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末期废除科举为何加速清朝的灭亡
Posted 科举
篇首语: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清朝末期废除科举为何加速清朝的灭亡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清朝末期废除科举为何加速清朝的灭亡
政见发布了一篇名为《废除科举加速清朝灭亡?》的文章,介绍某篇新鲜出炉的论文。论文关注的虽是清末废除科举这一史学界老话题,然而使用了社会科学的论证方法令人耳目一新。
这篇即将发表在国际顶级经济学期刊Econometrica(《计量经济学》)上的论文,题为Eliterecruitmentandsocialmobility:TheimpactoftheabolitionofChina’scivilserviceexam.作者是来自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贾瑞雪和来自香港中文大学的白营。
众所周知,科举制发端于隋、成熟于唐,经过1300多年的发展成为中国古代选拔政治人才和社会精英的核心途径。无数学子十年寒窗,只为“金榜题名”,改变自己甚至是整个家族的命运。不难想象,一旦这种维系社会流动性的选拔机制被突然取消,就很可能会对那些渴望进入精英阶层的民众造成巨大冲击,甚至进而引发社会的动荡。
这一理论听起来符合直觉,但要在学理上进行验证却并不容易。此前学界的主流观点大致认为,废除科举固然加大了朝廷与士人、尤其是正在形成的新兴知识阶层之间的离心倾向,有人因此而抛弃皇权,转向革命。不过,要在科举废除和清朝崩溃之间找到更直接的因果关系链,恐怕还需要做更多考察。因为精英选拔机制往往和国家能力、政治制度、社会风气等许多因素密不可分,很难排除其它因素的作用而断言选拔机制是否会影响社会稳定。正因如此,选拔制度与社会稳定之间的因果关系在过去的实证研究中基本属于空白。
那么,这篇新论文为这一讨论提供了什么独特的分析逻辑和研究方法呢?
历史素材的)中国问题和美国经济学界关心的理论问题联系起来了……很大程度上,也是中国应用经济学家们共同的大喜事。”而怀疑意见多聚焦于实证的研究方法,包括数据时间太短等方面。
清末废除科举制度何以波澜不惊
中国的科举制度创立于隋朝,完善于唐朝,发展于宋朝,鼎盛于明朝,可谓是历史悠久,而清朝的科举依旧是仿照前朝八股取士,但更注重对士人思想的防范。客观的说,科举制度在选拔人才上具有一定历史优越性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弊端也日渐暴露,特别是近代以后,科举制度更是难以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
古代的科举制度关系到官员的选拔问题和全民族的教育问题,两者紧密结合,缺一不可。但要命的是,那些读书人苦读终身的经史诗文,在行政管理乃至实际生活中都没有什么用处,更不要说促进近代工业化社会的发展了。洋务运动时期,同文馆招生就难以招到合适的优秀人才,因为在当时士人的眼中,同文馆不算正途出身。朝廷主办的同文馆尚且如此,更不要说其它学习西方技艺的学堂了。当年沈葆桢办福州船政学堂的时候,招的也大都是贫苦子弟,因为读这些学堂要签契约保证今后不参加科举。
大清朝不缺人才,但在科举制度有意无意的指引下,那些优秀的读书人都重仕途,轻技艺,这导致近代工业化社会当然没有出路。但是,科举制度的复杂性在于不仅仅教育内容,而是关系到朝廷官员的选拔机制,。一旦科举考试的废除,这将影响到数以百万读书人的出身和仕途问题,由此可以想象其中的阻力是何等之大。譬如1898年戊戌变法的时候,维新派提出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停止武举并开设经济特科等的改革措施,便有读书人威胁要暗杀康有为;而变法失败后,科举一切照旧,武举考试甚至又搞起了他们的刀弓石科目,全然不顾当时的世界早已是长枪大炮。
甲午等战争的一再失利,使得停止武举成为最容易的突破口。1901年8月,朝廷下诏永远停考武科,而且乡试和会试等均试策论,不再用八股程式命题;同时,朝廷决定在考试中增加政治、历史、地理、军事等适应时代需要的科目。1904年1月,负责修订新学制的张之洞、学务大臣张百熙及荣庆上折指出:由于科举未停,导致新学堂的设立受到阻碍;而新学堂未能普遍设立,又使得科举不能立刻停止。因此,朝廷应该确立一个过渡期,使科举和学堂教育归于一途。这个奏折上去后,得到了清廷的认可。由此,科举便开始逐渐减少录取名额而转向学堂选拔人才了。
有意思的是,历史的发展有时候往往会超越人们的预期。时隔一年,在日俄战争的重大刺激下,国人要求立即废除科举的呼声大为高涨。在这种形势下,袁世凯会同张之洞、周馥、岑春煊、赵尔巽、与端方等地方督抚大员一起上奏朝廷,称科举一日不停,士人皆有侥幸得第之心,民间更相率观望,请立停科举,推广学堂。慈禧太后在时势危迫之下,也觉得递减科举名额的办法缓不济急,终于接受了立刻停止科举的意见。
清廷随后发布谕旨,宣布从光绪三十二年(1905年)开始,停止各级科举考试。由此,延续了一千多年的科举制,在清末新政还不到五年便被彻底废止。对此,美国社会学家罗兹曼在其著作《中国的现代化》中大加赞叹道:科举制度的废除,代表着中国已与过去一刀两断,其意义大致相当于1861年沙俄废奴和1868年明治维新后不久的废藩。应该说,这个评价颇为中肯,并不是有意的拔高溢美之词。
相关参考
中国的科举制度创立于隋朝,完善于唐朝,发展于宋朝,鼎盛于明朝,可谓是历史悠久,而清朝的科举依旧是仿照前朝八股取士,但更注重对士人思想的防范。客观的说,科举制度在选拔人才上具有一定历史优越性的,但随着时
当然要负责,不过主因是清朝的中衰,国势大不如前,而她的作为只是加速清朝的灭亡。清朝的中衰清朝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虽号称盛世,然自乾隆中叶起,便步入中衰。清代至乾隆时,皇室奢华之风极盛,使国库日竭。乾
长城宛如一条游龙,横亘东西万余里,雄踞于北方广阔草原与千万亩耕田之间。虽然它早已化为历史的陈迹,却是中华民族引为自豪与骄傲的象征,历代沿用长达两千余年,至清康熙时,长城终被废弃。那么,康熙帝为何废长城
清代末期,在觉悟了的知识青年和学生掀起的革命斗争中,把剪辫子作为一项重要内容。从清末开始,到清朝灭亡之时,剪辫子成了全国范围从下到上又从上到下的革命运动。纵观有清一代经历的辫子演变过程,这个自然和必然
清朝(1644~1912)清王朝是中华帝国的最后一个王朝,明王朝的腐败,再加上李自成的暴动,加速了汉族最后一个王朝的灭亡.举而代之的是中国北方的满清王朝.他带领中华帝国进入了另一段强盛时代.其中康熙(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中国北方残局难以收拾。李鸿章奉召进京与八国联军谈判。9月底,在英、法、美、俄承认由奕、李鸿章来担任中方的议和人选后,其他国家也先后表示了认可。谈判开场比较顺利,当时谁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慈禧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清朝末期,日本在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冲击下所进行了一场,由上而下、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全盘西化与现代化改革运动。这次改革始于1868
明朝末期腐朽不堪,百姓更是不聊生,到了清朝为何还有人反清复明
现在古装电视剧非常多,其中拍摄比较多的当属清宫剧,而其中有一部比较特殊的古装剧,名字叫做鹿鼎记,相信许多小伙伴对这部电视剧并不陌生,剧中讲述的主要是反清复明的天地会,这个组织是否存在我们已经无从查证,
清朝灭亡后,民国为何不赖掉5亿赔款?中国人真是太诚信了熟读近代史的朋友都知道,近代中国家门不幸,摊上了清朝这么一个败家玩意,从1840年到1911年,71年时间,居然签订了30多个不平等条约,不平等条
作者:汉宣团队(小明同学)无授权禁止转载最近有人说,清朝在1912年灭亡后,满清皇室其实是可以退到东北,在那继续当皇帝的。这次我们就来分析一下这个问题,满清皇室到底能不能退到东北当皇帝?关于清朝时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