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摆喜宴而一边却在苦战
Posted 光绪
篇首语:既然选择远方,就注定风雨兼程。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一边摆喜宴而一边却在苦战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一边摆喜宴而一边却在苦战
虽然甲午战端已开,而且清军在黄海节节败退,但对大清帝国来说,老佛爷六十寿诞的喜庆,不可受到破坏。农历八月,光绪诏令在太后的徽号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后面,再加崇熙二字。老佛爷的徽号每加两个字,国库便要每年增拨二十万两白银,作为太后的个人津贴。
只不过迫于形势与舆论压力,慈禧不得不发了一条简办寿诞的上谕:所有庆辰典礼,著仍在宫中举行,其颐和园受贺事宜,即行停办。放弃了在工程浩大的颐和园受贺,选择在宁寿宫过生日。十月初十日,是慈禧的诞辰,也是万寿庆典的高潮。这一天,慈禧从西苑乘八抬大轿至皇极殿,光绪诣慈禧跟前跪进表文,又率诸王大臣等行三跪九叩礼。随后,光绪的嫔妃、皇室公主、满清贵族的福晋、命妇诣慈禧前行三跪三拜礼。极尽繁文缛节。初九、初十、十一这三天,太后与君臣听戏三日、诸事延搁,从前线发来的战报也时搁置一旁。十二日,慈禧升皇极殿宝座,光绪率领近支王、贝勒、贝子、公等诣皇极殿筵宴,光绪向慈禧进酒爵,进舞。
十三日,慈禧升皇极殿宝座,皇后率领妃殡等位、公主、福晋、命妇等诣皇极殿筵宴,皇后向慈禧进酒爵、进舞。十五日,光绪御文华殿,美、俄、英、德、法、瑞典、比利时、日斯巴尼亚等国驻京使臣觑见,祝贺慈禧六旬万寿。十七日,又是君臣看戏,戏毕,光绪率皇后、瑾妃、珍妃跪送慈禧回宫。万寿庆典至此结束。几乎与慈禧大寿同一时间段,在距离北京不太遥远的黄海上,1894年9月,北洋水师与日军展开了激战。这一役,北洋舰队损失致远、经远、超勇、扬威、广甲五艘,官兵死伤千余人;日本虽有损失,却一举夺得了黄海的制海权。
之后,经鸭绿江大战、威海卫大战,李鸿章一手缔造的北洋水师几乎全军覆灭,曾经耀兵于东洋的定远号以自杀式爆炸的惨烈方式沉没于海底,镇远号触礁受损,投降敌军,被编入日本海军。1895年2月11日晚上,陷身于包围圈的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在刘公岛上饮下一杯浓浓的鸦片水,挣扎至次日凌晨,才咽了气。
北洋水师覆灭的消息传回国内,深宫之中的慈禧、光绪母子相对痛哭。一次当着朝臣的面,她说着说着抹起眼泪来,难得地袒护起光绪:皇帝甚明白,甚孝,我每闻军前失利,我哭,皇帝亦哭,往往母子对哭……深宫母子对泣之时,明治天皇已移驾前往日本西南部重镇广岛,面朝朝鲜海域坐待前线捷报。
李鸿章被当成了造成甲午惨败的罪人。弹劾他的奏折如雪片般飞来,光绪皇帝拔去他的三眼花翎,夺去黄马褂,革职留任。然而,甲午战争留下来的烂摊子还得需要裱糊匠去收拾。在慈禧的授意下,朝廷又发布上谕:李鸿章着赏还翎顶,开复革留处分,并赏还黄马褂,作为全权大臣赴日本议和。
这次和议,日本狮子大开口,要求清廷割让台湾。张皇失措中急欲求和慈禧,居于深宫只听任身边太监的拨弄,街谈巷议传言与日订合议,全靠李莲英在地图上随便一指,太后见不过是个墨点,便认为割让台湾,可也。1895年4月17日,李鸿章代表清政府与日方签订了《马关条约》。这次赴日,是李鸿章人生中第一次出访外国。在老对手伊藤博文那里,他却受到了超乎意外的礼遇。故人相逢,伊藤一语就戳到了裱糊匠的伤心之处:十年前我在津时,已与中堂谈及,何至今一无变更?本大臣深为抱歉!李鸿章顾左右而言他,徒有羡慕的份。
不过,在中国,历经甲午奇耻大辱之后,伊藤博文所指的变更风暴正在悄然酝酿。1895年5月2日,康有为带领一千多名举人上书光绪帝,反对签订《马关条约》,并强烈要求朝廷变法维新。三年后的1898年,中国历法上叫戊戌年,在京城宣扬维新的康有为终于迎来他人生中最春风得意的日子,一雪十年前在京师拜谒显宦备受冷落之耻——大年初三,李鸿章、翁同、荣禄、廖寿恒、张荫恒等朝廷要员召见了刚过不惑之年的康有为,咨询变法事宜。
廖寿恒问如何变法,康有为说道:宜变法律,官制为先。已经垂垂老矣的李鸿章对于变法的前景将信将疑,问了一句:然六部尽撤乎?康有为的回答不留余地:诚宜尽撤。这位维新派全盘托出的激进变法主张,几乎完全以日本明治维新为蓝本。他甚至建议光绪效仿明治天皇在御门誓众变法,由此举国便可风从。康有为在他的《日本变政考》中,描绘出一幅完全可以一蹴而就的变法蓝图:欧美三百年造成治体,日本以三十年而摹成。以中国之广土众民,三年可宏规成,五年而条理备,十年而霸图定!
震慑了瓦剌,另一边又坐大,朱棣非要亲自打他
上一篇谈到,朱棣第二次亲征漠北,讨伐瓦剌,获胜而归。 凭借永乐十二年(1414)北征,朱棣达到了震慑瓦剌的目的。瓦剌则遭遇到了接二连三的打击。首先是在永乐十四年(1416)被前来趁火打劫的阿鲁台击败,过了没多久,权臣马哈木也病死了。此后在永乐十五年,瓦剌与蒙古在兀古者河爆发一场战役,阿鲁台被暂时击退,然而在永乐十七年(1419),阿鲁台再次大败瓦剌,给瓦刺以沉重一击。此后数年,事情并没有像朱棣想象的那样发展下去,因为阿鲁台得势之后,不甘于在明朝摆布之下维持三边平衡,到了永乐十九年(1421)以后,开始再度入侵明朝边境。 阿鲁台入侵的具体原因,明朝方面的史料中讳莫如深。《明实录》只是略微记载了永乐二十年(1422)正月,礼部尚书兼都察院事吕震弹劾辽东总兵朱荣的奏状。奏状里面说朱荣在镇守辽东时没有充分戒备,导致蒙古入侵,军队没有防范,造成边境军民损失惨重。吕震最后提出,应当由朱荣与辽东都司官并广宁备御都指挥王真、周兴等人共同承担责任,依法惩处。 我们知道,朱荣作为辽东总兵,是这一区域的最高军事指挥官,就连他都需要一同承担责任,可见辽东地区遭到的打击之惨痛。所幸朱棣对朱荣态度还算宽大,没有严惩,只是要求标记罪过,给了他戴罪立功的机会。 根据朝鲜《李朝实录》的记载,朝鲜世宗三年,也就是永乐十九年(1421)十一月二十二日,从辽东回国的军官宣存义报告说,阿鲁台煽动兀良哈三卫的蒙人叛乱,杀伤附近人众不少,辽东地区已经进入防御状态。而在十二月十二日又有仇敬夫的报告称,蒙古兵马共计40万屯兵沈阳路,辽东地区白天城门都不敢开放,朝鲜使臣在前往北京的路上就遇到了400多名蒙古兵马拦路。 直到次年五月,还有不少朝鲜回国的使节和军官报告称,在永乐二十年(1422)三月以前,蒙古军队遍布辽东广宁和山海关一带,行人上路,必须先登高嘹望,确认哪里没有蒙军,才能趁夜通行。传言也是越传越离谱,竟然说北京以北及西北甘肃地区都受到蒙军的攻击。 明成祖朱棣 这些报告大多来自当时的民间或半官方的小道消息,肯定有夸大其词的成分,但是也说明辽东遇到蒙古军队突袭是确有其事,而且影响到了山海关以内地区,对北京的震动应当不小。朱棣迫不得已,只好准备第三次亲征。 永乐十九年(1421)七月,针对阿鲁台的突然袭击,朱棣征调辽东、山东、山西、河南各卫人马,命令襄城伯李隆运粮20万石到兴和,准备征讨阿鲁色结果这次亲征并未成行,因为阿鲁台一方听到朱棣集结人马,就立刻带领部队跑回漠北去了。眼看要到秋冬季节,一则不愿因为出兵而妨碍农忙,二则惧怕草原冬季那变幻无常的天气,故此朱棣暂时把出征的打算放了下来。 夏原吉 但到十一月,朱棣再次与群臣廷议第二年出兵一事,结果六部尚书之中,户部尚书夏原吉、兵部尚书方宾、礼部尚书吕震、工部尚书吴中、共四部尚书都极力劝阻不可出兵。夏原吉甚至在奏章中表示,以往三次出征漠北,皇帝也亲征过两次,没有哪一次真正解决了北方的边患,反而折损了大量的军马资财。眼下士兵疲于征战,国内经济状况也不理想,不可再兴征伐。这篇奏章让朱棣龙颜大怒,兵部尚书方宾在朱棣的震怒之下上吊自杀,堪称此次出兵的最大牺牲品。夏原吉和吴中都被以各种理由关入监狱,两人直到朱棣死后,其子仁宗朱高炽即位时才被放出来。 下一篇继续谈朱棣第三次亲征漠北。相关参考
沈尹默曾用“且安笔砚写敦煌”称赞从敦煌壮游归来的好友张大千。张大千向来以“君子动口,小人动手”的“小人”自居,只会动手画画,拒绝动口发言,仅有的“动口”与“立言”都留给了敦煌。一次是做敦煌口述,由
上一篇谈到,朱棣第二次亲征漠北,讨伐瓦剌,获胜而归。凭借永乐十二年(1414)北征,朱棣达到了震慑瓦剌的目的。瓦剌则遭遇到了接二连三的打击。首先是在永乐十四年(1416)被前来趁火打劫的阿鲁台击败,过
您估计没有操作过四轴飞行器,起飞的时候,先要看四个旋翼是不是平衡了。如果加一点油门,飞行器一边起来,一边不起来,说明没调好。要让四个旋翼都归原,复位。一般说明书都有教怎么复位调完就可以了。还有四轴起飞
可以说,清朝初期的火器是明朝叛将传过去的,再加上,明朝这个对手还没有被消灭,满清初期对待火器的态度还算积极,明朝一灭,满清将火器冷落一边,又重回弓马时代了......漫漫的历史长河中,有我们都不愿提及
挪威土地面积为32万多平方公里,人口约300多万。全国只有人数不足的6个步兵师、1.5万多人、飞机190架、超龄舰艇64艘。挪军的作战计划,是建立在英法派遣远征军的基础上。计划规定,挪军和英法远征军的
1942:饥饿的河南 1943年,在美国《时代》周刊驻华记者白修德看来,这是他人生中的转折之年,也是“所有记忆中最为刻骨铭心”的一年。 1942年冬,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24岁的天津小伙张高
你说的这种叫贝雷帽,是法国南部的地区居民佩戴的一种地区服饰,一般来说,使用纯羊毛纺织的,19世纪法国山地部队主要就是从这一地区招募,所以贝雷帽先是在这法国山地部队流行起来,坦克在1916年的马恩河战役
1867年9月30日,距《中英天津条约》规定的10年修约的期限已近,为早作准备,清廷下旨命各大员上奏言事。其中以“觐见”一事讨论最为激烈。沈葆桢当时尚属较为开明的人士,仍坚决反对改变觐见礼制,表示不废
东汉草圣张芝,是书法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为草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那么张芝的简介是什么呢?张芝的草书张芝,字伯英,敦煌酒泉人氏。出身于东汉官宦世家,他的父亲是张奂,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官至度
很多朋友都知道,张居正父死不守制三年,反而夺情起复,贪恋官位,在当时引发巨大争议。很多大臣冒着被廷杖的风险,不断表示反对。然,最终都反对无效,万历皇帝还下令,再有敢「”谤”者,杀无赦。其实,夺情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