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封建帝王中惟一一位客死异地的君主
Posted 皇帝
篇首语:吃的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中国封建帝王中惟一一位客死异地的君主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中国封建帝王中惟一一位客死异地的君主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贵为天子的皇帝客死他乡的实属少见,而被英法殖民者赶出京城的咸丰却客死他乡。有说是与随行的肃顺等人企图挟天子以令诸侯企图谋权有关;有的却说是咸丰对英法侵略者的仇恨和怀疑而不愿回京,致使他客死承德。
英法联军的刺刀把咸丰一步步逼向回天无力的苦难深渊时,以太平天国为首的反清烈火也越烧越旺。太平军的三河大捷,使湘军元气大伤,所谓“敢战之才,明达足智之士,亦凋丧殆尽”。咸丰闻讯,面如死灰。他感到脚下的大地在旋转,感到自己极力支撑的“天”,真是要摇摇欲坠了。他不禁多次征询身边的谋士、翰林院编修郭嵩焘说:“汝看天下大局,尚有转机否?天下大局,宜如何处理?”
面对着土崩瓦解的半壁江山,咸丰的意志和他的健康状况一样急转直下,迅速崩溃。他自知回天无力,早年英姿勃发,扭转乾坤的锐气已无影无踪。在西方资本主义大潮的冲击下,中国古老的封建主义大堤又一次崩溃了。面对着洪水猛兽般的西方列强,也曾愤恨,也曾抗争过的咸丰皇帝终于失败了。他成为华夏五千年历史上,第一个被西方人赶出皇宫的中国帝王。而所谓咸丰的“秋弥木兰”,是被英、法联军的大炮从圆明园给轰出来的,其间狼狈、惶恐之状,与列祖列宗的秋弥大典不可同日而语。
咸丰十年八月初八,咸丰一行仓皇出逃后,如惊弓之鸟,日夜兼行,因御膳及行李帐篷等俱未齐备,当天,咸丰皇帝仅吃了两个鸡蛋,第二天也仅和后妃宫眷们分食几碗小米粥。往日如花似玉的后妃宫眷们,如今落难荒郊,一个个惶恐忧愁,容颜憔悴。咸丰看着这支逃难的队伍,回头南望京城,不禁以泪洗面,痛不欲生。他深感愧对祖宗,更不知此生此世还能否回到金碧辉煌的紫禁城……
营建了一个半世纪的圆明园,是世界上最大的建筑式与风景式交融的“离宫型皇家园林”。她既有北国之古风,江南之秀韵,更兼备中西庭园合璧的风采。其中,不仅有无数的殿阁楼台,桥廊水榭,而且珍藏着数不尽的孤本秘籍,名人字画,鼎彝礼器,金珠珍品,铜铁古玩等中华至宝。她曾是历朝清帝避喧听政,颐享天年的场所,也是咸丰皇帝诞生的摇篮,还有“九州清曼”的“同道堂”更是道光皇帝书名定位,托付社稷江山的地方。联军焚掠圆明园的噩耗传到热河后,一种无以言状的愤恨使咸丰帝几乎站立不住,他似乎觉得自己竭力支撑的这个“天”已然塌下来了,亡国一样的奇耻大辱吞噬着他的心灵,虚弱已极的年轻皇帝经不住这突然的打击,立时口吐鲜血,旧病复发。
有些文书中往往把咸丰拒不回京的原因,归咎于肃顺等人阻挠,以便他们挟天子以令诸侯,并以娱情声色来诱惑年轻的皇帝乐不思蜀。其实问题绝不是这样简单。
自幼熟读历代典籍的咸丰并不是不知道,圣驾久离京城的危险性,也不是一心贪恋山庄的风景和女色。作为一国之主,他何尝不想及早回銮,以定人心。但咸丰对洋人的猜忌实在是太深了,尤其是对英、法侵略者有着不共戴天的仇恨。所以尽管在战场上他失败了,被迫接受城下之盟,但他始终不愿意放下万乘之尊的架子,与外使同居一城,更无法接受一个远方蛮夷的所谓“国书”。在这种心理障碍之下,当留京王大臣等合词恳请他早日还宫,以定人心时,咸丰直言相告:虽然英、法退兵,但各国夷蛮尚有驻京者,亲递国书一节,既未与该夷言明,难保不因朕回京,再来饶舌。诸事既未妥协,假使率意回銮,夷人又来挟制,朕必将去而复返,于事体诸多不协,但恐京师人心震动,更有甚于八月初八日之举。最后咸丰决定,本年暂缓回京,候夷务大定,再将回。最后又特意加一句,本年回京之举,该王大臣等不准再行奏请。干脆把留京王大臣们的嘴给堵住了。咸丰的决定,不仅得到随行王大臣肃顺等人的积极支持,也为他们左右皇帝,排除异己创造了条件。
热河避暑山庄原有离宫二百余所,完好无损者尚有七十余所,又多藏梨园行头,其精致华美甚至胜于京师南府。和约签订以后,肃顺等人为宽慰病弱烦闷的咸丰皇帝,知他酷爱京剧,便召升平署(宫廷戏班)人员分批到热河承差。
几乎隔两三天即演一次戏,每次戏目、角色均由朱笔决定,有时上午已花唱,仍“传旨今日晌午,还要清唱”。除观剧外,避暑山庄距围场不远,咸丰又时常游猎打围。然而,深秋塞外,水冷风寒,已病人膏肓的咸丰皇帝,怎能与当年盘马弯弓,纵横驰骋的康熙大帝相比。所以,娱情不久,第二年初春,咸丰的病情再一次反复。原来,咸丰十一年正月初二,咸丰即诏定二月十三日回銮。其后又规定了回銮后详细的行程安排。这边京城留守的王公大臣们都翘首以盼,他们希望皇帝尽快还宫,一来人心大定,二来可以使咸丰早日摆脱肃顺等人的左右。但让他们失望的是,届时皇帝并没有动静。二月中旬,法国公使布尔布隆和英国公使普鲁斯相继进驻北京。接着,二月二十二日传来上渝:朕躬尚未大安,诸王大臣请暂缓回銮,不得已勉从所请,秋间再降谕旨。
咸丰一再推迟回銮的举措,激起了留京王大臣的强烈不满,他们纷纷具折痛弹劾瑞华、肃顺等人“谓銮舆未还皆其荧惑”,而肃顺等人则针锋相对,攻击留守京师的王大臣一再吁请回銮,是挟制朝廷,并中伤恭亲王奕借助洋人势力,欲图谋反。京师与热河,以奕和肃顺为首的两派斗争愈演愈烈。
此时咸丰剧咳不止,红痰时见,他的痨病已到晚期,但英、法公使驻京,亲递国书等项仍未议妥,所以咸丰执意不肯回京。这正如史学家孟森所言,咸丰以与外使同居一城为耻,他是“宁以社稷为殉,不使夷虏踪迹相沾,得正而毙,虽败犹荣”,是一个至死不渝的封建卫道士。所以当与洋人关系日趋密切的恭亲王欲赴行在看望他的时候,咸丰十分反感,立时提笔拒绝,连辅佐奕办理洋务的文祥亦特谕不必前来。
咸丰十一年七月十七日寅时(1861年8月22日凌晨),清朝第七代皇帝咸丰病逝于承德避暑山庄烟波致爽殿,卒年三十一岁。成为在西方资本主义大潮的冲击之下,中国封建帝王中惟一一位客死异地的君主。
历史上欧洲的君主专制和中国的有什么不同
不同时期和不同国家的情况都不一样,中国近代史和古代中国的封建帝王制也有区别,这个问题问的太广泛了,只能泛泛的说:跟中国惟我独尊的封建帝王相比,欧洲的封建君主似乎曾经"逊色"得多,权力受到诸多限制.
在中世纪初期的欧洲,王权十分分散,虚弱,受到教皇的制约,国王对贵族的控制是有限的,一些城市内部的管理也不受国王的干涉.从15世纪开始一批"新君主国"出现,"新君主"打破了封建割据状态,第一次确立了比较明确的国家疆界,成为名副其实的的"一国之君",王权得到扩大和巩固.随着权力的日益集中,至17世纪,"新君主"大都发展成为专制君主,君主专制确立起来.
在近代民族国家兴起和强大的过程中,欧洲的君主专制统治起过进步作用,它促进了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它逐渐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障碍.
相关参考
古代封建的治理也注定了一个国度的命运由君主的贤明与否来摆布。一旦帝王昏庸无道,那就很难陆续山河社稷了。这首要是因为中央集权的性质造成的,皇帝的权力大的能够将一个国度的命运推翻,而没有丝毫的民主可言。即
不同时期和不同国家的情况都不一样,中国近代史和古代中国的封建帝王制也有区别,这个问题问的太广泛了,只能泛泛的说:跟中国惟我独尊的封建帝王相比,欧洲的封建君主似乎曾经"逊色"得多,权力受到诸多限制.在中
隋炀帝一生追求逸乐,不惜以举国之力开凿运河,率领群臣、亲友组成的庞大旅游团三下江南,享尽人间富贵。最终由于纵情声色,荒废朝政,被叛军缢死江都,给后世帝王敲响了警钟。 开凿京杭大运河 中国幅员辽
《辽沈晚报》2009年06月05日第A07版版面图本文摘自:《辽沈晚报》2009年06月05日第A07版,作者:陈化成,原题:历代名臣的离奇死亡(2)中国有着数千年的封建社会历史,在皇权体制下的名臣们
对于历史帝王,每朝每代都有其历史帝王传承,不同朝代的历任帝王也有其人生传奇故事,而在历史上,你理解在位最久的君王是哪一位吗?属于什么朝代呢?他的人生有着什么样的功与过?历史对他是如果评价的呢?如果
说起清朝历史,乾隆皇帝是不得不提的一位。他是一位伟大的君主,也是一位多情的帝王,他的子嗣数量也算是较多的。按照之前的封建思想,女人一般是没有地位的,所以生下的女儿也不会受到重视。但是身为皇帝的女儿,待
所谓客死他乡,即在异乡去世,也就是说死在离家乡很遥远的地方。那么在中国2000多年的帝制历史长河中,究竟有没有客死他乡的皇帝呢?你别说还真有。像北宋的徽宗皇帝和钦宗皇帝爷俩就是客死他乡的最好例子,当然
(邢海帆,资料图)有这样一位中国空军的老飞行员:他经历了60年漫长而离奇的航空生涯……曾亲眼目睹遇空袭后珍珠港满目疮痍的惨状;参加过飞越“驼峰”天险的著名航行;也曾参加了武汉空战,上海空战,与日军一决
来源:人民网邢海帆(资料图)有这样一位中国空军的老飞行员:他经历了60年漫长而离奇的航空生涯……曾亲眼目睹遇空袭后珍珠港满目疮痍的惨状;参加过飞越「”驼峰”天险的著名航行;也曾参加了武汉空战,上海空战
来源:人民网邢海帆(资料图)有这样一位中国空军的老飞行员:他经历了60年漫长而离奇的航空生涯……曾亲眼目睹遇空袭后珍珠港满目疮痍的惨状;参加过飞越「”驼峰”天险的著名航行;也曾参加了武汉空战,上海空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