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广总督张之洞竟是最早预见清朝必然灭亡的人

Posted 新政

篇首语:敢说敢作敢为, 无怨无恨无悔。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湖广总督张之洞竟是最早预见清朝必然灭亡的人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湖广总督张之洞竟是最早预见清朝必然灭亡的人

2、最早预见清朝灭亡的人是谁

湖广总督张之洞竟是最早预见清朝必然灭亡的人

《花随人圣庵摭忆》中说,张之洞与西太后关系甚深,极感知遇,折谓:殿试对策,指陈时政,蒙孝贞显皇后、孝钦显皇后拔置上第,遇合之隆,虽宋宣仁太后之于宋臣苏轼,无以过之。《金銮琐记》亦有诗云:湖园召见上帘钩,年少探花已白头。各有伤心无一语,君臣相对涕横流,作者高树在诗下自注:

癸卯张文襄来,湖园召见,出殿门,树往迎之,扶到朝房休息数刻,坐肩舆回小寓。后遇濮梓泉前辈,闻之内监云,‘孝钦与文襄见面,孝钦呜咽涕泣,文襄亦涕泣,始终未交言’。盖各有伤心,不知从何处说起,惟有对泣而已。对泣已久,孝钦命休息,乃出。孝钦癸亥垂帘,阅定文襄殿试卷,是时文襄二十六岁,今免冠叩首,白发O,孝钦焉能无感!

张之洞与1903年奉旨朝觐慈禧太后,时年六十七岁。慈禧太后比张大两岁,庚子年后亦年老力衰,会见大臣时忆及西狩苦况常做涕泪流状,因张之洞系她一手栽培,宠任素专,此次君臣相见,竟无语对泣,诚为百感交集后的心境悲凉,时人粗线白描的作诗记事,亦足以传神。

相比于当年湘淮军诸路豪杰封疆各地、清流众君子喧哗朝野的同光盛状,无论是张之洞还是慈禧太后,都能体会到那批中兴名臣凋谢后无尽的孤独和落寞。这种孤独与落寞,不但没有因为清末新政与立宪的蒸蒸日上而有所减弱,反使慈禧与张之洞感到惶惑与无助,而在诸多的朝臣疆吏中,同类相属且能以心相交的人,已近绝迹。

张之洞生命中的最后几年,国事日非,心境悲凉,这次重返京师,但见老辈凋零,风雅歇绝,守旧者率鄙陋闭塞,言新者又多后进践躁之流,可与言者殆少。感愤之余,屡屡形诸吟咏。如往观慈仁寺观松,则感叹:遗此区区老秃树,岂足增壮帝京色;远足西山又作诗:西山佳气自葱葱,闻见心情百不同,花院无从寻道士,都人何用看衰翁。

历史学者杨国强先生说,以历史进步主义为尺度,清末最后的十年新政曾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促成了中国社会的历史变迁。但显见得促成了清末十年新政的张之洞并没有一种与之相匹配的心境;身当中西交冲之际的张之洞出入乎清流和洋务之间,从而出入乎是非和利害之间,一生都在努力造时势,一生又都在被时势所摆布,并因之而一生都与晚清的国运相系连。他在一个身不由己的时代里成了一个身不由己的人。

时势变换,往往出乎人的意料。1901年10月,清廷发布上谕,其中称:择西法之善者,不难舍己从人;除中法之弊者,统归实事求是,在朝廷的屡次电促下,张之洞与刘坤一于1902年7月合奏江楚会奏变法三折,其中提出兴学育才四大端、整顿中法十二条、采用西法十一条等。由于刘坤一此时已经衰病残年,江楚会奏三折实际上是张之洞中体西用论的具体化,由此成为清末新政的总纲领与路线图。

维新派喋血街头不过三五年,清末新政事业已经在全国各地逐次铺开,而且走得更远、所涉及的领域更广更深,历史的吊诡而残酷,又何须多言。事实上,江楚会奏三折既包含了洋务派的主张,也融合了维新派的观点,但步子迈得更大更稳健,其中最重要的是,它的实际可操作性是那些年轻操切的变法书生们所不能企及的。这是经过多年斗争乃至流血后的教训所凝结成的一份宝贵财富,也是封疆大吏对国情传统及政治运作悉加洞察后的精妙设计,假以时日,中国的近代化转型与中华民族的强大复兴,未必就是一个迷梦。

变法更张势必牵动四面八方,除旧布新也难免豕突狼奔,历史的车轮一旦加速,有良好的设计蓝图而无强有力、高技巧的掌控者,最终的结局亦将一哄而散。1906年,张之洞入京陛见时,在朝房与军机大臣王文韶相遇,张之洞闲聊中提及废科举后湖北兴办新学之事,言辞中不免有夸耀之意。王冷笑一声,袖出一册《湖北留学生界》示之,张之洞阅数页默然无语。退朝后,即电令鄂督将与事的留日学生召回国。

最早预见清朝灭亡的人是谁

从现存的文献考证,第一个准确地预见了清朝灭亡的人,是曾国藩手下最受器重的幕僚赵烈文。他于同治六年,即公历1867年预言颓废不振的清朝不出50年必亡。清王朝终于在1911年土崩瓦解,距赵烈文发此预言时的1867年是44年,果然没出了50年。赵烈文生于1832年,字惠甫,一字伟甫,江苏常熟人。年少时即有才名,很有思想见地。他学识非常渊博,对佛学、易学、医学、军事、经济之学都有很深的造诣。

咸丰五年,好友周腾虎推荐赵烈文入曾国藩幕府。其时,曾国藩正坐困南昌前线,被太平军整得灰头土脸,随行的幕僚大都远走。对刚刚到来的赵烈文,曾国藩起初并没有抱什么希望。作为实习幕僚,总得有些事干。曾国藩没心思给他安排什么具体活干,只是命其参观驻扎在樟树镇的湘军水陆各营,先熟悉熟悉工作环境再说。不料,这位赵先生一去就发现了问题,回来后给曾国藩汇报说:樟树营陆军营制甚懈,军气已老,恐不足恃。曾国藩最见不得坐谈立议,无人能及,随机应变,百无一能的书生,他料定赵烈文亦属此辈,因此对赵烈文所谓的观感很反感。他心里不大高兴,这个小毛孩子,懂什么军机大事呀。因为也正在这个时候,赵烈文的老母有病,他可能也看出曾国藩很不重视自己,不如自己识相点离开这里算了。所以他就以母病为由,向曾国藩辞行,曾国藩也没有怎么挽留。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人员的流动是很正常的事情。

可就在赵烈文要走而未走的时候,传来周凤山部湘军在樟树大败的消息,被赵烈文不幸而言中。曾国藩看到赵烈文的见识不凡,立马对赵烈文有了一番新的看法。后来,赵烈文越来越受曾国藩的器重,经常一起商谈军事,最后到与曾国藩无话不谈,有时竟然一日谈好几次。曾国藩是晚清重臣、朝廷栋梁,正是由于他与一干人的不懈努力与奋力拼搏,使晚清才得以出现所谓的同治中兴。刘继兴认为,当时很少有人质疑大清的红旗到底能打多久,对历代兴亡研究甚深的曾国藩意识到了朝野上下潜伏着无尽的危机,搞不好会亡国。但他认为通过一些努力,应该还是能挽危厦于将倒。

赵烈文可不这么看,他的观点比曾国藩更为深邃与锐利。赵烈文写过不少作品,如《赵伟甫先生庚申避乱日记》、《能静居日记》、《落花春雨巢日记》、《庚申避乱日记》等。在《能静居日记》中,赵烈文详记了他与曾国藩的一次非常重要的谈话。就在这次谈话中,赵烈文惊世骇俗地预言了清朝不出50年必亡!

同治六年六月二十日,即公历1867年7月21日晚,时任两江总督的曾国藩与赵烈文聊天时忧心忡忡地对赵说:京中来人云:‘都门气象甚恶,明火执仗之案时出,而市肆乞丐成群。’民穷财尽,恐有异变,奈何?赵烈文回答说:天下治安一统久矣,势必驯至分剖。然主威素重,风气未开,若非抽心一烂,则土崩瓦解之局不成。以烈度之,异日之祸必先根本颠仆,而后方州无主,人自为政,殆不出五十年矣。就是说,现在天下统一已经很久了,势必会渐渐分裂,不过由于皇上一直很有权威,而且高层没有先烂掉,所以现在不会出现分崩离析的局面。但据他估计,今后的大祸是朝廷会先垮台,然后出现各自为政、割据分裂的局面;他进一步判断,大概不出五十年就会发生这种灾祸。

曾国藩闻毕顿忧,沉思半天才说:然则当南迁乎?曾国藩认为清王朝并不会完全被推翻,有可能与中国历史上多次出现的政权南迁、南北分治、维持半壁江山的王朝一样。赵烈文明确回答说:恐遂陆沉,未必能效晋、宋也。他认为,清政府已不可能像东晋、南宋那样南迁偏安一隅,恐将彻底灭亡。曾国藩反驳说:本朝君德正,或不至此。

赵烈文接着回答道:君德正矣,而国势之隆,食报已不为不厚。国初创业太易,诛戮太重,所以有天下者太巧。天道难知,善恶不相掩,后君之德泽,未足恃也。赵烈文在谈话中否定了清王朝得天下的道德合法性。清军因明亡于李闯、吴三桂因红颜一怒大开城门而入关,所以创业太易;入关后为震慑人数远远多于自己的汉人而大开杀戒,如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所以诛戮太重,这两点决定了清王朝统治缺乏合法性。而清王朝后来的君王康、乾、嘉的君德故然十分纯正,但善与恶并不互相掩盖弥补,何况天道已给他们带来了文治武功的盛世作为十分丰厚的报答,因此这些后来君主们的德泽并不能抵消清王朝开国时的无道,仍不足补偿其统治的合法性匮缺。赵烈文从清王朝得天下的偶然性和残暴性这两点否定其统治的合法性,颇具政治眼光。对于赵烈文这番鞭辟入里的言论,曾国藩又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似有所悟。

大江东去,老去了多少英雄。曾国藩、赵烈文分别于1872和1894年去世。历史惊人准确地见证了赵烈文的预言,气数已尽的清王朝终于在1911年土崩瓦解,距赵烈文1867年预言时果然没出五十年。而且,接踵而来的也是赵烈文所预言的长期方州无主,人自为政、即军阀割据的混乱局面。人事有代谢,江山留胜迹。赵烈文当年所住过的赵园尚存,位于江苏常熟市古城区西南隅的明代钱氏小辋川遗址。清嘉庆、道光年间,吴峻基筑水壶园,又名水吾园。同治、光绪年间为赵烈文退养故里之后时购得并增建,人称赵园、赵吾园,为江南古典名园之一。

相关参考

清代"湖广总督"其实和广东没关系

张之洞是清朝洋务派的代表人物,他提出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口号,曾被大家一致认为是对洋务派和早期改良派基本纲领的一个极佳的总结和概括。张之洞曾任湖广总督,对于总督这个官职,大家也许能说出个一二,但对

张之洞的怪癖

  在晚清四大名臣中,张之洞(曾任山西巡抚、两广总督、湖广总督、两江总督、军机大臣等职,是洋务派主要代表人物)没有曾国藩那样走红,没有左宗棠那样牛气,也没有李鸿章那样位高权重。但令人称奇的是,在政局动

最早预见清朝灭亡的人是谁

从现存的文献考证,第一个准确地预见了清朝灭亡的人,是曾国藩手下最受器重的幕僚赵烈文。他于同治六年,即公历1867年预言颓废不振的清朝不出50年必亡。清王朝终于在1911年土崩瓦解,距赵烈文发此预言时的

晚清重臣张之洞轶事

张之洞长得不帅,个子很矮,初任湖广总督时,很多人根本不把他放在眼里。当地的一名画家甚至拿他开涮,画了一幅“三矮奇闻”的水彩画,画上的三个矮子分别是张之洞和他的两位同事。如此诋毁朝廷重臣,败坏总督的名声

张之洞中计

  晚清湖广总督张之洞奉诏入京,晋谒慈禧太后,因未能得到回任的命令,一时不敢离京。谁料这一待便是一年。  张之洞生性旷达,在京城赋闲无所事事,闷得发慌,便经常带着仆人去古玩街琉璃厂闲逛,从东口走到西口

张之洞从翰林清流蜕变成封疆重臣 调和新旧势力

张之洞(1873-1909)历官山西巡抚、两广总督、湖广总督,1907年内召为军机大臣。“政治家”的生涯,应该是他的本分。不过,利用封疆大吏的政治资本和社会影响力,张之洞周围聚集了一批晚清乃至民国时期

张之洞购石缸

清代,湖广总督张之洞奉诏入京,晋谒慈禧太后,因未能得到回任的命令,一时不敢离京。谁料到这一待便是一年。张之洞生性旷达,在京城赋闲无所事事,闷得发慌,便经常带着仆人去古玩街琉璃厂闲逛。从东口走到西口,又

晚清幕府专题四——从幕府制度看晚清重臣张之洞政治贡献与地位

张之洞,字孝达,号香涛,河北南皮人。先后历任内阁学士、山西巡抚、两广总督、湖广总督、两江总督,晚年入阁拜相,官至体任阁大学士、军机大臣。光绪年间南洋张之洞派系与北洋李鸿章派系形成双峰对峙的局面。与传统

曾自掏腰包买诋毁自己的画 晚清重臣张之洞

张之洞长得不帅,个子很矮,初任湖广总督时,很多人根本不把他放在眼里。当地的一名画家甚至拿他开涮,画了一幅“三矮奇闻”的水彩画,画上的三个矮子分别是张之洞和他的两位同事。如此诋毁朝廷重臣,败坏总督的名声...

曾自掏腰包买诋毁自己的画 晚清重臣张之洞

张之洞长得不帅,个子很矮,初任湖广总督时,很多人根本不把他放在眼里。当地的一名画家甚至拿他开涮,画了一幅“三矮奇闻”的水彩画,画上的三个矮子分别是张之洞和他的两位同事。如此诋毁朝廷重臣,败坏总督的名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