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制定永不加赋政策 让百姓走上了逃荒路
Posted 康熙
篇首语:热水治不了百病,情话过不了一生。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康熙制定永不加赋政策 让百姓走上了逃荒路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康熙制定永不加赋政策 让百姓走上了逃荒路
康熙非常喜欢好名声,所以他将“宽仁”当成治国理念,处处打造自己的完美形象。
他认为皇帝要对臣子以礼相待,因此很会体贴臣子。有时宴请大臣,为了避免大家拘谨,他并不亲自参加,还特意传旨让大家多喝点儿酒,高兴高兴。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他甚至邀请大臣到中南海钓鱼,并让他们将钓到的鱼带回去,让家里人尝尝。他在外巡行,会专门请随行的大臣到行宫参观,还亲自当导游,遇到名胜就亲自指点讲解。文渊阁大学士生病了,康熙嘱咐他去泡温泉,还让他注意养生法则,少吃人参、不食生冷之物、多吃牛羊鸡鸭肉。
康熙曾举办千叟宴,被当时的文人称作“恩隆礼洽,为万古未有之举”。
就连对犯罪之人,康熙也很宽宏大量。某一年夏天,北京天气炎热,康熙下令改善被关押在京城监狱的犯人的待遇:狱中多放置冰水以降温,戴枷锁的犯人也要少戴点儿锁条,一些期限未满的枷号人犯也可以暂时释放,等三伏天过去再补全日子即可。
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是,康熙五十二年,康熙下达圣旨:要将天下丁银(即所谓的人头税)固定在现在的数字上,以后再生人丁,免征银粮――这就是后人概括的“永不加赋”原则。
如此种种作为让康熙的好名声传遍了大江南北,从大臣到百姓无不对他交口称赞。然而,对封建帝王来说,好名并不是好事,好名过头甚至会给社会造成意想不到的危害。
为了做明君,康熙向百姓承诺要“永不加赋”。然而康熙在位时期并不太平,朝廷常有规模较大的战事,而打仗是要花大钱的;对各个地方来说,他们要担负兴修水利、赈灾扶贫等责任,也非常需要钱。但康熙从地方上收走了大半钱款,又不允许他们加赋,一些地方官府连维持正常运转都很难做到。
那怎么办?地方官员想出一个馊主意:收陋规。总督、巡抚收布政使、按察使的,布政使、按察使收道员、知府的,道员、知府则将目光盯向下属县令。县令也有自己的办法,在征收田赋时额外加征“耗羡”:老百姓交粮食的同时还要交“鼠鸟耗”(在运送过程中可能被老鼠或鸟类吃掉一部分的损耗),交银子时必须加付“火耗”(从民众手中收来的散碎银子要熔铸成整锭大银交给朝廷,熔铸过程中的损耗叫火耗)……康熙后期,各地征收的火耗,全国平均为30%~40%,山东与河南则达到了80%!
羊毛出在羊身上,康熙想减轻百姓负担,实际反而加重了百姓负担,这可能是他事先想不到的。然而,当大臣建议他将火耗明定标准、依规进行监督时,康熙拒绝了。他下旨说:加派火耗,地方官尽可以去做,别收得太多就是;至于要朕亲自下令加收,朕不干。
为了保住自己的面子,康熙宁愿看着百姓沉沦在痛苦的深渊。他的“好名”显然是不明智的,也是不仁义的。顺治和康熙中前期,官场虽有腐败,但还可以收拾,假如康熙听从建议,将火耗合法化,并适度提高官员工资,官场肯定会清廉得多。
可惜这样的历史机遇被康熙错过了。康熙后期,从朝廷到地方,贪官遍地,遇到灾荒,老弱病残者只能等死,年轻力壮的人只能背井离乡逃荒,朝廷距离全面溃烂已经不远。
好名者必被名声所累,这一点,康熙也许到死都没想明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家给人足,安生乐业,太平之世,永不加赋
康熙皇帝说:「 ”民为邦本,必使家给人足,安生乐业,方可称太平之世。” 他不仅这样说而且在他在位的六十一年也是这样做的。 康熙在位期间将这句话当成了他的治国目标,并且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不断的阐述这一个基本思想。 康熙在顺治帝恢复民生经济基础之上,大力的整顿财政,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为「 ”康乾盛世”确立了物质和制度的基础。 一、 农耕 1、 废除「 ”圈地令” 所谓的「 ”圈地令”是清军入关迁都北京后,多尔衮摄政期间为了给进京的八旗官兵谋求生计而颁布的一则法令。 本来是要在京城附近圈占汉人的无主荒田分给八旗诸王和兵丁以为生计,但是无主荒田何其少也。 旗人携带着绳子骑着马到处圈占汉人的土地,管你有主无主,只要是汉人的土地被旗人看中都是圈占的目标。 一时间,农民流离失所,田地被占,饥寒交迫,社会矛盾重重,许多农民纷纷起义,给当时的清政府巩固政权造成了很多的麻烦。 封建经济的基本问题就在于土地,而历史上许多的农民起义都是因为没有了赖以生存的土地,康熙八年,康熙亲政以后,下令永远禁止圈地。 康熙这一政策颇得民心,极大的缓和了当时的社会矛盾。 2、 奖励垦荒 经过了连年的战争,关内关外百废待兴,「 ”谎称非堡,沃野千里,有土无人”,没有办法进行耕种。 顺治朝曾鼓励垦荒,但是收效甚微,康熙重新将垦荒提上日程,并制定了多种措施保证垦荒的效果。 ① 调动官员的积极性 康熙下旨规定:自康熙二年开始,各省的荒地要五年垦完,到康熙六年秋天要派官员进行查验,对于垦荒不利的督抚,要进行议罪。同时制定了具体的考核的条例和规定,对各级官员进行考核。 康熙帝说得好:「 ”自古国家久安长治之谟,莫不以足民为首务,必使田野开辟,盖藏有余,而又取之不尽其力,然后民气和乐,聿成丰亨豫犬之休。” ② 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康熙一再的放宽了「 ”起科”的年限,「 ”起科”就是按亩征收钱粮。开始规定三年起科,后来又延长的四年、六年。 十二年十一月,康熙帝又指示:「 ”嗣后各省开垦荒地,俱再加宽限,通计十年,方行起科。” 后来等经济好转,又有所缩短,但是对于一些新开垦的土地仍不加征。这一措施,很好的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老百姓得到了实惠。 ③ 调动富户、乡绅的积极性 康熙还特别鼓励富户乡绅垦田,不仅有收获大,而且还有当官的可能。康熙十三年,规定了贡生、监生、平民开垦土地达到一定的数量,可以报道吏部、兵部,测试其文化程度,达标的可以直接授知县、县丞、守备等官职。 ④ 「 ”更名田”和「 ”易价银「 ” 通过开垦荒地,所得土地归开垦者所有,「 ”不许原主复问”。原来明朝的一些皇室勋贵的田庄,全部并入州县土地,全部变成民田给老百姓耕种,这就是「 ”更名田”,愿意认领「 ”更名田”的需向当地州县缴纳「 ”易价银”,后来又有规定取消了「 ”易价银”只交赋税就行,已经交了「 ”易价银”的可以折抵下一年的赋税。 ⑤ 康熙二十四年统计共计可耕种土地5891600余顷,比顺治年增加了500000余顷。康熙六十一年耕地面积增加到8510990余顷。 康熙帝说:「 ”今天下户口甚繁,地无弃土。” 二、 水利 水利的发展和农业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的,康熙帝将兴修水利,治理水患作为自己亲政以来一件大事来抓,直至驾崩从来没有放弃过对水利的整治。 1、 自清朝入关以来,黄河、淮河连年决口,危害最大。 仅在康熙登基后的前十五年,黄河共计决口高达69次,平均每年决口4.6次。黄淮决口危害的是中原产粮区和江南富庶地区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直接危害政府财政收入和社会的稳定。 顺治朝每年投入百数十万两白银,征发民夫数万,收效甚微,更换五任河道总督,可以无济于事。 2、 康熙帝决心治黄,务求「 ”一劳永逸之计” 康熙选中了才能卓著的治理河道的专家安徽巡抚靳辅担任河道总督。 而且全力支持靳辅治理黄河,即使是在平定吴三桂叛乱的困难时期仍然不顾朝中大臣反对,拨付治理黄河经费二百五十余万两白银,此后每年拨付三百余万两。 在康熙的严厉督促和关怀之下,靳辅尽心尽力的主持河务,历经六年艰苦奋斗,使得黄河、淮河尽复古道,水患顿消。 康熙非常高兴,亲自到现场巡视,高度赞扬了靳辅的功绩,并鼓励靳辅将治理河道经验编制成书,传于后世。 康熙善于用人,利用水利专家靳辅治理河道十一年,全面治理了黄河、淮河水患,变害为利,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康熙一生六下江南,巡视河工,对水利的重视可见一斑。 三、 滋生人丁,永不加赋 康熙帝在执政五十年时说过:「 ”每思民为邦本,勤恤为先,政在养民,蠲租为急。”他把蠲免看成是「 ”古今第一仁政”。 康熙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认为蠲免钱粮是实实在在的政绩,是体念民生的具体表现。 康熙一朝蠲免钱粮无数,次数多、范围广、持续时间长、数量巨大史无前例的。有时是全国性质的,有时是局部性质的。 康熙年间一般国家庆典、战争、巡幸所到之处都会实施蠲免,或全部或局部。如遇水灾、旱灾、虫灾、冰雹、地震、火灾、飓风等自然灾害造成破坏,康熙总是会根据灾情采取不同的蠲免措施。 康熙五十一年二月,康熙帝向全国宣布:「 ”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即以五十年全国人丁数为准,「 ”勿增勿减,永为定额。其后所生人丁,不必征收钱粮,编审时止将增出实数察明,另造清册题报。” 康熙帝取消新增人丁的人头税,是历史上历朝历代绝无仅有之事。这项政策的实施,标识着康熙朝当时的经济已经达到了高度的繁荣,是「 ”康乾盛世”吹响了号角,拉开了帷幕,仅此一项将康熙帝称为千古一帝也不为过。 资料来源:《清圣祖实录》 《熙朝纪政》相关参考
康熙年间,“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是如何产生的,产生了什么影响
季我努学社整理出版中国近代史料,传播历史知识康熙五十一年清朝规定全国征收丁银的总数以康熙五十年为准,总数固定不变,此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康熙末期和雍正时期发展成为“摊丁入亩”。 张居正
康熙皇帝说:「”民为邦本,必使家给人足,安生乐业,方可称太平之世。”他不仅这样说而且在他在位的六十一年也是这样做的。康熙在位期间将这句话当成了他的治国目标,并且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不断的阐述这一个基本思想
清朝廷通过从康熙“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到“摊丁入地”的赋税改革,建立起完备的赋税制度。>> 的田赋、火耗、平余、摊丁入亩,以及工商税诸项制度,体现了清代在赋税应征额及简化赋税项目方面的一系列原则,
刘邦制定一个政策,只有2个字,朱元璋却反过来用,结果让人意外
说到朱元璋,一般都能想到刘邦,这两个草根皇帝在中国知名度是非常高的,两个人有很多共同的特点,出身低微,但最后都成为了一代帝王。朱元璋一直将刘邦视为自己的榜样,当时朱元璋的手下李善长对朱元璋说,你出生的
乾隆当着全天下打老爸雍正的脸,不但违背先帝遗嘱甚至还篡改遗诏
「”百善孝为先”,作为中国传统美德之首,连最尊贵的皇帝在「”孝道”这个问题上也战战兢兢,不敢越雷池一步,生怕扣上了不孝的帽子被天下人给喷死。就比如说康熙定下「”永不加赋”的指示,后世皇帝就算是穷得要上
原标题:明穆宗为什么要解除明太祖时期制定的海禁政策?季我努学社>整理出版中国近代史料,传播历史知识本文作者为季我努学社青年会员黄炎。>略微了解明史的人应该都知道,在明代初期海禁政策严厉,“太祖定制,片
康熙四十九年,享有与江南官商之间展开了激烈的交锋,而康熙帝对此案的处理则让我们看到处在“盛世”之下帝王的选择。 康熙四十九年(1710),江苏巡抚张伯行在查勘当地船队及其对外贸易的过程中发现,大
今天,小编要介绍的这个人非常厉害,他是秦始皇统一六国文字的得力助手,而且他本人也是一个书法家。网络配图人生能确认的最早的漢字是殷商时期的甲骨文、金文。也许还有更早的文字,但尚未发现。甲骨文当时也不叫甲
沙皇彼得大帝为俄国制定的称霸世界战略,苏联直到解体前都在执行
提到沙皇俄国的彼得大帝,人们总会想到另一个人:康熙皇帝,这两个皇帝有着太多的相同之处。他们处于同一个时代,都是少年登基,统治者国土面积最大的两个帝国,都被称为明君。但彼得大帝的开放与交流政策使俄国走向
西晋的腐朽统治和混战,给百姓带来无穷无尽的灾难,加上接连不断的天灾,许多地方的农民没有粮吃,被迫离开自己的故乡,成群结队到别的地方逃荒。这种逃荒的农民叫做“流民”。公元298年,关中地区闹了一场大饥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