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生闷气源自其母亲
Posted 家书
篇首语:只愿我永远在爱里,不断地学习,即使悲伤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爱生闷气源自其母亲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爱生闷气源自其母亲
曾国藩家书到底是写给谁看的?当然是写给家人看的。然而,在风云变幻的晚清时代,作为一代重臣的他,其身负的不只是一个家庭,还有一方军政局面,因此,对老曾家书的解读也会往上延伸,例如有观点认为他的家书是写给咸丰皇帝看的,以表明自己的姿态。
然而,笔者认为,老曾的家书是写给自己看的,是为缓解压力的,正如夜行人大喝一声,不是用来吓鬼的,而是用来给自己壮胆的。
都知道老曾的励志名言:打掉牙齿和血吞。受了挫折和委屈,忍一口气,以后争一口气。这是从正面解读,然而,凡事看两面,在忍气发奋的同时,却也是在积累情绪垃圾,埋头生闷气。隐忍而争气的人,往往是喜欢生闷气的人。
老曾的秉性,先从曾妈妈这一代人分析开来。老曾的母亲姓江,在娘家过得衣食无虞,嫁到曾家,在经济上却很不如意。这江太性格好强,因此喜欢自己给自己壮胆,好为自强之语。嘴硬的同时,生过不少闷气。
而曾爸爸是个性格懦弱的人,经常被曾爷爷训斥,估计也生了不少闷气。
曾爸爸和曾妈妈性格方面的一些负面因素,对曾大哥还是有消极影响的,曾国藩在1854年十一月二十七日的家书中也有交代:吾自服官及近年办理军务,中心常多郁屈不平之端,每效母亲大人指腹示儿女曰:‘此中蓄积多少闲气,无处发泄’。可见老曾受父母影响,是个爱生闷气的人。
老曾这人本性是争强好胜的,但他喜欢表现出温良恭俭让的姿态。大家都不傻,你喜欢装,总有人戳破你。例如咸丰四年,公元1854年,湘军攻克武汉,这是天大的喜事,老曾也掌握实权了,掌管湖北一方——署理湖北巡抚,有了一方的财权和人事权,手里还有兵,应该得瑟了吧?
然而,老曾想得挺远,一则觉得正在戴孝,二则觉得要显摆谦逊的美德,于是上书向朝廷辞官。本以为咸丰皇帝会表扬一番,没想到咸丰是个聪明人,一道谕旨戳破老曾的假谦虚:朕料汝必辞。你肚子那点小九九我知道,辞官是意料中的事。
好名之过尚小,违旨之罪甚大,着严行申饬,直接骂曾国藩好名,而且事情性质很严重——抗旨不遵。结果既要免官,同时还要严肃批评。这是咸丰给他的一棒,皇上的批评你还能回嘴吗?闷气是生定了。
曾国藩对自己平生受的闷气有一个总结,我们看日记:余庚戌辛亥间,为京师权贵所唾骂;癸丑甲寅,为长沙所唾骂;乙卯丙辰为江西所唾骂。遭遇的都是唾骂,在京城被权贵骂,不能还嘴;在长沙被绿营兵骂,还是不能还嘴,还嘴就必死无疑;在江西筹集粮草,像叫花子一样被人骂,又是不能还嘴。
老曾都忍了,祸是没惹了,但气却上来了,一层层堆积在心里,这不是揣度,而是有曾国藩自个的心声为证:怄气从不说出,一味忍耐。怄气了,不说,只管忍,这明摆是在生闷气,多压抑,多难受啊。爱生闷气的他,该怎么排遣?如何将其转化为正能量?
受了气,说不得,只能徐自图强,图强是长远的事,但眼前的情绪总得有个疏通的管道,老曾在这个时候就得依靠文字了。
例如在前文提到的曾国藩被咸丰痛斥好名,老曾的情绪就在当年九月写给四个弟弟的家书中宣泄了出来,他是这样写的:人之好名,谁不如我?大家都好名,谁都跟我一样,明明就是针对咸丰的批评而写的,倾诉心中委屈。但总不能在家书中抱怨万岁爷吧?
于是自我解释宽慰一番:我有美名,则人必有受不美之名与虽美而远不能及之名者,相形之际,盖难为情。
皇上骂老曾好名,老曾心里难堪,但从辩证的角度一想,老曾我有了美名,必定有人因此承受骂名,原因很简单,你的能耐显示了别人的无能,相比之下,人家比我老曾更难为情。老曾在家书里,这么一比较,心里也就释然了。接着,老曾上升到人格修养的程度:兄惟谨慎谦虚,时时省惕而已。
以后一定谨慎谦虚,把尾巴藏得更深。紧跟着又化为对以后工作的憧憬:能速将江面肃清,荡平此贼。能将长江水面的太平军肃清,平定这场兵乱。心中的不确定感消除了,也就是不怕了。
本来被皇上骂了一通,心里发虚,可这么一写,怨气散了,办法找到了,自己给自己壮胆,不怕了。可见老曾的家书功能很大,既能化解闷气,又能提升品质。
你烦恼什么,就写出来,把它文字化、物质化,置放在你的眼前,成为一个可以客观观察的对象,也就是说将主体客体化,从只在此山中到旁观者清,其实是一个不错的办法。
如果自说自话,可能起不到排遣的作用,但如果是面对自己的家人、晚辈,要摆出兄长和家长的架子来教育他们,那肯定要植入正能量,找到解决闷气的法子,于是不知不觉中升华了自己的牢骚,在变成家人的精神财富同时,也克服了自己的恐惧。
曾国藩在江西,饱受同僚欺凌,他带的兵也是受气包,咸丰四年十一月二十七日的家信中,老曾哀叹自己的团队每次上城,必遭毒骂痛打,但自己毕竟是大哥,在向弟弟们倾诉烦恼时,总得给弟弟们一个好榜样,于是清醒地指明自己应有的态度:惟忍辱包羞,屈心抑志,以求军事之万有一济。
对待侮辱,只有忍着不吱声,把业务干漂亮才是王道。
利用家书也可以帮自己传达愧疚和抑郁。老曾一生最不痛快的是在江西,咸丰七年(1857年)他给弟弟的信就提到:余在外数年,吃亏受气实亦不少,他无所惭,独惭对江西绅士。老曾在江西受困,正在煎熬关头,他老爸的死帮了他的忙,他借着奔丧守孝一溜烟走了。
好几年后,老曾这块心病难去,便借着向正在江西当官的弟弟写信,表明自己的内疚。得罪一个省的精英,心里肯定发虚,有这封家书传达,也算是给内疚的自己壮一下胆。
家书既给老曾自己壮胆,也给亲人壮胆。曾家兄弟自攻破南京,天下以为湘军横行无对手,还没缓过劲来,却又杀出一对头——捻军。
这支机智英勇的北方骑兵队伍打得曾氏兄弟摸不着北,连续丧师失地,朝廷对此甚是震怒,下旨痛骂老曾的弟弟曾国荃调度无方。
同治五年(1866年)十一月十八日的深夜,老曾写信给弟弟壮胆,提出他的处世名言:打掉牙齿和血吞。他认为弟弟被捻军大败,颇有打脱门牙之像,他建议弟弟惟有一字不说,咬定牙根,徐图自强而已。
同治六年,在表弟战死的情况下,又给弟弟写信,劝导他此次战败是天之磨练英雄,要咬牙励志。
这番话表面是给弟弟壮胆,其实也是给自己壮胆,弟弟打败仗受处分,他老曾能没事吗?当然,要给弟弟壮胆,自己得有料,他列举历次失败受辱的教训,然后跟弟弟说:没事,哥不也是这么走过来的吗?
曾国藩的家书,其实是将自己的恐惧、烦恼和压力文字化、物质化,在训导子弟的同时,也训导了自己。所以,曾国藩的家书,也是写给自己看的。
曾国藩总归是爱生闷气的人,虽然这种脾气造就他的隐忍和奋发,但也对他的身体造成杀伤,尤其是晚年处理天津教案,外惭清议,内疚神明,活活憋气病死。吞进去的气,很有可能一天变成身体上的东西。
韦团儿身为宫女却爱上皇子因爱生恨害死两位王妃
她是武则天身边的宫女,却爱上了一个不该爱的人——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的公子李旦。在求爱被拒后,她因爱生恨,迁怒于人,致使两位王妃人间蒸发、尸骨无存。她是谁,又存在着怎样的报复心理呢?
从今天开始小编将推出一个新的历史人物心理分析系列:“历史上的复仇故事与心理”,敬请各位朋友关注!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是一则因爱生恨的故事,故事情节并不复杂,但结果却非常离奇。
话说武则天身边这名宫女唤作韦团儿。团儿天生丽质,“眉梢眼角藏秀气,声音笑貌露温柔”,可谓是出落得如花似玉,倾国倾城。她虽然地位低下,但在爱情上心气高扬,一门心思想飞上枝头变凤凰。
就在她春心荡漾、异想天开的时候,一名男士引起了她的注意。这位男士不是别人,正是武则天的小儿子李旦。那时候李旦三十岁左右,母亲武则天已经改元登基,尊号大周则天大圣皇帝。谦和低调、温文尔雅又处在落难之中的李旦,不仅打动了她的芳心,还博得了她的同情。
团儿不是一朵羞答答、静悄悄的玫瑰,她大胆地向李旦表达了爱意,并以实际行动索爱求欢,但遭到了李旦的严词拒绝。对于一位富二代来说,三十岁左右正是寻欢作乐、享受荣华富贵的大好年华。对于李旦则不同,母亲武则天的皇位是从他手里夺去的,那些姓武的皇亲国戚时刻都在想置其于死地。
虽然都说虎毒不食子,可武则天不管那个,为了实现自己的权欲,人挡杀人,佛挡杀佛。她已经杀死了一个亲生女儿、两个亲生儿子,还有一个儿子李显流放在外地。死亡恐惧笼罩下的李旦哪还有闲心把妹、泡妞。
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来看,当人们要实现一个目标的动机非常强烈、又预期会取得满意结果的时候,理想的颠覆和因此产生的挫折感会让他们丧失理智、产生强烈的报复心理。团儿正是如此,她对李旦恼羞成怒,由爱生恨,嫌怨在心。
有一天无意中看到了李旦的正妻刘氏和王妃窦氏,她不由得妒火中烧,遂将压在心头的一股怨气转移到了二位情敌身上。团儿伺机在刘氏和窦妃的床底下分别放了一个写着武则天名字的巫毒娃娃,之后向武则天诬陷她们诅咒皇帝。武则天听到“揭发”后,脸上没有任何表情,继续忙着手里的事情。
没过几天,新年到来了。长寿二年(公元692年)正月初二,李旦的两位夫人刘氏和窦妃作为儿媳按例进宫给武则天拜年。蹊跷的事情发生了,很多人明明看着她们走进去,可再也没有看见她们走出来。李旦在母亲面前也绝口不提刘氏和窦氏,他表现得若无其事,像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过。
刘氏和窦妃像人间蒸发一样,活不见人,死不见尸。据后人猜测,她们很可能在入宫朝拜时被武则天派人当场格杀,就地埋葬于大殿之中。及到李旦再次当上皇帝之后,才通过“招魂”的方式将两位夫人安葬。窦妃就是唐玄宗李隆基的生母,她失踪的那一年,玄宗年仅8岁。
我们再回过头说说韦团儿的下场。后来有人向武则天说出事情的真相,韦团儿被处死。(原文来自心史映像的头条)
相关参考
她是武则天身边的宫女,却爱上了一个不该爱的人——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的公子李旦。在求爱被拒后,她因爱生恨,迁怒于人,致使两位王妃人间蒸发、尸骨无存。她是谁,又存在着怎样的报复心理呢?从今天开始小编将推出
相传,妺喜妹子有三个癖好,一是笑看人们在规模大到可以划船的酒池里饮酒;二是笑听撕裂绢帛的声音;三是喜欢穿戴男人的官帽。夏桀对妺喜很是宠爱,说话言听计从。他竭力民财,修琼宫饰瑶台,将肉砌于糟堤,将脯悬于林...
相传,妺喜妹子有三个癖好,一是笑看人们在规模大到可以划船的酒池里饮酒;二是笑听撕裂绢帛的声音;三是喜欢穿戴男人的官帽。夏桀对妺喜很是宠爱,说话言听计从。他竭力民财,修琼宫饰瑶台,将肉砌于糟堤,将脯悬于林...
传统“中元节”是农历7月15日。源自佛教典籍,讲的是目莲在阴间看到去世的母亲受饿鬼纠缠,无法进食,便向佛祖求救,佛祖感其孝心,授予《盂兰盆经》,许其每年7月15日设素筵供母享用,以后传承开来,遂成
有传说道,战国时期楚怀王的宠妃郑袖,曾与大才子屈原有过一段深情的爱恋。有的说是郑袖迷恋屈原不得,于是因爱生恨,勾结靳尚设下阴谋诡计陷害屈原,致使其被发配边疆。屈原才因此郁郁不得志,写下众多千古名篇。也
春秋时期出现了一种叫郡县的管理制度,其让天下各地充分地体现了古代中央集权的制度。其中的郡制最先源自七国之一的秦国,是由秦穆公通过法家代表改革之后所实施,县制度则最先源自楚国,是楚武王协力施行所为。那么
郑袖与屈原有传说道,战国时期楚怀王的宠妃郑袖,曾与大才子屈原有过一段深情的爱恋。有的说是郑袖迷恋屈原不得,于是因爱生恨,勾结靳尚设下阴谋诡计陷害屈原,致使其被发配边疆。屈原才因此郁郁不得志,写下众多千
郑袖与屈原有传说道,战国时期楚怀王的宠妃郑袖,曾与大才子屈原有过一段深情的爱恋。有的说是郑袖迷恋屈原不得,于是因爱生恨,勾结靳尚设下阴谋诡计陷害屈原,致使其被发配边疆。屈原才因此郁郁不得志,写下众多千
俗话说有其母必有其子,如果母亲性情刚烈,大义凛然,一般儿子也会有一身正气。就像三国演义里的徐母和徐庶,徐庶投靠刘备之后,曹操爱才,想挖刘备的墙角,便设计将徐母接到许都;徐庶是一位孝子,连夜赶到许都见母
秦始皇母亲和她的情人们赵姬是秦王嬴政的母亲,嬴政一统六国在中国历史上功绩显赫,贵为太后的赵姬,其爱情却婉约着秦时风月,有人称其淫荡,有人称其为爱执着,但感觉唯有赵姬自己知晓。赵姬原是赵都邯郸的一名歌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