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乾隆帝禁书修书的内幕与功过

Posted 图书

篇首语:勤奋的人是时间的主人,懒惰的人是时间的奴隶。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关于乾隆帝禁书修书的内幕与功过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关于乾隆帝禁书修书的内幕与功过

2、历史秘闻 259 乾隆帝禁书修书

关于乾隆帝禁书修书的内幕与功过

清王朝统一中国后,经过康熙、雍正两朝的经营,经济有了很大发展。到雍正帝儿子清高宗弘历(也叫乾隆帝)在位的时候,国力强盛,财政富裕。清朝初期的文治武功(也就是文化和武力的统治),在这个时期都达到鼎盛的程度。公元1757年,原来已归服清朝廷的准噶尔贵族阿睦尔撒纳发动叛乱。乾隆帝派兵两路,进攻伊犁,平定了叛乱。准噶尔平定以后,原来被准噶尔俘虏的维吾尔族首领大和卓木(又名布那敦)、小和卓木(又名霍集占)兄弟逃回新疆天山南路,起兵反清。乾隆帝又派兵征讨。大小和卓木在当地残酷压迫人民,遭到维吾尔族人民的痛恨,纷纷起来支持清军。清军顺利地平定了大小和卓木的叛乱。公元1762年清朝在新疆设置伊犁将军,加强对天山南北的管理。

乾隆帝跟他祖父、父亲一样,除了武功之外,还十分重视文治。他一面继续开博学鸿词科,招收文人学者,编写各种书籍;一面又大兴文字狱,镇压有反清嫌疑的文人,乾隆时期文字狱之多,大大超过了康熙、雍正两朝。

但是,乾隆帝懂得,光靠文字狱来实行文化统治是不彻底的。还有成千上万的书籍,贮藏在民间。如果里面有不利他们统治的内容,该用什么办法来解决呢。

他终于想出一个办法,就是集中全国的藏书,来编辑一部规模空前巨大的丛书。这样做一来可以进一步笼络大批知识分子,显示皇帝重视文化;二来借这个机会把民间藏书统统审查一下。可说是一举两得。

公元1773年,乾隆帝正式下令开设四库全书馆。派了一些皇室亲王和大学士担任总裁,那些皇亲国戚大多是挂个名、起监督作用的。真正担任编纂官的都是当时一些有名的学者,像戴震、姚鼐、纪昀(音yún)等人。那套丛书名称就叫做《四库全书》。

和|(左)乾隆(中)纪晓岚(右)

我国古代常把图书分成经、史、子、集四个大类:经部,包括历来儒家的经典著作(像《诗经》、《论语》、《孟子》等)和研究文字音韵的书;史部,包括各种历史、地理、传记等书;子部,包括古代诸子百家学说和科技著作,像农学、医学、天文、历法、算法、艺术等;集部,包括文学的总集和专集等。

按照四大类集中贮藏起来就叫做“四库”。

要编一套规模巨大的丛书,先得把书籍收集起来。乾隆帝下了命令,叫各省官员搜集、收购各种图书上缴,并且定出了奖励办法,要私人进献图书,进献越多,奖励越大。这道命令一下,各地图书果然源源不绝送到北京,只隔二年,就有二万多种,再加上宫廷内部原来的大量图书,数量就很可观了。

书收集起来了。乾隆帝就下令四库全书馆的编纂官员对图书认真检查。凡是有“违碍”(对清统治者不利)字句的,一概销毁。一查下来,发现在明朝后期的大臣奏章里,提到清皇族的上代,不那么尊重,譬如他们的上代就接受过明朝的官职和封号,这在乾隆帝看来是很不体面的;于是就下令把这类图书一概烧毁。至于像吕留良、黄道周等抗清文人的著作,那就更不用说了。后来再一查,在宋朝人的著作中,也有许多反对辽、金、元朝的内容,这种内容很容易使人联想到反对清王朝,也该销毁,或者销毁一部分。还有一个办法,就是发现这类字句,就随时删改涂抹,这样,书虽然被保存下来,但是已经弄得面目全非。为了这件事,乾隆帝可说是绞尽脑汁。据不完全统计,在编《四库全书》的同时,被查禁烧毁的图书也有三千种之多。

但是不管乾隆帝的动机怎样,这部规模巨大的《四库全书》到底编出来了,而且保存下来了。编纂《四库全书》的学者们对大批图书进行编辑、校勘、抄写,足足花了十年工夫,到公元1782年正式完成,共收图书三千五百零三种,七万九千三百三十七卷。当时把全书抄了七部,分别贮藏在皇宫、圆明园、热河行宫(今河北承德)、奉天、(今沈阳)杭州、镇江、扬州(其中三部后来在战争中被烧毁了)。这对后代人研究我国古代的丰富的文化遗产,毕竟是一项重大的珍贵的贡献。至于查禁销毁一批书,当然对我国文化造成了损失,但是这种有禁也不可能彻底。当时就有不少爱护文物的人,冒着坐牢杀头的危险,把许多有价值的书藏了起来。到了清朝末年,就有不少被禁的书陆续出现了。

历史秘闻 259 乾隆帝禁书修书

清王朝统一中国后,经过康熙、雍正两朝的经营,经济有了很大发展。到雍正帝儿子清高宗弘历(也叫乾隆帝)在位的时候,国力强盛,财政富裕。清朝初期的文治武功(也就是文化和武力的统治),在这个时期都达到鼎盛的程度。公元1757年,原来已归服清朝廷的准噶尔贵族阿睦尔撒纳发动叛乱。乾隆帝派兵两路,进攻伊犁,平定了叛乱。准噶尔平定以后,原来被准噶尔俘虏的维吾尔族首领大和卓木(又名布那敦)、小和卓木(又名霍集占)兄弟逃回新疆天山南路,起兵反清。乾隆帝又派兵征讨。大小和卓木在当地残酷压迫人民,遭到维吾尔族人民的痛恨,纷纷起来支持清军。清军顺利地平定了大小和卓木的叛乱。公元1762年清朝在新疆设置伊犁将军,加强对天山南北的管理。
乾隆帝跟他祖父、父亲一样,除了武功之外,还十分重视文治。他一面继续开博学鸿词科,招收文人学者,编写各种书籍;一面又大兴文字狱,镇压有反清嫌疑的文人,乾隆时期文字狱之多,大大超过了康熙、雍正两朝。
但是,乾隆帝懂得,光靠文字狱来实行文化统治是不彻底的。还有成千上万的书籍,贮藏在民间。如果里面有不利他们统治的内容,该用什么办法来解决呢。
他终于想出一个办法,就是集中全国的藏书,来编辑一部规模空前巨大的丛书。这样做一来可以进一步笼络大批知识分子,显示皇帝重视文化;二来借这个机会把民间藏书统统审查一下。可说是一举两得。
公元1773年,乾隆帝正式下令开设四库全书馆。派了一些皇室亲王和大学士担任总裁,那些皇亲国戚大多是挂个名、起监督作用的。真正担任编纂官的都是当时一些有名的学者,像戴震、姚鼐、纪昀(音yún)等人。那套丛书名称就叫做《四库全书》。
我国古代常把图书分成经、史、子、集四个大类:经部,包括历来儒家的经典著作(像《诗经》、《论语》、《孟子》等)和研究文字音韵的书;史部,包括各种历史、地理、传记等书;子部,包括古代诸子百家学说和科技著作,像农学、医学、天文、历法、算法、艺术等;集部,包括文学的总集和专集等。
按照四大类集中贮藏起来就叫做“四库”。
要编一套规模巨大的丛书,先得把书籍收集起来。乾隆帝下了命令,叫各省官员搜集、收购各种图书上缴,并且定出了奖励办法,要私人进献图书,进献越多,奖励越大。这道命令一下,各地图书果然源源不绝送到北京,只隔二年,就有二万多种,再加上宫廷内部原来的大量图书,数量就很可观了。
书收集起来了。乾隆帝就下令四库全书馆的编纂官员对图书认真检查。凡是有“违碍”(对清统治者不利)字句的,一概销毁。一查下来,发现在明朝后期的大臣奏章里,提到清皇族的上代,不那么尊重,譬如他们的上代就接受过明朝的官职和封号,这在乾隆帝看来是很不体面的;于是就下令把这类图书一概烧毁。至于像吕留良、黄道周等抗清文人的著作,那就更不用说了。后来再一查,在宋朝人的著作中,也有许多反对辽、金、元朝的内容,这种内容很容易使人联想到反对清王朝,也该销毁,或者销毁一部分。还有一个办法,就是发现这类字句,就随时删改涂抹,这样,书虽然被保存下来,但是已经弄得面目全非。为了这件事,乾隆帝可说是绞尽脑汁。据不完全统计,在编《四库全书》的同时,被查禁烧毁的图书也有三千种之多。
但是不管乾隆帝的动机怎样,这部规模巨大的《四库全书》到底编出来了,而且保存下来了。编纂《四库全书》的学者们对大批图书进行编辑、校勘、抄写,足足花了十年工夫,到公元1782年正式完成,共收图书三千五百零三种,七万九千三百三十七卷。当时把全书抄了七部,分别贮藏在皇宫、圆明园、热河行宫(今河北承德)、奉天、(今沈阳)杭州、镇江、扬州(其中三部后来在战争中被烧毁了)。这对后代人研究我国古代的丰富的文化遗产,毕竟是一项重大的珍贵的贡献。至于查禁销毁一批书,当然对我国文化造成了损失,但是这种有禁也不可能彻底。当时就有不少爱护文物的人,冒着坐牢杀头的危险,把许多有价值的书藏了起来。到了清朝末年,就有不少被禁的书陆续出现了。
禁书乾隆帝

相关参考

揭秘嘉庆帝半月内铲除宠臣和内幕

嘉庆元年(1796),乾隆皇帝举行禅位大典,把皇位传给皇十五子嘉亲王J琰,自己则当上了太上皇。但是,乾隆并没有放弃权力,规定凡遇军国大事、用人行政之大端都要亲自过问,和|也就仍然得以专权。但形势毕竟有

揭秘嘉庆帝半月内铲除宠臣和内幕

嘉庆元年(1796),乾隆皇帝举行禅位大典,把皇位传给皇十五子嘉亲王琰,自己则当上了太上皇。但是,乾隆并没有放弃权力,规定凡遇军国大事、用人行政之大端都要亲自过问,和也就仍然得以专权。但形势毕竟有了变

乾隆帝得怪病后与皇后同住,结果怎么样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乾隆的文章,欢迎阅读哦~乾隆皇帝是中国历史上非常有名的皇帝,他在位的时候,清朝达到了康乾盛世的顶峰,他的励精图治,让当时的清朝在原有的体制框架下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稳定繁荣达

乾隆皇帝的生平,他在朝堂功过如何

乾隆皇帝的生平,他在朝堂功过如何?  最近一部延禧攻略让众人看得也是大呼过瘾,我相信剧中毒舌又傲娇的皇帝也吸了不少粉吧?但作为一位皇帝,相比后宫,朝堂才是更为重要的施展拳脚之地,那么,历史上乾隆皇帝在

乾隆帝并非皇家正统,而是浙江海宁陈阁老的儿子

对于寻常百姓来说,究竟出生在什么地方也许并不是十分重要,然而对于乾隆皇帝来说,这却非同寻常,因为他的出生地直接关系到他的生母是谁,而这又与乾隆帝的身世密切关联。关于乾隆帝身世的问题还有一个让人震惊的传

评价千古一帝秦始皇功过六四开

  一统天下的秦始皇,下令大臣们议称号。众臣认为,秦王政“兴义兵,诛贱贼,平定天下”,功绩“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他们援引传统的尊称,说“古有天皇,有地皇,泰皇最贵”,建议秦王政采用“泰皇”

咸丰帝选秀女遭抗拒内幕

导读:清朝皇帝嫔御的主要来源,是选秀女。选秀女每3年举行一次。清制,所有年纪在13至17岁间的八旗满洲女子,都要按年度向户部呈报备案。过了17岁,就算逾岁了,可是,如果女子过了20岁,还未经验看,也不

康熙帝八次拒受尊号内幕

康熙为何八次拒绝群臣给他上尊号?在封建时代,给皇帝上尊号是一种“大典”,所谓“加上尊号,典礼甚大”。因为对于一个乾纲独断、至尊无上的封建君主来说,权力和地位都已经臻于巅峰,无可再增,所以“上尊号”便是

乾隆为何会佩服宋仁宗

  自称十全老人的清乾隆皇帝弘历,自视甚高,很少有人能入其法眼。但他承认,有三个帝王,却为他所佩服,一是他的祖父康熙玄烨,二是唐太宗李世民,三是宋仁宗赵祯。  关于前二人的功过是非,论说可谓已汗牛充栋

历史的媚眼书的内容

一、关于“三寸金莲”历史的书籍与三寸金莲有关的最经典的史料文献应该是《采菲录》(六卷本,20年代出版),【采菲录】分为六册,它们分别是:【采菲录初编】、【采菲录续编】、【采菲录第三编】、【采菲录第四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