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医学家“圣童”药王孙思邈竟然活了142岁

Posted 孙思邈

篇首语: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鸦。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古代医学家“圣童”药王孙思邈竟然活了142岁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古代医学家“圣童”药王孙思邈竟然活了142岁

2、历史人物 孙思邈简介_孙思邈活了多少岁_孙思邈养生十三法

古代医学家“圣童”药王孙思邈竟然活了142岁

孙思邈(约541~682年),我国古代著名医学家。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关于他的生年,另一说为隋文帝开皇元年(581)。但据史籍记载,他少年好读,天资聪明,曾被洛州总管独孤信誉为“圣童”。独孤信死于北周初年,因而孙思邈当是西魏大统年间出生;史籍又说,北周宣帝时(579),他见国事多端,便隐居太白山中;还说,静帝时,杨坚掌朝政,曾召他任国子博士,他无意仕途功名,便称病不出;再者,唐太宗贞观初年,诏令编修梁、陈、齐、周、隋五代史书,魏征等人曾去访问孙思邈,请他讲述史实。这些记载都说明孙思邈并非生于开皇元年。而是出生于西魏大统七年前后。卒年之记载是确切的。孙思邈活了142岁,是我国历史上罕见之长寿者。

孙思邈一生不慕名利,坚持研究医药学,一心一意在民间治病,这是他在事业上成功的主要原因之一。唐太宗李世民即帝位以后,曾将他召至长安,要授他爵位,但他固辞不受,仍回到乡间为民医病。唐高宗显庆四年(659),他又被接到京城,拜谏议大夫。这次他虽留住在长安,但仍不愿当官。上元元年(674),他年高有病,恳请返回故里。高宗特赐他良马等作为慰劳。

孙思邈幼年嗜学如渴,知识广博,只是后来身患疾病,经常请医生治疗,花费了很多家财,于是,他便立志从医。他隐居于太白山中,一方面下功夫钻研医学著作,一方面亲自采集草药,研究药物学。他认真研读《内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古代医书,同时广泛收集民间流传的药方,热心为人治病,积累了许多宝贵的临床经验。他从理论到实践,再由实践经验中提炼出新的医药学研究成果,以毕生精力撰成了医学著作《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他在书中记录了八百多种药物和五千三百多条药方,记下了民间防病治病的丰富经验,集当时和前代医药学之大成,为我国中医药科学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孙思邈的医术比较全面。他不仅精于内科,而且擅长妇科、儿科、外科、五官科。是他首先主张治疗妇女儿童疾病要单独设科,并在他的著作中首先论述妇、儿医学,声明是“崇本之义”。在他的影响之下,后代医学工作者普遍重视研究妇、儿科疾病的治疗技术。此外,他对针灸术也颇有研究,著有《明堂针灸图》,以针灸术作为药物的辅助疗法。他认为“良医之道,必先诊脉处方,次即针灸,内外相扶,病必当愈。”积极主张对疾病实行综合治疗。

孙思邈全心全意为人治病,很重视研究常见病和多发病。如山区人民由于食物中缺碘,易患甲状腺肿大病(俗称粗脖子),他就长期观察和探索病因和治疗办法。他认为这种病是由于山中的水质不洁净引起的,所以就用海藻等海生植物和动物的甲状腺来治疗,具有较好的效果。他对脚气病作了详细的研究,首先提出用谷白皮煮粥常服可以预防。他所选择的治疗脚气病的药物含有丰富的维生素B1,效果很好。他在长期的实践中,还总结出治疗痢疾、绦虫、夜盲等病症的特效药方。他在太白山中居住时,亲自采集药材,研究药物性能。他认为适时采药极为重要,早则药势未成,晚则药势已竭。他凭自己的经验,确定出233种药物的适当采集时节。

孙思邈非常重视预防疾病,讲求预防为先的观点。他提出“存不忘亡,安不忘危”,强调“每日必须调气、补泻、按摩、导引为佳,勿以康健便为常然。”他提倡讲求个人卫生,重视运动保健,提出了食疗、药疗、养生、养性、保健相结合的防病治病主张。

孙思邈具有高尚的医德,一切以治病救人为先。他关心人民的疾病痛苦,处处为患者着想,对前来求医的人,不分高贵低贱、贫富老幼,亲近疏远,皆平等相待。他出外治病,不分昼夜,不避寒暑,不顾饥渴和疲劳,全力以赴。临床时,精神集中,认真负责,不草率从事,不考虑个人得失,不嫌脏臭污秽,专心救护。特别是他提倡医生治病时,不能借机索要财物,应该无欲无求。他这种高尚的医德,实为后世之楷模,千余年来,一直受我国人民和医学工作者所称颂,被尊称为“药王”。因为他早期曾经在今陕西耀县城东的北五台山隐居,后世人为纪念他,便改称此山为“药王山”,并在此处修建了药王祠,迄今尚存药王大殿,殿前有碑亭和碑石多通,其中一通金大定二十三年(1183)始刻,元宪宗五年(1255)另刻的碑石,记载了唐太宗李世民对孙思邈的颂词:“凿开经路,名魁大医。羽翼三圣,调和四时,降龙伏虎,拯衰救危。巍巍堂堂,百代之师。”另有明隆庆六年(1572)刻的《千金宝要》和《海上方》,载有重要药方近千位。在孙思邈医学著作陈列室中,保存有各种版本的《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等著作。

孙思邈一生勤奋好学,知识广博,深通庄、老学说,知佛家经典,阅历非常丰富,唐初著名文学家孟诜、卢照邻等人对他皆以师尊之礼相待。他在研究医学的过程中,把硫磺、硝石、木炭混合制成粉,用来发火炼丹,这是我国现存文献中最早的关于火药的配方。他在所著《丹经内伏硫黄法》一文中,记述了伏火硫黄法的制作方法。

历史人物 孙思邈简介_孙思邈活了多少岁_孙思邈养生十三法

本 名:孙思邈

别 称:药王、妙应真人、孙十常、白山药王

所处时代:唐代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地:京兆华原(今陜西铜川市耀州区)

出生时间:西魏大统七年(541年(辛酉年))

去世时间:唐永淳元年(682年(壬午)年)

主要作品:《千金方》《千金要方》《千金翼方》

职 业:医生

孙思邈——著有千金方

  孙思邈(541年—682年),京兆华原(今陜西省铜川市耀州区)人,唐代医药学家、道士,被后人尊称为“药王”。

  西魏大统七年(541年),孙思邈出生于一个贫穷农民的家庭。他从小就聪明过人,长大后开始爱好道家老庄学说,隋开皇元年(581年),见国事多端,孙思邈隐居陜西终南山中,并渐渐获得了很高的声名。

  孙思邈十分重视民间的医疗经验,不断积累走访,及时记录下来,终于完成了他的著作《千金要方》。唐朝建立后,孙思邈接受朝廷的邀请,与政府合作开展医学活动。唐高宗显庆四年(659年),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典《唐新本草》。

  唐高宗上元元年(674年),孙思邈年高有病,恳请返回故里。永淳元年(682年),与世长辞。

人物生平

  天资聪颖

  孙思邈生于西魏大统七年(541年),自谓“幼遭风冷,屡造医门,汤药之资,罄尽家产”,孙思邈幼年嗜学如渴,知识广博,只是后来身患疾病,经常请医生治疗,花费了很多家财,于是,他便立志从医。

  孙思邈少年好读,天资聪明,7岁的时候,就认识一千多字,每天能背诵上千字的文章,据《旧唐书》载,西魏大臣独孤信对孙思邈十分器重,称其为“圣童”。18岁时立志究医,“颇觉有悟,是以亲邻中外有疾厄者,多所济益”。到了20岁,就能侃侃而谈老子、庄子的学说,精通道家典籍,被人称为“圣童”,开始为乡邻治病。

  修行终南

  北周静帝时,杨坚执掌朝政,召孙思邈任国子博士,孙思邈无意仕途功名,认为做高官太过世故,不能随意,坚决不接受,一心致力于医学。

  隋开皇元年(581年),见国事多端,孙思邈隐居太白山中。他一方面下功夫鉆研医学著作,一方面亲自采集草药,研究药物学。认真研读《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古代医书,同时广泛收集民间流传的药方,热心为人治病,积累了许多宝贵的临床经验。他从理论到实践,再由实践经验中提炼出新的医药学研究成果,以毕生精力撰成了医学著作《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

  应诏入京

  唐太宗即位后,召孙思邈入京师长安,见到他70多岁的人竟能容貌气色、身形步态皆如同少年一般,十分感叹,便道:“所以说,有道之人真是值得人尊敬呀!像羨门、广成子这样的人物原来世上竟是有的,怎么会是虚言呢?”太宗想授予孙思邈爵位,但被他拒绝了,仍回到乡间为民医病。

  唐高宗显庆四年(659年),孙思邈又被接到帝都,拜谏议大夫,这次他虽留住在长安,但仍不愿当官。碍于情面就推荐了自己的徒弟刘神威,说徒弟好学,年轻有为,高宗就应允后立即安排刘神威进了太医院。

  上元元年(674年),孙思邈年高有病,恳请返回故里。高宗特赐他良驹等物,还有已故的鄱阳公主的宅邸居住。当时的名士宋令文、孟诜、卢照邻等文学大家都十分尊敬孙思邈,以待师长的礼数来侍奉他。

  退隐五台

  孙思邈一生勤于著书,晚年隐居于故里京兆华原(今陜西省铜川市耀州区)五台山(药王山)专心立著,直至白首之年,未尝释卷。

  唐永淳元年(682年),孙思邈与世长辞,享年142岁。留下遗嘱:要薄葬,不要焚烧那些纸扎的阴间器物,祭祀时不宰杀牲畜。

主要成就

  医术

  孙思邈不仅精于内科,而且擅长妇科、儿科、外科、五官科。在中医学上首次主张治疗妇女儿童疾病要单独设科,并在著作中首先论述妇、儿医学,声明是“崇本之义”。他非常重视妇幼保健,著《妇人方》三卷,《少小婴孺方》二卷,置于《千金要方》之首。在他的影响之下,后代医学工作者普遍重视研究妇、儿科疾病的治疗技术。

  孙思邈非常重视预防疾病,讲求预防为先的观点,坚持辨证施治的方法,认为人若善摄生,当可免于病。只要“良医导之以药石,救之以针剂”,“体形有可愈之疾,天地有可消之灾”。并提出“存不忘亡,安不忘危”,强调“每日必须调气、补泻、按摩、导引为佳,勿以康健便为常然。”他提倡讲求个人卫生,重视运动保健,提出了食疗、药疗、养生、养性、保健相结合的防病治病主张。

  孙思邈很重视研究常见病和多发病。如山区人民由于食物中缺碘,易患甲状腺肿大病(俗称粗脖子),他认为这种病是由于山中的水质不洁净引起的,所以就用海藻等海生植物和动物的甲状腺来治疗,具有较好的效果。他对脚气病作了详细的研究,首先提出用谷白皮煮粥常服可以预防,所选择的治疗脚气病的药物含有丰富的维生素B1,效果很好。在长期的实践中,孙思邈还总结出治疗痢疾、绛虫、夜盲等病症的特效药方。在太白山中居住时,孙思邈亲自采集药材,研究药物性能。他认为适时采药极为重要,早则药势未成,晚则药势已竭,依据丰富的药学经验,确定出233种中药材适当采集的时节。

  孙思邈对针灸术也颇有研究,著有《明堂针灸图》,以针灸术作为药物的辅助疗法。他认为“良医之道,必先诊脉处方,次即针灸,内外相扶,病必当愈。”积极主张对疾病实行综合治疗。

  在研究医学的过程中,孙思邈把硫磺、硝石、木炭混合制成粉,用来发火炼丹,这是中国现存文献中最早的关于火药的配方。他在所著《丹经内伏硫黄法》一文中,记述了伏火硫黄法的制作方法。

  孙思邈还对良医的诊病方法做了总结:“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胆大”是要有如赳赳武夫般自信而有气质;“心小”是要如同在薄冰上行走,在峭壁边落足一样时时小心谨慎;“智圆”是指遇事圆活机变,不得拘泥,须有制敌机先的能力;“行方”是指不贪名、不夺利,心中自有坦荡天地。”

  在临床实践中,孙思邈总结出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如“阿是穴”和“以痛为腧”的取穴法,用动物的肝脏治疗夜盲症,用羊的甲状腺治疗地方性甲状腺肿,用牛乳、豆类、谷皮等防治脚气病;对于孕妇,提出住处要清洁安静,心情要保持舒畅,临产时不要紧张;对于婴儿,提出喂奶要定时定量,平时要多见风日,衣服不可穿得过多等等。这些主张,时至今日仍有现实意义。

  孙思邈对古典医学有深刻的研究,对民间验方十分重视,一生致力于医学临床研究,对内、外、妇、儿、五官、针灸各科都很精通,有二十四项成果开创了中国医药学史上的先河,特别是论述医德思想、倡导妇科、儿科、针灸穴位等都是前人未有。

  1.医学巨著《千金方》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临床医学百科全书,被国外学者推崇为“人类之至宝”;

  2.第一个完整论述医德的人;

  3.第一个倡导建立妇科、儿科的人;

  4.第一个麻风病专家;

  5.第一个发明手指比量取穴法;

  6.第一个创绘彩色《明堂三人图》;

  7.第一个将美容药推向民间;

  8.第一个创立“阿是穴”;

  9.第一个扩大奇穴,选编针灸验方;

  10.第一个提出复方治病;

  11.第一个提出多样化用药外治牙病;

  12.第一个提出用草药喂牛,而使用其牛奶治病的人;

  13.第一个提出“针灸会用,针药兼用”和预防“保健灸法”;

  14.系统、全面、具体论述药物种植、采集、收藏的第一人;

  15.第一个提出并试验成功野生药物变家种;

  16.首创地黄炮制和巴豆去毒炮制方法;

  17.首用胎盘粉治病;

  18.最早使用动物肝治眼病,动物肝富含维生素A

  19.第一个治疗脚气病并最早用彀树皮煎汤煮粥食用预防脚气病和脚气病的复发,比欧洲人早一千年,彀树皮富含维生素B1;

  20.首创以砷剂(雄黄等)治疗疟疾病,比英国人用砒霜制成的孚勒氏早一千年;

  21.第一个提出“防重于治”的医疗思想;

  22.首用羊餍(羊甲状腺)治疗甲状腺肿;

  23.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深入民间,向群众和同行虚心学习、收集校验秘方的医生;

  24.第一个发明导尿术。

  医书

  孙氏认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故将他自己的两部著作均冠以“千金”二宇,名《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他汲取《黄帝内经》关于脏腑的学说,在《千金要方》中第一次完整地提出了以脏腑寒热虚实为中心的杂病分类辨治法;在整理和研究张仲景《伤寒论》后,将伤寒归为十二论,伤寒禁忌十五条,为后世研究《伤寒杂病论》提供了可循的门径,尤其对广义伤寒增加了更具体的内容。他创立了从方、证、治三方面研究《伤寒杂病论》的方法,开后世以方类证的先河。

  《千金要方》三十卷,全书合方、论五千三百首,集方广泛,内容丰富,书中内容既有诊法、证候等医学理论,又有内、外、妇、儿等临床各科;分二百三十二门,已接近现代临床医学的分类方法。既涉及解毒、急救、养生、食疗,又涉及针灸、按摩、导引、吐纳,可谓是对唐代以前中医学发展的一次很好的总结。《千金要方》是中国唐代医学发展中具有代表性的巨著,对后世医学特别是方剂学的发展,有着明显的影响和贡献;并对日本、朝鲜医学之发展也有积极的作用。《千金要方》是中国最早的医学百科全书,从基础理论到临床各科,理、法、方、药齐备。一类是典籍资料,一类是民间单方验方,时至今日,很多内容仍起著指导作用。《千金要方》是对方剂学发展的巨大贡献。书中收集了从张仲景时代直至孙思邈的临床经验,历数百年的方剂成就,特别是源流各异的方剂用药,显示出孙思邈的博极医源和精湛医技。后人称《千金方》为方书之祖。

  《千金翼方》三十卷,是孙思邈晚年著作,系对《千金要方》的全面补充。全书分一百八十九门,合方、论、法二千九百余首,内容涉及本草、妇人、伤寒、小儿、养性、补益、中风、杂病、疮痈、色脉以及针灸等各个方面,尤以治疗伤寒、中风、杂病和疮痈最见疗效。书中收载的800余种药物当中,有200余种详细介绍了有关药物的采集和炮制等相关知识。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书中将晋唐时期已经散失到民间的《伤寒论》条文收录其中,单独构成九、十两卷,成为唐代仅有的《伤寒论》研究性著作,对于《伤寒论》条文的保存和流传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医德

  孙思邈重视医德,不分“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皆一视同仁。声言“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他认为,医生须以解除病人痛苦为唯一职责,其它则“无欲无求”,对病人一视同仁“皆如至尊”,“华夷愚智,普同一等”。他身体力行,一心赴救,不慕名利,用毕生精力实现了自己的道家医德思想,是中国医德思想的创始人。孙思邈的名著《千金方》中,也把“大医精诚”的医德规范放在了极其重要的位置上来专门立题,重点讨论。而他本人,也是以德养性、以德养身、德艺双馨的代表人物之一。

  孙思邈具有高尚的医德,一切以治病救人为先。他关心人民的疾病痛苦,处处为患者着想,对前来求医的人,不分高贵低贱、贫富老幼,亲近疏远,皆平等相待。他出外治病,不分昼夜,不避寒暑,不顾饥渴和疲劳,全力以赴。临床时,精神集中,认真负责,不草率从事,不考虑个人得失,不嫌脏臭污秽,专心救护。特别是他提倡医生治病时,不能借机索要财物,应该无欲无求。他这种高尚的医德,实为后世之楷模,千余年来,一直受中国人民和医学工作者所称颂,被尊称为“药王”。

  孙思邈不用动物入药。他说:“自古名贤治病,多用生命以济危急,虽曰贱畜贵人,至于爱命人畜一也。损彼益己,物情同患,况于人呼!夫杀生求生,去生更远。吾今此方所以不用生命为药者,良由此也。”

医学思想

  孙思邈崇尚养生,并身体力行,正由于他通晓养生之术,才能年过百岁而视听不衰。他将儒家、道家以及外来古印度佛家的养生思想与中医学的养生理论相结合,提出的许多切实可行的养生方法,时至今日,还在指导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如心态要保持平衡,不要一味追求名利;饮食应有所节制,不要过于暴饮暴食;气血应注意流通,不要懒惰呆滞不动;生活要起居有常,不要违反自然规律等等。

相关参考

中国古代尝百十种中草药的人是谁

1、中国古代被誉为药王的人是孙思邈。2、孙思邈是我国乃至世界历史上著名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历史上,被人们尊为“药王”。3、孙思邈(581年~682年)为唐代著名道士,医药学家。被人称为“药王”。京兆华

曾经被称为药王的是哪位名医,

中国历史上被誉为药王被誉为药王的有孙思邈、华陀、扁鹊、邳彤、唐代三韦等。1、孙思邈孙思邈(541年—682年,存在争议,详见正文“年龄争议”目录),京兆华原(今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人,唐代医药学家、道

孙思邈活了多少岁,孙思邈活了多少岁

孙思邈活了多少岁孙思邈活了141岁。孙思邈医德非常高尚,他认为医生须以解除病人痛苦为唯一职责,其它则无欲无求,对病人一视同仁皆如至尊,华夷愚智,普同一等。孙思邈身体力行,一心赴救,不慕名利,用毕生精力

历史上的孙思邈活了多少岁呢

孙思邈出生在北周时期,社会动荡,他住在太白山上的村子里,这个地方盛产药材,而孙思邈又因为小时候身体不好,立志要钻研医药学,经常进山里采药,自己制作各种草药药材,有时候还自己亲自适用,酸甜苦辣咸,功效、

孙思邈的传奇人生及其传人之谜 药王孙思邈

孙思邈出生在北周时期,社会动荡,他住在太白山上的村子里,这个地方盛产药材,而孙思邈又因为小时候身体不好,立志要钻研医药学,经常进山里采药,自己制作各种草药药材,有时候还自己亲自适用,酸甜苦辣咸,功效、...

孙思邈的传奇人生及其传人之谜 药王孙思邈

孙思邈出生在北周时期,社会动荡,他住在太白山上的村子里,这个地方盛产药材,而孙思邈又因为小时候身体不好,立志要钻研医药学,经常进山里采药,自己制作各种草药药材,有时候还自己亲自适用,酸甜苦辣咸,功效、...

竟被武媚娘偷吃? 药王给李世民留下稀世灵药

药王孙思邈,京兆华原人氏,即现在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人。他自小聪明好学,七岁时就能日诵千言,谈老庄,悟玄妙。北周宣帝宇文赟昏庸残暴,孙思邈便隐于太白山中,炼气养形,精究医药。这天,孙思貌外出,突然看见一

药王给李世民留下稀世灵药 竟被武媚娘偷吃?

药王孙思邈,京兆华原人氏,即现在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人。他自小聪明好学,七岁时就能日诵千言,谈老庄,悟玄妙。北周宣帝宇文贇昏庸残暴,孙思邈便隐于太白山中,炼气养形,精究医药。这天,孙思貌外出,突然看见一

竟被武媚娘偷吃? 药王给李世民留下稀世灵药

药王孙思邈,京兆华原人氏,即现在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人。他自小聪明好学,七岁时就能日诵千言,谈老庄,悟玄妙。北周宣帝宇文赟昏庸残暴,孙思邈便隐于太白山中,炼气养形,精究医药。这天,孙思貌外出,突然看见一

你50年后能做刺史,还望到时放过我孙子

在古代,医生不仅研究药物,还会研究术数,因此,凡医药大家,必然也是术数大师,能够识人相面。比如隋唐之际的药王孙思邈,不仅医术高超,相术同样是一绝,曾有人拜访他,请求他为自己算前程,孙思邈给他看过相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