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腹幕僚赵烈文为何不劝曾国藩做皇帝

Posted 皇帝

篇首语: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霜寒十四州。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心腹幕僚赵烈文为何不劝曾国藩做皇帝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心腹幕僚赵烈文为何不劝曾国藩做皇帝

2、乱世幕僚赵烈文,如何多次准确预言清代事务

心腹幕僚赵烈文为何不劝曾国藩做皇帝

导读:

近日,曾国藩的心腹幕僚赵烈文的《能静居日记》出版。曾国藩炙手可热的时候,总有一些人劝他起兵自立,把皇帝宝座抢过来。与曾国藩无话不谈的赵烈文,却始终不提这件事。一个狂妄书生的死,让赵烈文确信曾国藩绝无做皇帝的野心。

曾国藩(中)及其幕僚

赵烈文不会劝曾国藩做皇帝

清史大家萧一山的《清代通史》,引用了不少笔记小说材料,但拿不出切实的证据来。

赵烈文是曾国藩的心腹幕僚和弟子。他在曾国藩幕府工作期间,不仅所参谋、赞画的事务“往往关天下大计”,而且私下里既敢同曾国藩谈论清朝必亡,也敢说皇帝、慈禧太后、恭亲王等人的坏话,并将这些谈话内容无所顾忌地写进日记中。然而翻遍《能静居日记》,始终找不到他劝曾国藩起兵造反、自立为帝的言论,甚至连一点试探性文字都见不到。

清史大家萧一山先生的《清代通史》,曾专辟《曾国藩不做皇帝》一节,引用了不少笔记小说材料,说胡林翼、左宗棠、彭玉麟、郭嵩焘、李元度、王]运等人,都做过诸如“鼎之轻重,似可问焉”和“王侯无种,帝王有真”及“东南半壁无主,老师岂有意乎”之类的试探。

这些说法的真实性虽然无可稽考,拿不出切实的证据来,却反映了一定的历史背景,即曾国藩拥兵自立的某种客观可能性。笔者相信,赵烈文不会劝曾国藩做皇帝。

曾国藩直接指挥的部队有限

清政府分化了湘、淮将领,太平天国失败后曾国藩已失去问鼎中原的机会。

赵烈文十分清楚,曾国藩手上虽然握有重兵,凡是太平军和捻军活动过的地方,最后几乎都成了湘、淮军的势力范围,但曾国藩能够直接指挥的部队只有十二万人左右,就是这十二万人,也是派系复杂,各树一帜,真正的嫡系只有曾国荃的五万之众。而就是这五万湘军,等到攻占金陵之后,也是腐败丛生,军气已老,早已失去了进取之心。

另外,对湘、淮军几位重要将领,清政府早已采取了分化瓦解政策,对左宗棠、李鸿章、沈葆桢等人分别进行了拉拢和扶植,以便于控制和利用。

李鸿章是曾国藩的学生,与曾的关系最为密切,称得上曾国藩的最可靠盟友。但这个人好打“痞子腔”,是个典型的滑头,早在曾国藩祁门遇险时,他就借机溜掉了。所以别看他平时总把曾国藩挂在嘴上,开口闭口“我老师如何如何”,但在造反这种杀头灭九族大事上,他是不会盲目讲义气的。另外最关键的是,李鸿章手中的淮军,曾国藩不能绕开李鸿章直接指挥。

除了分化瓦解湘、淮军集团,清政府在军事上也早有布置:内阁大学士兼湖广总督官文镇守武昌,据长江上游;江宁将军富明阿坐镇扬州,据长江下游;节制调遣直、鲁、豫、鄂、皖五省兵马的僧格林沁亲王屯兵皖、鄂之交,虎视金陵。这一切都对曾国藩有牵制和威胁作用。

所有这些情况,赵烈文看得比谁都清楚。

最佳时机是攻陷安庆之后

曾国藩起兵造反做皇帝,最佳时机是攻陷安庆之后。一个狂妄书生的死,让赵烈文确信曾国藩绝无做皇帝的野心。

湘军攻克安庆近一个月的咸丰十一年八月二十九日,赵烈文向曾国藩举荐孟辛“刚决能断,有胆有识”;燕山“武勇缜密,廉介不苟”,曾国藩都点头同意了。接着,赵烈文又为袁桐请求保举,曾国藩也爽快答应了。但当赵烈文说到自己五十天前从上海乘外轮来安徽途中遇到了曾耀光,还没有说出下文,曾国藩马上打断说:“此人五六天前已经到了这里,因为所说的话语十分悖谬,所以把他杀了(此人五六日前已到此,以其语悖谬,杀之矣)。”赵烈文马上闭上嘴巴,告辞出来。

有关曾耀光这个人,除赵烈文《能静居日记》有两次提到外,笔者再未见到其他文字记载。就是在《能静居日记》里,赵烈文对曾耀光也只是做了简单介绍和描述。

赵烈文有一次提到曾耀光是咸丰十一年七月五日:

趁(乘)舟广东客曾耀光,字济雨,系三水县人。向在本省暗通贼匪,奉宪严拿,因挈一子至沪。此次趁船,竟投贼巢,并向同舟直言无讳。又以名片交吾,属先呈曾帅,伊日后尚拟到营云云,可为诧异之至。又舟中一趁船夷人亦曾在贼巢数月,与曾甚投合,曾去时,棹小舟送之,良久方归。

太平军没有杀害曾耀光,更没有阻止他去曾营面见曾国藩;而他死在曾国藩手上,并不是因为私通太平军的嫌犯身份,而是在曾国藩面前所说的话语十分“悖谬”。所谓“悖谬”,就是荒谬、荒唐、离谱、不合常理的意思。

合理的解释可能是:曾耀光要么游说曾国藩与太平军联合起来,共同对付清政府;要么鼓动曾国藩起兵造反,自立为帝。如果有别的解释,曾耀光就不会招致杀身之祸。不是到了不杀曾耀光不足以洗脱自己的程度,对这位曾氏兄弟,曾国藩应该不会如此断然地痛下杀手。

曾国藩真要起兵造反做皇帝,最佳时机是攻陷安庆之后。此时的曾国藩如果能够据守安庆,控制长江中上游,与清朝、太平天国形成三足鼎立之势,无疑是人才最多、兵力最强、势力最广、最后取胜希望最大的一方;他如果敢将自己直接指挥的十路大军的枪头掉过来,拉拢或暂时稳住归自己“统筹兼顾”的其他三路部队,然后直捣北京,这种形势之下,确实没有谁能与其争锋。只因曾国藩没有做皇帝的野心,曾耀光才糊里糊涂地做了刀下鬼。

正是这件事让赵烈文深深明白,曾国藩确实没有取清自立的想法,所以他才别的什么话都敢同曾国藩讲,唯独不会劝曾国藩做皇帝。

乱世幕僚赵烈文,如何多次准确预言清代事务

撰文|赵立波 作为曾国藩最重要的幕僚之一赵烈文,在其身后留下的二百多万字《能静居日记》,从咸丰八年(1858)到光绪十五年(1889),跨度长达三十二年,记录了赵烈文从二十七岁到五十八岁的人生重要历程和那个纷乱复杂的乱世的重要事件。包括咸丰、同治、光绪年间时局、政事、军情、特别是有关湘军集团、太平天国、捻军以及晚清情况,尤具价值,成了研究这段重要历史的核心史料之一。此外赵烈文对当时有关清代之朝章、国故、轶闻、漕运、盐务、河工、厘捐以及有关鸦片战争、英法联军等均有详细记载。尤其有价值的地方是,赵烈文详细记载了与曾国藩私下聊天互动内容,双方对重大关切问题的交还看法,由此也衍生出乱世幕僚赵烈文的独特预判。在其数次入曾国藩幕的过程中,尤其以咸丰十一年八月下旬,赵烈文第二次进入幕府,给曾国藩递交了递交了一份长篇谏言,其中对当时外国情形给予了明确预见,正是这一预见,深刻地影响了曾国藩后来大力倡导洋务运动的举措。除了对时局的看法,而且针对当时面临的带有全局性的几大问题提出详细对策,引起了曾国藩的高度重视。 赵烈文 赵烈文简历: 道光十二年(1832)年出生,乳名来求,名烈文,字惠甫,号能静居士,江苏阳湖人。他的六世祖赵申乔,康熙九年进士,曾任康熙时期左都御史,户部尚书。父亲赵仁基官至湖北按察使,五十三岁去世,此时赵烈文年仅十岁。十六岁以前,赵烈文跟从塾师学习,后由家道中落,请不起老师,于是他在亲朋好友的指导下自学。他广泛接触了各类文化学识,尤其对佛学、易学、易学、军事、历史、政治、经济之学有较深入研究,为此后在曾国藩幕府中作出了重要贡献。 曾国藩 与当时人专注研究如何集中镇压太平军不同,比如,当时的情况正是太平军势力最强,他却论断太平军不不是最大威胁,中国最大的祸患在外国:「 ”外国夷人,政治修明,国家治理,民力富强。人人奋勉,好胜心强而以不如别人为耻,这些西方人对中国的政务民情,险阻风俗,今天一个图谋,明天一个说法,考虑事情唯恐不明确,观察事情唯恐不细微,搜集我们的文化经典,翻译传播,兢兢业业,从未有间断过。”对此赵烈文总结说:「 ”他们的志向不在小,国家的祸患,再没有比这个更厉害的了。”接着赵烈文又说「 ”中国之所以如此衰弱,主要原因就是崇尚虚文,学习使用繁琐苛刻礼仪,而外国方面务求专精简一,讲究实用。似乎未来大势是天意要「 ”开通六合”。 第二次鸦片战争 赵烈文的预见很清楚,那就是说要实现宇宙空间全部联通,用现在时髦的话就是「 ”全球一体化”概念,这在当时无异于石破天惊之论。最后赵烈文说,外国人也并不是超出人类的异人。政策方法也不是什么奇异之术,只要我们反其所为而用之,一定会收到效果。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就在咸丰帝仓皇北上避暑山庄,举国震惊的时候,赵烈文对当时要迁都西安也记述了自己的看法:「 ”北京闻已与议和,尚未时分融洽,夷酋欲见恭王不得,因火圆明园,宫殿尽毁,又必欲如前约,驻兵京都。车驾尚在热河,朝议欲迁都西安避之。然夷法国都俱驻公使大臣,各邦皆有,不过欲通知风俗国政,初非恶意,如欧洲俄与英、法世仇,而兵事一息,即互置公使,不独行之中国。”赵烈文可以说对西方外交体系颇有见地,与此同时,他分析西方用兵北京不过几千人,而北京的军队「 ”禁旅如云,何必畏之若此,而出此迁都下策,殊不可解,且彼所欲驻兵国度,以空城畀之,岂能塞其意?我能往,寇亦能往,西安岂天上邪?最后他感叹「 ”朝廷聩愦若此,闻之且愤且谈。” 湘军 关注时事,对外国情形了解,让赵烈文一直走在了清代知识分子的前列,所以视觉独到,眼界达观。在天津教案期间,是再次中外冲突的一次剧烈震荡,清政府把这个包袱丢给了曾国藩,此时的曾国藩年老体衰,精力不济,以至于临行前留下遗书。处理「 ”天津教案”期间,曾国藩蒙受了巨大压力和委屈,再次被骂为「 ”卖国贼”等等恶名,悬在北京湖广会馆那块「 ”道光戊戌科会试中试第三十八名进士,殿试三甲第四十二名,赐同进士出身”的匾额被人砸烂。他本人也多次说此案对外「 ”过柔”,「 ”寸心抱疚”,「 ”外惭清议,内疚神明”经受这次强烈打击后,清廷让他回任两江总督,一年半后就在南京病逝。 天津教案 然而曾国藩处理此事以现在眼光来看并无大错,就在曾国藩返回南京任上,时任河北易州知州的赵烈文前来送行,二人对此事件交换了看法。赵烈文在当天的日记中这样写道:「 ”师以津事相告,且以办理不善自谦。先是师为洋人辩无挖眼剖心之事,奏牍再上,中外哗然,至有联名致书诋之者。余问斯事有验否?师言:到津后曾亲讯闹事之人,如有丝毫凭据,许为奏办,乃辞皆游移不近情理,穷其所往,则彼此推诿,故不能折外人之心,明知必犯清议,然不得不尔。” 赵烈文听了曾国藩的解释后,发表了自己的意见:「 ”然,虽烈,亦必以为必无。天主教固不轨于理,顾何至食人之肉,形同豺虎,使果有之,太西服从之者不翅百余国,能皆甘之邪?中国人不求实在,妄以名义自居,至边衅一开,则又束手无策。”接着赵烈文说,当初害怕老师迫于舆论压力,动摇最初意见,所以我特意写给您信,坚持辨明曲折是非,后来看到老师的第二疏,我才放心。最后赵烈文总结说:「 ”天下事但怕就怕胸中没有定力见识,如果是非分明,外来的流言算得了什么呢?” 外国事务在当时全国一无所知的情况下,赵烈文却见地真知,眼光极为透彻。 晚年的曾国藩大力提倡洋务,力荐清政府外派儿童出国学习,以期学习先进的西方科技知识,这些人后来回国都成为了近现代以来的科技先驱,可以说苍茫的大海之上,寄托了曾国藩无限的殷切期盼,原因就是,国家要富强,就是要不断跟进时代发展,一个集传统思维于一身的曾国藩能如此前卫,实在不同寻常,这些或多或少得益于身边的赵烈文等人的影响。 预见清政府垮台 正是基于超前意识和独特眼光,赵烈文成为准确预见清朝崩溃的第一人。 年7月21日的一个晚上赵烈文给病种的曾国藩用药物治病有了些起色后,二人开始聊天,曾国藩开头说:「 ”京中来人所说,云都门气象甚恶,明火执仗之案时出,而市肆乞丐成群,甚至妇女亦裸身无裤,民穷财尽,恐有异变,奈何?” 慈禧画像 赵烈文平静地说:「 ”天下治安一统久矣,势必驯至分剖。然主威素重,风气未开,若非抽心一烂,则土崩瓦解之局不成。以烈度之,异日之祸必先根本颠仆,而后方州无主,人自为政,殆不出五十年矣。”就是说,现在「 ”天下”治理已经很久了,已经发生了太多败坏问题,不过由于皇上一直很有权威,中央政府没有先烂掉,所以现在不会出现分崩离析的局面。但据他估计,今后的大祸是中央政府会先垮台,然后出现各自为政、割据分裂的局面;他进一步判断,大概不出五十年就会发生这种事情。 太平军 曾国藩大惊问:「 ”然则当南迁乎?”赵烈文的却果断回答:「 ”恐遂陆沉,未必能效晋、宋也。”清政府已不可能像东晋、南宋那样南迁偏安一隅。接着赵烈文又详细地说出了一些看法,最后曾国藩绝望至极 以至于曾国藩绝望地说:「 ”吾日夜望死,忧见宗祏之陨”。 可以说这些话给曾国藩极大精神打击。 几天后,曾国藩依旧不愿相信赵烈文的论断,特意找他再次引申这个话题,希望赵烈文收回这个观点。 曾国藩说,本朝君德甚厚,即如勤政一端,无大小当日必办,即此可以跨越前古。又如大乱之后而议征减,饷竭之日而免报销,数者皆非亡国举动,足下以为何如? 赵烈文还是坚持自己见解,并阐释说:「 ”三代以后,论强弱,不论仁暴;论形势,不论德泽。”与此同时他列举了诸葛亮辅佐后主殚心竭虑,鞠躬尽瘁依旧不能避免覆亡,南宋之后,求治颇切,而终究不是金代对手。听了这话,曾国藩还是不甘心,又提出了说出了新的想法,希望赵烈文能重视当朝的恭亲王的「 ”聪明”和慈禧太后的「 ”威断”,以此希望他们能够避免「 ”抽心一烂”、「 ”根本颠仆”的结局。而赵则坚持己见说,我曾见过恭亲王的小照片,认为奕䜣「 ”聪明信有之,亦小智耳”,慈禧「 ”威断”反将使她更易受蒙蔽。所谓不在行迹在实事,慈禧威断终究是形式主义,并不是真的务实。 赵烈文笔迹 纵观赵烈文的几大知人论世的预见,让人清晰地看到,他站在了历史的制高点,用极具思辨的哲学眼光,研究而得出来的预见,也正因为亲身经历了历史重大进程中的诸多事件,让他一直走在了历史的前列,留给了后人无限遐想。 赵烈文在曾国藩处属于一个特殊人才:身份特殊、地位特殊,工作特殊,眼光特殊。在重大历史实践中,置身其中,参与其中,对事情的发展未必能够完全左右,却能超然事外,以读到的眼光和思想观察、分析事情的前因后果与走向,从而得出精准预判结论。而赵烈文的记载与预判无不让人产生共鸣,陷入反思:大清王朝由盛转衰,为什么发生在乾隆盛世?一种力量在社会上出现与膨胀的时候,为什么会造成遏止其自身存在与发展的对立面?曾国藩拯救了大清帝国,为什么又成了它的主要掘墓人?对此,赵烈文无不在日记中给出清晰或者隐晦的答案,从而他也成了那个时代站的最高,走的最远的清醒的读书人,在历史的转折中留下清晰的一笔。

相关参考

曾国藩的幕僚赵烈文预言清政府五十年内必灭亡 果然应验

文/小冷为了打击太平军,清政府不得不利用地方武装力量,而曾国藩的湘军就是在这一时期发展起来的。湘军成立以后,曾国藩为了打造一支与众不同的军事力量,就开始大肆网络人才为其所用。  曾

最早预见清朝灭亡的人是谁

从现存的文献考证,第一个准确地预见了清朝灭亡的人,是曾国藩手下最受器重的幕僚赵烈文。他于同治六年,即公历1867年预言颓废不振的清朝不出50年必亡。清王朝终于在1911年土崩瓦解,距赵烈文发此预言时的

能够预测满清在五十年内灭亡

从现存的文献中考证,第一个准确地预见了清朝灭亡的人,是曾国藩手下最受其器重的幕僚赵烈文。他于同治六年,即公元1867年预言颓废不振的清朝不出五十年必亡。清王朝在1911年土崩瓦解,距赵烈文发此预言时的

被忽视的生育率问题是加速清代垮台的重要原因,慈禧成最大推手

撰文/赵立波同治六年六月二十日,即1867年7月21日晚,曾国藩和他的机要幕僚赵烈文谈话:「”初鼓后,涤师来畅谈。言得京中来人所说,云都门气象甚恶,明火执仗之案时出,而市肆乞丐成群,甚至妇女亦裸身无裤

赵烈文预言了什么 揭秘赵烈文有多神

  说到赵烈文应该还是有不少人知道他的,他是清朝这个时期非常著名的预言家,当然了这是后世的人给的一个封号了,预言家这个东西有的时候真的只是说说而已了,但是赵烈文这个人还是真的是挺强的,话说他被称为是预

害怕亲眼目睹大清王朝覆灭

曾国藩曾日夜盼着死:害怕亲眼目睹大清王朝覆灭  对赵烈文从清王朝得天下的偶然性和残暴性这两点否定其统治的合法性的这番言论,曾国藩并未反驳,沉默很久后才颇为无奈地说:“吾日夜望死,忧见宗祏之

曾国藩的幕府与幕僚

曾国藩幕府在近代史上的出现是不奇怪的。早在汉、唐甚至更早的年代,中国就已经有了幕府和幕僚制度。降及清代幕僚制度仍是经久不衰,六部九卿以至州县,主管官员无不聘有幕僚协助处理钱粮、刑名、文案等务。这些人或

晚清名臣曾国藩不愿目睹清朝覆灭,竟曾盼望早死

在《能静居日记》中,赵烈文详记了他与曾的这次谈话及此后曾国藩对清王朝命运的思索。只要没有紧急繁忙的军政事务,曾国藩晚上往往喜欢与幕客聊天。同治六年六月二十日,即公历1867年7月21日,时任两江总督的

晚清重臣曾国藩为何多次拒绝黄袍加身做皇帝?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历史上最具影响得人物之一。他从湖南一个偏僻得小山村以一介书生进京赶考,二十八岁便靠中了进士,从此以后,他一步一个台阶地走上仕途之路,并成为军机大臣穆彰阿的得意门生。先后任翰林院庶吉士...

晚清重臣曾国藩为何多次拒绝黄袍加身做皇帝?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历史上最具影响得人物之一。他从湖南一个偏僻得小山村以一介书生进京赶考,二十八岁便靠中了进士,从此以后,他一步一个台阶地走上仕途之路,并成为军机大臣穆彰阿的得意门生。先后任翰林院庶吉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