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大清王朝龙脉之谜

Posted 故宫

篇首语:宁死不背理,宁贫不堕志。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揭秘大清王朝龙脉之谜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揭秘大清王朝龙脉之谜

2、武则天破坏了唐王朝龙脉? 唐朝龙脉被隔断之谜

揭秘大清王朝龙脉之谜

沈阳故宫,原名盛京宫阙,后称奉天行宫。是满清入关挪位置之前的皇宫,也是爱新觉罗氏的龙兴之地。380年前,清朝的开创者就是在这里,迈出了他们入主中原的最后一步。

380年后的今天,国内一批知名学者为纪念沈阳故宫的创建,近日举行了学术研讨。由于史料缺失,沈阳故宫仍然有许多待解谜团。为此,专家们各持己见,众说纷纭。

努尔哈赤

谜团之一,罕王仓促迁都只为保江山龙脉?

公元1621年,努尔哈赤率领八旗大军以锐不可挡之势挺进辽东,并将都城从赫图阿拉迁至辽东重镇辽阳,大兴土木,修筑宫室。

然而,出人意料的是,1625年三月初三早朝时,努尔哈赤突然召集众臣和贝勒议事,提出要迁都盛京(今沈阳),诸亲王、臣子当即强烈反对,但努尔哈赤坚持自己的主张。

努尔哈赤为何如此“仓促迁都”?民间一直流传:努尔哈赤深信“传统风水”,按照风水先生的指点,他在当时的东京城西南角修建娘娘庙;在东门里修建弥陀寺;在风岭山下修建千佛寺,想用三座庙把神龙压住,以保龙脉王气。

但是,三座庙宇只压住了龙头、龙爪和龙尾,城里的龙脊梁并没被压住。于是龙一拱腰,就要飞腾而去,一直向北飞到浑河北岸。罕王以为龙是奉天旨意,命他在龙潜之地再修造城池,于是一座新城便拔地而起,并将此命名为“奉天”。又因为浑河古称沈水,而河的北岸为阳(风水中有关阴阳的规定为:山的南面为阳、北面为阴,水的南边为阴、北边为阳),所以又称“沈阳”。

当然,传说似乎过于神奇,但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委员李治亭教授和沈阳故宫博物院研究室主任佟悦表示,历来建都建城,风水都是放首位的。沈阳在浑河之阳,上通辽河,辽河又通大海,可谓是一块“风水宝地”。

但是两位专家同时又指出,努尔哈赤迁都沈阳,更主要的目的应该是出于战略进取上的考虑。首先,沈阳乃四通八达之处,其地理位置对当时的满族而言非常有利,北征蒙古,西征明朝,南征朝鲜,进退自如。其次,原先的都城辽阳满汉民族矛盾冲突严重,而沈阳当时还只是个中等城市,人口少,便于管理,这样可以避免满汉矛盾的激化。

谜团之二,沈阳故宫究竟何年开始建造?

大政殿内藻井天花板

由于史料没有任何明文记载,沈阳故宫究竟何年开始建造,一直是历史上的一大悬案,也是历史学家们争论的一个焦点。

沈阳故宫博物院研究室主任佟悦说,这可能是因为修建皇宫是件劳民伤财的举动,清代统治者认为不值得提倡,而且修建宫殿本身也就是为皇帝建个家,没必要将具体建造年份写进史书。然而几年前,鞍山市文物站的一位工作人员在当地发现了一本《侯氏宗谱》,其中关于修建辽阳东京城和沈阳盛京城的记载非常详细。

据《侯氏宗谱》记载,负责为沈阳故宫烧制琉璃瓦的侯振举家族是“于天命九年间迁至沈阳,复创作宫殿龙楼凤阙以及三陵各工等用”。有专家据此推断,沈阳故宫应该是在天命九年,也就是1624年开始建造的。

2003年1月15日,沈阳晚报发表了一篇题为《沈阳故宫到底建在哪一年?》的文章,经沈阳故宫博物院院长、清前史专家支运亭研究员多年研究,认定沈阳故宫的始建年代应为1624年(天命九年)。

但佟主任却不赞同这一说法,他认为,《侯氏宗谱》中所说的“天命九年”指的是侯振举一家迁居沈阳的时间,而不是说侯振举搬到沈阳后就立即开始建造故宫。佟悦认为,沈阳故宫应该是从1625年开始建造的,理由有二:首先,1624年,东京城还没有建好,许多贝勒、大臣都还在忙着建自己的住所,努尔哈赤在没有下达迁都命令之前,不可能在沈阳建造故宫;其次,努尔哈赤居住在位于城北的罕王宫,而不是故宫里。如果沈阳故宫1624年就开始修建的话,那么努尔哈赤为什么不住在故宫里反而要在故宫城旁居住?

谜团之三,谁才是沈阳故宫的“总工程师”?

沈阳故宫大政殿

这些清代宫殿建筑到底是谁设计的?又是由谁建造的?这一次,同样是《侯氏宗谱》掀开了冰山一角。

宗谱中记录了这么一段文字:“大清高皇帝兴师吊伐以得辽阳,即建都东京,于天命七年修造八角金殿,需用琉璃龙砖彩瓦,即命余曾祖振举公董督其事,特授夫千总之职。后于天命九年间迁至沈阳,复创作宫殿龙楼凤阙以及三陵各工等用。又赐予壮丁六百余名以应运夫差役驱使之用也。余曾祖公竭力报效,大工于是乎兴。

选择一十七名匠役,皆竭力报效。……”

佟悦认为,这段文字说明,侯振举这个人与沈阳皇宫的营造关系很大。从以上文字可以判断,侯振举应该是建造故宫的负责人之一,但是考虑到沈阳故宫中有许多建筑是满蒙风格,侯振举作为一个汉人,不可能设计出来,所以除了侯振举之外,应该还有其他的设计者和建造者。

对此,也有人提出了不同意见。有专家认为,侯振举只是“烧制琉璃瓦的管窖人”,而不是沈阳故宫的“工程师”,因为侯振举是从海城迁至沈阳的,根据《海城县志》载:“城东南三十五里,在岩山山麓有黄瓦窖,制黄琉璃瓦。清时工部派五品官监制黄瓦。以备陵寝宫殿之用。”其卷2《民族》中有这样的记载:“侯氏,原籍山西明福县,后徙本境。清初隶汉军旗,世袭盛京五品官,监制黄瓦,族繁户众,世居城东南析木城。”该县志又在《重修缸窖岭伯灵庙碑记并序》中说:“清初修理陵寝宫殿,需用龙砖彩瓦,因赏侯振举盛京工部五品官……”

所以,究竟是几个人一同修筑了这座清代宫殿,还是由某位大师具体设计,这个问题也一直是未解之谜。

武则天破坏了唐王朝龙脉? 唐朝龙脉被隔断之谜

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皇帝之一。在他统治的时代,中国成为当时世界唯一的文明最为强盛的大一统帝国。作为一个政治家,他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功。据史书记载,贞观年间“官吏多自清谨。制驭王公、妃主之家,大姓豪猾之伍,皆畏威屏迹,无敢侵欺细人。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囹圄常空,马牛布野,外户不闭。又频致丰稔,米斗三四钱,行旅自京师至于岭表,自山东至于沧海,皆不粮,取给于路。入山东村落,行客经过者,必厚加供待,或发时有赠遗。此皆古昔未有也”。当然,历史的局限性使得唐太宗李世民在处理自己的身后之事时也未能免俗,他和历代帝王一样,把李氏王朝的命运和自己的葬身之处联系在一起,非常重视墓地风水的选择。

唐太宗的寝陵昭陵在今咸阳城西北40公里处礼泉县烟霞乡九嵕山上,依九嵕山峰,凿山建陵,开创了唐代封建帝王依山为陵的先例。九嵕山位于渭河平原以北,山势突兀,海拔1188米,左有五峰山,右有嵯峨山,背有黄土高原,南临渭河,与太白、终南山诸峰遥相对应。加以泾水环绕其后,滑水映带在前,显得气势十分雄伟。九嵕山的造型从任何方面看,都有突出特点:从东南面看,似笔架形,从正南面看,似锥形;从西南与北面看,又像"覆斗"形。相传舜时,洪水泛滥,禹被舜受命为天下治水,禹治水先从关中开始。大禹率伯益、水平等众人来到华山上,但见太行,中条、峭山、华山四山相连,竟无缺处,水愈积愈多,大有淹没四山之势。禹十急忙召集众人商议治理雍州水势的办法。众臣争论不止,大禹一时无计可施。等到夜里,众人都去睡了,大禹还在火把下,对着地图思考:天下之大,命在雍州;洪水之祸,亦在雍州;雍州水平,天下洪水自然治平,但雍州水势太大,地势太复杂,因而水祸也难以治平。终南山自雍、梁二州之间分支,一派东出,就是华山,东北与冀州中条山相连,再东去,接着王屋山、析城山、太行山了。华山再分一支,向东就是崤山。由崤山北向,分出两支,都与中条山相连。从终南山分出另一派为东南走向,叫熊耳山。又分两支都是东北走向, 都与王屋山相近。整个雍州地界山与山之间尽是湖泊,水势也大。大禹想:最好的办法,自然是把关中水引向西,或西北。但此两处地势太高,工程费时太大,引向南就进入巴蜀,而此时巴蜀早已是水满为患了。看来只有向东引入大海了。但向东疏导,路线又定在哪儿呢? 大禹苦思冥想,还是找不出疏导的路线来,想着想着,不知不觉伏在石桌上睡着了。第二天,大禹醒来一看,不觉惊呆了,原来手中的笔落在地图上,正好落在华山与中条、崤山与王屋等山连接处。笔落之处,正是一条最佳疏导水患路线,禹即刻画了下来,命人通知各处, 按地图所示开工。十几处工地同时劈山凿石,疏导洪水,因为山石坚硬,所用工具都是木、石之类,工程进展十分缓慢,此时,天降暴雨, 关中洪水猛涨。早有桥国使臣报知大禹,说:洪水眼看就要淹没渭北的梁山、凤凰山、嵯峨山了,禹十分着急,因为这些山的后面就是桥国,是黄帝陵所在,就忙命大臣带了他的笔架到有桥国,因为这笔架是伏義所赠,可大可小。大可用作山,小可当笔架使用。水平到了桥国,把笔架放在了凤凰山与梁山之间最低处,化作一座高山,以防洪水向北漫延。这就是正现在的九嵕山的来历。

这个传说证明了九嵕山是一块风水宝地。 但为唐代以前,人们认为阴阳两极,生为阳,人活在阳世,愈高愈好,死在阴间,进入泥土,愈深愈佳,深对应高,深到极点就达到了阳间,就能进入天堂。所以,唐以前墓穴,大多数是挖地而建的,如秦始皇陵、汉武帝茂陵等。当然,九嵕山周围并未发现唐代以前帝陵,其中原因也与汉武帝有关。据说汉武帝生前也看好九嵕山这块风水宝地,,但遭到东方朔的坚决反对。东方朔对武帝说:"选陵址要看三个因素,一是龙,即地脉之行止起伏,也就是看山脉,观察山脉走向,形势;二是砂,看主要山与周围山的朝迎关系;三是水,就是看水口、流向形态、与山形的关系等。从东南方向看九嵕山是一笔架,中间山峰高,两边低,陛下要选陵址,必选在中间峰上,因为中峰乃皇帝峰。但三峰高低不均,主以前、以后君王势弱,难道陛下不希望自己的后代才华胜于自己,而使刘氏江山更加稳固吗?另外,九嵕山水向也不佳,前有渭河自然美妙,但后有泾水,割断九嵕山龙脉,大会引起江山易手,小则注定国势不兴。”汉武帝因此就弃九嵕山另选坟址了。这个说法对以后诸代帝王影响也很大。

传说李世民要李靖为他选陵址,而李靖早就知道命中注定唐三代以后有武氏乱国,但一直未敢详告李世民。当李靖来到九嵕山南麓时,顿时惊呆了,但见九嵝山三峰相连,中峰突兀,其余两峰低矮不平,恰似唐高祖、太宗以及后代国势。李靖知道这是《推背图》中的预言在现实的再现。但李靖也知道,李世民是知道汉武帝的传说的。为了把选址的理由说清楚,他想了几天几夜,终于想出了一条妙策。回到长安后,李靖对太宗说:"陛下,你所要的陵址选好了",李世民问:"在哪儿?""在九嵕山"!李世民大吃一惊:"难道李爱卿不知汉武之事吗?"李靖上前说:"臣早有所闻,但汉武不可与陛下相论,陛下功高汉武,再说,汉武选址是在山下选,而陛下今选址应在山上,一则因山而建气势雄伟,另外,风水之地,不美者可以用补的办法来改善。汉武时选址没讲求穴址重要性,但依臣看来,陵址实质就是棺址,也就是穴址,穴也是风水要素之一。九嵕山是风水宝地,不足就是与周围山势有隔断,但比周围山势高出不少,可以一览众山小。九嵕山帝气内聚,周围山不沾王气,再说陛下陵在中峰,既可俯视周围众山,还可远眺长安,天下都在陛下荫护之中。"于是太宗把陵址定在了九嵕山上。在定陵名时,李靖又奏道:"君为天下,为阳,为日,陛下选址九嵕山目的是荫护天下,使天下民众感受到陛下恩惠,就定名为昭陵吧。"其实,李靖有自己的考虑, "昭"字拆开为"召"与"日","召"有召集、收集、聚集意思,日为太阳,为阳,代表帝王将相之气。"昭"涵义就是"收集帝王之气",目的是以九嵕山为中心,把周围龙脉,龙气收集起来,以弥补泾水割断龙脉之不足。当然,这是下策之中的上策了,是迫不得已的。

果然,太宗死后,髙宗李治软弱,天下为武则天控制。高宗死后不久,武则天登基,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女皇帝, 这大概应了九嵕山与周围山脉被泾水割断而伤龙脉之故。而昭陵之"昭"字又使李氏龙脉得以延续,因此,武则天之后,唐玄宗李隆基又创“开元盛世”延续盛唐的繁荣光耀,而李氏家族又统治了中国近二百年。

相关参考

慈禧墓 揭秘大清王朝慈禧太后下葬定东陵之谜

慈禧墓:慈禧,她是中国历史上自1861年至1908年间清朝的实际统治者,掌权时间在清朝仅次于康熙与乾隆,在中国史上排名第四。这样一位女人,她死后又是葬于何处呢?慈禧墓即定东陵,河北省遵化市清东陵裕妃园

宋太宗毁太原城之谜千古龙城的龙脉

翌年正月初,赵匡胤在陈桥驿(今河南封丘东南陈桥镇)发动兵变,黄袍加身。并率军入开封,胁迫周恭帝禅位,夺取了皇位。宋王朝的建立,结束了自唐末而形成的四分五裂的局面,使中国又归于统一并逐渐进入中国经济、文

只为保大清龙脉

谜团之一,罕王仓促迁都只为保江山龙脉?公元1621年,努尔哈赤率领八旗大军以锐不可挡之势挺进辽东,并将都城从赫图阿拉迁至辽东重镇辽阳,大兴土木,修筑宫室。然而,出人意料的是,1625年三月初三早朝时,

大清格格怎么成了汉奸? 揭秘川岛芳子的生死之谜

生也是谜死也是谜的川岛芳子2008年6月28日,溥仪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正在天津举行,关于川岛芳子生死之谜的考证成为会上的一个话题。坐在吉林省社科院研究员王庆祥右边的人是努尔哈赤第十一世孙,名字叫爱新觉罗·德崇。...

满清的龙脉,到底在哪里

对于中国人来说,龙脉一词并不陌生。堪虞界内公认,昆仑山是“万山之祖、龙脉之源”,是龙中的祖龙(根龙)。每个王朝几乎都和龙脉传说有关。中国历史上出现了至少24个王朝,如果按照每一个王朝就有一条龙脉来计算

秦始皇斩断龙脉,结果王朝定都在此个个短命

城市改名,屡见不鲜的现象,现今如此,古代亦如此。如果要把古代改过名字城市做个排名,南京毫无疑问拔得头筹。看看南京城历史上的名字吧,冶城、越州、石头城、白下、江宁、丹阳、金陵、秣陵、建业、扬州、建邺、秦

揭秘大清帝国能够镇压四方的武力支柱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继蒙元之后又一个由少数民族―满族建立的统一中央王朝,但它在中国的统治时间,要比蒙古族建立的元朝长得多,持续了将近300年之久,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上,这是独一无二的。清军入关时兵数仅20万

揭秘:大清名将章佳・阿桂一生戎马的传奇人生

清高宗乾隆,原名爱新觉罗・弘历,生于1711年,卒于1799年,是清王朝的第六位皇帝。乾隆是他的年号,意思是“天道昌隆”。乾隆是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皇帝。在位期间政绩非常显赫,社会稳定,创下了历史上著名

跟清朝龙脉有关 清太祖为何要把都城迁到沈阳

沈阳,辽宁省省会,别称盛京,奉天,沈阳位于中国东北地区南部。沈阳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2300年建城史,素有“一朝发祥地,两代帝王都”之称。沈阳是满清入关前的盘踞之地,传说为爱新觉罗氏的龙兴之地。1625年,清...

跟清朝龙脉有关 清太祖为何要把都城迁到沈阳

沈阳,辽宁省省会,别称盛京,奉天,沈阳位于中国东北地区南部。沈阳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2300年建城史,素有“一朝发祥地,两代帝王都”之称。沈阳是满清入关前的盘踞之地,传说为爱新觉罗氏的龙兴之地。1625年,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