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为何赞光绪帝远超当年的同治帝

Posted 光绪

篇首语:追风赶月莫停留,平芜尽处是春山。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老师为何赞光绪帝远超当年的同治帝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老师为何赞光绪帝远超当年的同治帝

2、同治、光绪两位皇帝的老师,书作兼收颜字和北碑之长,翁同龢楷书

老师为何赞光绪帝远超当年的同治帝

晚清皇帝中,光绪是学习成绩最好的一个。1875年的1月13日,小光绪从熟悉的家里被送进紫禁城。紫禁城实在不适合一个孩子的成长。从进宫的第一天起,小光绪总是处于太后的调教和训斥之中。精明强干的太后在教育上却是一个失败者。对亲生儿子同治,她任母爱泛滥,过分娇纵。而对继子光绪,她却矫枉过正。为了让小皇帝成为合格的统治者,她发誓绝不犯过去的错误,不容忍这孩子身上任何一点“毛病”,对他的每一个生活细节,都精雕细刻。

如果他在早晨四点钟时赖床,如果他在陪太后进早餐时碰响了餐具,如果他“上朝”时过多地扭动身子,如果他下跪时忘了复杂的规矩,那么无一例外,都会受到太后亲口的或者通过太监传达的批评。太后清楚地记得同治是怎么被惯坏的。甚至小光绪走路偶尔蹦蹦跳跳,如果让太后看到了,都会招来一顿训斥。太后告诉他,他是个皇帝,得有皇帝样,像普通孩子那样信马由缰,是没出息的表现。

教育学家说,刻板、教条、严厉的教养方式会对孩子的性格造成不可挽回的伤害。这些孩子往往拘谨懦弱,胆小怕事,同时又固执倔强,不善变通。在阅读光绪的有关资料时,我们发现他的性格中这些特点非常明显。在太后身边,皇帝日益成长为一个缺乏自信的孩子。他不知道什么时候得了口吃的毛病,一见到太后就说话结巴,越是害怕越说不利索。他感觉自己动辄得咎。

只有在书房里,光绪能找到自信。传统的启蒙方式,很容易在第一时间就扼杀孩子的学习兴趣。同治帝就是这样。太后和师傅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最终也没能把同治的牛头按到书桌上来。

和同治比起来,光绪实在是太听话了。虽然刚开始也曾“嬉戏啼呼”过几次,可是不久,这个性格柔顺的孩子就安然接受了不可违抗的命运,每天乖乖地来到书房和文字做斗争。他功课进展得很顺利,大字也写得越来越端正。虽然和历代的皇子比起来,他的成绩不过是中等水平,但是和他的前任同治比起来,简直不可同日而语。

进宫之后第一次,小皇帝发现自己能够把一件事做得很好。这一发现,对于处于惶恐不安之中的他来说,是非常重大的一次心理转折。随着渐渐能理解书中内容,他对书本的兴趣越来越浓。在宫中演戏之时,他常常携一卷书找个没人的地方阅读。事实上,学习是他确立自我、证明自我和娱乐自我的唯一方式。从各个方面来说,他都是帝王教育的成功典型。在溥仪的英文老师庄士敦看来,光绪“除了口吃这一先天不足外,无论在哪一方面,都远远超过了当年的同治帝”。

小皇帝的表现令帝国政治高层的所有人惊喜。师傅翁同经常得意洋洋地对人说起,小皇帝的一举一动都在效法古代圣帝贤王。刚刚识字不久,小皇帝就指着书内的“财”字对师傅说:“我不爱此,我喜‘俭’字”。翁同喜不自胜,当即跪下叩头:“皇上圣德!皇上有此见识,真是天下之福!”

然而,事实上,光绪的教育是彻底失败的。厚厚的宫墙阻挡了时光的进入。虽然外面的世界日新月异,一日千里,紫禁城里却还充斥着康熙乾隆年间的空气。虽然出生在鸦片战争三十一年之后,光绪皇帝接受的教育却完全是传统的。教科书也与历代皇帝毫无二致,不过是《帝鉴图说》、《十三经》、《圣祖圣训》之类的“帝王之学”。

他的头脑中除了四书五经、“圣贤心法”,空无一物。他对世界大势缺乏了解,甚至连那些西方国家叫什么名字都不甚了了。因为在传统政治教科书中,那些都是无关紧要之事。唯一重要的是“圣人之道”,老师说,只要掌握了圣人之道,就可以解决一切问题。

《瀛台泣血记》的作者德龄在叙述她经历的宫中生活时写道:“一个人只要在皇宫里住三五年就会变得愚蠢”。她指出,那是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与外界绝少交流,见闻极为有限,即使是一个天资高的人也会被束缚得失去聪明。这座宫殿之城令人森然的封闭、保守和死寂,对光绪的成长构成了不可挽回的伤害。虽然他学习成绩良好,然而除了书本知识以外,人情世故乃至支配帝国政治的潜规则,在大脑中却完全是空白。亲政之后,经常接触他的大臣们发现,这个年轻皇帝缺乏基本的社会常识和应变能力。在复杂的晚清世事面前,他表现出令人吃惊的单纯、天真。所以,在甲午战争和后来的变法中,皇帝的许多做法,都出乎一般大臣的预料。

同治、光绪两位皇帝的老师,书作兼收颜字和北碑之长,翁同龢楷书

同治、光绪两位皇帝的老师,书作兼收颜字和北碑之长,翁同龢楷书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对老师的注解,在古代还有一种老师,那就是皇帝的老师——帝师,是对帝王老师的尊称,作为皇室乃至一代帝王的老师,身上背负的职责就更多了。历史上有名的帝师有很多,翁同龢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位,他是同治、光绪两位皇帝的老师。 翁同龢(1830年---1904年),江苏常熟(今苏州常熟)人,咸丰六年(1856年)考中状元。字叔平,号松禅,别署均斋、瓶笙、松禅、瓶庐居士、并眉居士等,别号天放闲人,晚号瓶庵居士。 翁同龢在朝40多年,是晚清政坛上的重要人物。历任户部、工部尚书、军机大臣兼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参与了铁路修建、新式大学堂兴办等一系列重大事件,被康有为誉为「 ”中国维新第一导师”。 翁同龢是状元出身,对于其它的功绩在此图集不再赘述,只是介绍他的书法,并且是他的楷书。了解翁同龢的人都知道,他早年从欧体、诸体、柳体、赵体开始练习,他的书法崇尚瘦、劲。 翁同龢到了中年后,开始专门练习颜体,他喜欢颜体的浑厚大气,同时他又兼学苏轼、米芾书体,在此基础上,他的书作多有新意。 翁同龢到了晚年,致力于北碑的研习,此时,他的书法作品可以说是平淡中见精神。颇为难得的是,翁同龢能博采众长,对唐代颜真卿和北魏碑版潜心揣摩,参以己意,并吸收刘墉、钱沣、何绍基等人之长,将赵子昂、董其昌的柔和流畅溶入其中。 翁同龢的书作深得颜真卿书法之精髓,可以说,他的书作写出具有自己个性的书法艺术,从而形成了翁字的独特书风,成为晚清颇具影响的书法家。 近代著名书法家沙孟海先生在《近三百年的书学》一文中指出:「 ”翁同龢出世最晚,所以能够兼收众长-特别是钱沣的方法-有时还掺入些北碑的体势。把颜字和北碑打通了。这是翁同龢的特色”。 此图集选取的是翁同龢楷书《清故优贡生诏举孝廉方正俞君墓志》,颇具代表性,是翁同龢书法中的代表作。

相关参考

同治、光绪两位皇帝的老师,书作兼收颜字和北碑之长,翁同龢楷书

同治、光绪两位皇帝的老师,书作兼收颜字和北碑之长,翁同龢楷书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对老师的注解,在古代还有一种老师,那就是皇帝的老师——帝师,是对帝王老师的尊称,作为皇室乃至一代帝王的老师,身

清朝为何三代皇帝都连续绝后?

  同治帝—光绪帝—宣统帝,三朝皇帝个个绝后。人们不禁要问:爱新觉罗氏皇族到底怎么啦?大清国到底怎么啦?  光绪帝绝后。他之前同治帝绝后。他之后宣统帝也绝后!  光绪帝前朝皇帝载淳,十九周岁死去,身后

清朝的同治皇帝和光绪皇帝为何没有后代

同治帝载淳,十九岁驾崩,身后没有留下一男半女。认为皇帝死时皇后阿鲁特氏已怀有龙种的,只是野史之说,正史未见确凿材料。满洲皇子、皇帝大多正式结婚前已有性生活,娶嫡福晋之前就生有子女的也有不少先例。同治帝

光绪帝为何没有后代

为何光绪帝没有后代?在同治十三年(1874年)的十二月,年仅19岁的同治皇帝驾崩了。同治皇帝的后妃们并没有给他生下一个儿子,慈禧太后为了能继续执政朝廷,便选择了醇亲王的次子载恬来继承皇帝位,年仅4岁的

光绪帝为何罢学

  公元1875年,慈禧亲子同治帝去世,未曾留下子嗣。帝国继承人选成为当务之急,慈禧将宗室子弟都看了个遍,最终选择了当时年仅4岁的爱新觉罗·载湉为新帝。  载湉在熟睡中被抱入皇宫,等他醒来的时候,就成

翁同��为何能得光绪帝信任

  翁同是清末重臣,为同治帝、光绪帝两代帝师。他不仅出身尊贵,同时入仕之后也受到皇帝和太后的重视。特别是在光绪帝时期,成为帝党领袖,在朝堂与后党相争,可谓风光无限。  翁同是光绪帝最信任的臣子,他不仅

光绪老师考场吃人参中状元 曾国藩曾被室友欺负

记得当年念大学时,每学期初都要痛下决心:从这个学期开始,缓慢而从容地用功,及时地消化课程,不要等到临考前一两天开夜班车。然而,人的劣根性比江山还要强大,每到期末,才发现誓言已顶着厚厚的灰尘放在高阁上,

光绪38岁才去世,为何没有留下子嗣

导读:同治十三年(公元1875年),年仅19岁的同治帝病逝,因其没有生下儿子,年仅4岁的光绪皇帝一脸懵逼地继承了皇位。光绪出生于醇王府,他父亲是道光皇帝的第七子,母亲则是慈禧太后的亲妹妹。按照常规来说

为何慈禧太后可以把同治和光绪皇帝压的死死的

根据大清宫廷的阶级制度全国权位最高的人应该是皇帝太后就算是万万万人之上却终究是一人之下虽然儿子的应该是要听母亲的话或者孙子的应该要听奶奶的话但是以宫廷阶级论断皇上是有资格废了太后的可是为何同治皇帝和光

光绪帝活了38岁,做了34年的皇帝,为何没有子嗣

光绪皇帝,是清朝第十一位皇帝,4岁继承了皇位,他母亲是慈禧的亲妹妹叶赫那拉·婉贞。公元1875年,19岁的同治帝病逝,因他没有留下子嗣,在慈禧及慈安的安排下,年仅4岁的光绪被立为皇帝,又慈安、慈禧两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