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之洞也曾回原籍参加“高考” ,最终考取探花郎

Posted 自我

篇首语:学者有自立之志,当拔出流俗,不可泛泛与世浮沉。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张之洞也曾回原籍参加“高考” ,最终考取探花郎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张之洞也曾回原籍参加“高考” ,最终考取探花郎

2、晚清名臣张之洞,文革时期惨遭挖坟

张之洞也曾回原籍参加“高考” ,最终考取探花郎

现在的年轻学子常常为需要回原籍参加高考而愤愤不平,殊不知,160年前,有个名叫张之洞的少年也遇到过同样情形,其父张瑛在贵州兴义做知府,给他谋个学籍该是没问题,但父亲说了,我是当官的,不能开后门。于是乎,张之洞小朋友只好千里迢迢赶回河北原籍参加秀才考试。

那么,张之洞抱怨了吗?没有,他只是将这种磨砺化作了动力,一路过关斩将,最终考取探花郎。他的成功,显然得益于某种自我否定意识:若是动辄抱怨朝廷对不起他,恐怕打小就一蹶不振了,又怎能拜将入相,成为一代忠实的爱国者(《泰晤士报》评语)?

什么是自我否定?自我否定有哪些辩证元素?这些我就不细说了,理论忒繁琐,大概的意思,跟古人的日三省吾身有点类似。反省为的啥?为的是有所扬弃,既变革、克服某些不足,又继承、保留某些传统。张之洞的一生,正是不断自我否定的一生,追求的是国家利益最大化。

他曾经也是清流,在1879年前后,与宝廷、张佩纶、黄体芳等号称翰林四谏,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四大侃爷,诉求集中于改革弊政、肃整纲纪、兴修水利、坚决抵抗外国侵略等方面,慈禧太后似乎也能听得进去。

但张之洞很快发现,靠嘴皮子办不成事,还容易被人利用和操纵,便强烈要求去地方搞试验田。恰好山西巡抚出缺,他就去了山西。当时的山西可不是什么好地方,据说吏治为天下最坏,鸦片为天下最多,又适逢大(饥荒)之年,张之洞自己也说山西官场乱极晋患不在灾而在烟堂堂晋阳,一派阴惨败落景象,有如鬼国,何论振作有为。治理山西三年,张之洞自我否定后形成的务实风格尽显,劾贪渎,举廉明,肃清吏治,同时严禁鸦片、创办学堂、编练军队,筹办冶炼局,降低晋铁运销成本等等,政绩卓著,得到了朝廷的高度评价。

他曾经也维新,与康有为等维新派大佬交情不浅。

甲午战争失败后,他上《吁请修备储才折》,希望朝廷总结失败教训,变法图治。他的学生杨锐、亲信杨深秀等,都是戊戌六君子之一。康有为称张之洞有天下之望,谭嗣同也说:今之衮衮诸公,尤能力顾大局……惟香帅(张之洞,号香涛)一人。但是我们不难发现,张之洞的维新变革是有前提的,或者说是有预设立场的,那就是任何变革都必须忠于和维护大清王朝的法统。

康有为组织强学会,张之洞捐了钱,后来上海强学会成立时,他又以会外赞助人身份捐了款。当他看到慈禧太后逼令光绪帝封闭北京强学会和《中外纪闻》后,便借口学术问题,停止捐款。维新派在上海创刊《时务报》,张之洞时为湖广总督,不惜动用行政力量,要求全省各州县订阅《时务报》,并捐款千元。当严复的《辟韩》一文在《时务报》发表后,因为此文所议争民权事有悖于朝廷,他又很不高兴,授意屠仁守写了《辨辟韩书》进行针锋相对的批判。

此类的自我否定种种,在光绪末年十分常见。究其原因,在《湘学报》刊载关于孔子改制和鼓吹民权思想的文章后,他对陈宝箴说的一番话,表达较清楚:这件事关系学术人心,远近传播,将为乱阶,必宜救正。作为历史人物,张之洞或有局限,然这份忧国之心,不容抹杀。

他曾经也搞洋务,对曾国藩倡导的洋务运动身体力行,使僵死的大清帝国显出一丝生机。但他绝非食洋不化之辈,总结性地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对那些照搬分子从来不屑一顾。比如容闳曾向他建议,聘请外国人担任清朝的外务、陆军、海军、财政等四个部门的顾问,同时选派一些有才华的青年在这些顾问手下工作。如果这样的话,国家还能叫国家吗?跟接管有何区别?对此,张之洞从来没有表态,他懒得费唾沫星子。

张之洞在湖光、两江办了许多学校,开了许多工厂,训练了许多军队,据说花钱如流水,还经常跟外国人借钱。但他对洋人的态度很值得玩味,时而亲德,时而亲英,作为抗日的坚定分子,却又直承钦佩日本。貌似言不由衷,常常自我否定,然外媒却评价说,在他与外国人的关系中,张之洞一贯沿袭了传统的中华策略‘挑拨离间,从中渔利’。从本能说,他不喜欢也不信任任何其他国家,他只是善尽自己所能,利用这些国家个体与整体之间的利害冲突,使自己的国家从中得到最大的好处。一言以蔽之,他从来不亲外,而是实用主义者。

对张之洞来说,自我否定是他作为圣人之徒所修炼的大智慧,不拘泥,承认不足,所以要变革;懂取舍,唯有用者,所以要用之,终开创我中华之近代化伟业。《泰晤士报》在他去世后撰文悼念:其人一生生活节俭、朴素,对自我常持否定之心,堪与斯巴达人相比。斯言不缪也!

晚清名臣张之洞,文革时期惨遭挖坟

1966年秋天,在那个要横扫一切牛鬼蛇神的浪潮下,当大成至圣先师孔子的墓都被人捣毁之后,安葬在河北省南皮县的晚清名臣张之洞也没有逃脱厄运。当时的红卫兵不顾当地人的阻拦执意要毁掉这个洋人的奴才、晚清的卖国贼的墓地。并且要将他游街示众。

当他们终于打开了这座坟墓之后,看到的景象让在场的人都感到惊奇,据当时在场的农民张执信回忆说:只见张之洞面如活人,几缕银髯飘洒胸前,头戴官帽,嘴含一个大珠子,身上盖了六七层被。随葬品有一把小梳子,一块怀表,一架眼镜,两个鼻烟壶,砚台、珍珠、金银、字画等珍贵文物四十余件。全身是完整的,皮肉干白,贴在骨头上,衣服见风后就成了布片,到处飘散。

在经过短暂的惊愕之后,红卫兵就将张之洞和他夫人的尸体扔在墙边,任凭孩子和学生们踢打和毁坏,最后又将这两具尸体倒吊在荒野暴晒,在经过两个多月之后,人们渐渐地淡忘这件事,才有人敢偷偷将张之洞的遗体掩埋起来。而那些前来掘墓的红卫兵不是别人,正是1904年张之洞在路过老家时,拨银1.5万两兴建的慈恩学堂,建国后改为南皮一中的学生,若是张之洞泉下有知,恐怕也只有叹息无语了。

张之洞,河北省南皮人,号香涛,又因为他后来官至湖广总督、两广总督还协理过两江总督,所以人送美称张香帅。张之洞做为晚清洋务运动最后的元老在1903年进入北京之后更是和晚清最后的命运绑定在了一起。

在他进京之后和慈禧老佛爷的会面中,据《花随人圣庵摭忆》和《金銮琐记》记载,二人见面之后,相顾无言,只是痛哭流涕。盖因为当年张之洞进京赴考,是当时垂帘听政的慈禧太后钦点他为探花,那一年张之洞二十六岁,而这次张之洞进京已经六十七岁了,而比他大两岁的慈禧已经六十八了,而且清朝在外的总督都会不定时的给慈禧呈送礼物,而每次张之洞的礼物都是最合老佛爷心意的,所以再这样的经历下,两个阅尽沧桑的老人见面自然是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但张之洞此次进京却不是为了和老佛爷叙旧的,此时李鸿章早已在签订完《辛丑条约》以后去世,作为硕果仅存的同光中兴名臣,他是担负着振兴国家的重任而来。由于张之洞是个非常务实的人,所以首先他就在1904年起草了《奏定学堂章程》提议废除中国实行了1300余年的科举制,尤其是八股制艺更应取消,而后来的南皮一中就是在此时兴建的,在经过讨论后,第二年清政府宣布废除科举实行学堂制度。

而从张之洞的履历再往前看,他在八国联军侵华时带领东南各省签订的《东南互保条约》更是为当时狂妄无知的清政府保存了最后的元气,同时他还在义和团运动时积极的镇压这些不成系统、毫无章法、包藏祸心的拳民,这也是最终义和团没有进入南方地区的一个重要因素,维护了东南大地的稳定。但也就是他因为他对义和团的残酷镇压和与英国人的议和,所以在1956年以后他的声名才从晚清重臣变成了汉奸卖国贼,成了牛鬼蛇神。

作为一名实干家,张之洞在任湖广总督是兴办了汉阳兵工厂,矢志要让中国制造出自己的现代化的枪炮,以抵御洋人的欺侮。其中汉阳兵工厂最著名的产物就是汉阳式79步枪,也就是俗称的汉阳造,在中国后来的抗日战争中,国共双方就是靠着汉阳造这样的装备打退了日本侵略者,保卫了家国。

由于张之洞为官清正,身居高位,深得官场和民间赞誉,所以连名声赫赫的袁世凯都很是敬畏他。据后来曾任国民政府陆军次长的徐树铮记载,袁世凯当年见到张之洞时是毕恭毕敬,而张之洞则是爱答不理,甚至连袁世凯的下属都是饬仪肃对,万态竦约,满坐屏息,无敢稍解,足以见当时张之洞时权势和声威,而对于这样的老臣,袁世凯半是畏惧半是愤恨,所以在张之洞去世之后,袁世凯每每想到此事都是耿耿于怀。

时间不饶人,就算是张之洞有回天之力,可是他的身体也实在是吃不消了,1909年七月,张之洞病危了,在此前一年光绪、慈禧相继而亡,大清国最后的希望也都破灭了,但身为臣子的张之洞还是在病床上挣扎着向当时的摄政王载沣进行劝谏,可此时已经把袁世凯赶回老家的载沣怎么还能听得进去这个糟老头子的话,只是对张之洞例行慰问了一番就走了。

在载沣走后,张之洞的三绺长髯抖动,再无他言,惟叹息道:国运尽矣!盖冀一悟而未能也。随后便阖然长逝。张之洞死后,家中无力为他举行隆重的葬礼,最后是朝廷拨付了5000两银子的丧葬费,以及在他的下属门生的筹措治下,才能够安然入葬。而《清史稿》对他的评价时也说道(张之洞)任疆寄数十年,及卒,家不增一亩云。

本站网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相关参考

最终考取探花郎 张之洞也曾回原籍参加“高考”

...回原籍参加高考而愤愤不平,殊不知,160年前,有个名叫张之洞的少年也遇到过同样情形,其父张瑛在贵州兴义做知府,给他谋个学籍该是没问题,但父亲说了,我是当官的,不能开后门。于是乎,张之洞小朋友只好千里迢迢赶...

两广总督张之洞也曾被骗

在当今文物市场,赝品屡见不鲜。2011年,某汉代玉凳拍出2.2亿的天价,这件所谓文物不过是2010年的仿制品。一些人造假可以欺骗文物专家。上世纪90年代河南孟津高水旺烧制的仿北魏陶俑的工艺品,在北京古

晚清名臣张之洞,文革时期惨遭挖坟

1966年秋天,在那个要横扫一切牛鬼蛇神的浪潮下,当大成至圣先师孔子的墓都被人捣毁之后,安葬在河北省南皮县的晚清名臣张之洞也没有逃脱厄运。当时的红卫兵不顾当地人的阻拦执意要毁掉这个洋人的奴才、晚清的卖

张之洞主张废除科举,被骂脑子有病

话说张之洞探花出身,风光一世,不过他也有潦倒之时。《南亭笔记》中说,庚子年义和团事变后,朝廷命张之洞入京,传将调任两江总督。启程前,张之洞密电姐夫、当时的军机大臣鹿传霖,向他探听是否真有此事。鹿传霖复

为什么有人说张之洞最终是被气死的

季我努学社>整理出版中国近代史料,传播历史知识>作者:林小静,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张之洞晚年入值军机处,从地方封疆大吏晋升到拥有决策之权的枢臣,因此说他位高权重。其实,正是因为张之洞晚年的身份发生了

张之洞与李鸿章谁更出名

张之洞,是清朝末年的汉族重臣,字孝达,号香涛、香岩,又号壹公、无竞居士,晚年自号抱冰。他从小就极为聪慧,加之勤奋好学,所以十六岁参加科举,中顺天府解元,二十八岁参加殿试,一鸣惊人,成为慈禧太后钦定的探

张之洞殿试频出吐槽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古代的“高考”科举考试中,所考的内容大都以八股文为主。在位于休宁县中国状元博物馆内,珍藏着多份古代科举考试时的试卷。从试卷的内容来看,考生的文章并非传说中思想僵化的八股文,考试的文章

康熙真的有参加过清朝的“高考”

据说二百年前,康熙皇帝曾经以“龙儿”为名,参加科考,并且高中探花。作为“千古一帝”的康熙大帝,是个著名的全才人物,他通晓经史子集,天文地理,他一生好学,在位六十一年,几乎年年如一日的早起学习,最后,死

他为 ”天下第一泉”正名 却因脚气无奈离开济南

文|魏敬群张之洞(1837—1909),字孝达,号香涛,直隶南皮人,同治二年探花,授翰林院编修,历任巡抚、总督、军机大臣等职,官至体仁阁大学士。他不仅是晚晴著名的大臣,还是一位出色的诗人,著有《张之洞

张之洞领导了洋务运动,张之洞评价如何

张之洞洋务运动张之洞是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推动了整个民族工业发展,其提出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对早期洋务运动和改革的一个总体方针。毛泽东对张之洞评价颇高,认为重工业发展不能忘了张之洞,足以看出张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