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贾宝玉林黛玉为何越相爱越容易吵架
Posted 林黛玉
篇首语:你可以忘掉失败,但不能忘掉教训;你可以忘掉昨天,但不能忘记历史。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红楼梦中贾宝玉林黛玉为何越相爱越容易吵架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红楼梦中贾宝玉林黛玉为何越相爱越容易吵架
梦,尤其是有关爱情的梦,最容易破产的。可《红楼梦》里的贾宝玉与林黛玉不这么想,他们相信对方是自己的最爱,相信梦是真的,现实是假的,名利富贵如浮云,弱水三千,抵不上一瓢饮……他们对得起自己的青春。所谓青春,需要的恰是这种灯蛾扑火的疯狂劲儿。宝黛二人对精神与物质的衡量标准,与书里其他人不一样,与书外的我们更是大相径庭:这一对金童玉女,把梦当真了,把爱当真了,却又把别人忘死追逐的功名利禄当作幻影。《红楼梦》是写青春的,又是讲真理的,它讲的真理在青春期有效,在人生其它阶段都被视为谬误:“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时有还无。”
说的是宝黛二人,还是二人之外的我们?何者是真何者是假,何者是有何者是无?情是真的还是钱是真的?梦是假的还是醒是假的?少年人跟成年人会作出不同的抉择。宝黛二人跟芸芸众生如你我辈,会提供相反的答案。你我心目中的占有,在宝黛二人眼里却是虚无。你我眼中的假,却被宝黛当成真的,当成无价之宝。
西方诗哲说得好:“哪个少年不善多情,哪个少女不善怀春。”《红楼梦》里少男少女的心事,你我都曾体会过的,至少,也能想像出来的。只是我辈浅尝则止。因为怕多情反被无情恼,而不敢更多情了。因为怕中了青春的“毒”,怕爱变成恨,很多人学会了吃解药。宝黛二人却没有解药可吃,他们根本不相信解药是真的,于是在情天恨海里越陷越深,不能自拔。他们心甘情愿成为爱的牺牲品,就是不愿意回头是岸。宝黛爱情的结局,体现出青春的残酷。可青春的所有美好,也生长在爱情的过程中――他们注定比别人体会得更多、更充分。爱情虽以悲剧收场,却似乎比喜剧、比正剧更迷人,其过程在旁观者心中一遍遍回放,无始无终。宝黛短命的爱情,在天地间就是比诸多大团圆戏剧更为长寿,演不完似的,看不够似的……
很难判定宝黛二人究竟是失败者还是胜利者?若说他们在现实面前撞得头破血流,一败涂地,可又兵不血刃地征服了一代代读者的心灵,赚足了眼泪与同情。林黛玉害相思病死了的,贾宝玉因为失恋遁入空门。可只要还有一位读者活着,林黛玉与贾宝玉就活着,依然在别人的想像中山盟海誓、情语绵绵。林黛玉失去了贾宝玉,却永久地拥有了贾宝玉的爱与怀念。只要贾宝玉还活着,林妹妹就仍然在他记忆中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薛宝钗从现实的层面上得到了贾宝玉,却得不到他的心,最终还是失去了贾宝玉。薛宝钗站在世俗的一方,构成林黛玉的对立面。她们俩人,究竟谁得而谁失呢。谁得到了真而谁得到了假?谁得到了有而谁得到了无呢?还真不好轻易下结论的。
这关键要看读者的立场与价值观。是站在林黛玉一方,还是站在薛宝钗一方。《红楼梦》是一座情场,弱不禁风的林黛玉遇到强大的竞争对手,输给了薛宝钗,但她分明又赢了。即使在她败亡之后,贾宝玉还是毫不犹豫地站在她这一边,站在死者这一边。薛宝钗好像是赢了,其实是输了。贾宝玉的心不属于她,还是站在林黛玉那一边。薛宝钗能忽悠那么多活人,却连一个死人都抢不过。她的战利品名存实亡。这就是强扭的瓜不甜的道理吧。而林黛玉开出天然的花,虽凋落了,却美,美不胜收。林黛玉和贾宝玉身上,那种冲破世俗篱藩的浪漫让人刮目相看。青春就是为爱而奉献的,为梦想的失败而准备的。虽九死其犹未悔,拥有这种勇敢青春的人极少,但一旦拥有了,就输得起。输得起才能赢得起。
《红楼梦》里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精彩对白太多了。无论喜、怒、哀、乐,你一句我一句的有来有往,就跟剑客过招似的,挟风带影,活脱脱勾勒出彼此的形象。你会觉得这样的话只能出自这个人之口,别人想不出来的。即使由别人之口说出来,也难有这种味道。不管是聊天、谈心还是斗嘴、吵架,是互诉衷肠还是闹别扭,字里行间无不隐含着对对方的在意。如果不是过于在意对方,想拌嘴也拌不起来的。最经典的对话是哪一段呢?不同的读者可能根据自己的偏好加以选择。我看了一遍就记住的,是第三十回《宝钗借扇机带双敲,龄官划蔷痴及局外》,宝黛二人大吵一架后,隔了几天,宝玉主动过去赔罪。
宝玉见黛玉只顾拭泪,便挨在床沿上坐了:“我知道妹妹不恼我。但只是我不来,叫旁人看着,到像是咱们又办了嘴的似的。若等他们来劝咱们,那时岂不咱们倒觉生分了?不如这会子,你要打要骂,凭着你怎么样,千万别不理我!”说着,又把“好妹妹”叫了几万声。黛玉心里原是再不理宝玉的,这会子见宝玉说别叫人知道他们办了嘴就生分了似的这一句话,又可见得比人原亲近,因又忍不住哭道:“你也不用哄我。从你以后,我也不敢亲近二爷,二爷也全当我去了。”宝玉听了笑道:“你往哪里去呢?”林黛玉道:“我回家去”。宝玉笑道:“我跟了你去。”林黛玉道:“我死了。”宝玉道:“你死了,我做和尚”。这段对话为什么重要?因为它像不经意说出的预言,透露了宝黛二人爱情的结局:林黛玉没有回家,而是死了;贾宝玉没有死,而是出家了。真是一语成谶。
林黛玉临死前还想家呢,还想回家呢,想回扬州或苏州老家,可惜她想回也回不去了。她只能死了,只能指望死后,遗骸能被运回南方,香魂一缕能飘回老家。林黛玉活得可怜,死得更凄凉。她死前说:“我这里并没亲人。”可见她没把贾府当成自己的家,或者说,贾府没让她产生真正的归属感。林黛玉在这里没找到家。住了好几年,始终没找到家的感觉。她只觉得寄人篱下。荣国府不是她的家,大观园不是她的家,甚至潇湘馆也不是她的家,不过是暂住的客栈罢了。而所谓的扬州老家,对于林黛玉同样是一块伤心地。
幼年丧母,后被送进外祖母家,好歹觉得扬州还是老家,老家还有父亲。可惜没几年父亲林如海又身染重疾,写信接黛玉回去。黛玉回了一趟老家,却是奔丧的。她送别了父亲又不得不回到外祖母家。父母双亡,扬州仅仅是名义上的老家了。林黛玉,真正成了一个没有家的人。比有家难回的人还要悲怆。黛玉自己也说过:“我又不是他们这里正经主子,原是无依无靠投奔了来的,他们已经多嫌着我了。如今我还不知进退,何苦叫他们咒我?”黛玉让宝玉别再哄她,全当她去了。难怪宝玉听了会笑:“你往哪里去了呢?”宝玉知道林妹妹无处可去的。黛玉嘴硬:“我回家去。”表示自己还有家的,好像离了贾府、离了贾宝玉还能活。其实她心里是虚的。当宝玉开玩笑要跟她去,黛玉说实话了:“我死了。”等于承认自己说“去”就是“死”,回家就是去死,去死就是回家。
黛玉说这话还有一个意思:如果我死了,你就没法跟着我了吧,权当我死了吧。不料宝玉反应更快:“你死了,我做和尚。”等于说你死了,我的心也就死了,在俗世里活着还有什么劲啊,只好当和尚了。这其实是一种变着花样说的山盟海誓:我非你不爱,非你不娶。心死,其实比海枯石烂还要严重,比死也轻不到哪里去。宝玉的话,黛玉听懂了吗?如果她听懂了,后来为何又一而再、再而三地错怪宝玉呢?宝玉是在信誓旦旦啊。或许黛玉倒是听懂了,不敢不信,但也不敢全信。她对宝玉的爱还是将信将疑。她不该不信任宝玉的。这种无法控制的怀疑,多少也间接地造成了黛玉的死。她果然像自己说的那样去了,那样死了。除了死,她确实没有别的地方可去了。
无家可归的黛玉死了,宝玉后来果然做和尚了。他没有食言。不,他并没想到要兑现什么诺言,完全是命运这么安排的。 在宝玉与黛玉哭哭笑笑闹着时,命运,就这么定了!这一对小情人又发誓又诅咒地闹着,无意识地已成为命运的代言人:通过他们之口说出的,不是玩笑,是命运的声音。只不过他们自己不知道罢了。唉,命运是无情的,命运最会捉弄有情人了。《红楼梦》说林黛玉天性喜散不喜聚。我觉得不够准确。林黛玉不是喜散,而是怕散。她是怕散不喜聚。因为怕散而怕聚的。
为何单单贾母支持 贾府都反对宝玉黛玉的结合
宝玉和黛玉,应该算是青梅竹马,两小无猜。这本应该被祝福的一对却经历了很多坎坷。在全书之中大家都反对他俩的结合。但是有一个人是非常支持他们的,这个人就是贾母。
红楼梦中,贾宝玉身为贾府中比较受重视的孙子,从小是在脂粉堆里长大的。所以贾宝玉常说:“女儿是水做的,一靠近我就浑身清爽。”而在这众多女子之中,贾宝玉最为青睐的要数表妹林黛玉。整个贾府都反对宝玉和黛玉的结合 为什么只有她支持?抛开黛玉长相不说,就是那份才情与性格,似乎和宝玉极为相配。所以宝玉将林黛玉视为知己,更想与黛玉长久的在一起。
可是这段爱情,除了得到贾母的祝福外,其他人并不看好。那么贾母主张宝黛结合的原因有哪些呢?
一、宝黛感情打动贾母
黛玉自幼住进贾府,初来时就与宝玉同吃同住,二人算是真正的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在朝夕相处间,两人互生情愫,就差私定终身了。这份感情其实贾府中的人都看在眼中,虽说后来宝钗的到来,吸引了宝玉一部分的注意,但是在宝玉心中真爱之人只有林黛玉。而宝玉又是贾母的“心头肉”,对于此等状况自是了然于心,所以才会力主宝黛的结合。我们甚至可以认为,黛玉初到贾府贾母就已经做好了将黛玉作为孙媳妇的打算,不然也不会赞同二人“同吃同住”、“耳鬓厮磨”。
二、贾母要为林黛玉的未来考虑
林黛玉虽为贾母的外孙女,但是二者之间的感情却是十分深厚。首先黛玉之母贾敏是贾母最心爱的女儿,女儿的早逝,使得贾母将宠爱转移到黛玉身上。其次,林黛玉投奔贾府,贾母理应为黛玉的未来考虑,女子的未来在当时社会无非是婚姻二字。虽然合适的王孙贵族很多,但都不如留在自己身边放心,所以宝玉自然成了最佳的人选。
整个贾府都反对宝玉和黛玉的结合 为什么只有她支持?
贾母一生享尽荣华富贵,经历大起大落。年老之时最为牵挂的就是宝玉和黛玉,尤其是黛玉,因为她父母双亡,无依无靠,因此,黛玉的未来早就已经成为老太太的一块心病。而把黛玉托付给宝玉,在贾母看来是最妥当的。一来自己唯一有血缘关系的外孙女有了依靠;二来林家虽然人丁不旺,但有世袭列侯和科举出身的双重名声,于贾府无害而且有益。
三、防止王家势力的扩大
贾府当时的构成是这样的,贾家势力(根基)+史家势力(贾母为首)+王家势力(王熙凤势力)。从当时的情况看,“王家”的势力已经完全渗透到了荣国府。而王熙凤也成为了贾府的一把手,大大小小的事件,都由她经管。贾母主张宝玉和黛玉结婚,抛开黛玉的长相,学识,以及贾母对其的宠爱。我们来谈谈更为深刻的原因,而这个原因就是阻挠王夫人企图全盘控制荣国府的企图。王夫人是贾政的妻子,而她的侄女王熙风是荣国府长房长孙贾链的妻子。也就是说,荣国府实际的“内当家”已经全是王家人。
看清局势后我们在设想,假如宝玉娶了薛宝钗或者宝琴(二者皆为宝玉可能成亲的对象,书中有明确的暗示),表面上宝钗是薛家人,但是别忘了宝钗还有一个身份,就是王夫人的侄女,这也算是自家人了。
诺大一个荣国府如果有三个“王家人”作媳妇,这样的局面,是贾母不愿意也不想看到的。从贾母的角度,她当然愿意用与自己有血亲关系的林黛玉来抵消王夫人的“权力扩张”。
在我看来,正是上述原因导致了贾母坚定的站在宝玉和黛玉一边,决心促成他们的婚姻。只是可惜不确定因素太多,随着林妹妹香消玉殒,这桩婚事也算结束了。从此天各一方,只剩下令人惋惜的儿女情长。
相关参考
读过“红楼梦”的人都知道,贾母宅心仁厚、德高望重,也是比较怜爱林黛玉的,最后宝玉却娶了宝钗,黛玉抑郁含恨而亡。既然黛玉与宝玉两情相悦,贾母为何不为黛玉做主?难道是贾母心意早已属宝钗?《红楼梦》前八十回...
导读:相信看过红楼梦的人几乎都会觉得“金玉良缘”说的是宝玉和宝钗,其实不然。宝钗虽然也有金,可那个金锁的真实性有待考证,连林黛玉都对那块金持怀疑态度,更别说贾母和王熙凤这样的人精了。贾母对薛氏母女是百
一个丫头,敢批评林黛玉和贾宝玉,红楼梦中唯有她配得上“崇高”
红楼梦中万艳同悲,浩瀚女儿的命运令人感慨,在这浩瀚的女孩子傍边,她们各有特点,然则能配得上“高尚”两个字的,也就只有她了,那就是林黛玉身边的紫鹃。紫鹃不是平儿鸳鸯那样的丫头,具有很高的出境率,在浩瀚的
一个丫头,敢批评林黛玉和贾宝玉,红楼梦中唯有她配得上“崇高”
红楼梦中万艳同悲,浩瀚女儿的命运令人感慨,在这浩瀚的女孩子傍边,她们各有特点,然则能配得上“高尚”两个字的,也就只有她了,那就是林黛玉身边的紫鹃。紫鹃不是平儿鸳鸯那样的丫头,具有很高的出境率,在浩瀚的
薛宝钗,中国四大名着《红楼梦》中的女主角,她是薛蟠的妹妹,贾宝玉的妻子,她与金玉良缘广为流传。是红楼梦中唯一一个能与林黛玉相比的女子,不论才情,甚至在林黛玉之上。而对于薛宝钗这个人,历来有不同的看法。
金陵十二钗林黛玉林如海与贾敏的独女。因父母先后去世,被贾母接来荣国府抚养。虽寄人篱下,但她生性孤傲,天真率直,宝玉真心相爱,却终不能走到一起。最后,林黛玉泪尽而逝。薛宝钗薛姨妈的女儿,家中拥有百万之富
贾宝玉爱着林黛玉,林黛玉也对贾宝玉颇有好感,如果一直这样下去,可能只局限于青梅竹马的范畴。不久,一部书的出现,让贾宝玉和林黛玉之间的爱情得以升华。这一部书,不是别的,正是《会真记》。对此书中写道:那一
红楼梦里塑造了众多的女孩子的形象,其中代表性的人物莫过于金陵十二钗,一般认为林黛玉是最悲苦的女孩,江湖却认为林黛玉虽然父母死的早,不过贾母宠着、王熙凤照顾着、贾宝玉眷恋着,和林黛玉相比,其实薛宝钗更为
贾宝玉在《红楼梦》中是一个情痴的典型。"千古情人独我痴",他因情而生,因情而傻,因情而狂,最终情尽而悬崖撒手,回到了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宝玉的情尽管有时表现出泛爱的倾向,但他对林黛玉,对天地万物,对
老子在《道德经》中曾经讲道:宇宙的运行,万物的生长繁衍,其实都有规可循。这个规律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却在时刻主宰着包括人类在内每一种生活的命运。老子把它称之为道,如果能了解了道,也可以了解了世界,也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