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六千“雇佣军”淮军力克12万太平军

Posted 太平军

篇首语:星星使天空绚烂夺目,知识人们增长才干。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李鸿章六千“雇佣军”淮军力克12万太平军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李鸿章六千“雇佣军”淮军力克12万太平军

2、李鸿章带领的淮军初到上海时,曾被嘲笑成“叫花子”

李鸿章六千“雇佣军”淮军力克12万太平军

淮军是中国近代史上继湘军之后又一支著名的地方武装。淮军(1862―1900)自成立到消亡的近40年间,正值中华民族内忧外患频发的苦难岁月,从淮军演绎到后来的淮系集团,涵盖并极大地影响了晚清的政治、军事、经济、外交、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有专家称,淮军史几乎就是一部晚清史,一部完整的晚清军事史。

公元1862年 4月8日清晨,上海十六铺码头。

晚清最繁华的航运枢纽。

上海政界要员、商界巨贾战战兢兢伫立岸边,翘首盼望着一支身负特殊使命的武装船队到港。

江对岸,就是太平军的营寨。

一个月前,太平军主帅――忠王李秀成亲自都统12万精兵,将清军层层围住,上海已成一座孤岛。

这只船队从上游安庆曾国藩湘军大营开来,将运来数千名强悍善战的雇佣军,为了迎接他们的到来,上海官绅们付出了巨大代价,仅是雇船运兵就花费18万两银子,这几乎是上海每月税收的三分之一。

这几千援军,是上海官绅们最后的希望。

然而,当这些兵将登岸列队时,人们却大失所望。原来这支武装就是李鸿章刚刚组建的淮军。他们土里土气、穿着不一,武器也是七长八短,他们满嘴脏话,由于在船舱底下闷了几天几夜,身上散发出难闻的气味。

这支军队,看上去就像一群沿街乞讨的叫花子。

有人议论,这些兵并不是出名凶悍的湘军,而是两淮一带乡下人组建的新军,名叫淮军。

那个高个子的主帅,官职也不高,只是个任职不久的道员,也就是地县一级官员,名叫李鸿章。

人们不禁狐疑忐忑:保卫大清的财赋命脉,保全官绅们的身家性命,难道就是要倚仗这名不见经传的淮军么?

谁也没有料到,上海居然能够在太平军凌厉的攻势下坚守如此之久。

自从一年前太平天国失去了长江上游重镇安庆,南京门户洞开,战局陡然逆转。

江浙、苏杭成为太平天国唯一可以倚仗的财税来源和后勤基地,于是开始了声势浩大的东征。

当时曾国藩湘军的主力还在安徽,而太平军动用总兵力超过50万,在长江下游没有强劲对手。一年间横扫江浙重镇,上海,也志在必得。

攻破宁波、杭州,太平军忠王李秀成对战争前景乐观起来,仅有3、4万守军的上海绝无招架之力,于是他分出不到四分之一兵力约12万人,委任副手统领,围攻上海……

1862年的年初,上海遭遇一场50年以来最大的暴风雪。飞雪持续了整整三天三夜,黄浦江居然结冰封冻,可以行车走马。

上海官绅惊恐万状,太平军极有可能越过冰面,攻入市区,甚至租界。

所幸太平军装备对严寒天气准备不足,衣服单薄,新配备的后膛枪机油也被冻住,拉不开枪栓,这场不期而至的暴风雪延缓了太平军的攻势。官绅们意识到,这或许是老天爷给上海的最后机会。

上海之战,关系到太平天国东山再起的全盘战略是成是败。又事关江、浙财阀士绅们的身家性命。而租界里的英国人、法国人和美国人为了自身贸易利益,也扬言要参战。当时,上海的道台吴煦、苏松粮道杨坊,这些人利用上海租界的特殊情况,组织了一些外国在租界的雇佣军,史料上称之为“华尔洋枪队”。

这些西方雇佣军人数仅有一两千,加上驻防的清军也不过三四万人。与太平军12万大军相比,这点兵力实在是杯水车薪。

突如其来的暴风雪延缓了太平军的攻势,使得上海的清军和西方人获得了宝贵的喘息之机。

就在李秀成错失战机之时,来自安庆的 “乞丐”一般的中国雇佣军也悄悄地开进了上海。

谁能想到,正是这支军队扭转了1862年苏南的战局?成了“挽救”上海的大赢家?

李鸿章带领的淮军初到上海时,曾被嘲笑成“叫花子”

李鸿章初到上海,就像一条出水蛟龙,一时间弄得风生水起,在上海滩这块风水宝地写下了国人最早的创业神话。

当然,不论何种创业,都充满艰辛与坎坷,不屈与苦痛,李鸿章也不例外。

六千五百名淮军,雇佣当时世界上最为先进的水上交通工具——七艘洋轮,兵分三次从安庆而下,以近乎大摇大摆的姿态,不费一枪一弹、一兵一卒,竟然神不知、鬼不觉地穿越太平天国铁桶般严密的防区天京及苏皖一带,顺利抵达上海。朝野上下,对初出茅庐的李鸿章不禁刮目相看。对这一近乎冒险的行动,李鸿章在一封致友人信中写道:此行险阻艰危,当备尝之,成败利钝所弗计也。

上海各界盼援兵如久旱之盼云霓,而淮军杂乱的着装与简陋的装备令他们多少感到失望。特别是洋人,更是公开嘲笑不已,说李鸿章的淮军是叫花子兵。憋了九年闷气的李鸿章正想着如何扬眉吐气呢,不料以破釜沉舟的气概刚刚踏入上海,迎来的却是一股更加让人压抑的郁闷。他被逼到了墙角,除了拼命与成功,已是别无选择。

李鸿章在上海站稳脚跟,使得中外人士对他刮目相看的首战之功,便是虹桥大捷。

1862年 6月 17日,李秀成率太平军五六万人逼近上海,猛攻虹桥淮军兵营。到上海两个月了,淮军还没像模像样地打过一仗,不唯李鸿章,全军上下,都憋着一股气,攒着一股劲,总想寻个机会好好地打它一个漂亮仗。九年幕僚生涯,李鸿章经历的战阵可谓多矣,足以称得上一位沙场老将,积累了丰富的战斗经验。针对太平军远来奔袭、劳军疲乏的弱点,他决定抓住时机,趁其扎营未定之际主动迎敌。于是,李鸿章亲率各营淮军分成六队,在排炮的掩护下迅速出击。两军相接,很快便处于相互抗衡的胶着状态。太平军毕竟人多,超过淮军近十倍,时间一长,淮军力渐难支。而有过两次交锋失利,已对太平军怀有恐惧的数千洋兵,竟在洋泾浜作壁上观,迟迟不肯加入战阵。李鸿章见状,急得快要吐血了。成败胜负,在此一搏,只见他跃马冲出战阵,不作生还之想地向前冲去。淮军官兵见主帅如此不顾死活地拼命杀敌,全都以一当十,奋勇向前。两军相逢勇者胜,太平军遗下三千多具尸首,被迫后退,逃回泗泾。

此仗打出了威风,也打开了局面,李鸿章深感痛快,不由得大肆渲染道:鸿章以五千人击十万贼于虹桥,幸获大胜,松沪肃清。回首战事,自然也免不了几分后怕:幸而我军战胜,洋人悦服,若我军战败,无处立足矣!

强敌当前,尽管打了一场胜仗,李鸿章并未头脑发热虚骄狂躁。经过一番观察了解,觉得洋人当初的嘲笑并非没有道理。在上海这一中国开放最早,也是最为成功的对外通商口岸,李鸿章算是真正见识了洋人的能耐。高楼、电话、电报、报纸、自鸣钟、手表、西医等等诸多新鲜玩意、新生事物自不待言,以他尤为关注的军事来说,洋兵、洋枪、洋炮,的确令人敬畏不已。在致曾国藩的一封函札中,李鸿章写道:洋兵数千,枪炮并发,所当辄靡。其落地开花炸弹,真神技也。

认识到己方不足,李鸿章的态度,不像清廷妄自尊大的满族遗老遗少、士大夫中的顽固守旧派那样,妖魔化地予以拒斥,而是放下架子虚心求教、尽力改进。在与洋人的交往中,李鸿章逐渐形成了一套具有个人风格的行动准则:委曲周旋,但求外敦和好,内要自强。他在淮军中首先更新武器装备,将在安庆建军时的小枪队、抬枪队、刀矛队完全革掉,换成欧洲洋枪。仅此一项,就使得淮军的战斗力迅速上升,超过以前两倍以上。然后,他又在亲兵营中增设两百名炮兵,组建了中国近代第一支炮兵部队,至苏常战事结束之时,淮军炮队已有六个营之多。

李鸿章此后大兴洋务实则从军务开始,先是从洋人手中批量购买枪炮,然后自己建厂生产所需弹药,制造各式武器。由军事而工商,由制器而萌生对西方其他事物的兴趣,然后全面学习借鉴,用以自强。如果说曾国藩是洋务运动筚路蓝缕的最早开创者,那么李鸿章则是其坚定不移的贯彻者、继承者与集大成者。

虹桥之战关系上海安危,首战获胜,李鸿章信心倍增,乘机扩大战果,大举西进。在一年多的时间里,连克青浦、嘉定、常熟、太仓、昆山、江阴等城。

淮军兵锋所指,似乎无往而不胜。在一系列攻城略地的凯歌声中,李鸿章那与生俱来的痞子性格——无信无赖、痞劲痞味、痞腔痞调不禁暴露无遗,太仓城破,他下令围杀太平军一万多人 ;攻克昆山,擒杀淹死太平军约三万人,李鸿章竟将如此惨劫视为快事;特别是苏州杀降,更是将他推到了人性的审判台上。

太平军驻守苏州的纳王郜永宽主动请降,并在城北洋澄湖的一只船上议订降约。淮军将领程学启立誓,常胜军首领戈登担保,郜永宽等人承诺杀死慕王谭绍光后率众来降,若用后世的观点来看,也算得上是起义投诚了。有过如此一番仪式,双方自然要遵守契约。商场如战场,战场也如商场,尽管明争暗斗,但可资依循的总的规则还是有的,比如双方订约,就得恪尽信守之责,否则后患无穷。当郜永宽等人如期献上谭绍光首级开城投降后,李鸿章却以降众太多,如果不杀掉首脑,任其上下联络,必将防不胜防为由,将受降的太平军郜永宽等八王全部杀掉。在人权、公法大行其道的西方社会,人们往往将荣誉与信义看得比生命还要重要,当作证担保的戈登听说杀降消息后,第一个反应就是深感耻辱和极度伤心;接着是大为愤怒,情不能持 ;然后是发誓要为冤死者报仇,杀掉背信弃义的李鸿章、程学启,以及实际上他怀疑参与将诸王斩首和苏州屠杀的任何中国官员。戈登想用两艘轮船捕捉李鸿章没有成功,便写了一封西人所谓的哀的美敦书,也就是最后通牒,要求李鸿章辞职,交由清廷审判,否则,他将兴兵强制清廷将攻克之地归还太平天国。据传,戈登曾携一杆短铳,四处寻觅李鸿章,要与他来一场私人对决,就像西人解决争端的古老方式那样。鸿章避之,不敢归营。数日后,怒渐解,乃止。

曾国藩对李鸿章的人格缺陷早就洞若观火,时常或旁敲侧击,或直言指责 ;李鸿章也知己之短,总想改正,可就是改不了,稍不留神就露出狐狸尾巴,真可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也。

曾国藩长期教导李鸿章为人做事要讲诚信,李鸿章表面唯诺,可内心深处对这一被理学家视为精神动力的道德规范不以为然。做幕僚时想多睡一会儿懒觉,竟谎称头疼。刚到上海,曾国藩就写信要他恪守孔子的忠、信、笃、敬四字,笃者,厚也。敬者,慎也。信,只不说假话耳,然却极难,吾辈当从此一字下手。后李鸿章接替曾国藩出任直隶总督、北洋大臣了结天津教案,曾国藩问他:你与洋人交涉,打配何主意呢?李鸿章道:门生也没什么主意,我想与洋人交涉,不管什么,我只同他打痞子腔。曾国藩捋着胡须沉思良久道:呵,痞子腔,痞子腔!我不懂如何打法,你试打与我听听。李鸿章见势不妙,赶紧改口,称他是信口胡说,还望老师多多赐教。曾国藩送给他的法宝还是一个诚字:诚能动物,我想洋人亦同此人情……老老实实,推诚相见,与他平情说理,虽不能占到便宜,也不至过于吃亏。

李鸿章自称继承了老师衣钵,可实际上未能真正理解、吸取、传承曾国藩作为一位真正理学家的精髓,缺少一种内在的精神贯注与严格要求,无论对己对人,都显得相当实际而实惠。他好以利禄驱众,重用人才着重谋略干练,将文章道德放在其次 ;也曾露骨坦陈:天下熙熙攘攘,皆为利耳,我无利于人,谁肯助我;还对部下以实利相诱,只要事情办成,论功行赏,封官加爵,决不含糊。他紧紧抓住军权不放,以强大的军事实力作后盾。他对手下公然宣称:一切小错都不用过问,一切大错都由我李鸿章承担!此言一出,人人愿为他效命,但也因此而鱼目混珠、泥沙俱下,时间一长,势必影响士气,败坏风气,造成一代不如一代的混乱局面。这也是由他以降,袁世凯及其他北洋军阀不顾国家利益、人民死活,相互抢占地盘、争权夺利、你打我杀的内在根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相关参考

李鸿章的十万湘军在镇压太平天国之后,去哪了

在镇压太平天国行动中,三支由官员自己组织的军队一直是军队的主力,他们就是曾国藩的湘军、左宗棠的楚军和李鸿章的淮军。但是在镇压了太平天国之后,李鸿章的淮军和左宗棠的楚军都还存在了一段时间。后来在部分淮军

李鸿章带领的淮军初到上海时,曾被嘲笑成“叫花子”

李鸿章初到上海,就像一条出水蛟龙,一时间弄得风生水起,在上海滩这块风水宝地写下了国人最早的创业神话。当然,不论何种创业,都充满艰辛与坎坷,不屈与苦痛,李鸿章也不例外。六千五百名淮军,雇佣当时世界上最为

为何太平天国运动时期全国死亡高达5000万,看看湘军淮军屠城

目前流行的说法:太平天国运动造成了5000万死亡,实际是包含了南方太平天国运动,北部捻军以及同治回乱的总人口损失在湘军屠城中三次大规模的有:九江屠城咸丰八年四月,湘军李续宾部攻破九江,将城中近二万军民

威海战役为什么丁汝昌不迎战?与李鸿章有关吗

丁汝昌,是清朝海军著名将领,为李鸿章创办中国水军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幼年生活贫困,少年的时候跟随潮流加入了太平军中。后来安庆大营被湘军围困,丁汝昌与其首领带领三百多人投降清军,调转矛头攻击太平军。在攻...

威海战役为什么丁汝昌不迎战?与李鸿章有关吗

丁汝昌,是清朝海军著名将领,为李鸿章创办中国水军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幼年生活贫困,少年的时候跟随潮流加入了太平军中。后来安庆大营被湘军围困,丁汝昌与其首领带领三百多人投降清军,调转矛头攻击太平军。在攻...

缘何从此掌控淮军第一王牌军? 刘铭传杀人事件

...成为安徽境内知名的劲旅。后来,铭传带着这支队伍投奔李鸿章,更成为淮军中的第一王牌军。在以美国内战为背景的电影《冷山》中,与英雄(裘德·洛)美人(妮科·基曼)为敌的一伙人,叫做民兵(HomeGuard)。美国南方“叛军”于...

清朝号称无敌神军的十万大军 却一夜之间消失

清朝在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的时候,拥有三支非常强悍的军队,他们来自于三位高官的麾下,分别是隶属于曾国藩的湘军、左宗棠的楚军以及李鸿章的淮军。在将这场起义运动镇压之后,除了湘军之外的其余两军队都存在了一段时

吕贤基是文臣带李鸿章打仗死在太平军之手

或许很多人都知道李鸿章追随曾国藩,在湘军中历练,而后另立门户,成立淮军的事儿。但是,或许很少有人知道李鸿章军事生涯的起点在哪里?事情自然还是要从太平天国洪杨之乱说起,1853年2月,已经拿下武昌的太平

湘军统帅曾国藩和淮军统帅李鸿章的师徒之路 献给教师节

曾国藩和李鸿章都属于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两个人都是以平定内乱的军功起家,一个创立了湘军,一个创立了淮军,都是汉族官僚在清朝的代表,在政治格局上都主张开眼看世界,两个人达到了在异族统治下汉族官僚所能达

甲午战争李鸿章尽力了吗 平壤之战淮军精锐尽亡

1894年7月,日本联合舰队在丰岛突然袭击北洋水师,炮轰济远舰,重创广乙舰,击沉清政府租借的运兵船――英国商船高升号,打响了甲午中日战争的第一枪。日本如此猖狂地重创清军之后,清政府和李鸿章居然作出了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