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春山居图》真迹能够幸存于世,竟因乾隆当年看走了眼
Posted 《富春山居图》
篇首语:拳不离手,曲不离口。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富春山居图》真迹能够幸存于世,竟因乾隆当年看走了眼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富春山居图》真迹能够幸存于世,竟因乾隆当年看走了眼
我们看一下被乾隆提满了所谓“诗”的“赝品”《富春山居图》“子明卷”,乾隆把这幅“赝品”一再把玩,六下江南也带在身边。这位喜好题跋盖印犹如在邮局上班的老大爷,在这幅“赝品”上面不停的御题、御跋、御记、御识,一共多达五十五处,密密麻麻满布山巅树梢,把个画卷弄得“满目疮痍,体无完肤”。后来实在无从下笔了,才恋恋不舍地题上“以后展玩亦不复题识矣”。
不过转过年,乾隆又得到了另外一幅《富春山居图》。两幅《富春山居图》,一幅是真,一幅是假,可是两幅画实在是太像了,即使对古画颇有研究的乾隆也难以分辨。后来,乾隆得知了哪一幅才是真的《富春山居图》时,他不愿承认自己此前收藏的是假画,就一边坚定地宣布真的无用师卷是“赝品”,一边又以不菲的价格将这幅所谓的“赝品”买下。原因就是,这幅画虽不是“真迹”,但画得还不错。为此,他还特意请大臣在两卷《富春山居图》上题跋留念。直到1816年胡敬等奉嘉庆帝编纂《石渠宝笈》三编,《富春山居图》的真迹才得以正名被编入。
子明卷是明末文人临摹的《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后人为了以假乱真,多赚点钱,所以将原作者题款去掉,还伪造了黄公望题款,并且继续伪造了邹之麟等人的题跋。这一切的手段都把乾隆帝蒙骗了。其实子明卷仿制的漏洞并不难发现。元代书画上作者题款都是在绘画内容之后,而子明卷却将作者题款放在了画面上方的空白处,这明显不符合元代书画的特点。但是乾隆书画鉴赏水平,显然并不足以看出这些漏洞。
《富春山居图》是黄公望耗时七年为其师弟无用创作的。这幅纵33厘米,横636.9厘米的长卷,是他生活在富阳,又以富春江为题材推出的力作。时至今日,当人们从杭州逆钱塘江而入富阳,满目青山秀水,景色如画,就会自然地联想到《富春山居图》与两岸景致在形质气度上的神合,从心底里赞叹作者认识生活,把握对象的神髓,进而提炼、概括为艺术形象的巨大本领。
《富春山居图》从完成的一刻,精通卜卦的黄公望已预言此画未来命运将“巧取豪夺”。此预言不幸一语成谶。七百年里,这幅画牵动了太多人的悲欢。黄公望在公元1350年于画末落款题跋,“暇日于南楼援笔……兴之所至,无用过虑,有巧取豪夺者。俾先识卷末,庶使知其成就之难也……”落款那一年是庚寅年,从此有关此图的故事,不断于不同的庚寅年出现转折;而且凡想巧取或豪夺者,正如大痴预言,"终难究其全貌矣"。
明成化年间沈周藏此图时便遭遇“巧取”者。沈周请人在此图上题字,却被这人儿子藏匿而失。后来此图又出现在市上高价出售,敦厚的沈周既难于计较又无力购买,只得背临一卷以慰情思。之后又经樊舜、谈志伊、董其昌、吴正志之手。
清顺治年间,《富春山居图》在吴家流传至第三代,碰到了痴画疯子吴问卿。其临终前竟遗言,将此画“火殉”。吴问卿生前爱此画,除为其打造一间“富春轩”特别供奉外,据传睡觉抱着它,饮食望着它。枕旁桌边,一幅高僧本无痕、无用、无求的巨作,从此走上爱执癫痴的悲剧命运。根据记载,吴问卿在明代覆亡之际,还曾光着脚带着这张手卷躲入山中避难。就在稀世珍品即将付之一炬的危急时刻,识货的侄子从火中把富春长卷抢救出来。当时文坛已将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与王羲之的《兰亭》相提并论,所谓国之二宝。历史巨作虽未烧成劫灰,却从此一分为二,一大一小。前段较小,称“剩山图卷”;后段画幅较长,称“无用师卷”。
时代变迁,几经辗转,《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真迹在清宫里静静安放了187年。直到1933年,日军攻占了山海关。故宫博物院决定将馆藏精品转移,以避战火浩劫。自此之后的15年中,《富春山居图》与近百万件故宫文物一起,历尽艰辛坎坷,行程数万公里,由北京经南京辗转运抵四川、贵州,至抗战结束后,陆续运回南京。又于1948年底,被运至台湾;而重新装裱后的《剩山图》,在康熙八年(1669年)让与王廷宾,后来就辗转于诸收藏家之手,长期湮没无闻。至抗日战争时期,为近代画家吴湖帆所得,并最终于1956年成为浙江博物馆“镇馆之宝”。
三国中名将陆逊竟因莫须有罪名忧愤而死
吴太祖大皇帝孙权,字仲谋,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生于下邳(今江苏徐州市邳州)。三国时代东吴的建立者。父亲孙坚和兄长孙策,在东汉末年群雄割据中打下了江东基业。建安五年(200年),孙策遭刺杀身亡,孙权继而掌事,成为一方诸侯。
建安十三年(208年),孙权与刘备联合于赤壁打败曹操军队,建立了孙刘联盟。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孙权派吕蒙袭取刘备的荆州成功,使其领土面积大大增加。黄武元年(222年),孙权被魏文帝曹丕封为吴王,建立吴国;黄龙元年(229年),孙权正式称帝。孙权称帝后,设置农官,实行屯田,设置郡县,并继续剿抚山越,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在此基础上,他又多次派人出海。
黄龙二年(230年),他派卫温到达夷州。孙权晚年在继承人问题上反复无常,引致群下党争,朝局不稳。太元元年(252年)病逝,享年71岁,在位24年,谥号大皇帝,庙号太祖,葬于蒋陵。是三国时代统治者中最长寿的。孙权对武将能推心置腹,文臣就远远没有这么好的待遇了。如同房间里的花盆,虽然也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但更多的是为了美观,是种摆设,最重要的是:请靠边站。来看看文臣之首,孙权的开国功臣张昭和几任丞相的命运。
孙权在武昌称帝的时候,大封功臣,但有一个名人成了被遗忘的角落,那就是张昭。同事们开始见到张昭时,都拱手说恭喜恭喜,预祝将登丞相大位,张昭也自信满满。不久任职通知公布,大家都傻眼了,丞相叫孙邵。这可是孙权称帝后第一任大管家,但好多人还搞不清楚,这是谁啊?
他确实没有什么名气,在北方时曾担任过大名人孔融的秘书,孔融称赞过他有“廊庙才”,也就是国家的栋梁。后来跟着刘繇到了江东,追随孙权后担任过庐江太守。这样的人在孙权阵营一抓一大把。他任丞相三年,没有做过任何惊天动地的大事,就无声无息地去世了。
那为什么不选张昭呢?孙权刚继位的时候,危机四伏,人心惶惶,张昭和周瑜一文一武,挽狂澜于既倒,对稳定江东居功至伟,说是擎天柱一点都不过分。然而孙权登基后一次宴会上,口口声声只提周瑜,让张昭的老脸往哪里摆。他几次想站起来为自己辩驳,孙权都没有理他,张昭最后实在忍不住了,就站了出来。孙权没有等他出口,冷冷地说:如果听张公的话,我们就要到别人那里要饭了。
这句话戳到了张昭的痛处,因为赤壁之战的时候,张昭是主张投降的,这是他一生的污点。张昭知道大势已去,“大惭,伏地流汗”。孙权难道真不知道他立下的汗马功劳吗?完全不是,冷落是与张昭的性格有关。现在很多人都会说:我这个人说话比较直。其实从另一角度理解,就是他这个人缺少修养。
张昭说话就直,常常摆老资格,把自己当成是孙权的老师。看到孙权打猎,就说不要逞匹夫之勇;看到孙权喝酒,就说你难道想做商纣吗。要么是让孙权羞愧难堪,要么是逼着孙权当众检讨。孙权年轻时勉强能接受,随着年龄增长,对他的讨厌与日俱增。
这次谈话后,张昭很知趣,先是担任了一些虚职,后来以老病为借口,上书请求回家养老,孙权爽快地同意了他的要求。从此,张昭大多数时间就在家写书了。
孙权任孙邵为丞相是想告诉大臣:这个位置是个摆设,不要来跟我争权。孙邵去世以后,孙权的第二任丞相叫顾雍。顾雍小时拜蔡邕为老师,就是才女蔡文姬的父亲,学习弹琴和书法。
他这个人最大的特点就是低调,沉默寡言。他被孙权提拔为尚书令的时候,他回家也不说,正常上下班。家人毫不知情,直到后来听说才大吃一惊。他越是低调,孙权对他越是尊敬,越是信任。他平时不怎么讲话,但开口必说到要害处。孙权感叹:顾君不说话,只要说了言必有中。
孙权遇到棘手问题,就会派中书郎到他家里去请教。顾雍如果是赞成孙权的意见,就会请中书郎吃饭,反反复复研究这个问题,然后客客气气地送他离开;如果不赞成孙权意见,就不请中书郎吃饭,也闭口不言。所以每次中书郎回来后,孙权就问:顾雍请你吃饭了吗?正因为他小心谨慎,从来没有当面顶撞过孙权,太太平平做了19年的丞相。
第三任丞相是名将陆逊。陆逊是浴血疆场的人,自然不会像顾雍唯唯诺诺,而且他战功赫赫,名望又高,信念就是“武死战,文死谏”。习惯了讲话很冲,直来直去,不会顾及到孙权面子。他对自己要求也严格,一个从来不犯错误、又没有缺点的人,怎么可能在领导头脑中留下好印象呢?
孙权对他这种“一根筋”虽然明里不说,但可以耍阴招。他任命陆逊做丞相,但一直没让他回建业,始终驻守在武昌。名义是上游的位置太重要了,离开了陆逊不行。实际上是要他远离朝廷,眼不见为净。
不久,陆逊又卷入两宫之争(孙权两子——太子孙和与鲁王孙霸之间的斗争,后面还会提到),孙权终于抓到了他的把柄,也是担心他威望太高,子孙们控制不住他,给他扣上大量莫须有罪名。狡兔死、走狗烹,陆逊无以辩白,忧愤而死。陆逊死后,家无余财。
第四任丞相是步骘。步骘是淮阴士族步氏的后人,和孙权的步夫人是同族。他最大的特点也是忍辱负重。年轻的时候,地方有个豪强叫焦矫,步骘为了和他处好关系,和一个朋友卫旌带了礼物去拜访他。到了他家焦矫正在室内睡觉,两人就在外面等待。
等了很久,卫旌受不了了,想要回去,步骘却很淡定,劝他要忍。焦矫醒来后看见了他们,也不请他们进来,让人在外面铺上席子,叫他们坐在室外。吃饭的时候,自己桌前堆满了佳肴美味,步骘、卫旌盘里只有很少的蔬菜。卫旌愤闷得吃不下去,步骘却把饭菜全部吃光。
能忍辱者必能成大事,步骘担任过交州(今两广及越南部分地区)刺史,交州比较乱,步骘去后逐一消灭了地方势力。步骘后驻守西陵(今湖北宜昌西北)有20年,曹魏的边境将士都敬仰他的威信。他性格特点是比较宽厚,喜怒不形于色,不论是对谁都特别恭敬,衣饰、居处简单朴素,平时手不释卷。属于孙权欣赏的人。但是他担任丞相时间也很短,8个月后就死了。
第五任丞相是朱据,死于夺嫡之争。
朱据长得帅,文武双全,屡立战功,孙权把他当作吕蒙的继承人,还把女儿孙鲁育嫁给了他。朱据的特点也是为人谦虚,朋友很多,不看重钱财,俸禄赏赐很多但经常不够用。但他也只担任丞相一年,就卷入了两宫之争被陷害至死。
赤乌九年(246年),朱据升任骠骑将军。当时正逢太子孙和与鲁王孙霸的两宫之争,而一贯支持太子孙和的丞相陆逊已经亡故,朱据于是与大将军诸葛恪、太常顾谭、会稽太守滕胤、大都督施绩、尚书丁密等继续拥护太子孙和,而丞相步骘、上大将军吕岱、右大司马全琮、左将军吕据、中书令孙弘等则依附鲁王孙霸,阴谋夺嫡废储。两宫之争使得吴国内耗不止,几乎陷入政治危机。
赤乌十二年(249年),朱据接替已故的步骘继任丞相一职。朱据拥护太子孙和的意志十分坚定,每当谈及此事,其言语都十分的恳切认真,愿意誓死保卫太子孙和的坚决态度都从脸上表现出来。更多次上书维护太子孙和。赤乌十三年(250年),孙权终于决定废除孙和的太子之位,将孙和幽禁起来,另将孙霸赐死。朱据与尚书仆射屈晃带领众大臣将军以泥涂首,将自己捆绑起来,到宫殿外为孙和求情,孙权十分反感,斥责他们无事找事。
其后朱据上表进谏,孙权大怒,将无难督陈正、五营督陈象满门诛杀,朱据与屈晃被拖进宫中,杖打了一百下。许多官员都因劝谏而获罪,史载“群司坐谏诛放者十数”。朱据后来被贬为新都郡丞,还未上任就遭到中书令孙弘进言诬害,当时孙权病重,孙弘就伪造诏书赐死朱据,时年五十七岁。
相关参考
吴太祖大皇帝孙权,字仲谋,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生于下邳(今江苏徐州市邳州)。三国时代东吴的建立者。父亲孙坚和兄长孙策,在东汉末年群雄割据中打下了江东基业。建安五年(200年),孙策遭刺杀身亡,孙权继而掌事,...
吴太祖大皇帝孙权,字仲谋,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生于下邳(今江苏徐州市邳州)。三国时代东吴的建立者。父亲孙坚和兄长孙策,在东汉末年群雄割据中打下了江东基业。建安五年(200年),孙策遭刺杀身亡,孙权继而掌事,...
清朝的乾隆皇帝是个爱装逼的人,为了显示自己有文化,就不停地在各类古书画上题词、盖御宝,结果破坏了书画的美感,更是让这些古物被糟蹋破坏。不信请看:《富春山居图·子明卷》,属于明末文人临摹的高仿品,由于这
1.富春江的历史文化1、历史:历史上无数文人墨客曾漂流过富春江,并留下大量诗词佳作。南朝文学家吴均当年漂流富春江后写下了千古名作——《与朱元思书》。“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那份休
陈德寿老人讲述当年遭遇。1213将至,关于南京大屠杀的记忆,从战时到战后再到今天,始终在延续和传承,它经历着从个人记忆、集体记忆、城市记忆,到国家记忆、世界记忆的过程。随着时间流逝,幸存者正陆续凋零,
孙权为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为东吴的建立者,孙权能够顺利的建立东吴势力,多亏其父亲孙坚和兄长孙策在东汉末年群雄割据的形势下为其打下的基业。孙权在位时,设置农官,促进了农业发展,且加强了与夷州的联系,但
历史中的刘备识人、知人、用人,远胜诸葛亮,远胜蜀汉阵营中的任何人。一身在人才方面慧眼如炬的刘备决无可能对常年跟随的赵云看走了眼,不重用的理由只有一条:不堪大任,做保镖到很称职。三国所以能为人津津乐道,
以史为鉴,可知兴衰。我们不能忘记历史,因为借古可以鉴今。中国的历史悠久,有过辉煌也有屈辱,而近代最屈辱的历史当是日本人带来的那段心痛的侵略史。如今国内反应抗战题材的电视剧不在少数,但是能够真实反映战争
君子以行言,小人以舌言。——春秋·孔子古人云:为治以知人为先。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呢?就是说,治理国家,要以了解、识别人为首要的事情。可以说,非知人不能善其任,非善任不能谓知之。这句富有哲理的良言,意在
爱新觉罗毓岚书法真迹,清皇室后裔爱新觉罗毓岚的书法作品,求鉴定
清皇室后裔爱新觉罗毓岚的书法作品,求鉴定,和寻价。先上个图,这是在中华古玩网上拍卖经过鉴定的真迹。且不论字的优劣,这幅真迹定价100元,赝品值多少呢?应该还没有写之前的那张纸有价值。爱新觉罗毓岚的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