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为不改变习惯抵御不了洋人

Posted 皇帝

篇首语:勤劳一日,可得一夜安眠;勤劳一生,可得幸福长眠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认为不改变习惯抵御不了洋人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认为不改变习惯抵御不了洋人

2、初中历史 中国人何时改变了席地而坐的习惯

认为不改变习惯抵御不了洋人

晚清大臣琦善是个倒霉的角色,1840年林则徐在广东缴烟引起战争,他临时接任,实在是为林则徐擦屁股。他经过外交、战争的双重努力后,发觉对抗之不可行,自作主张与英国签订了求和的《穿鼻条约》,已是在当时情况下所能达到的损失最小的结果。但朝廷那时候尚不理解己方和对方的真正实力差距,认为琦善此举是卖国求荣,将其锁拿解京,查抄家产,发军台。后来英国炮舰北上,连下吴淞、上海并占领镇江,此时朝廷才知对方厉害,经反复谈判签下《南京条约》,其实与琦善之前的主张并无多大区别。

当时的皇帝道光事后明白错怪了琦善,又重新起用他,让他做了驻藏大臣,后又任过四川总督、陕甘总督等。琦善最后病死于剿灭太平天国的战争中。

琦善担任驻藏大臣期间,侦办过一个外国人擅闯藏区的案子,被扣的外国人叫古伯察,是个法国神父。古伯察后来在回忆录中写下了他与琦善的一段交往,其中提到了琦善对鸦片战争、对政局、对中外政治制度的看法,现在读起来颇有意思。

在古伯察的描述中,当时六十多岁的琦善是他们“在中国人中所遇到过的最为庄重、最为和蔼可亲和最为才华横溢者”,他喜欢夸耀自己对西方文化和欧洲事务的了解,喜欢当众阐释自己关于西方的知识,但当被提到他的短暂的两广总督经历时,他表现得很不自然。

在他们彼此熟悉之后,琦善向古伯察打听义律(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英国的商务代表,在当时起大使的作用)的消息,他对义律颇为赞赏,也很为对方的遭遇担忧,他说:“义律心肠很好,但他不会做决定。他被处死了还是被流放了?”当古伯察告诉他英国并没有中国这样的制度,失败的官员仅仅下台即可时,琦善很感慨:“你们的官吏们比我们幸运。”“我们的皇帝不能知道一切,但他却判决一切,而任何人又从不敢对他的行为说三道四。如果皇帝说这是白的,那么我们就要跪下来说‘是,这是白色的。’如果他接着指着同一物品说‘这是黑色的。’那么我们就必须重新跪下并回答说:‘是,这是黑色的。’皇帝可能会对有胆量指出错误的人这样讲:‘你说得对。’但他同时便令人将此人绞死或者斩首。”“我们不像你们有个‘众头议’(指众议院)。如果你们的皇帝逆正义而行,那么你们的众头议会出来阻止他的旨意。”

琦善还讲了1839年皇帝如何处理与英国人的重大交涉事件。皇帝召集了包括他在内的军机处八名中堂,向他们介绍了南方发生的事情。他对他们说,有些来自西方的海上冒险家们表现出了反叛和不服皇名的事件,应缉拿他们并严惩不贷,以便对所有那些试图模仿他们不端行为的人做出儆戒……皇帝表达了其观点后,就询问军机处的意见,四名满族中堂马上跪倒奏道:“喳!主子的吩咐。”四名汉族中堂也马上跪倒并奏道:“是!皇帝的天恩。”除此之外,再未补充任何话。

琦善说,他个人坚信中国人无力抵抗欧洲人,除非是改进武器和改变古老的习惯。但他从来都小心谨慎地不敢向皇帝呈奏,因为当这一上奏不准时,他就可能会付出生命的代价。

初中历史 中国人何时改变了席地而坐的习惯

中国人何时改变了席地而坐的习惯

  中国古代是采用席地而坐的生活方式,直到十世纪才发展成垂足而坐的方式。

  现存最古老的家具发现于东周墓中,此时的家具(桌类)已具有后世熟知的榫接结构特征,汉代后坐具相继出现。但此时还不是日常用具,而是仪典中供尊贵人士坐用。换言之,唐朝以前的席地而坐的“席”,算是当时的坐具了。魏晋南北朝时,西方的椅子、折凳等坐具陆续传入中国,从此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才由双腿盘坐在地上而变成坐在椅子上。至隋、唐时代,席地而坐与垂足而坐两种生活习惯已经同时并存,透过现存的绘画可发现,宋、元时期垂足坐的椅、木凳及高型桌、台、案等家具已大量存在,而传统床榻等席地而坐的家具,其坐面与地面的距离亦已升高。可见垂足坐家具已稳固地占据宋、元家具主导地位。

  夏、商、周时期

  夏商周时期逐步形成和成熟时期,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孕育期。从文献记载和考古发掘来看,商代开始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在这里,床虽然仅仅起到道具的作用,但可以推断,商代已出现了床,而且高度不低,下可容人。西周的统治者还根据席的优劣和装饰特点规定了严格的“五席”制度。五席的质地和特点并无等级贵贱之分。

  春秋战国时期

  从大量的出土实物中得知,春秋战国出现的漆木床、彩绘床等为后来的汉代成为漆家具高峰期奠定了基础。这床又大又矮,适合人们席地而坐的习惯。由此可以看出,当时的床已很普遍,而且制作水平已相当高。随着人们审美意识的增强,家具不仅具有使用功能,又兼有欣赏价值和观赏功能。

  秦汉时期

  当时人们的起居方式仍然是席地而坐,室内的家具陈设基本延续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席、床、榻、几、案的组合格局,漆木家具完全取代了青铜器而占据主导地位。西汉后期,出现了“榻”这个名称,是专指座具的。,秦汉时期仅供坐用,后演化变成可坐可躺。

  魏晋南北朝

  谈玄之风盛行。出现了新的起居习惯,使席地而坐不再是唯一的起居方式,为隋唐五代垂足起居方式与席地坐起居方式的等肩并存奠定了基础。魏晋延续了秦汉时期以床榻为起居中心的方式。榻在这个时期有了新的发展,还放有笔、砚和投壶,使人会文之余,还可游戏娱乐。

  隋唐五代时期

  唐朝的社会经济发展很快在文化艺术上丰富多彩,由于大兴宫室和贵族府第,家具产业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人们的起居习惯呈现席地跪坐、伸足平坐、侧身斜坐、盘足迭坐和垂足而坐同时并存的情景。

 

  到唐朝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变革,人们开始坐高,双足悬起,中国的垂足家具才逐渐兴起,经五代十国至宋代垂足家具逐步完形,并完全取代席地而坐。

相关参考

刘邦本想换太子,为何改变主意,害死心爱女人

《史记·留侯世家》记载,刘邦晚年,认为太子刘盈为人软弱,不像自己,因此一直想要更换太子,让年轻貌美的戚夫人的儿子赵王如意当太子。吕后十分害怕,就找留侯张良协助。张良自己劝说不了刘邦,于是告诉吕后,让他

张飞夜里睡觉有个习惯,他妻妾都受不了,最后害死了自己

三国时期的张飞是个家喻户晓的人物,这得益于民间演义的传播,人们总容易把张飞想象的和李逵一样、造型粗犷,举止野蛮,脾气耿直,打仗勇猛等。其实真实的张飞是一个有勇有谋,重情重义的汉子,脾气虽然耿直,但绝对

连老家都抵制的卖国贼,穷极一生盼中国改变,背负骂名为中国强大

其实中国人最恨的是卖国贼,因为卖国贼比洋人更懂中国人,带起路来门清,比洋人的危害更大。抗日战争胜利后,卖国贼的惩处比日本战犯更严重,谁让他们数典忘祖,出卖同胞呢。在民族国家形成之前,是没有汉奸这个概念

周佛海瞧不起汪精卫,原因竟然是汪精卫老婆的一个习惯让人受不了

本文作者马振犊,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馆长、研究馆员。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南京师范大学“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研究中心、浙江大学“蒋介石与现代中国”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研究生指导老师。国务院特殊津贴

抵御外侮,中国一定有方法

「”增进剿匪军效能”,创办庐山军官训练团1933年春,国民政府军队第四次「”围剿”江西苏区的战争再度宣告失败,中央军陈诚军事集团损失尤其惨重。总结经验教训,陈诚认为关键在于军队素质「”良莠不齐”,「”

清朝统治者认为能拯救明朝的唯此一人,若此人在清军入不了关

说到明末最有能力拯救明朝的人,估计很多人都会想到袁崇焕或者祖大寿、洪承畴之流,只有特别熟悉明史的人才会想到孙承宗。袁崇焕无论多厉害,清朝后来的统治者都不会把他太当回事,那么厉害不还是给崇祯干掉了;祖大

“谁想娶你女儿都得死,除非是天子”,几年后应验

对于无神论者而言,压根就不信命运,他们认为没有什么是注定的,谁也不能算准以后的事情。但有些事情,则是相当的玄乎,似乎冥冥中早就注定,无论通过怎样的方式都改变不了。西汉时期,曾经有一位神算,他对一位男子

卫青,一己之力改变汉匈战争形势的男人

中国的历朝历代往往都会面临一个威胁,就是来自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但汉民族在与游牧民族的交锋中常常处于不利地位,为此不得不修建长城来抵御外患。但是在汉朝,汉军却能越过长城,进入打磨深入打击匈奴,实现漠南

清末,列强入侵时,多数百姓不止不反抗,为何反而愿意和洋人接触

清朝末期,列强侵略之际,在很长一段时间中,国人一般都未曾抵抗,好一点百姓就作壁上观,至于差一点的,甚至直接去帮洋人的吗忙,更有甚者自愿去帮洋人刺探情报。首次鸦片战争之时,我国的东南沿海地区,虽说是曾经

慈禧太后为何不坐洋人的奔驰车

以往很多图书将慈禧太后描写成刁钻毒辣、不可一世的末世“女王”,这只是由于政治权威湮没了她的女人特质。这位讲究品位、时尚的“老佛爷”,率先接触并享受到了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现代物质文明,她享用电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