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对老三缺少帝王的大度 颇有骨肉相残的意思
Posted 爵位
篇首语:道德可以弥补能力的不足,能力却难以掩盖道德的缺陷。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雍正对老三缺少帝王的大度 颇有骨肉相残的意思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雍正对老三缺少帝王的大度 颇有骨肉相残的意思
都说雍正不讲兄弟情谊,六亲不认,其实这话也不尽然。虽然雍正执政期间,他的兄弟是影响他皇位稳固的主要因素,除了首先遭到打击的老八、老九、老十和老十四以外,剩下的只有十二弟允和二十弟允受到惩罚。
从总体上看,雍正一直抱着在弟弟中尽量发掘忠、能之才为己所用的态度,其中很多弟弟都晋升为亲王贝勒,但真正能与他同心同德的,只有允祥等少数人。
在雍正心里,最难相处的是兄长,其中最主要的是诚亲王允祉。皇长子允A和废太子允i在雍正即位以前就是两具政治僵尸了。雍正即位以后,凭借着康熙“朕若不讳,二人断不能留”的遗旨,对他们仍加以禁锢。在兄长中只有三皇子允祉是雍正潜在的假想敌了,鉴于二人从前争储时暗中较劲的宿怨,雍正一直对允祉怀有戒心。
有迹象表明,雍正即位后,允祉和允T关系很密切,允T曾推荐老三可大用,这使得雍正心中不快。可以想象的出,允祉对比他小一岁的雍正是心怀不服的。有鉴于此,允祉很快就被雍正打发到景陵守护皇父了,很长一段时间后,他才得以回京,但始终没有具体差事可做。
雍正元年正月,纂修《古今图书集成》的总裁陈梦雷因罪被流放到了东北卜魁(今黑龙江齐齐哈尔),陈梦雷以七十三岁的高龄,携家迁往北寒极边之地,其情状煞是凄惨。
其实,雍正这手是做给允祉看的,因为允祉在康熙时承父命主持修书事,与大学问家陈梦雷关系很好。同时,雍正另外委派人员继续主持《古今图书集成》的编修,而允祉耗费了十余年心血,到头来却不能终事,差点使允祉、陈梦雷与这部现存最大的一部古代类书无缘而名不后传。
雍正二年十一月,雍正下令革去了允祉世子弘晟的世子爵位,降为了闲散宗室,其罪名就是以前屡次有过犯,今又讹别人银两。说到底,开罪弘晟就是“杀鸡给猴看”,最受刺激的还是允祉。
雍正六年六月,雍正终于向允祉直接问罪了。罪名是允祉曾经勒索原山西巡抚苏克济贿银,实际上,苏克济的案子早在六年前就已经结案。可见雍正此次实属故意找茬整人。
据说,在审问允祉的时候,允祉当着雍正的面,自称是皇上之兄,并怒斥众人。雍正觉得大失为君的脸面,暗示宗人府参奏允祉。结果,允祉从亲王被降为了郡王,并撤掉了所属的四个佐领,雍正同时将允祉的参政权予以剥夺。
要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允祉被雍正修理,绝非是偶然。在之前雍正整顿国家财政,追缴亏空的时候,允祉也受到了追论。因此他对雍正的做法很不满,言语之间常怀怨恨。
雍正一方面对允祉穷追不舍,另一方面又私下分两次共赐银十五万两,以示公私分明,但是允祉丝毫不领情。
允祉对雍正信宠之人也颇不以为然,马尔赛被雍正抬举为“国家柱石之臣”,允祉极力诬谤,并说这些人都是欺罔之徒,没有一个可以信赖;雍正每每夸赞怡亲王允祥之善,希望允祉照此学之,而允祉则“置若罔闻,总未一答”。
相反,允祉对雍正罪怪之人,则表现出同情之心。康熙年时,允祉和允礻我仇怨最深,但允礻我被抄家时,允祉发现他与允K通信中有“机会已失,悔之无及”的逆语,他企图将信隐藏不报,显然是有袒护允礻我之意。允_被夺爵位时,允祉则在乾清门众目睽睽之下,为允_父子“叹息流涕”。
而在背地里,允祉则对雍正说,允K等人能成何大事,若交给他,就可以置他们于死地,这原本是讨好的雍正的话,而在雍正看来,允祉的用意在于暗置允T等人于死地,“使天下后世议朕之非”,其居心险恶阴毒。
雍正八年二月,雍正借着对五个幼弟加封爵位之时,降旨说允祉这些年来,自知从前错谬,深知愧改,恢复其亲王爵位。可是好景不长,只过了三个月,允祉再次噩运降临。
五月,被誉为“宇宙之全人”、“擎天之柱石”的怡亲王病逝。雍正此时正患病,又值爱弟去世,心情自然怀到了极点。允祉早对允祥得宠十分妒忌,所以对其死深为庆幸,对雍正大肆褒扬允祥,特意隆备丧事,更是不以为然,甚至表现出了消极的态度。
当圣旨在诸王府宣读传示雍正褒扬允祥的时候,允祉不屑观览倾听,傲然离去。果亲王允礼为了讨好皇上,不顾体弱怕暑,恳请穿孝服,而允祉既不照样做戏,又不躬请圣安,反倒在人们争先恐后地去怡亲王府齐集吊唁时,“每日迟至早散,当举哀时,全无伤悼之情,亦无悲泣之状”。对此雍正心生怨恨,必欲重惩而后快。
五月十九日,雍正降发谕旨,历数允祉种种罪行,新账老账一起算。不久诸王大臣遵旨商议允祉之罪,以《大清律》中“不孝者斩,大不敬者斩,紊乱朝政者斩,挟诈欺公妄生异议者斩”为根据,建议:允祉罪大恶极,应削去亲王爵,革退宗室。即行正法,其子革去公爵,交旗更名,披甲当差。
雍正认为诸王大臣议罪得当,但因允祉“心胆尚小”,未必敢为大奸大恶之事。最后决定允祉从宽发落,夺爵免死,禁锢于景山永安亭。
在牢狱中呆了整整两年的允祉,于雍正十年五月十九日病死。雍正说,允祉病时,他曾派遣医官调治,怎奈病势沉重,医治无效,“朕心恻然”,一切殡葬之事,就照郡王规格办理,另外赏银五千两料理丧事。
说起来,允祉虽然对雍正有无礼之处,但是在允T集团已经瓦解的情况下,他对皇位已经构不成任何的威胁,所以雍正作为帝王,以怨报怨,颇有意气用事之嫌,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骨肉相残,要是心胸更宽大一点,或许能为自己背后加一点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雍正母亲德妃娘娘是怎么死的?德妃死因真相
雍正元年(1723年)五月二十三日,雍正帝生母太后乌雅氏带着困惑、忧虑离开了人世。她的死是痛心也是一种牵挂,因为她在临死前也未能与亲生儿子、日夜牵挂的十四阿哥诀别,更没有能够阻止雍正帝放弃骨肉相残。对于乌雅氏之死,高阳先生在《乾隆韵事》中曾有如下一段虚构:太后先是绝食,宫女们怕受雍正责罚,千方百计劝太后进食,心地善良的太后也不愿连累别人,遂开始喝点稀的,逐渐恢复体力,一天雍正去给太后请安,闲谈之中太后突然站了起来猛地朝柱子撞去……她死在雍正面前。
高阳先生所描述的虽是虚构的小说,但在历史上,这种说法是广泛存在的,也是有官方基础的。当时的雍正帝曾在《大义觉迷录》一书中百般辩解,而令人奇怪的是雍正帝的儿子乾隆帝一即位就宣布此书是禁书,下令收回。雍正帝的母亲孝恭仁皇后在儿子即位才半年就去世,是不争的事实,而乾隆帝收回《大义觉迷录》也是不争的事实。这些历史客观事实的存在,使得雍正帝生母之死成为一个令后人久久议论的话题。
雍正帝生母,乌雅氏,即康熙帝孝恭仁皇后,满洲正黄旗,是护军参领威武之女,在康熙帝生前最高位号为德妃,生于顺治十七年(1660年),被选入宫。于康熙十七年(1679年)十月三十日生皇四子,即雍正帝。康熙十八年十月十三日册为德嫔,时年20岁。康熙十九年生皇六子胤祚。康熙二十年十二月二十日封为德妃。
康熙二十一年生皇七女;康熙二十二年生皇九女(固伦温宪公主);康熙二十五年生皇十二女;康熙二十七年生皇十四子胤祯,即后来的抚远大将军、恂郡王。康熙皇帝驾崩后,乌雅氏痛不欲生,饮食俱废,要以身殉死,追随康熙皇帝于九泉之下。雍正元年(1723年)五月二十三日死,享年64岁。雍正元年(1723年)九月初一日与康熙皇帝一起葬入景陵地宫。经乾隆、嘉庆两朝加谥,谥号全称是:“孝恭宣惠温肃定裕慈纯钦穆赞天承圣仁皇后。”
《清世宗实录》记载,太后乌雅氏在清雍正元年五月二十二日未刻(午后一点到三点)发病,二十三日丑刻死亡(凌晨一点到三点)。乌雅氏的身体“素称康健”,半天的时间就病死了,到底是什么原因?《实录》上不说,《清史稿》上面也不记,倒是胤禟的太监何玉柱(一作何国柱)说:“太后要见允禵,皇上(雍正)大怒,太后于铁柱上撞死。”胤禩的太监也这么说,也说老太太是撞死的。因为胤禟、胤禩是雍正的政敌,后人以为这些可能出于诽谤。
清雍正元年三月底,雍正亲奉康熙的灵柩前往景陵安葬,皇太后乌雅氏随行,四月初,雍正回京前夕让胤禵留在景陵守陵,这样一来,胤禵就等于被变相地禁锢起来了。随后便发生了太后暴死事件。
清康熙六十一年十二月,乌雅氏公开表示:“钦命予子缵承大统,实非梦想所期。”这句话不见于《实录》,却见于《雍正朝起居注》第一册(该书第29-30页)。
后来,雍正请生母按照清朝祖制接受太后的尊号,老太太不答应;请接受百官朝贺,老太太还不答应;最后还请老太太搬到宁寿宫(历朝太后所居的住处),老太太仍旧不答应。清雍正元年三月,老太后的第一个万寿节,在雍正的固请下,老太太才勉强同意办理,但不同意大家向她“行礼”庆贺。五月二十三日,老太后突然病故,后来有学者分析,母子之间的冲突最终导致了老太后的暴死。
人们为什么对雍正生母之死感到疑惑呢?
据雍正帝说,康熙帝死后,德妃非常悲痛,想为康熙帝殉死,于是不吃不喝,而雍正帝百般劝慰,在他的苦苦哀求下,德妃放弃了死的念头,并且能饮食、起居安顺。最后生病而死。《清实录》记载,太后于雍正元年(1723年)五月二十二日生病,而五月二十三日凌晨2点就死在永和宫了。
在这里,人们不难看出《清实录》的记载不仅太简单,也太突然,什么病这么急暴让人快速死去呢?在《清实录》中,并没有记载太后得了什么病,只是说皇太后“哀痛深切”、“积哀日久”而亡。由于孝恭皇后死得太突然,加之平时与雍正帝的关系紧张,人们不得不对其死亡的原因产生怀疑。而通过雍正帝的辩解,人们也就更加相信他与太后关系的紧张程度。
相关参考
雍正元年(1723年)五月二十三日,雍正帝生母太后乌雅氏带着困惑、忧虑离开了人世。她的死是痛心也是一种牵挂,因为她在临死前也未能与亲生儿子、日夜牵挂的十四阿哥诀别,更没有能够阻止雍正帝放弃骨肉相残。对
后世说起清朝最好的时代,想到的一定是康乾盛世。但实际上在康熙和乾隆之间的雍正,也是创造这个盛世不可缺少的帝王。上承康熙,下启乾隆,便是雍正的作用了。 康熙早些年雷厉风行,是一个开拓之君,但是随着
原标题:雍正为什么要杀死自己的亲生骨肉弘时?首先,题主完全把电视剧中的情节来当做正史,这个是很不严谨的。因为在史书中并没有任何只言片语说弘时是被自己的亲爹雍正给杀死的。这个和雍正篡位,雍正杀母等只是坊
纵观五千年中国史,帝王子孙和睦相处,互忍互让、不争权夺利的实在少的可怜。秦朝的扶苏与胡亥,三国时代的曹丕与曹植,唐朝的玄武门之变,大清王朝的雍正夺位……兄弟相残、自相残杀的悲剧数不胜数,但是清王朝的爱
刘禅的大度胸怀非一般帝王可比,从下面几个事例可见一斑。刘禅继承帝位时,年仅17岁,刘备临终前特意叮嘱:“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于是呼,“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所有的事情刘禅都“按丞相说的办”,对
雍正元年(1723年)二月十日(上位不到三个月),雍正即发出警告说:“朕即位以来,外间匪类捏造谣言,妄生议论;朝内则佞臣朋比为奸,结党营私,蛊惑人心,扰乱国是。朕发遣一人,就有人说朕是在报复旧怨;擢用
古代和尚经常要手持钵盂,游走四方,化缘求食。就连《西游记》里神通广大的孙悟空也不例外,他也要手托紫金钵盂,腾云驾雾地前去为唐僧化缘。和尚化缘可并不是因为寺院缺少食物,事实上古代寺院多有功德田产,还有一
古代和尚经常要手持钵盂,游走四方,化缘求食。就连《西游记》里神通广大的孙悟空也不例外,他也要手托紫金钵盂,腾云驾雾地前去为唐僧化缘。和尚化缘可并不是因为寺院缺少食物,事实上古代寺院多有功德田产,还有一
孙策之死似乎是一种必然的趋势。毕竟在在中国历史上,帝王公侯为争夺权位,父子相残,兄弟阋墙,屡不绝书。但我们纵观《三国志》和《三国演义》,旁及其它资料,觉得孙策之死,颇有溪跷。参照孙策、孙权的为人与
雍正性格弱点和长处,让他成了不一样的帝王并开创清代第一个盛世
撰文/赵立波雍正登基后,多次深情的对群臣说:「”皇考每训朕,诸事当戒急用忍,屡降旨,朕敬书于居室之所,观瞻自警。”对于康熙在两度废立太子的关键时刻,对胤禛的评价格外让帝国臣僚为之关注。雍正后来对此事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