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为何从不用八抬大轿呢

Posted 官场

篇首语: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曾国藩为何从不用八抬大轿呢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曾国藩为何从不用八抬大轿呢

2、真正的实力从不流于表面

曾国藩为何从不用八抬大轿呢

在清朝的官场,八抬大轿相当于现在的宝马防弹车的级别,是当时等级森严社会之身份标志。曾国藩是朝中重臣,为什么从不用八抬大轿呢?

曾国藩升迁极快,十年之间连升十级。在升为正三品大员后,按规定,轿呢要由蓝色换为绿色,护轿人也要增加两人,而且乘轿是需要配备引路官和护卫的。但令百官诧异的是,曾国藩从升为三品官之日起,除身边不得不增加两外护卫外,轿前不仅没有引路官,连扶人也省了去,且轿呢也没有换成绿色,仍乘蓝轿。

不久,曾国藩又升为二品大员,下人就为他荐举了四名轿夫,要把曾国藩的四人抬大轿换为八人抬大轿。按清朝官制,四品以下官员准乘四人抬的蓝呢轿,三品以上官员准乘八人抬的绿呢轿,俗称八抬大轿。但这并非硬性规定,官员如达到品级而收入不丰者,是可量力而行的;若品级达不到却乘高品级的轿子就算违制,一旦被人举报,不仅要受处分,严重的还要被革职、充军。

曾国藩早就打定主意,他明白水满则溢、人满则忌的官场道理,对于可摆可不摆的架势、可坐可不坐的大轿,一律是不摆不坐。虽然,曾国藩因乘蓝呢轿而被下级官员欺侮,但京城三品以上的大员出行,都知道向护娇的官员交代一句:“长点眼睛,内阁学士曾国藩大人坐的可是蓝呢轿呢。”

曾国藩纵横官场几十载,也许正是凭借了这种低调、内敛的力量。

揭开曾国藩九年连升十级之谜 :曾国藩,清朝三百年第一名臣,生前死后的功过是非,迄今为止尚无定论。但曾国藩的为官从政之道、识人用人之法,却始终受到追捧,毛泽东、蒋介石、梁启超也对曾国藩有相当深入的研究。据了解,《曾国藩发迹史》讲述的是曾国藩如何从一名无权无势的普通 “公务员”,九年连升十级,成为省长级高官的全过程。

九年为何连升十级

初入官场的12年,是曾国藩一生中最为重要的时期,尽管近20年来,有关曾国藩的图书层出不穷,不少作品登上畅销书榜,但曾国藩初入官场前12年的从政经历,几乎没有专著提及。 “主要原因在于,涉及曾国藩这段经历的相关史料,一部分毁于战火,一部分被史书刻意隐瞒。 ”作者汪衍振说:“为了搞清楚曾国藩初入官场前12年的从政经历,我通过各种渠道搜寻史料,到写完《曾国藩发迹史》,前后花了21年时间! ”

42岁掌管五部大权

《曾国藩发迹史》中有一个细节:道光二十八年(公元1848年),38岁的曾国藩为表清白,堵住政敌的恶言诽谤,当众把自己脱光,走进银库清点现银,查清了国库亏空真相。此时已身居四品的曾国藩,赢得道光皇帝的空前信任,仕途踏上全新境界。咸丰帝即位后不久,就将大清帝国的五部大权交给了42岁的曾国藩,这相当于曾国藩一人同时掌管文化部、国防部、司法部、组织部和建设部。

父亲冒死藏下晚清宝书

“《曾国藩发迹史》出版时,我知道肯定会有反响甚至争议,毕竟花了20多年时间,还原了一段被掩埋的历史真相,但是这么火爆,却出乎我的意料。 ”汪衍振接受采访时表示,“我父亲本身是爱书人,上世纪50年代,有人强要把书拉走,说是点火用。我父亲当时是地方官,他冒死藏史料,有人就告到了县里。父亲急了,连夜和母亲把书装到车上,然后推着两车书,举家迁居东北。这些书里,不少是关于晚清名臣的珍稀史料,都是现在市面上找不到的好东西。我性格有些孤僻,就时常在这些泛黄的故纸堆中阅读自乐。 ”

欲续写李鸿章和左宗棠

汪衍振说,晚清名臣中,自己最感兴趣的就是曾国藩、李鸿章和左宗棠,“这三个人名气大,争议大,有人把他们捧上天,也有人对他们嗤之以鼻,我就想彻底搞清楚,这三个人到底是怎么回事,于是通过各种渠道收集资料。 ”收集的珍稀资料越来越多,汪衍振也逐渐发现了 “晚清三大名臣”不为人知的从政经历和升迁细节,他决定在尊重史实的前提下,把自己的发现写成历史小说。汪衍振透露,自己除了创作《曾国藩发迹史》,《李鸿章发迹史》和《左宗棠发迹史》马上也会推出来,无论反响如何,他都会坦然面对。

真正的实力从不流于表面

曾国藩,是历史上离我们比较近的一位高人,被誉为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修身齐家治国一完人,很多近现代优秀人物都出于敬慕而研究过曾国藩。同为湖南人的毛泽东曾说:「 ”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 其实曾国藩是同时代的大人物当中,公认最笨的一个:14岁参加县试,接连六次名落孙山,23岁才中秀才。左宗棠批评他「 ”欠才略”,学生李鸿章当着他的面说他「 ”儒缓”(反应慢)。 是什么让这样一个没背景、资质鲁钝的农村孩子,走上仕途,以文人身份成就军功,封侯拜相? 因为曾国藩的「 ”尚拙”哲学,让他把劣势转化成了优势。看看曾文正公,你会明白:真正的实力从不流于表面。 本文长度约2513字,阅读全文大概需要5分钟 现在的人办事,都追求高效率,办事越巧妙,越少费力气,越走捷径越好,甚至不择手段,但曾国藩有着独特的人生哲学,那就是「 ”尚拙”:崇尚笨拙。 曾国藩说:「 ”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 在曾国藩看来,笨拙胜过机巧,办事笨拙,才靠得住。 从六次落榜到进士及第:付出的努力,不亚于99%的人 道光十二年,曾国藩第六次院试再次落榜。连续六次考秀才失利,曾国藩认识到自己虽然有着极强的进取心,但上天没有给自己一个与雄心相匹配的聪明大脑。 如何解决自己雄心与头脑的差距?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超人的努力。 用力并不意味着用蛮力。曾国藩把自己的文章和模范试卷反复对比,总结出自己的主要问题是缺乏大局观和整体气势。 通过苦苦反思,学了十六年没有学通的曾国藩,感觉打通了关节,领悟了写文章的方法,一举考中秀才,老曾家终于扬眉吐气了! 掌握了考试诀窍的曾国藩,写应试文章越来越得心应手,之后一考即中,顺利通过乡试考取举人,拿下占人口总人数0.000048%的进士(请注意,小数点后有四个零,就是说,百万分之零点四八,比我们说的「 ”万里挑一”概率还小),进入翰林院。 曾国藩发现,虽然自己比较笨,但也能走通百分之九十九的人走不通的科举路。可见只要努力,天底下就没有任何事是做不成的。 非官非富,跃升四级:持续自律的人,运气不会太差 进入翰林院,并不意味着从此就官运亨通,翰林之中,成功者叫「 ”红翰林”,可能成为「 ”天子近臣”,失败者,叫「 ”黑翰林”,可能几十年都窝在翰林院了,或者外放随便一个地方官了事。是红是黑,主要靠什么?还是考试。 翰林大考是不定时的,每次都是突然袭击,临时通知,考试成绩直接决定命运,不是说你不想升官就行了,考得不好的,可能降级、罚俸,甚至罢官。因此,很多翰林们突然听到要大考,都会吓得魂飞魄散。 曾国藩到京后两年就赶上了第一次翰林大考,参加考试的一共127 人,有三人托病,不敢进考场,有一人打小抄,被清除出场,气氛非常紧张。 出了考场,曾国藩发现自己作文里犯了一个重大错误,有一个典用错了,当天晚上彻夜难眠。然而,三天后,大榜公布,曾国藩在一百多人中,考了第六名。他的作文文气贯通,说理透彻,文中的错误,主考官和皇帝都没有看出来。 第二天,道光皇帝亲自召见,升他为翰林院侍讲,一下子升了四级,刷新了湖南人在清朝的升官纪录。 出身普通,既非官二代,也非富二代,为人笨拙,不善机变,土里土气的曾国藩为何能在官场如此春风得意? 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他的自我管理能力。曾国藩给自己立下十二条做人的规矩和课程标准,比如每天早上起来写半个时辰的字(因为考试时书法好坏,是翰林大考的一个重要衡量标准),每天读十页经书、十页史书,坚持写日记等等。 曾国藩每天都在为考试做着准备,所以对考试的准备比很多人都充分。 曾国藩一生的秘诀,都在「 ”尚拙”二字 曾国藩还有一个近乎「 ”自虐”的习惯:不读完这本书,不摸下一本书,不完成一天的学习任务,绝不睡觉。不懂的地方,走路在学,晚上睡觉躺床上在学,一定要学会才罢休。 在民间一直流传着一个关于曾国藩小时候的笑话: 有一天,小偷潜入他家,准备等这家人都睡着后偷东西。结果小偷在房梁上睡了两觉了,曾国藩还在那儿背:「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后来,小偷忍无可忍,从房梁上跳下来,指着曾国藩的鼻子破口大骂:「 ”就你这个笨样,还读什么书?你听我给你背一遍!”说着,从头背到尾。 然后,一甩门,扬长而去。 虽然只是个传说,但也说明了两件事:一个是曾国藩确实很用功,另一个是曾国藩确实很笨。 正是这种「 ”笨拙”的学习方式,令曾国藩的身上有着超乎常人的勤奋、吃苦和踏实精神,从而打下了非常扎实的知识基础。 考秀才考了七次,举人和进士却考得顺利,就是因为基础打得牢,开了窍后,就能一顺百顺。相反,那些有小聪明的人不愿意下笨功夫,遇到困难绕着走,基础打得松松垮垮,结果走不远。 所以,「 ”笨拙”看起来慢,其实越到后来就走得越快,就好比盖房子,基础打得牢,房子就盖得比别人高。 在同时代的大人物当中,曾国藩是最笨的一个。左宗棠曾多次毫不留情面地批评他「 ”才短”「 ”欠才略”「 ”才亦太缺”「 ”于兵机每苦钝滞”,学生李鸿章也当面说过他「 ”儒缓”。 但同时代的那些大人物当中,曾国藩取得的成就却是最大的,达到了立功、立德、立言这「 ”三不朽”境界,左宗棠、李鸿章远远不如他,就在于他们缺乏曾国藩的「 ”笨拙”精神。 「 ”尚拙”是曾国藩一生成功的秘诀,也是他常向人谈及的道理。作为一个笨人,曾国藩发现下笨功夫有下笨功夫的好处: 1. 笨拙的人没有智力资本,因此比别人更虚心,更肯付出。 2. 笨拙的人从小接受挫折教育多,总是失败,因此「 ”逆商”比较高,抗打击能力特别强。 3.笨拙的人不懂取巧,不走捷径,遇到问题只知道硬钻过去,因此做事不留死角。 他用自己的实践证明,一个资质非常平庸的人,如果真心实意地进行自我完善,通过「 ”陶冶变化”,可以成为超人。他的胸襟可以扩展十倍,他的见识可以高明十倍,他的气质可以纯净十倍,再愚钝的人也会变得跟以前完全不一样。 右眼失明,把自己逼到生命最后一刻 晚年的曾国藩右眼失明,左眼视力也不好,但他还是每天处理完公事后读一点儿书。有时候眼睛实在太疼了,就闭目默诵。 即便老病缠身,脚部浮肿已经蔓延到了膝盖以上,他还是坚持历时两个月把水陆各军巡阅一遍,回到南京后第六天就因腹泻甚至拉在了裤子上,然而他仍然每日照常工作,把自己逼到极限,也让自己的生命终于抵达了终点。 面对死亡,曾国藩毫不畏惧,即便病到中风,也丝毫没有打乱自己的日程,清理文件、接见客人,病到头脑昏迷,好久说不出话,幕僚们劝他请病假,他还是坚持不请。 直到生命的最后,曾国藩仍然没有停止高强度的工作,也没有停止自省。去世的前一天,曾国藩还在日记中写道: 「 ”早饭后,清理文件,阅理学宗传。围棋二局。至上房一坐。又阅理学宗传。中饭后阅本日文件。李绂生来一坐。屡次小睡。核科房批稿簿。傍夕久睡。又有手颤心摇之象。起吃点心后,又在洋床久睡。阅理学宗传中张子一卷。二更四点睡。” 可以说,曾国藩为了这个国家,耗尽了最后一滴心血。

相关参考

真正的实力从不流于表面

曾国藩,是历史上离我们比较近的一位高人,被誉为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修身齐家治国一完人,很多近现代优秀人物都出于敬慕而研究过曾国藩。同为湖南人的毛泽东曾说:「”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其实曾国藩是同时代

非常有效但常人很难坚持下去

来源:曾国藩读书会中国历史上励志人生的典范有两个人,一个是从不完整的身体到完美人生的司马迁;一个是从笨小孩到儒家大师、清朝中兴名臣,号称是「”完人”的曾国藩。司马迁遭受常人无法忍受的痛苦和耻辱,用遭受

见识品德俱不差 胡林翼为何不如曾国藩成功

李瀚章在评价曾国藩时曾说:“其过人之识力,在能坚持定见,不为浮议所动。”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战略定力极强。湘军历史上著名的安庆会战,便充分体现了曾国藩的战略定力。安庆位于天京上游。对于太平军来说,

清朝时期一将领见城墙下青草颜色异常,下令用热汤灌进,为何随即惨叫四起

同治二年十月,李鸿章收复了苏州。三年二月,左宗棠一努力又克复了杭州。此时的曾国藩有些紧张了,因为其弟率领的湘军久攻南京不下。如今苏杭已复,湘军不用再担心江、浙的压力。众观朝廷各部,其着重点也就自然放到

手握重权的曾国藩为什么没有造反称帝呢?

历史上曾国藩对于自己称帝是拒绝的,但是曾国藩一生对晚清做出的贡献不可磨灭,他的湘军在攻占天京后,已经有称帝的实力,为何他不选择一个为自己正名的机会呢!如果曾国藩称帝,那么我们可以考虑这一方面的原因,也...

手握重权的曾国藩为什么没有造反称帝呢?

历史上曾国藩对于自己称帝是拒绝的,但是曾国藩一生对晚清做出的贡献不可磨灭,他的湘军在攻占天京后,已经有称帝的实力,为何他不选择一个为自己正名的机会呢!如果曾国藩称帝,那么我们可以考虑这一方面的原因,也...

曾国藩墓,曾国藩墓被炸开,考古队为何连忙退出,并永久封闭墓室

曾国藩墓被炸开,考古队为何连忙退出,并永久封闭墓室?因为当时根据考古学家仔细观察研究,发现曾国藩的墓并没有被盗墓贼破坏,所以为了更好的保存曾国藩的墓,避免以后被盗墓贼盗墓,就用钢筋和水泥把陵墓给永久封

为何"儒家"的道理能传用百世呢

儒家思想里面强调了阶级以及尊王(国君)的成分推广给百姓可以降低人民的叛变机会巩固王权!!!就像是要学生熟读国父思想或是三民主义以及对岸的毛语录....等等你日听夜听到最后就被牵着鼻子走哩!!!!其二春

周恩来为何从不和这些人合影

核心提示:周恩来夫妇为何不与自己的侄子侄女们合影?一次,他呵斥提出要和他照相的一个侄子说:“照相干什么?是不是好吹嘘自己?!”本文摘自:凤凰网历史,作者:凤凰号·陈冠任,原题:很多人照过相,为何就不和

西夏王陵为何千年从不长草也从未落鸟

原题目:西夏王陵为何千年从不长草也从未落鸟西夏王陵又称西夏帝陵、西夏皇陵,是西农历代帝王陵以及皇家陵墓。王陵位于宁夏银川市西,西傍贺兰山,东临银川平原,海拔1130米至1200米之间,是中国现存规模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