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日本签订《辛丑条约》时有着怎样的无奈

Posted 日本人

篇首语: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李鸿章日本签订《辛丑条约》时有着怎样的无奈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李鸿章日本签订《辛丑条约》时有着怎样的无奈

2、《辛丑条约》的签订

李鸿章日本签订《辛丑条约》时有着怎样的无奈

1894年8月1日,甲午战争正式爆发。李鸿章被任命为清军的最高统帅。战争从一开始就朝着李鸿章最不愿看到的局面直转而下。那段时间,李鸿章不时地听到传来一个又一个晴天霹雳。这种莫名其妙的溃败方式,让李鸿章比谁都苦涩,比谁都委屈,也比谁都愤懑。他的朋友吴汝纶曾经回忆说:平壤之败,李相国痛哭流涕,彻夜不寐……及旅顺失守,愤不欲生。

朝廷向日本提出了议和的倡议。输光了的李鸿章愧于与日本人面对面,当恭亲王试探着让李鸿章前去日本议和时,李鸿章选定的人物,是在天津海关工作20余年、对李鸿章忠心耿耿的德国人德璀琳。在节节胜利的情况下,日本当然不想立即收兵,他们想占领东三省部分领土,以此来逼迫清国做出更大的让步。更何况,中国政府此时派来的是一名洋人,很可能是来打探虚实的。

德璀琳灰溜溜地回到中国。1895年2月1日,清政府又派张荫桓和邵友濂二人赴日,第二天,双方互换国书。伊藤博文发现张荫桓和邵友濂所携带的国书文字中有一切事件,电达总理衙门转奏裁决内容,认定二人授权不足,拒绝与他们谈判。伊藤博文问伍廷芳:你方为什么不派遣重臣来呢?请问恭亲王为什么不能来敝国?伍廷芳答道:恭亲王位高权重,无法走开。那么李鸿章中堂大人可以主持议和,贵国怎么不派他来?伍廷芳随之反问:我今天是和您闲谈,那我顺便问问,如果李中堂奉命前来议和,贵国愿意订约吗?伊藤博文自然能够听出伍廷芳的弦外之音,回答得也是滴水不漏:如果中堂前来,我国自然乐意接待,但还是符合国际惯例,必须拥有全权。

就在这次谈话前后,日军取得威海卫战役的胜利,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清政府失去了与日本人讨价还价的最后筹码,没有别的办法,只好派李鸿章前往日本议和。

1895年2月22日,李鸿章奉旨进京。此时,日本人再次向清政府表示,如果要和谈,不仅要清政府赔款和承认朝鲜独立,而且要求割地!慈禧气急败坏,借口肝气发作,对于议和一事,不愿表态,只是环顾左右而言他。满朝大臣,一片义愤填膺,但具体到如何解决问题,一个个束手无策,并且,谁都不愿意背上遗臭万年的罪名,去接这个烫手山芋。李鸿章自然也不愿意。经办外交多年,李鸿章早尝够了卖国贼的滋味,所以,他一定要得到清政府的全权授权,才肯出使日本。

李鸿章为了寻求支持,确切了解各国列强的态度,再次奔走于各国使馆。只可惜此时各国要么已与日本沆瀣一气,要么暗中打着自己的小九九,准备坐收渔翁之利。李鸿章的求助行动并没有结果。

3月4日,光绪正式发出了全权证书,宣布李鸿章为头等全权大臣,予以署名画押权。14日,李鸿章等人启程直奔日本马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辛丑条约》的签订

《辛丑条约》的签订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

  《辛丑条约》即《辛丑议定书》或《辛丑各国和约》。

  1901年9月7日(清光绪二十七年七月二十五日),奕□、李鸿章代表清政府,与英、

  俄、德、法、美、日、意、西、荷、比、奥11国公使,在最后议定书上签字。1901年是

  夏历辛丑年,所以最后议定书又称为《辛丑条约》。

  早在1900年8月14日八国联军攻陷北京以前,慈禧太后为了勾结帝国主义以对付义

  和团,便任命李鸿章为议和全权大臣,从广东进京与列强谈判。8月24日发布上谕,允

  准李鸿章便宜行事,会同庆亲王奕□迅速办理「和局」。慈禧太后为求得帝国主义列强

  对她的「宽恕」,9月7日发布「剿匪」上谕,正式「痛剿」义和团。9月25日又宣布惩

  处放任义和团的载漪、载勋、刚毅、赵舒翘等亲贵重臣,并加派亲英国和日本的刘坤一、

  张之洞,参与谈判。12月24日,11个国家(除武装入侵的八国外,还有比利时、西班牙、

  荷兰)联合提出《议和大纲》12条。逃亡在西安的慈禧太后,见「大纲」并未把自己当

  作「祸首」惩办,喜出望外,马上表示:

  「所有十二条大纲,应即照允。」慈禧太后这一系列作为,就是向帝国主义列强表

  示「悔过」,帝国主义各国终于决定,仍然让她继续维持这个「懦弱」的政府。

  实际上,议和谈判活动不是在奕□、李鸿章等与列强代表之间,而是在帝国主义列

  强之间进行。在「惩凶」、赔款等问题上,他们争吵为时近一年,直到基本上满足了各

  自利益要求之后,1901年9月7日,(光绪二十七年七月二十五日),奕□和李鸿章才代

  表清政府,与英、法、日、俄、德、美、意、奥、西、比、荷等11国的代表,在最后议

  定协定书上签字。

  《辛丑条约》,共有12款19个附件,是一个性质空前的奴役性条约,主要内容如下:

  (1)清政府向各国赔款白银4亿5千万两,加上年息4厘,分39年付清,本利共达9

  亿8千多万两,还有各省地方赔款2000多万两,总数超过了10亿两。

  (2)各国在北京东交民巷单独设立使馆区,可在使馆区内驻兵,中国人不准在此

  区域内居住。

  (3)将大沽炮台和从大沽到北京的沿线炮台「一律削平」。在天津周围10公里内,

  不准驻扎中国军队;准许各国派兵驻扎在京榆铁路沿线的山海关、秦皇岛、昌黎、滦州、

  唐山、芦台、塘沽、军粮城、天津、杨村、廊坊、黄村等12个战略要地。禁止军火和制

  造军火的原料运入中国,为期2年,还可延长禁运期。

  (4)清政府惩办「首祸诸臣将」;在外国「人民遇害被虐之城镇,停止文武各等

  考试五年」。今后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加入任何反帝组织,「违者皆斩」。清政府

  地方官吏所属境内「如复滋伤害诸国人民之事,或再有违约之行,必须立时弹压惩办」,

  否则「即行革职,永不叙用」。

  (5)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办理对外事宜。又规定「变通诸

  国钦差大臣觐见礼节」。

  (6)德国公使克林德、日本公使馆书记生杉山彬,在义和团运动中被击毙。条约

  规定为克林德建立牌坊,对杉山彬「用优荣之典」,并派王大臣赴德、日「谢罪」。

  从上述条款的主要内容可以看出,《辛丑条约》是帝国主义用反革命暴力强加在中

  国人民身上的沉重的的殖民枷锁,也是维系中外反动派勾结的清王朝的空前的卖身契。

  通过这个条约,列强得以大大加强其在华的统治势力,进行野蛮的军事监督、政治奴役

  和经济掠夺,使中国完全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首先,清政府为了「结与国之欢心」,出卖国家民族主权,成了列强共同监督的

  「守土长官」。

  列强在北京强行划定的「使馆区」,是一个「国中之国」,在所划地界内,强拆民

  宅,大面积霸占公私地亩,厚筑高墙,又设炮位,建筑了俄、美、法、德、英、日、意

  等7国兵营,墙外各辟空地,作为操场,并树立了「保卫界内、禁止穿行」的木牌。以

  武力为后盾的公使团成了清朝的太上政府,严重地侵犯和破坏了中国领土主权,是对中

  华民族的莫大侮辱。

  平毁大沽炮台,在京榆铁路沿线驻扎外国军队,解除了京畿战略要地的警备,使北

  京的大门洞开,让帝国主义强盗自由进出,中国无权过问。在2年内(或更长一些时间)

  不准中国输入军火或生产军火的材料,这是要把本来就极为落后的中国军事装备和军火

  生产能力,削弱到更低的水平,使之有国无防,任从列强宰割欺凌。

  清政府按照条约的规定,派亲王、重臣赴德、日两国赔礼认罪,为克林德树立牌坊,

  为被毁坟茔建立碑碣,一批批地公布惩凶名单,这些做法,严重损害了中国国家民族的

  尊严,打击了反帝爱国群众运动的正气,等于承认帝国主义侵华活动有理、合法,助长

  了帝国主义者、外国传教士、不法教民的反动气焰,使他们有恃无恐,更加去肆虐横行。

  在义和团活动过的地区停止5年文武考试,目的是为了警告那些日后有可能成为官吏的

  各类知识分子,一切仇恨和反对帝国主义的行动,都将受到惩罚。严禁组织或加入反帝

  结社,违者处斩,以及对一切镇压人民反帝斗争不力的各级地方官员严惩不贷,是把中

  国人民当作不容反抗的奴隶,各级官吏则是受列强支配的奴隶总管(西太后集团)的鹰

  犬。在帝国主义看来,总理衙门办事不力,为了便于中外反动势力勾结,强令清政府将

  它改为外务部,使之成为能在公使团指挥下迅速贯彻各国旨意的卖国机构。至于改革使

  臣的觐见礼节,则是为了消除中外反动派之间的隔阂,便于列强对清朝最高统治集团施

  加压力和影响。www.cha138.com条约的政治实质,即在于此。

  再者,帝国主义贪婪的勒索,使中国的经济陷于崩溃状态。

  《辛丑条约》规定的赔款(称为「大赔款」或「庚子赔款」),按当时全国人口计

  算,是每人1两。这种对中国人民的勒索,确是「旷古罕闻」的。但是实际支付的数目

  还不止此。赔款是从1902年起开付,中国应支付赔款自1901年7月1日到12月31日的利息

  900万两;这笔利息从1902年起,3年内清还,4厘息,又需支付利息100万海关两。条约

  规定赔款用银支付,即以海关银两市价易成金款支付,均具全国货币比值;但帝国主义

  蛮不讲理,提出所谓镑亏,即赔款补充债款问题。当时金价日涨,银价日落,各国强令

  中国承认将赔款改作以金计算,大大超过原赔款的金额。

  按照条约,中国将海关的绝大部分税收(约7C10)都用以偿还借款本息。当时海关

  税收每年约2000多万两,为清朝政府主要的一项财政收入。控制海关就基本上能够左右

  中国财政,并保证对中国资本输出的安全。更为重要的是,控制海关可以垄断中国进出

  口贸易,保证帝国主义以低税率输入商品和输出原料,从根本上取消了中国实行关税保

  护制度的可能性。

  对于这样一个空前屈辱的条约,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却全盘接受了。她在《罪

  己诏》中竟厚颜无耻地宣称:「今兹议约,不侵我主权,不割我土地,念列邦之见谅,

  疾愚暴之无知,事后追思,惭愤交集。」还保证今后要「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

  心」。这是愿意做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忠实奴才的表白,从此清政府成了「洋人的朝廷」。

  1901年10月6日,慈禧太后随带行李车3000辆,离开西安,回返京城,沿途修路设宫,

  远近征调,勒索供应。1902年1月7日,回到紫禁城。后来又大修颐和园,日费万金。从

  此,帝国主义与清政府完全勾结在一起,狼狈为奸,共同奴役中国人民。

  《辛丑条约》记录的是近代中国一段屈辱的历史,它激起了中华民族的旧恨新仇,

  中国人民在反帝反封建的斗争实践中,进一步觉醒起来。

相关参考

李鸿章在签订《辛丑条约》时,是怎样被国人声讨辱骂的

1901年,李鸿章78岁。这一年,是李鸿章生命的最后一年。李鸿章的话变得越来越少,他经常一个人坐在有假山的院落里,看着不远处的白云苍天,独自发呆;有时候,他甚至像一条刚上岸的鱼一样大口大口地喘着气。1

《辛丑条约》的签订

《辛丑条约》的签订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  《辛丑条约》即《辛丑议定书》或《辛丑各国和约》。  1901年9月7日(清光绪二十七年七月二十五日),奕□、李鸿章代表清政府,与英、  俄

李鸿章签订《辛丑条约》后,为什么悲恸吐血

李鸿章已经开始咳血了。知道自己的时日不多,李鸿章想尽快地结束谈判,谈判结束的直接标志是联军撤出京城和皇室朝廷回京。可是,议和大纲签字后,联军并没有撤军的迹象。各国的态度是:必须把赔款的数额定下来。此时

李鸿章签订《辛丑条约》后为什么会悲痛吐血

李鸿章已经开始咳血了。知道自己的时日不多,李鸿章想尽快地结束谈判,谈判结束的直接标志是联军撤出京城和皇室朝廷回京。可是,“议和大纲”签字后,联军并没有撤军的迹象。各国的态度是:必须把赔款的数额定下来。

李鸿章签订《辛丑条约》后为什么会悲痛吐血

李鸿章已经开始咳血了。知道自己的时日不多,李鸿章想尽快地结束谈判,谈判结束的直接标志是联军撤出京城和皇室朝廷回京。可是,议和大纲签字后,联军并没有撤军的迹象。各国的态度是:必须把赔款的数额定下来。此时

李鸿章,因为签订了辛丑条约就应该被国人辱骂吗

1901年11月7日,大清国的直隶总督、北洋通商大臣李鸿章逝世了。这位晚清重臣的去世让帝国中枢为之震惊,一位帝国破屋出色的裱糊匠的离去,让将倾的朝廷惶惶不安。这年的9月7日,他和奕粮崭沾表帝国签订了《

因为签订了辛丑条约,李鸿章就应该被国人辱骂吗

1901年11月7日,大清国的直隶总督、北洋通商大臣李鸿章逝世了。这位晚清重臣的去世让帝国中枢为之震惊,一位帝国破屋出色的裱糊匠的离去,让将倾的朝廷惶惶不安。这年的9月7日,他和奕粮崭沾表帝国签订了《

李鸿章在签订《辛丑条约》后为什么会悲痛吐血

李鸿章已经开始咳血了。知道自己的时日不多,李鸿章想尽快地结束谈判,谈判结束的直接标志是联军撤出京城和皇室朝廷回京。可是,议和大纲签字后,联军并没有撤军的迹象。各国的态度是:必须把赔款的数额定下来。此时

李鸿章在辛丑条约上的签名,只有一字,一个字透露出他的无奈

原标题:李鸿章在辛丑条约上的签名,只有一字,一个字透露出他的无奈关于清末的统治很多人都想要吐槽,政府的腐朽,统治者的无能,导致当时国内混乱不堪,列强的不断入侵,中国的土地在一块块减少。李鸿章是一个争议

辛丑条约是由谁签订的

历史背景参与八国联军的日本、法国、德国、意大利、俄国、英国、美国、奥匈都有分割中国领土的想法。是中国清朝政府与英国、美国、日本、俄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奥匈、比利时、西班牙和荷兰在义和团运动失败、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