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皇帝们对难以盖棺定论的多尔衮是怎么评价的

Posted 多尔衮

篇首语:我允许别人比我强,但我不允许我没有别人努力。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清朝的皇帝们对难以盖棺定论的多尔衮是怎么评价的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清朝的皇帝们对难以盖棺定论的多尔衮是怎么评价的

2、历史秘闻 雍正一直争议不断,这道圣旨能否盖棺定论

清朝的皇帝们对难以盖棺定论的多尔衮是怎么评价的

多尔衮在清朝皇族中绝对是一个空前绝后的另类,他奠定了清朝二百年基业的基础,同时也算背负了两百年的骂名,到底清朝的皇帝们对这位难以盖棺定论的睿亲王怎么评价呢?请看此文。

有清一代诸帝,乾隆算是对多尔衮评价最高最公正的了。在他以后,嘉庆帝没有什么动作,道光皇帝曾在继位初出关拜祭祖陵的时候,追念多尔衮功高,赏赐他的后人当时的睿亲王禧恩三眼花翎。这是很高的荣誉,然而表面上禧恩是因为祖宗有功承惠恩泽,实际上是嘉庆帝暴卒于避暑山庄,变起仓促,又一时找不到嘉庆帝随身带的装有传位密旨的金盒子,禧恩当时是内务府总管,他见机甚快,在所有随扈大臣中率先拥立道光,后来禧恩举荐的秀女全嫔即后来的孝全皇后咸丰的生母极得道光的宠爱,因着这两件大功,才得以酬庸,当然道光表面上不能以此为赏,算在老祖宗头上倒显得恰当。

以后的清帝一代不如一代,内忧外患,哪里还顾得了这许多,不过在辛酉政变后商量恭亲王位号的时候倒是很伤了一番脑筋,因为显然不能用摄政王这个名号,一用就想起多尔衮的下场,实在犯忌讳,再说实际的皇权归两宫,也就是慈禧,这个女人也不愿意小叔子代天摄政,所以用了议政王这个名号。

到了宣统登基,苟延残喘的慈禧再不愿意也只得让小皇帝的生父当摄政王,总领政务,但又明令他要奉隆裕皇太后的懿旨,这就似乎回到了清初顺治初年的格局,偏偏这个摄政王志小才疏,这个皇太后处处要学姑姑,却平庸无知的很,到三年后清帝逊位,清朝遗老们想起这一朝以摄政始,又以摄政终,莫非天意,想起老祖宗多尔衮领兵入关,八旗子弟横扫中原的风光不在,不禁唏嘘。(宣统年间,革命党人曾经公布了清初各位亲王的奉禄,摄政王三万两,辅政王一万五千两,和硕亲王一万两不等,清廷非常恼火,认为是大不敬。)

晚清时候的清代名人碑林传中为睿忠亲王多尔衮立的传里,有八字考语聪睿多智,谋略绝人。

多尔衮即便是被平反了,后来的清帝们毕竟不是他的直系子孙,在他们的眼中,他虽然是叔祖辈,但实际上还算是臣子的身份,大肆歌功颂德就没有必要,而多尔衮的开国定基之功当然就算在顺治的头上,他的孝陵里的神圣功德辈就一一记载了如何开一国之基业,而他的后人累进谥号直到二十二个字。

历史秘闻 雍正一直争议不断,这道圣旨能否盖棺定论

雍正元年,雍正对各省督抚发布了这样一个圣旨,全文如下: 每见各省地方,有力之家,尚能上达,而乡村贫篓之人,则多湮没无闻。故该督抚学臣及有司,遍加查访,务使苦寒守节之家,同沾恩泽。 这道圣旨颁发的背景是雍正斥责地方政府,往往只向朝廷上报有权有势家庭的高寿恩赏名单,而删除了穷苦人家可获恩赏的名单,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在清朝,朝廷对年龄达到70岁、80岁、90岁、100岁及以上的高寿之人,每隔十年会给予一次丰厚的固定赏赐,但是雍正从各省督抚上报过来的恩赏名单发现了非常严重的问题,那就是所有上报的受赏人员,大多都是当地的「 ”有力之家”,「 ”有力之家”就是指当地有权有势的家庭,而达到年龄的「 ”乡村贫篓之人”(贫苦百姓)很少被上报给朝廷,针对地方政府这种错报瞒报的行为,雍正皇帝专门下达了这道圣旨。 从这道圣旨可以看出,雍正皇帝对普通百姓的利益,还是非常重视的。 那么在清朝,针对高寿之人具体的赏赐是多少呢?我们一起围观一下。 根据《大清会典》记载: 70岁:允许一人免除一切杂役,以照顾供养老人; 80岁:赏绢一匹,棉花一斤,大米百斤,肉10斤; 90岁:赏绢二匹,棉花二斤,大米二百斤,肉20斤,白银30量(建牌坊之用) 100岁:在90岁的基础上,增加《升平人瑞》匾额 以清朝当时的生产力条件来说,这样的赏赐比较已经非常丰厚了,但是,以上只是康熙朝的定例,高潮在雍正朝。 雍正四年,雍正觉得百岁之后实为稀有,对于高寿之人的旌奖政策进行了修改补充,主要是增加了现银数量: 100岁以前的待遇未发生变化,但是对于百岁之后的恩赏发生了重大变化: 110岁:赏绢二匹,棉花二斤,大米二百斤,肉20斤,白银60量(翻了2倍) 120岁:赏绢二匹,棉花二斤,大米二百斤,肉20斤,白银90量(翻了3倍) 此后每隔十年,持续翻倍一次,由此可见,雍正是担得起「 ”执政爱民”这个四个字的。 纵观雍正执政的这十三年,他执行政策的基调是「 ”严官而宽民”的 1.摊丁入亩 雍正之前的农业税收政策采取按人头收税,「 ”摊丁入亩”就是取消将人头作为收税的考量,而将土地所有权作为收税的基础,这项政策实际就是将税收主体从百姓变成了地主,这在最大程度上伤害了地主阶层的利益。 2.士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 在雍正之前的封建时代,官员士绅虽然拥有绝大部分的土地,但是凭借当时优厚政策他们是不用服徭役,也不用缴税的,雍正当政后要求「 ”士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严重损害了这些掌握社会话语权的人的核心利益。 3.火耗归公 火耗是指官员将百姓交来的散碎税银熔铸成官银上交给国库,但是在熔铸银锭时必然导致一定的损耗,而这个损耗是以前是朝廷认可,并从上交税银额度里扣除的,这个有很大水分的差额就归地方所有,成为地方政府最大的经济来源,而「 ”火耗归公”把官员来财的路子给彻底堵死了。 这一波操作下去,百姓赋税免去了一大半,人们再也不用担心生一个孩子加一份税了,这也直接导致中国人口从千万级别向晚清时期的「 ”四万万同胞”迈进;于此同时,火耗归公使国库增收开源了,也给乾隆皇帝留下了一个厚厚的家底,但唯一的弊端,就是得罪了全天下的地主、官员、和知识分子,这样一来想不挨骂都不可能了。 在挨骂这个问题上,雍正的处境和今天的特朗普多少有些神似,同为国家元首,但是掌握话语权的宣传机器却不向着自己说话,逼着雍正亲临宣传一线,自己写了一本《大义觉迷录》为自己辩护,即可笑,也可叹! 那可是封建专制的巅峰时代呀! 而那些在雍正夺嫡过程中,一众受伤害的皇族兄弟,和他们的亲属、门人,也为诋毁雍正,提供了炮弹的加持,就这样,一位堂堂的大清皇帝,在众口铄金下,历史形象越来越模糊,越来越阴暗。 但是,历史总是在蛛丝马迹下,被抽丝剥茧,最终大白于天下,而雍正皇帝本人的真实面目,也必将逐渐清晰的展现在世人面前。

相关参考

对希特勒的评价

对希特勒的评价  希特勒这个人物,似乎已经盖棺定论,好像人们对他已经很了解了。希特勒,不就是那个杀人魔王吗?但,真的这样简单吗?我个人看过一些希特勒的材料,包括他的一位心腹施佩尔所写的回忆录,点点滴滴

如何评价秦惠文王嬴驷

如何评价秦惠文王嬴驷?  秦惠文王嬴驷,秦孝公之子,登基后,改公为王,为秦国第一任君王。驷这个字,左为马,右为四,象征着君子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嬴驷一生确实谨言慎行,不敢妄悖。  嬴驷这个人,盖棺定论

错误严重 但与刘少奇不同

本文摘自《历史的见证:“文革”的终结》,薛庆超著,九州出版社,2011.4在中国历史上,凡是涉及一个人物的评价,往往极为慎重,讲究“盖棺定论”。对陈毅的最后定论是由毛泽东亲自作出的。这在新中国建立以来

他是整个满清获最高荣誉的汉臣,曾国藩都没份,眼馋得直流口水

孔子俗话说,盖棺定论。这就是说,人死了,这个人的一生就彻底交代了。等盖上棺材板,就可以评价此人的一生了。古人是很重视这种人生评价的,为何?利益和荣誉所驱使。因为对自己评价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子孙的发展。

福建发现太监族谱,推翻明朝后宫丑闻,清朝篡改历史被坐实

历代王朝为前朝修史,是我国自古传承下来的惯例,一方面是对已灭亡朝代的总结,另一方面则是寓意正统的传承。作为对明朝的盖棺定论,《明史》这部史书前后修撰了足足90年,这恐怕不仅仅是清朝出于想要「”编纂得体

中国历史上最坏的皇帝是谁

个众所周知的事实是,隋炀帝自伴随亡隋的败迹黯然辞世起,便有盖棺定论,被公认是中国历史上最坏的皇帝,千余年来,铁案如山。笔者无意只在翻案二字上作文章。按愚意,评论历史人物,功就是功,过就是过,功不折罪,

兰台说史•《军师联盟》洗白了想篡位的司马懿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白居易的这几句诗,知道的人不少,意思也都明白,评价忠奸,盖棺定论也就差不多了,偏偏中国历史上有这么一位异类,身后的骂名,棺材板子都盖不住

揭秘五虎上将谥号里竟隐藏着怎样的秘密

...一把手刘禅钦定的。谥号作为一种荣誉象征,代表了官方盖棺定论式的评价,并不是随便就能享有的。对于谥号,刘禅的理解是“存有令问,则亡加美谥”,意思是活着时有美好名声的人,那么去世后就给他加上美好的谥号。赫...

揭秘五虎上将谥号里竟隐藏着怎样的秘密

...一把手刘禅钦定的。谥号作为一种荣誉象征,代表了官方盖棺定论式的评价,并不是随便就能享有的。对于谥号,刘禅的理解是“存有令问,则亡加美谥”,意思是活着时有美好名声的人,那么去世后就给他加上美好的谥号。赫...

修史是什么意思

小编知道读者都很感兴趣元朝的故事,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修史,尤其是官方修史,并不仅仅是为了记录过往、以史为镜,这还是一项很重大的政治任务,表明本朝对前朝的盖棺定论,正史一成,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