇辽阳,大兴土木,修筑宫室。然而,出人意料的是,1625年三月初三早朝时,
乾隆下江南声势浩大,花费颇多,但他一路南下绝非只为游山玩水,实际上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了解水患,兴修水利。 官员联名奏请乾隆下江南 乾隆十四年(1749年)八月,两淮盐政吉庆上奏,表示乾隆举行木兰
争议之一,秦始皇是否坑过儒?焚书坑儒一直被人们引为秦始皇尊法反儒的重要证据。然而,有的学者认为,所谓秦始皇坑儒实是坑方士之讹。持论者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证。第一,史籍中对此事件所提及的的具体人物
农业现代化是指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过程和手段。在这个过程中,农业日益用现代工业、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经济管理方法武装起来,使农业生产力的由落后的传统农业日益转化为当代世界先进水平的农业。实现了这个
张承业(846年-922年),本姓康,字继元,同州(今陕西大荔)人,唐末五代宦官。张承业自幼入宫,被内常侍张泰收为养子,后升任内供奉。乾宁三年(896年),出任河东监军,加左监门卫将军。他执法严明,得
历史往往是这样:一个个人魅力太强、太完美的君主,给他的后代带来的压力,往往是常人难以想象,也难以承受的。这种压力,不仅仅是精神上的,也是实实在在的政治和社会压力。这样的君主在离世之后,如果没有十分周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