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苏报案的经过以及影响是什么

Posted 章太炎

篇首语:山高有攀头,路远有奔头。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晚清苏报案的经过以及影响是什么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晚清苏报案的经过以及影响是什么

2、从苏报案看晚清腐朽政府如何应对政治危机

晚清苏报案的经过以及影响是什么

1903年6月29日(闰五月初五日),上海报纸上就有“爱国学社召集不逞之徒,倡演革命诸邪说”,“端方领奉廷寄外交部呈递魏光焘电”,“饬查禁密拿”的报道。端方是湖广总督,魏光焘是两江总督,说是“钦奉廷寄外务部呈递魏光焘电”,说明是“由上而发”的。次日(6月30日),“由沪道商美总领事会同各领签押,工部局即允协拿。”清政府以《苏报》“悍谬横肆,为患不小”,特嘱美人福开森“切商各领等,务将该馆立即封闭”。7月4日,上海道袁树勋又亲访英、美领事,密谋镇压。

“苏报案”发生,上海租界当局审讯时,中外官僚也相勾结。清政府指控《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大逆不道”的语句是:“盖自乙未以后,彼圣主所长虑却顾,坐席不暖者,独太后之废置吾耳。殷忧内结,智计外发,知非变法,无以交通外人得其欢心;非交通外人得其欢心,无以挟持重势,而排沮太后之权力。载小丑,未辨菽麦,铤而走险,固不为满洲全部计”。“载者,固长素之私友,而汉族之公仇也。况满洲全部之蠢如鹿豕者,而可以不革者哉?”章太炎在法庭上严词申斥,指出:“今年二月,在爱国学社任教习,因见康有为著书反对革命,袒护满人,故我作书驳之”。并“供不认野蛮政府。”清政府延请古柏及哈华托为律师,“谳员孙建臣直刺会同英总领事署迪翻译官升堂研鞫。”7月21日,第二次审讯,“为章、邹诸党人所延律师博易及琼司”也到庭。博易称:“古律师所请改期会讯,堂上不能允从。若云交涉事机,究与何人交涉,不妨指明。况《公共租界章程》,界内之事,应归公堂审理。现在原告究系何人?其为政府耶?抑江苏巡抚耶?上海道台耶?”审判员孙建臣说:“系奉旨着江苏巡抚饬拘,本分府惟有尊奉宪札行事而已”。博易律师又称:“政府律师如不能指出章、邹等人所犯何罪,又不能指明交涉之事,应请将此案立即注销”。哈华托不允,谓:“仍俟政府将交涉事机议妥,然后订期会讯”。孙建臣及英总领事署迪翻译“皆曰诺。”

“引渡”在此以前,清政府想方设法,欲置章、邹于死地。以“大逆不道,煽惑人心,谋为不轨”的罪名,企图将章、邹“引渡”,解至南京,处以极刑。美国公使康格、总领事古纳、参赞福开森也秘密策划“移交中国官府惩办”,以便从清政府手中换取更多的特权。由于帝国主义在侵华过程中有矛盾,从而对于“引渡”,态度也不一致。据《中外日报》1903年8月18日载:“近在北京地方各公使因上海苏报馆一案,英国参赞之意,以为诸人不应交与华官,日本公使以为未尝拘人。以前上海道既与各国领事立有约章,现在即应照约办理。惟俄、法两国则欲助中国政府,将诸人交于华官,故其中彼等之意见各不相同。美公使之意以为莫妙于仍交上海领事办理此事也。”尽管他们态度不一,但对中国人民的反抗加以镇压则是一致的,说是“逆书笔端犀利,鼓吹武装革命,杀戮满人,痛诋皇上,西人何故保护此辈莠民,使其谋为不轨,安然造反耶?”终因“街头谣言纷纭”,“引渡”未能实现。只要写今上一字,罪名足矣”。古柏接着说:“章等扰乱人心之处,请阅之,其意欲将满人驱逐。此种重大之事,如华人尽听其语,天下岂不大乱”。主张严惩,汪瑶庭提出“应照华例究办”,古柏也予附和。清政府官僚和英、美租界当局相互勾结。

宣判领事团又“对此发生异议”,相持不决。当时报载:“苏报馆革命党渠魁邹容、章炳麟迭经上海县汪瑶庭大令命驾至英、美等国公共租界公廨会同谳员邓鸣谦司马、英总领事署翻译官翟比南君讯明各情,拟科以永远监禁之罪。前日,捕头遂命将章、邹二犯送入提篮桥畔西狱收禁。”次年5月(四月),章太炎被判处监禁三年,邹容被判处监禁二年。“罚作苦工,限满释放,驱逐出境”。钱允生、陈吉甫“开释”。陈仲彝“姑准交保寻父到案”,龙积之“亦应省释。”

1903年7月7日,《苏报》被封,逮捕了章太炎。邹容激于义愤,自动投案。章、邹在会审公廨上继续宣传革命,坚持斗争。蔑视帝国主义和清朝统治者的迫害。1904年5月,章、邹分别被租界法庭判处监禁3年和2年徒刑,并禁止中国人在租界内办报纸宣传革命和出版革命书籍。1905年,邹容被折磨致死,年仅21岁。1906年,章太炎刑满释放。强势的清政府企图通过这一事件压制舆论以达到镇压革命的目的,然而事与愿违,通过“《苏报》案”,《革命军》的销行更广,革命风潮日盛。

从苏报案看晚清腐朽政府如何应对政治危机

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发生的苏报案曾轰动一时。这年春天,革命团体中国教育会和爱国学社成员吴稚晖等人在上海公共租界张园发表演说,抨击清政府外交无能,内政腐败,公开鼓动反清革命,引起清廷关注,下旨查拿首要分子。其时章太炎著《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和邹容著《革命军》在上海发表,上海本地报纸《苏报》刊登章太炎为《革命军》所作序,于是《苏报》和章太炎、邹容等人成为清政府缉捕对象。上海道台与上海领事团和租界当局交涉,将章太炎、邹容等六人逮捕。随后清政府要求上海领事团和租界当局将章、邹等人交给清政府严惩,遭到拒绝,清政府转而与北京公使团交涉,请求英法美等国驻华公使令上海租界当局交人,结果也遭到列强的拒绝。最终,苏报案在上海租界审理,章太炎和邹容分别被判处三年和两年监禁。

清政府原本打算通过严惩章、邹等人,震慑革命党,制止革命思想的传播,但没想到弄成这样一个结局:不但未达到目的,而且外交上又大失体面。原因何在?

一是苏报案起因于专制政府的“文字狱”思维。

苏报案的导火线是一批有革命思想的新派人物利用上海租界的庇护,发表演说,出版书籍,抨击政府,讥讽清廷高官。其中也有不少反清革命的激烈言论,如章太炎蔑称光绪帝为“载小丑”,邹容公然主张“排满”、“杀满”,这在清廷看来,无异于公然鼓吹谋反。湖广总督端方在给负责处理苏报案的两江总督魏光焘的电报中称:“此书(指《革命军》)逆乱,从古所无,竟敢谤及列祖列宗,且敢直书庙讳,劝动天下造反,皆非臣子所忍闻,尤非拿办不可。”依据《大清律》,公开发表这样言论的人可以定“妖言惑众”罪,处以砍头重刑。因此,章、邹等人被捕后,无论是与上海领事团交涉的上海道台,还是与北京公使团交涉的庆亲王奕粒都表示章、邹所犯均系重罪,应交中国政府严惩;代表庆亲王与英国公使交涉的联芳还明确表示,章、邹交给中国政府后会被砍头。显然,清廷延续的是传统时代的“文字狱”思维,对章等人一意严惩,坚决镇压。

但是,20世纪初,西方自由民权思想早已输入中国,相当一部分国人初步了解了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已经有思想自由、言论自由的观念。这种背景下以镇压的方式遏制思想传播,无疑是昏聩之举,时人评论说:“我即能焚已译之书,而不能禁欧美人汗牛充栋言此事之载籍。我即能禁人再译,而不能禁我民自学外国语言文字以读书,是不能禁人之不知。”(《论政府当求消化乱党之法(二)》,《中外日报》1903年7月30日)苏报案的处理方式更是如此:“即如《苏报》与《革命军》,向不见重于社会,不知其名者颇多,即知之者亦无暇一览,西人更未齿及。自此案出,乃人人欲索而观之,日来外埠之来申觅此者甚众,而西人亦争译以去,是不啻国家为之登求售之告白也。”(《论政府当求消化乱党之法(一)》,《中外日报》1903年7月29日)

实际情况也正是如此,章太炎、邹容因苏报案受到极大关注。苏报案后,《革命军》与《猛回头》、《警世钟》等革命书籍广为流传,革命报刊如《国民日日报》等纷纷创办,革命思想开始在国内进一步传播。

二是清政府外交上处于弱势地位,国际形象极糟。

依据相关条约,清政府对上海租界的华人拥有完全的管辖权,租界和列强均无权介入。但事实上不是这样。

清廷下旨追查张园演说,上海道台即与租界当局交涉,要求协助逮捕案犯,但是租界当局不肯合作,甚至在传讯吴稚晖、章太炎等人时主动表示,如果他们仅仅是发表一些言论,并未私藏武器,租界愿意保护他们。无奈之下,上海道台与上海领事团达成口头协议,即案犯应在租界审讯,租界执行,租界当局才肯提供协助。章太炎等人被捕后,上海道台再次要求将案犯交给中国政府,领事团以此前达成的协议为由,予以拒绝。事实上,上海租界已成“国中之国”,清政府无法有效地行使管辖权。

二十世纪初,上海租界已发展成为中国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租界,其管理机构――上海工部局拥有市政管理权、对界内华人征税和行政管理的权利,中国政府在租界的司法管辖权也受到很大限制。工部局依据西方理念管理租界,在他们看来,租界居民享有言论自由的权利,即使是超过言论自由的限度,也不应处以重刑。

与上海领事团协商未果,清政府又与北京公使团交涉,请求各国驻华公使出面,令上海领事团交人。此时适逢“沈荩案”发生,国际舆论哗然,一致谴责清政府为野蛮政府,认为如将苏报案犯交出,他们将遭遇与沈荩同样的命运。

沈荩,字克P,1900年参加反清起义,1903年7月在北京被捕,随后慈禧太后亲自下令将其杖毙。中外报纸盛传沈荩被处死的方式十分惨酷,如英国《泰晤士报》描述说杖毙沈荩的行刑长达五六个小时,行刑者手臂酸软,沈荩也已经血肉模糊,但尚未断气,最后行刑者将其勒死。

于是,英国政府称出于人道主义考虑,以尊重已达成的司法协议为由,令驻华公使拒绝中国政府的请求,美、法等国亦与英国保持一致。这场交涉持续近半年,苏报案犯最终还是在上海租界审讯。当时组织了一个中外混合法庭,清政府虽派出代表参加,但案件的审理事实上由英国驻沪副领事主持。双方均聘请律师,原告律师指控章、邹等人发表煽动性诽谤言论,被告律师以言论自由为依据进行辩护。清方代表主张判处终身监禁,英国副领事则坚决反对,在其坚持下,章太炎和邹容得以轻判。

三是清政府本想借苏报案树立威信,结果却适得其反。

经历1898年戊戌政变和1900年庚子事变,在国际形象变得极其糟糕的同时,清政府在国内的威信也受到极大打击。在海外留学生特别是留日学生中,已有人公开倡言革命。上海张园演说与章、邹所著之书以及《苏报》上发表的激烈言论,显然与留日学生声气相通。这些人公然主张排满、革命,在清政府看来无疑是公开挑战。为树立政府威信,清廷希望严办苏报案。可是此间发生的沈荩案,却使清政府的负面形象雪上加霜。沈荩案被披露后,不仅国际舆论一片谴责,国内民间舆论亦指责清政府,有报纸载文尖锐批评其不公不信:

夫政府之拿获章邹,谓之除逆党,政府之拿获沈克P ,咸谓之翻旧案。非不可翻,特宽政之上谕煌煌在人耳目,故无论旧案,已许人自新,即未尝许人自新,但使其人实已大改从前之所为,则亦既往不咎,故即康梁回国,亦可不加之罪,而况沈克P之案乎?(《公信失则人心失说》,《新闻报》1903年8月13日)

舆论认为,不仅对待维新党,即使是对待革命党,假如肯悔过自新,也应尽量从宽处理,对那些没有逃往海外的维新党、革命党,政府“应嘉许之,而绝不加以罪也”。清政府即使不释放沈荩,也可以监禁,又何必以残酷的方式将其处死?此案的后果使清政府非常难堪,人们认为这样的政府不但无勇,而且不公,沈荩不在租界,所以可以将其任意逮捕、杀害。对于其时关押在上海租界内的章太炎和邹容,清政府无法直接惩办,此后反对政府的人更会把租界作为庇护所。

苏报案暴露出专制、无能的清政府无法适应新形势,采取适当的对策,恰当地化解政治危机。苏报案后,国内各种矛盾日益激化,清政府同样进退失据。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发生,清政府的统治随之土崩瓦解。

相关参考

什么是苏报案 晚清发生苏报案的原因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在戊戌变法失败以后,开始了另一场新的大讨论,这场讨论围绕的焦点是:究竟中国该实行革命,还是改良立宪。清末的报刊上,吵架的场面蔚为壮观。改良派和革命派各有支持者为他们摇旗呐喊

从苏报案看晚清腐朽政府如何应对政治危机

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发生的苏报案曾轰动一时。这年春天,革命团体中国教育会和爱国学社成员吴稚晖等人在上海公共租界张园发表演说,抨击清政府外交无能,内政腐败,公开鼓动反清革命,引起清廷关注,下旨查拿

中国史上第一次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苏报案”揭秘

1990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开始正式实施。各方媒体都高度评价了这部法律,说它开了中国历史上「”民告官”的先河。然而,现在绝大多数国人都不知道,早在这部法律实行的一百年前,当时的清

三国合肥之战背景、经过以及影响

>合肥之战>合肥之战是东汉末年至时期,孙军与曹军以合肥为目标的争夺战。合肥是命刘馥建设的一座东南方重要、繁荣的城市(后再增筑,命为合肥新城),而其主要作用是抵抗敌人的寨垒,所以守备能力对曹军极为重要;

秦末农民起义的背景、经过以及影响

秦末农民起义>秦末农民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全国规模的农民大起义。秦始皇统治时期,大规模地兴建宫殿和陵墓,以及筑长城、修驰道,对匈奴和南越的用兵,耗费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极大地加重了人民的徭役和赋税负

天津保卫战简介、经过、历史意义以及影响

  1898年,美国人在一次试验中,偶然发现了放射性元素镭。1900年,从流放地西伯利亚回来,并出资创办了《火星报》,积极筹划建党。与此同时,美国总统在1901年宣布要对托拉斯开战,自称是“托拉斯的敌

马尾海战简介、经过、历史意义以及影响

>  1882年,清政府被迫签订《中俄伊犁界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被割走中国东北、西北共150多万平方公里领土。1884年,西方殖民大国齐聚德国,召开瓜分非洲的柏林会议,掀起了抢占非洲土地的狂潮。次

安庆会战简介、经过、历史意义以及影响

>安庆会战>  1859年,约翰·布朗领导美国黑人和白人发动了反对奴隶制的武装起义,激战两天后失败。1860年8月,日本倒幕派制造了“樱田门事件”,刺死大老井伊直弼。次年,俄国沙皇颁布农奴制改革法令,

孙策平江东之战背景、经过以及影响

>孙策>孙策平江东之战是中国东汉末年军阀混战时的一场战争,发生於汉献帝兴平二年(195年)——建安元年(196年)。发生原因为袁术多次失信於孙策,使孙策有自立门户的方向,并以助袁术攻刘繇为藉口,得到袁

黄海海战简介、经过、历史意义以及影响

>  1893年12月至翌年1月,法俄两国外交部门交换信件,正式缔结了军事同盟。1894年,朝鲜全奉准领导古阜农民发动起义,以白山为起义根据地,对抗官军,史称“甲午农民战争”。1895年,英国生产出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