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官场上最叛逆的官员
Posted 叛逆
篇首语: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晚清官场上最叛逆的官员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晚清官场上最叛逆的官员
钟叔河先生整理编辑的《曾国藩往来家书全编》上中下三册,足有七八十万字。这套书我买了数年,当年也曾看过一次,开卷即抛。不是书的内容不好,我提不起兴趣,不然我何必破费去买?问题出在书籍的质量。
我买的书并非毛边,但这三卷书居然书页有无数处没有裁开。这个毛病,在我喜欢躺着阅读的人,真是要命。读上三两页,就不得不抬起身来,找可以裁页的尺子或刀子,而这些东西,床边照例不备,于是只能手撕,从上到下,往往撕得歪歪扭扭,大为丧气,不堪其扰,看不多久,就抛开了。
今夏重新拿出这三卷大书,决定从头到尾细看一番。看这书,大抵是学习曾国藩的齐家治国之道,看一个不世出的“古今完人”是如何自律律人,如何忠君爱国,如何忠孝两全,如何孝悌忠信,如何在身后建专祠,配享文庙吃冷猪肉。曾国藩这人,是坚定的孔孟信徒,儒家精神贯注其间,不但忠信孝悌,还不贪不淫,爱民如子,关心照顾族人,从品格上看,简直很少瑕疵,然而这种“完人”,生活中并不可爱,因为律己严,自然律人也比较严苛,左宗棠看不惯他,李鸿章与他也不能始终,大家最熟知的就是催李早起之事,他可知矣。咸丰同治间,曾国藩文治武功,声望高到极点,影响广被遐迩,为很多读书人效仿。其实,曾国藩是很难效仿的,即使是他的弟弟们,家书这么循循善诱,简直可说是絮絮叨叨,但听者不无邈邈也。试想,如何真的照他说的做,说一遍就可以了,何必反复三复直到无数遍呢?就拿澄弟(曾国璜)和沅弟(曾国荃)两人来说吧,这两位与曾国藩性情和兴趣一点都不相近,曾国藩叫他们请人种菜,澄弟就找理由推托,叫他们不要住在城里,澄弟一度跑得很勤,沅弟更是桀骜不驯,曾国藩做翰林时,曾一度叫曾国荃到京城读书,曾国荃受不了那种拘束,闹着要回家,使这位老兄大为不满和难堪,自己的言传身教竟然很难对乃弟施加明显的影响。
曾国藩认为照他这么做人,是人生正道,立德立功立言才能成功,其他都不行,其实,这是相当错误的,左宗棠何尝不成功,曾国荃何尝不成功?
九弟曾国荃不是读书科举的料,他后来也只是一个优贡,相当于举人,还不及举人过硬。但他善于打仗,特别是围点打援,攻坚克难,下安庆克金陵,曾国荃的是将才,这点曾国藩远远不及。当曾国荃还没有功成名就时,曾国藩长兄如父,又身居高位,对弟弟们要求这,要求那,兄弟们唯唯诺诺,不敢反驳,或偶有反对意见,也不敢多说,因此他们的回信并无精彩,后来,弟弟们年龄大了,曾国荃且也高官厚爵,还为曾国藩挡了无数流言暗箭,在乃兄心目中的地位自然今非昔比,慢慢高大起来,曾国荃的信也就真心情流溢,精彩起来了。
曾国荃虽然八股文、古文不怎么出色当行,但文学才能则不在乃兄之下,甚至有所超越。不妨看看曾国荃的这段谈懒的文字:
弟去年匆匆又懒一年,今且四十六岁矣。懒也懒不出一个明堂,做好汉也做不出一个明堂。未曾一日发愤,便要三月耳聋,五日背疼,七日心忡。惟全不问书和籍,也不理笔和墨,偏能一觉睡到大天光,一餐两个半碗饭,满行满走,快乐无忧。可见天生我,教我懒一世,且再懒四十六年,便是九十二岁,值得值得。懒得我此心活泼坡地,大儒气象或亦不是过也。程氏谓溺于汉学者为玩物丧志,弟初不知有汉,无论唐宋。凡属积字成句,积句成文之类,谓皆不可玩,玩则未有不丧志者也。兄闻此语,得毋笑其狂悖,而怜其终身昏盲不醒不睹乎?两儿蠢钝,过于乃翁。懒则无愧肖子,然则坟山房分之说,或亦有征欤?只得听其自然而已。把背问解,非吾性之所能任也,负之负之。(同治七年十二月廿一曾国荃致曾国藩)
这一段说得太畅快了,简直就是对曾国藩屡屡训诫的一个反抗:我和我儿子都是又懒又蠢,言下之意却是我不是同样享受了成功的快乐,而且还活得比您更自由自在。“和尚”也要伸伸脚了。这是作为弟弟的曾国荃的扬眉吐气之时,曾国藩也拿他毫无办法。
在同治十年三月二十日的信中,曾国荃针对曾国藩的理学语道学气,又用这样的话挡了回去:
此次又蒙以理学语相勖,弟又漫听而漫应之,其实弟践履专尚不理之理,不学之学,日日以闲耍快活为务,俟兄七十归田之日,始知此为真乐矣。
这样的信是曾国荃真情的偶一发抒,也是对曾国藩人生观的大不以为然。兄弟异途,是性情与兴趣的先天相斥,也是对乃兄过去的“压迫”的总反击。
我喜欢这样的曾国荃,这是理学的叛逆,也是晚清官场的叛逆,难怪他做官总做得那么不顺,备受各方的攻击,但,这是保持个人真性情必需的代价吧。
慈禧太后反腐
晚清的时候。整个官场腐败,清政府丧权辱国,而政府官员更是贪赃枉法、鱼肉人民,整个大清国已经是摇摇欲坠了。而就在这时,反映清政府官员贪赃枉法的一部官场小说则在下层百姓甚至一部分官员中广为流传,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这部小说就是晚清著名的《官场现形记》。
《官场现形记》写于20世纪初,作者李宝嘉在动笔写这部小说后,就开始在他自己创办的《世界繁华报》上连载。这部小说的连载很快引起了轰动,《官场现形记》由许多相对独立的官场故事连缀起来,涉及清政府中上自皇帝、太后、军机、中堂,下至衙役、狱头等一百多个大小官吏,李宝嘉将这些形形色色官僚们的各种恶行、丑态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为升官而逢迎钻营、蒙混倾轧,或侵吞公款,贪赃枉法;或卖官鬻爵,大发横财;或名“剿匪”,实害民;或冒名得官,寡廉鲜耻;或媚外惧洋,奴性十足。《官场现形记》犹如一幅封建社会末期官场的百丑图长卷。
在《世界繁华报》连载时,人们都在找小说里影射的是当朝的哪些官员。因为在《官场现形记》里,写的大多是清朝的真人真事,只是名字换了而已,而且涉及的好多情节都是清朝的秘密。《世界繁华报》的发行量很快由几千份上升到几万份,甚至出现了洛阳纸贵、供不应求、报贩加价出售的现象。
很快,《世界繁华报》传到了慈禧太后的手里,慈禧太后看过后很是生气。当时,清朝已经可以说是内忧外患,慈禧太后把清朝的衰落、受列强欺负的罪都算到了这些政府官员的头上,于是开始了一场大的“反腐败”行动,而这场“反腐败”行动的主要对象就是《官场现形记》中所影射的官员。
慈禧“反腐败”方法也很简单,就是按图索骥,照着《官场现形记》里影射的名单抓人,很快,就有一大批官员被抓起来,以谋反罪斩立决。
摄政王载沣下令通缉此小说的作者。并令两广总督端方派人刺杀这个胆大妄为、扰乱社会的李宝嘉,查封连载此作品的《世界繁华报》报社。
可是,李宝嘉却一点也不担心,他把《世界繁华报》化整为零,搬到了当时的英租界,继续连载《官场现形记》。很快《官场现形记》连载完了。但让慈禧太后没有想到的是,李宝嘉的《官场现形记》很快就在一些列强中间引起了很大的轰动,有的外国人甚至把这本书带到了国外。
而慈禧太后则让人把《官场现形记》中的一些行贿、受贿以及官员的腐败行为整理出来,下令全国官员凡有此行为者,皆为重罪。而当时《官场现形记》里所涉及的大部分官员都被慈禧太后以谋反罪处决了。
虽然这本书没有改变清朝的命运,可是当时的官员也因为《官场现形记》而收敛了很多。一本小说能够成为一个国家的“反腐指南”,这恐怕也算是世界独一无二的奇迹吧!
相关参考
“物必先腐,而虫入之。”“上行则下效”,这两句话正是对晚清官场一个真实的写照。晚清时,朝政混乱,官场腐败。无官不贪,无官不富。在帝国大厦的上层,官员们大捞特捞,而在帝国大厦的下层,正有一群蛀虫啃食
罗伯特・赫德赫德,一个西方人,竟能掌控晚清经济命脉近五十年。在派系林立、官场腐败的清政府中竟能脱生出中国历史上最高效廉洁的“衙门”。赫德传奇而成功的一生,即使在今天的中国,仍然颇有借鉴意义。1868年
晚清政坛官场黑暗之极,贪污腐败成为一种风尚。清政府不是没有想过肃贪惩腐,他们即使不希望官场能清明如水,也希望可以有人使吏治回光返照。但许多想要惩治腐败的官员最后都没有成功,以“官屠”著称的岑春煊就
前言 翻开一部历史,在气势恢宏的剧情背后,还隐藏着一些秘密的路径,如果仔细探究,每条路径的终极目标无不是指向官场。官场象征着权力,它像巨大的磁场,吸引了无数鲜活的生命在其中厮杀角
孙中山先生曾经说起清朝的选官体制:“在中国有四种进入官场和获得提升的途径:科场出身,兵弁出身,保荐贤才,捐班出身。”按说,清朝的入仕途径是有着严格限制的,但在实际施行中尤其在晚清时期,这四种求官途径经
左宗棠是清朝大臣,著名湘军将领,一生亲历了湘军平定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率军平定陕甘回变和收复新疆等重要中国历史事件。左宗棠少时屡试不第,功名止于举人,转而留意农事,遍读群书,钻研舆地、兵法。后竟因
有清一代,朝廷重要大臣过世,往往由礼部根据其生平功绩拟定谥号,报请皇帝核准颁布。作为科举出身的文官,如果能够在生前得到皇帝重用,政绩卓著,位极人臣,死后再得到评定等级较高的谥号,这就可谓是功德圆满了。
导读:晚清官场上就有不少官员对随从俯首帖耳的趣闻,甚至发生过随从控告官员主子的案子。不用说,这些奇闻中的官员都是傀儡,随从则是他们的“金主”。清朝中期以后,卖官鬻爵盛行,当官的人越来越多。僧多粥少,官
> 晚清官场的极端腐败,成为封建王朝处于崩溃前夜的一大征象。那时的官>> 场就如市场,如大贿赂场。晚期官场上,许多东西都可以买卖,许多事情都非贿赂不能办成。买卖和贿赂时,或公开交易,明码实价,露骨
1905-1908中国工人拖煤。.jpg1905年,中国某处的户外戏棚。.jpg1906中国贸易委员会官员合影。.jpg1909年9月13日,美国街道上的中国舞龙队伍。.jpg1921年5月,旅美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