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是如何收礼和送礼的

Posted 总督

篇首语:不要以为努力只是自己的事,别忘了生命赐给你的春光!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曾国藩是如何收礼和送礼的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曾国藩是如何收礼和送礼的

2、名著《西游记》里天宫的高官才是送礼高手

曾国藩是如何收礼和送礼的

曾国藩是一个标准的传统官僚,他科举出身,从翰林院编修起家,做到了副部级的礼部侍郎。在那之后,他创建湘军,带兵打仗,最后一路做到大学士、两江总督、直隶总督,可以说出将入相,位极人臣。我们可以通过曾国藩这个具体典型,观察一下清代地方官员的经济生活状态,观察一下清代官场的潜规则是具体如何运转。

两江总督收入丰厚,曾国藩一家却生活简朴

咸丰十年四月,曾国藩出任两江总督。两江包括今天的江苏、江西、安徽,总督主掌军政民政,统辖三个省的一切文武官员。而就太平天国时期的形势而言,两江总督的重要性可谓天下第一。如此重要的人物,年收入是多少呢?

如果说基础工资,或者叫法定工资,说来令人难以置信。大清帝国的总督,年收入只有一百五十五两白银。如果大致以一两白银兑换二百元人民币计算,大约为人民币30100元,合成月薪约为2583元。而按现行的《国家公务员级别和工资标准》,省级公务员职务工资标准为2510元。古今薪酬制度之一脉相承居然如此巧合。

当然,和今天的工资制度一样,这一百五十五两只是工资条上的基本工资。从雍正时期起,皇帝又特批给督抚们一笔数额不菲的补贴,叫“养廉银”。乾隆十二年,朝廷定两江总督养廉银为一万八千两 ,在全国总督中处于较高水平。

然而事实上,对于帝国内绝大多数督抚来说,“养廉银”在全部收入中仍然不是最重要的部分。中国官员更大宗的收入是“规费”,换成今天的话来说,就是灰色收入。按照西方标准,这种规费收入当然属于腐败,但是“中华帝国的朝廷和百姓都不认为收取规费有什么不妥或者是腐败,只要此种行为保持在习惯性的限度以内就行”。 而这个习惯性的限度,据张仲礼的研究结果,督抚级的官员平均是十八万两。如果真的如此,我们差不多可以说曾国藩是大清帝国的顶级富人之一了。

然而,顶级富人曾国藩却活得像穷人一样。

总督时期,曾国藩的衣着不修边幅。赵烈文说他第一次见到曾国藩时,曾国藩“所衣不过练帛,冠靴敝旧”。这一记载得到了外国人的印证。同治二年,戈登在安庆与曾国藩会面,这些外国人惊讶地发现“曾国藩……穿着陈旧,衣服打皱,上面还有斑斑的油渍……”

不光自己的生活非常简单,他对家人的要求也非常严苛。他家里只有两个女仆,一个是老太太,一个是小姑娘,帮不上什么忙。那么总督府中的日子怎么过活呢?曾国藩要求曾家的女人们,每天都要进行体力劳动。从洗衣做饭腌制小菜,到纺线绣花缝衣做鞋,都要亲力亲为。同治七年,曾国藩剿捻回任再督两江后,为家中女人们制了个工作日程表:“早饭后,做小菜点心酒酱之类,食事。巳午刻(早9点到中午1点),纺花或绩麻,衣事。中饭后,做针黹刺绣之类,细工。酉刻(傍晚5-7点),做男鞋女鞋或缝衣,粗工。”从早到晚,基本上不得休息。如此辛苦的总督府家眷,恐怕大清天下找不到第二家了。

曾国藩如何收礼和送礼

成为地方大吏,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是如何处理礼品。一旦升官,任何一位前来谒见的下属,都不会空手而来。身在官场,从始至终片礼不沾是不可能的。如此“不近人情”,不符合曾国藩“和光同尘”的作风,也不利于他在某些情况下与下属建立基本的情感联系。所以在实在拒绝不了的情况下,他会从下属送来的礼物中挑一两样价值最轻的。

咸丰十一年十月初九,湘军名将鲍超亲赴安庆,一为商量军务,二为给曾国藩贺寿。鲍超的军队向以能战、能抢闻名,因此他既是一个粗人,也是一个富人。其他部下不敢给曾国藩送礼,鲍超却不管这一套,他一共带来十六包礼物,其中许多珍贵的珠宝古玩之类。曾国藩览之而笑,从中挑了一件收下,其他都送还鲍超。收了一件什么呢?一顶小帽。曾国藩在日记中这样记载:“鲍春霆来,带礼物十六包,以余生日也。多珍贵之件,将受小帽一顶,余则全璧耳。”鲍超对此也无可奈何,只好又带了十六包东西回去了。

曾国藩还收过美籍华人容闳“报效”的礼物。同治四年,容闳从美国采购机器回到中国。两年前他受曾国藩委托,以“出洋委员”身份,携六万八千两白银出洋采购机器,开启了洋务运动之先声。机器运抵上海之后,他赴南京向曾国藩汇报工作。此时曾国藩已经离开南京,北上剿捻。曾国藩知道,按中国官场惯例,容闳一定会向他致送礼物,因为曾国藩给他的是一个“肥缺”。所以曾国藩特意写信给儿子曾纪泽嘱咐说:“容闳所送等件如在二十金以内,既可收留,多则璧还为是。”由此可见,这个时候的曾国藩收受礼品,有一条默认的“价格线”。至于容闳所送的是什么,价值多少,没有留下记载。

当然,除了清的一面,曾国藩也有“浊”的一面。总督时期,曾国藩在人情来往上开支不少。

两江总督本是天下最“肥”之“缺”,曾国藩的前任们因此手笔都比较丰阔。曾国藩既袭此任,在许多方面也不得不萧规曹随。

联络京官,是地方大吏必不可少的动作。曾国藩做京官多年,深知每年冬天那笔炭敬对京官们来说意义何等重大。曾国藩致送的对象,主要是湖南籍的京官。同治五年十二月初六日,他在给曾国潢的信中说:“同乡京官,今冬炭敬犹须照常馈送。” 这笔钱,每年至少数千两。

除了炭敬,另一笔比较大的花销是程仪。如前所述,迎来送往是官场上的重任。有人出差路过,他除了请人吃饭,还要给他一百两银子的程仪。

至于“别敬”,则频率较低,只有在地方官需要进京时才发生。同治七年七月二十日,曾国藩调任直隶总督。这一年十二月他抵达北京,在北京过完年后出都赴保定就任。在出发之前,曾国藩身上带了一张可以兑换二万两现银的银票。为什么要带这么多钱呢?主要就是为了给京官们送“别敬”。多年没有入京,那些在穷京官生活中挣扎的故友新朋们盼他如望云霓,他的别敬当然不可能过少。他在日记中多次记载“核别敬单”,“定别仪码”,“定分送各单”,可见这件事他是多么在意。在给儿子的信中,他说:“余送别敬一万四千馀金,三江两湖五省全送,但不厚耳。”总共送了一万四千两,他仍然认为不厚。

要想顺利报销就要给“好处费”除去人情往来,官场上的“潜规则”更需要大笔银子。

同治七年,捻军被消灭,天下大致平定,太平天国战争军费报销提上了议事日程。报销就要不可避免地遇到“部费”问题。

按照清代财务制度,曾国藩需要先将这些年来的军费开支逐项进行统计,编成清册,送交户部。户部要对报销清册进行审查,审查合格,才呈报皇帝予以报销。因此,报销过程中,最关键的是户部的态度。如果户部高抬贵手,什么不合规定的费用都能报销;如果他们鸡蛋里找骨头,再光明正大的支出也过不了他们的审计关。那么,户部的态度是由什么决定的呢?视“部费”也就是“好处费”多少而定。报销前,曾国藩托李鸿章打听一下户部打算要多少“部费”,李鸿章回信说:“报销一节……托人探询,则部吏所欲甚奢。虽一厘三毫无可再减。……皖苏两局前后数年用饷约三千万,则须银近四十万。如何筹措,亦殊不值细绎。……若辈欲壑,真难厌也。”也就是说,李鸿章托人去找户部的书吏,探探他们的口风。反馈回来的消息说,书吏们要一厘三毫的回扣,也就是1.3%。曾国藩需要报销的军费总额是三千多万两银子,按1.3%算,“部费”需要四十万两。

四十万之巨,无论如何是不能答应的。怎么办呢?只有继续公关。曾国藩命江宁(南京)布政使李宗羲托人,李又托了一个人出面和户部书吏接洽,做了大量工作,讨价还价的结果是给八万两,显然书吏做了极大让步。

恰好在这时,中枢的批复到了。出于对他们平定太平天国、捻军的卓越功勋,皇帝(实际是太后)同意他们免于报销,曾国藩对此感激涕零,说他对此“感激次骨,较之得高爵穹官,其感百倍过之”。按理说,皇帝发了话,这八万两就可以省下了。不过,曾国藩却说,这说好的八万两银子“部费”还是照给。因为阎王好见小鬼难搪,毕竟以后他还需要和户部打交道。

曾国藩也有“小金库”那么,以上这些开支,钱都是从哪来的呢?

原来,曾国藩在自己的财政司中建有一个“小金库”。我们说过,总督的平均陋规收入一年会有十八万两。那么曾国藩不许下属给他送贵重礼物,不收现金,这样就少了一大块。此外,他还不收各州县送的陋规。但是盐运司送的“缉私经费”,上海海关、淮北海关等几个海关送的“公费”,就是曾国藩这个“小金库”的金钱来源。因为这些单位,是有钱单位,如同今天的烟草专卖局,你不收,他们也发作福利了。

小金库的用途,则主要供曾国藩官场应酬打点之用。曾国藩同治七年底进京,一路路费和生活费,在京中送礼所用,再加上带到直隶总督府的两千两零花钱,全系“小金库”中的钱,并没有动用自己的“养廉银”。曾国藩的养廉银则存放在布政使衙门,主要供自己家庭开支所用。

在曾国藩北上就任直隶总督之际,“后路粮台”的“小金库”共存了三万两左右。如前所述,这三万两小金库在北京只花掉了两万,还剩下一万怎么办呢?按官场惯例,这一万多,曾国藩完全可以携归家里。不过他却不想这样做。在同治七年十一月初八的信中,曾国藩对纪泽说:“其下余若干(尔临北上时查明确数)姑存台中,将来如实窘迫,亦可取用。否则散去可也(凡散财最忌有名)。”就是说,家里实在需要花钱,可以用一些。否则,临全家北上时,想办法捐掉。曾国藩要求“散掉”时不可为人所知,“凡散财最忌有名”,这是因为“一有名便有许多窒碍”。他还说:“余生平以享大名为忧,若清廉之名,尤恐折福也。”

这是解读曾国藩为官风格最关键的两句话。一方面,曾国藩确实是一个清官。他的“清”货真价实,问心无愧。在现存资料中,我们找不到曾国藩把任何一分公款装入自己腰包的记录。但另一方面,曾国藩也接受官场潜规则,包容那些丑陋的官场生存者。如果给清官分类的话,曾国藩应该归入“非典型类清官”。也就是说,内清而外浊,内方而外圆,只要清官之实,不要清官之名。为什么呢?这是因为曾国藩的志向,不是“当清官”,而是“做大事”。

名著《西游记》里天宫的高官才是送礼高手

在西游记中天宫里的高官同样也是送礼只送益寿延年的“土特产”,让收礼的人收得舒舒服服,名正言顺。且说那个经常给上仙们制造恐慌的头号恐怖分子孙猴子,把个天宫搅了个天翻地覆,人仰马翻。掌舵人玉皇大帝坐不住了,调出所有部门的高人,不惜一切代价,力图将其缉拿归案,绳之以法。但孙猴子呢,可是飘过洋、越过海、受过“后门”特殊训练的,有非凡道行的主儿。这一般的高手儿还真地敌他不过。最后,玉帝实在没辙了,便特别请出佛家的老祖释迦牟尼前来救驾。

你还别说,这次玉帝算是找对人了。即使那个孙猴子一个筋斗云翻出去十万八千里,也终究逃不过如来佛的手掌心。因为佛祖对付像孙猴子这样有特长的难缠的主儿,确实是有一套滴。他只把五个手指化作了金、木、水、火、土五座联山,就不费吹灰之力地把孙猴轻轻地压住,够他受用五百多年的了。如来佛祖殄灭了孙猴子,玉皇大帝大为高兴,看来还是如来有手段啊,这日后若是与他多亲多近没亏吃。于是,他决定大摆筵宴以谢佛恩,并当即传下旨意,要求各部门大小主管前来赴会道谢。嘿,这天宫里的官员可都是神哎,一点就透,听到上司让他们专程来感谢佛祖,岂有只扛着嘴来的道理?神嘛,主要是会变通,那才不愧是神通广大嘛。

这第一拨儿来的是 “三清”、李天王等十几位天庭要员。他们自然是不敢怠慢了这位佛家的祖宗,有用得着人家的时候,眼下捉猴精不就是个很好的例子吗?他们带来了各自的“土特产”——明珠异宝,寿果奇花。这些高官也很会客气,我等也没有什么可以答谢佛祖的,只是拿来自家有的东西,聊表寸心。是啊,送银子多打眼呀,这可是宴会之上哎,那会生惹是非滴。

咱再瞧瞧第二拨儿高手,是以天宫女长官王母娘娘为首的公关团队。王母娘娘是谁呀,那可是天宫的妇女主任啊,有手段。她十分清楚天庭的治安与稳定自然离不开这个佛祖。所以,她不仅送来了自己“净手”采摘的大株蟠桃,还率领着一批美女歌舞队。要说王母娘娘对佛祖那可叫足够的尊重,她特别强调了“净手”二字足以表现出其虔诚,而大株的蟠桃呢,九千年才一熟,吃了与天地同寿,实惠。歌舞是宴会是点睛之笔,使人舒服、养眼。佛祖能不买账吗?

第三个看点则是老寿星了,“一阵异香来鼻嗅,惊动满堂星与宿,天仙佛祖把杯停,各各抬头迎目候。”哈哈,原来这个重量级的人物拿来了紫芝瑶草和碧藕金丹,怪不得连佛祖都停住了手中的杯子呢。遥想当年的秦始皇,曾派千万人马漂洋过海去找寻这些长生不老的宝贝玩意儿,至死都没能如愿。可如今到人家寿星这儿,那是客气地很啊,“无他物可献。”如来呢,一个出家的人,反正“四大皆空”,要些金银又有何用,西方极乐世界嘛,只要有人供奉,万寿无疆,快快乐乐就成了。更何况这又不是收的礼,而是纯天然的保健品。

第四个高手就是那个穿着随意的赤脚大仙了。他“无物可以表敬”,还是抖索出了寒酸、不成敬意的“小意思”,“特具交梨两颗,火枣数枚。”当然,这两种仙果也不能小觑,吃了它不仅长寿,而且轻功还会大增呢。再说了,赤脚大仙本来就百毒不侵,吃了他的果子说不定也……,啊?你知道滴,哈哈。佛祖看这些人等都是“识大体”,“明大义”的仙人,如果不诚心地收下人家的“意思”也太不够“意思”了。于是,命手下阿傩、迦叶将众仙所献之物一一收起。

从表面上看,天宫的高级要员送来的无非就是所有同僚有目共睹的,能晒在大庭广众之下的,自家的土特产瓜果桃梨儿罢了。可实际上呢,要么就是能收藏的硬货,要么就是能延年益寿、与天地齐福的珍品。这是懂行的专家都难以估价和计价的,要不说天宫的高官才是送礼的高手呢。换汤不换药,不显山,不露水儿的,实在是高!

相关参考

清廉的曾国藩为何动用公款请客送礼

晚清重臣、两江总督曾国藩是一个被人评价趋于极端的历史人物,不是大奸大忠。在晚清乃至民国时,曾国藩俨然被捧至“教主”的地位。新中国成立后,他又是以“汉奸侩子手”的身份出现在历史教科书里。及至当前,在铺天

曾国藩自身清廉 却为何用公款请客送礼

导读:曾国藩官拜两江总督,这个职位在历史上还有一个更加通俗的称呼“天下第一肥缺”,但曾国藩的起居却穷得像个京官。外国人戈登在同治2年见过曾国藩,让他惊讶的是,曾国藩“穿着陈旧,衣服打皱,上面还有斑斑的

这个时代太黑暗,就算再正直的人若不会 ”送礼”,什么官也做不了

众所周知,晚清是一个群魔乱舞的时代,外有西方列强虎视眈眈,内有太平天国掀起内乱,然而,正所谓「”乱世出英雄”,这样一个黑暗的时代,确实造就了不少响当当的大人物。刘坤一便是其中之一。他和同时代的曾国藩、

从不收礼的毛泽东看了何人送的礼物后含泪收下

核心提示:田家英见状,连忙让主席别生气,从袋子里拿出了一条围巾和一双手套,还有一封信,毛主席拆开信看,再看看这围巾和手套,不觉眼睛湿润了差点落泪,说:“我收下了”。原题:从不收礼的毛主席,看了她送的礼

184 赵普收礼

从宋太祖取得政权开始,到平定南方,赵普是主要的谋士,立了不少大功。宋太祖拜赵普为宰相,事无大小,都跟赵普商量。赵普出身小吏,比起一般文臣来,他的学问差得多。他当上宰相以后,宋太祖劝他读点书。赵普每次回

欧阳修竟希望明年多收礼

现代人很头疼年终总结,古人亦是如此,历史上,曾经有数不尽的雷人“年终总结”。网络配图蒲松龄的年终总结有些“自私”。蒲松龄为了写《聊斋志异》,摆茶摊供人喝供人歇,为的就是多听几个有滋味的故事。有一年的年

冯玉祥给段祺瑞送南瓜,给吴佩孚送清水,两个人只能笑呵呵收下

自袁世凯死后,段祺瑞以袁世凯继承人、北洋集团领袖自居,担任了国务总理、陆军总长等职,也是权倾一时。不过段祺瑞自我标榜为人清廉,不准门房收门包,自己也不收礼。根据段祺瑞管家王楚卿回忆,当时给段祺瑞送礼的

送礼也是门学问,袁世凯就用送礼这招,一步步走上人生巅峰

袁世凯少年时期,读书非常用功的,但是袁世凯在参加了两次乡试却都没有中举,年少气盛的袁世凯一怒之下把所有的书籍给烧毁了,于是就决定弃文从军。那袁世凯又是怎么达到政治舞台的巅峰呢?这归功于袁世凯的送礼的事

嘉庆帝严行禁止官员送礼的重要原因

嘉庆皇帝确实是一个节俭的帝王,在史料中记录下了嘉庆皇帝厉行节俭的言行。嘉庆皇帝以身作则,不允许臣僚给他送礼,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嘉庆四年正月十五,正是春节期间,官员之间互送礼品。嘉庆帝抓住这一有利时机

"宫保鸡丁"送礼

说起丁宝桢,大家首先会想到一道菜“宫保鸡丁”,还会想起一个故事“丁宝桢智杀安德海”。其实,还有一个民间俚语“丁宝桢送礼――皆大欢喜”也和他有关,这里还有一段历史佳话。1859年咸丰皇帝准备过38岁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