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是甲午海战失利的替罪羊吗
Posted 北洋
篇首语:年轻不是用来放纵的理由而是奋斗的资本!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慈禧是甲午海战失利的替罪羊吗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慈禧是甲午海战失利的替罪羊吗
将北洋海军的停止购舰和慈禧太后重修颐和园等工程联系起来,据说最早滥觞于梁启超等维新人士。我们知道,慈禧太后和康梁为首的维新派势同水火,这不是什么秘密。如果上述说法确切的话,那么,断然不能排除梁启超等人是在故意夸大事实,欲借此将慈禧彻底钉上历史的耻辱柱,以报当年菜市口杀害六君子的旧仇。所以,严格说来,梁启超氏的这些言论只能当做一个参考意见,根本不能当成历史的定论。 中国的文化传统里向来缺乏深刻的反思精神。因此,在一些需要反思的关口,往往浮皮潦草,匆匆搪塞而过。最常见的办法是匆忙之间抓一只“替罪羊”,将一切责任推卸给这个人,余下的关联方便可以得过且过,继续敷衍下去。譬如,中国学界的主流意见到现在为止,仍然将甲午战争中北洋海军失败的主要责任归咎于慈禧太后挪用海军军费修建“三海工程”和修缮颐和园。其背后的逻辑链条很直白:假若慈禧太后不动用海军的军费,北洋海军就不至于在1888年成军后停止购舰。不停止购舰,北洋海军的势力就不至于被后起的日本轻易赶上,1894年9月17日的大东沟海战就不会是现在我们看到的结果。而只要北洋海军不败,日本就得不到完全的制海权,甲午战争可能就是另外一种结果……
应当说,类似上面这样地“反思”北洋海军之败,倒也恩怨分明,简单明了。只不过,历史的真实情况绝非这样“漫画化”。
诚然,北洋海军自1888年成军之后,的确停止了购买军舰的计划。在此前后,“三海工程”和重修颐和园工程的确花费了不少的银子,而且在修建园子的过程当中也确实动用过海军衙门的款项。但是,修建园子动用海军衙门的款项和北洋海军停止购买军舰之间究竟有多大的关联度?是不是这些被挪用的款项直接导致了停止购舰的结果?显然,需要有翔实的史料来做出周密而科学的论证。然而,令人感到遗憾的是,截至目前的一些结论总显得浮光掠影,经不起严格的推敲。
实际上,就慈禧到底挪用了多少海军军费修建园子这个问题,目前能够看到的研究成果数字悬殊。其中,最少的认为只有数百万两白银,最多的认为有8000万两白银,而学界普遍采用的则是2000万两白银和3000万两白银说。仅就这些数字之间的巨大差异,就能看出来这些数字基本上属于没有过硬证据的猜测而已,与基本的历史事实可能存在着较大的出入。
首先,将北洋海军的停止购舰和慈禧太后重修颐和园等工程联系起来,据说最早滥觞于梁启超等维新人士。我们知道,慈禧太后和康梁为首的维新派势同水火,这不是什么秘密。如果上述说法确切的话,那么,断然不能排除梁启超等人是在故意夸大事实,欲借此将慈禧彻底钉上历史的耻辱柱,以报当年菜市口杀害六君子的旧仇。所以,严格说来,梁启超氏的这些言论只能当做一个参考意见,根本不能当成历史的定论。
实际上,稍具历史常识就会知道当时的海军衙门不可能拿出2000万两白银以上的经费去赞助“三海工程”和颐和园工程。要弄清楚这个问题,首先要搞明白重修颐和园等工程到底花了多少钱,其中又有多少是动用了海军衙门的经费?
根据中国海军史专家姜鸣和王家俭的研究成果:整个“三海工程”(包括大学、岁修及庆典)一共花费了约600万两白银。其中,从1885年到1895年这10年中,“三海工程”从海军衙门经费中共挪借了437万两白银。而且,姜鸣在《龙旗飘扬的舰队》(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12月第1版)一书中特别指出:“三海工程”并没有无偿占用海军衙门经费,所借款项后来都指定专款予以归还。
其后的修缮颐和园工程也大抵是如此。据统计,整个颐和园工程耗费的资金约在1000万两左右。根据姜鸣先生的查档计算,1888年到1894年甲午战争前夕,海军衙门经费有案可查的用于颐和园工程的总额,往大里说也断然不会超过750万两。而台湾的王家俭先生则在《李鸿章与北洋海军》(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第1版)一书中考证:整个“三海工程”和颐和园工程,海军衙门有案可查的拨款数额为2322700两白银。
如此,又何来挪用2000万两、3000万两乃至8000万两白银之说?
我们姑且采用姜鸣先生的750万两白银的说法。750万两白银是个什么概念?我们可以参照1880年代初期北洋海军的两艘德国造的定远级的铁甲舰的价格来对照一下。当年,建造并将两艘战舰驾驶回国的费用一共有340万两白银。如果把将物价上涨等因素算进去,这些钱到甲午战争前大约可购买三艘定远级的铁甲舰。如果真是这样,北洋海军多了这三艘铁甲舰,是不是就一定有把握打赢日本的联合舰队呢?相信只要不是“唯武器论者”,恐怕谁也不敢站出来打包票吧?
我们知道,决定战争胜败的因素有很多,有时甚至就是纯然的运气等偶然性因素。以此论之,则北洋海军即使多几艘军舰,多几挺快炮,以当时舰队内部的腐败程度和派系林立、华洋杂处的复杂局面而论,完全不敢断言它就一定能称雄海疆,将日本联合舰队赶至日本国内的几个岛屿之间。
在这方面,可以对比的参照物是甲午战争结束后不久和日本联合舰队开战的俄国舰队。如果按照当时的海军实力,俄国显然要比日本强大多了。但是双方在对马海峡的大决战中,俄罗斯舰队却被相对弱小的日本联合舰队打得屁滚尿流。在这场著名的大海战中,日本的联合舰队以损失战舰9艘,死亡117人的微弱代价,取得了击伤、击毁俄国战舰31艘,毙敌5000人,俘虏6000人的骄人战绩,创造了世界海战史上的一个奇迹。
日俄对马海峡之战的案例加上甲午战争中战胜北洋海军的案例充分说明:日本海军一向擅长和比自己强大的对手作战,他们的胜利并不完全依仗着武备的先进和强大。
其实,即使我们暂时认可“唯武器论”者的逻辑,承认如果北洋海军在成军后持续扩充军舰,就一定能够战胜日本海军的话,我们也不能将导致北洋海军停止更新武备的责任一股脑地推到三海工程和颐和园工程的身上。很显然,这是根本不同的两个问题。
如果单论北洋海军停止更新武备的原因,则完全可以肯定地说,区区被挪借和挪用的数百万两银子绝对不是其中最主要的和最关键的原因。事实上,北洋海军之所以停止更新军备,并不是因为缺少资金,而是清廷上下包括北洋海军的缔造者李鸿章的战略思想存在着要命的“短板”。
大家都知道,北洋海军的成立源于清朝的自强欲望,是朝廷中的开明官员对西方世界进入中国的一个被动性的回应。因为是被动性的回应,而且碍于种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所以,即使具有世界眼光的李鸿章,也不可能有后来的世界海战专家马汉那样的“海权论”之类的超前思想。这样的一只舰队虽然起点很高,但它也只能是一支立足于近海防御的“黄水海军”,而不会是志在外洋的“蓝水海军”。所以当醇亲王奕X和李鸿章在视察了北洋海军成军时的大操之后,都觉得海军的近海防御使命已经完成,继续扩军的压力已经不再那么紧迫了。于是,我们看到,恰恰是李鸿章自己主动向朝廷提出了暂时停止购买舰船的要求。李鸿章做出这样的决定,可能的确有修建“三海工程”和颐和园工程需要挪借海军军费的考量,但这显然不是其中的主要原因。
还有一个有力的证据就是,当时在北洋大臣、直隶总督任上的李鸿章并不是一个穷光蛋,他手里还是有些经费的。根据同样担任过北洋大臣、直隶总督的陈夔龙回忆,李鸿章卸任后,曾经将1000万两白银留给了王文韶等后任,这笔钱后来一直传到了袁世凯的手中。李鸿章的总督府有这样不菲的一笔“小金库”,而且他根本不想据为己有,据此推断,假如李鸿章认为有必要的话,他一定是会动用这笔钱在战前武装北洋海军。这笔钱直到李鸿章卸任时还没有动过,恰恰反证了北洋海军其实是“不差钱”的。
另外,北洋海军在建军后出现了发展速度明显迟缓的现象,不能不说与清政府内部各个派别之间的斗争和倾轧大有关系。
当时,朝廷里主管财政的是李鸿章的政敌翁同,而翁本人又是清流党的领袖之一。对于李鸿章创办北洋海军的举动,清流党的攻击一向不遗余力,有的人甚至造谣说“北洋海军非国家之海军,乃李鸿章一人之海军也”。
在这种形势下,作为主管财政开支的翁同便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利用自己的权力打压李鸿章和北洋海军。1891年6月,翁同以户部之名义上书皇帝,要求“暂停南北洋购买外洋枪炮、船只、机器两年”。这曾经令李鸿章等开明派大为恼火,他在写给当时的云贵总督王文韶的信中大发牢骚说:“枢密方议增兵,三司已云节饷,军国大事岂真如此各行其是而不相谋也?”(姜鸣《天公不语对枯棋》,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1月第1版)
真正奇怪的是这个翁同。他一方面在费用开支上多方为难李鸿章的北洋海军,一方面却力主让北洋海军和日本一战!有人提醒他说:北洋海军和日本海军的军力对此已非昔日模样,中国不宜轻易开战。翁同却说:“今北洋海陆两军如火如荼,岂不堪一战耶?”(见姜鸣先生上书)
事实上,翁同未必不知道北洋海军的虚实,他之所以一味主战,其实是在经过了精心权衡之后所做出的一个极其精明的决定。如果我们设身处地地站在翁同的角度考虑问题,不难发现“主战”对他最为有利。一方面,如果大清国真的打败了日本,那再好也不过了,国家扬眉吐气不说,他本人也会因为一向主战而赢得“政治正确”的巨大声誉,搞不好甚至还会是首功一件呢!而如果不幸战败了呢?则正可以借助日本人的力量彻底削弱北洋海陆两军的实力,对李鸿章来个釜底抽薪,让他成为“光杆司令”。对此,他并不隐瞒,曾经对人说过这样一句令人寒心的话――“吾正欲试其良,以为整顿地也。”这真是赤裸裸的夫子自道!在他翁同的小算盘里,私怨才是第一位的,国事算老几啊!
丁汝昌为何成为甲午战败的替罪羊?
丁汝昌的罪责
丁汝昌是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海军的将领,在刘公岛保卫战中服毒殉国。之后丁汝昌的罪责被无限放大,成为甲午战败的替罪羊。对于丁汝昌的罪责,人们至今都有很大的争议,人们认为那些不符合事情的指责应该被澄清。
丁汝昌旧照
指责丁汝昌的不实言论主要有以下三方面。首先是丁汝昌指挥能力不足。这主要是说他对海军专业不够了解,组织能力弱,使得北洋海军管理不得当。丁汝昌确实不是出身海军科班,海军知识比不上科班将领,但是丁汝昌的和他们对比,资历最深作战经验最丰富,战功也是最多的,他足以胜任提督的位置。并且丁汝昌也一直努力学习海军知识,非常熟悉海军事务。
然后有人说丁汝昌懦弱、消极应战、延误战机。这个指责纯属无中生有。史料记载在甲午战争中,大大小小的战斗他几乎全部都有参与。黄海战役中,即使他身受创伤仍要坚持留在甲板上指挥战斗,激励将士。他有很多机会脱离战场,可是他并没有这样做,有时甚至顶着多方的压力,忍辱负重也要顽强坚守,直到最后服毒殉国。还有人指责丁汝昌投降是甲午海战中国失败的罪魁祸首。这是满清统治阶层为了逃避责任对丁汝昌的污蔑,甚至有人说他是投降后才自杀的,指责他并不爱国。所幸的是随着学者们的研究、探索,那些丁汝昌的罪责中虚构的部分,正逐渐被澄清。
丁汝昌投降了吗
在甲午中日战争中,丁汝昌以死谢国后,清军与日军就签订了停战协议,于是当时的人们都开始质疑丁汝昌,丁汝昌投降了吗这个话题一度引起争议。有人认为丁汝昌爱国将领这个头衔只是某些人加上去的,他在当时的表现并不能称得上爱国。因为丁汝昌在北洋水师即将全军覆没的时候,派手下前去和日军谈和,但谈判的内容却是以清军投降为条件的。甚至有人认为丁汝昌自杀的原因是为了避免家人遭受朝廷的诛罚,并非以死报国,那么丁汝昌投降了吗?
丁汝昌雕塑
有人认为丁汝昌没有投降,1895年日军舰队司令给丁汝昌送来了劝降信,当时他没有答复日军并将信件转交给了李鸿章,还表示誓死不投降。丁汝昌当时还为自己备好了棺材,准备与日军拼命到底,在对战中英勇杀敌,没有丝毫退缩。因此有人认为这证明了他不是贪生怕死的人,而且他当时正处于被人质疑能力的处境,如果他当时投降只会让流言落下口实,所以他并没有投降。
在签署停战协议时,日军称丁汝昌给他们留下了两封手写的投降书,清政府便认定丁汝昌是此次战败的罪人,因此他死后朝廷还下令在其棺材上加三把铜锁以示其罪,还不得下葬。如此说来丁汝昌只是当时腐败朝廷的替罪羊。仅根据日军的口头阐述并不能证明丁汝昌是否写了投降书,所以丁汝昌投降了吗这个问题至今未解。但无论真相是什么,他英勇无畏的与日军战斗的行为,都值得后人尊重。
丁汝昌后人
晚清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自杀殉国后,被视为罪臣,成为甲午战败的替罪羊。而袁世凯在权倾朝野的时候,上奏朝廷,努力为丁汝昌平反,最终丁汝昌得以恢复名誉,并正式下葬。而丁汝昌后人,因被家世连累,命运多舛。
丁汝昌旧照
民国时期,丁家几代人的经历都非常坎坷。丁汝昌有两个儿子,分别是丁代龄、丁代禧。丁小龙和丁小明两兄弟就是丁代龄的后人。新中国土地改造运动中,丁家的土地全部被没收,到了文化大革命时期,丁家兄弟的父亲和母亲相继去世,随后丁家被打成地主,很久之后才被摘了帽。丁家兄弟小时候因为丁汝昌家族的名号,经历了很多伤痛,家境一直是一贫如洗,直到2008年,两兄弟到刘公岛帮人售书,日子才慢慢好起来。
丁汝昌后人中也出了许多英雄人物,后人们传承并发扬了丁汝昌的精神。其中丁汝昌的孙子丁智仁非常仗义,总是拿自己的钱财帮助别人,最后成为共产党员。而丁汝昌的孙女也很优秀,丁亚华嫁给了开国少将张铚秀,生活美满。丁亚芳是中共地下党,为中国的情报工作奉献了一生。丁亚苏是军医,参加了抗美援朝,曾获一等功、二等功和“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丁汝昌是伟大的爱国将领,丁汝昌后人没有忘记他的志向,将他的爱国精神发扬光大。这便是丁汝昌后人的信息了。
丁汝昌纪念馆
丁汝昌纪念馆坐落于庐江县,是由原来的丁氏宗祠改建而成。为了纪念丁汝昌,石头镇人民政府在醒目的地方放置了他的雕像。据当地居民称丁氏宗祠以前规模很大,但在文革时期被破坏,只有一间小房间幸免于难,得以保存下来。
丁汝昌纪念馆
据说这个纪念馆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这座历史悠久的纪念馆内囊括了丁氏的祠堂和私宅,并且祠堂匾额是由李鸿章大人手写赠与的。过去的丁氏宗祠有池塘也有古井,由大理石打造池塘沿岸更是别有一番风味。然而这个历史悠久的祠堂经历文革的打击之后,原本的恢弘美景都被破坏,现在再到丁汝昌纪念馆能看到的就只有野草和树木了。
其实这座由祠堂改建而来的纪念馆的不幸遭遇不止是文革时期的破坏,以前石头公社急需木料修建办公楼以及盖小学时,丁汝昌纪念馆就面临着被拆的危险。最终还是没能逃过这一劫,被拆得只剩一间房。后来随着人们对丁汝昌的关注越来越高,政府开始重视丁汝昌纪念馆的重建工作。
根据一些老人的记忆以及政府工作力度的加大,最终完成了纪念馆重建工作,而且建的比之前的丁氏宗祠更好,还原旧貌的同时增加了很多具有现实意义的东西,如文化展区、保护区等,丁汝昌纪念馆随着时间的推移,将有可能发展成旅游景区,丁汝昌的事迹就能够流传于世,从而引导国人热爱国家,报效民族。
相关参考
常说时世造英雄,其实时世也造替罪羊的!个人认为,中国历史上最冤的替罪羊当数李鸿章。大清的卖国贼只有一个,那就是掌握大清实际权力的老太后,这是从所有权方面来讲的。当然,没有所有权的人,也不是没有卖国的念
1870年的“天津教案”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大的“教案”之一,在“天津教案”的办理过程中,清政府的基层官员、高级官员、以慈禧为代表的朝廷,以及官场内的洋务派和顽固派都参与其间,不论他们彼此间有多少不同和矛
慈禧(1835-1908)常被说成是清朝灭亡的罪魁祸首。慈禧固然罪过多多,特别是甲午战争和义和团运动时的决策失误,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但庚子之乱(1900)慈禧逃难回来,面对清王朝内忧外患的严重
慈禧(1835-1908)常被说成是清朝灭亡的罪魁祸首。慈禧固然罪过多多,特别是甲午战争和义和团运动时的决策失误,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但庚子之乱(1900)慈禧逃难回来,面对清王朝内忧外患的严重危机,不得不痛定思痛,1...
慈禧(1835-1908)常被说成是清朝灭亡的罪魁祸首。慈禧固然罪过多多,特别是甲午战争和义和团运动时的决策失误,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但庚子之乱(1900)慈禧逃难回来,面对清王朝内忧外患的严重危机,不得不痛定思痛,1...
吕布虽然名声不好,但心地里确实一个好人,只不过为人太过实在,成了人家的「”替罪羊”。反倒是像刘备那样一直以仁德自居的人,确是生活中最危险的。在《三国演义》中,吕布武功盖世,人物风流,天下英雄莫不仰望。
文|冯杰陈诚,字辞修,浙江青田人,保定军校第八期炮兵科毕业,从黄埔军校特别官佐到国民党政权败退台湾后的“行政院长”“副总统”和“副总裁”,他的一生跌宕起伏,与中国国民党和国民革命军的历史有着千丝万缕的
慈禧一天开销4万两,3000万库存都不够用,难怪甲午海战会输
慈禧一天的开销居然是这个数,3000万库存都不够用,难怪那场战役会输了一直以来大家都认为,晚清的统治是很腐朽的,这一方面是我们在历史的某些遗迹里面看到当时清政府的腐败,另一方面,我们又从当时的一系列历
中国战争史古代的就太多了。现代战争史:甲午战争1894~1895年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1894年(光绪二十年)爆发,按中国干支纪年,是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马关条约》的签订随着战争的失利,
1895年,清政府将甲午战争失败的替罪羊推了出来,李鸿章头绑绷带,颤颤巍巍的在《马关条约》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日本代表对着马关条约笑得合不拢嘴,清政府赔给日本的两亿白银,足本挥霍几十年。日本将马关条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