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精卫精心策划的刺杀摄政王计划因一泡屎毁了
Posted 警察
篇首语:成年人的平和,一半是理解,一半是算了。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汪精卫精心策划的刺杀摄政王计划因一泡屎毁了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汪精卫精心策划的刺杀摄政王计划因一泡屎毁了
提到汪精卫,很多人立马就会想到DD大汉奸。但是年轻时的他,也曾是一个热血青年。汪精卫年轻的时候便投身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大家都知道,当时的革命党最喜欢搞刺杀。 例如光复会的徐锡麟就曾刺杀安徽巡抚恩铭,然后发动起义(起义失败)。
1910年,汪精卫与黄复生、喻培伦等人前往北京刺杀摄政王载沣。 1910年4月2日,一个鸦儿胡同的居民来到一座桥边大便。没想到蹲下来之后,居然发现小桥下面有两个人影在晃动。这事要放在别的地方也就算了,但是北京人喜欢多管闲事是出了名的,直到今天的朝阳群众依然如此。因此这个人觉得大半夜在桥下活动的人,非奸即盗。结果,这个人方便完之后,提上裤子就往回跑,一边跑还一边嚷叫。很快,警察就赶到了事发现场,警察过来一看,人早就跑了,桥下被挖了一个大坑,下面有一个炸弹,拧着一个电线,一直通到一旁的一条阴沟里,连着一部电话机。这明显是一个暗杀阴谋,因为这条路是摄政王的必经之路。人们也被刺杀者的做法震惊,引爆点距离爆炸点这么近,明显是想与摄政王同归于尽啊。而决定去引爆这颗炸弹的人就是汪精卫。
但是汪精卫也不知抽了什么风,在警察被惊动的第二天居然又去石桥附近探风,结果被蹲点的暗探给发现了。警察们顺藤摸瓜,找到了革命党的藏身之处,将汪精卫、黄复生抓个正着。好在刺杀团的其他人都不在据点里,只有这两个主犯被抓。 面对审讯,他们两个都争做主犯,把对方说成从犯。汪精卫的供词洋洋洒洒数千言,文辞优美,正气凛然,令审问者陡然起敬。
结果两人都没有被判死刑。武昌起义后,两人被清政府释放。可是想到汪精卫后来的蜕变,还不如把他砍了呢。
大清朝廷为何没杀掉刺杀摄政王的汪精卫?
清廷的顽固使我由立宪派转为革命派
辛亥革命前,我在北京顺天中学读书,后来顺天中学升为顺天高等学堂。辛亥革命那一年,我正好在这个学校毕业。我在顺天中学读书时,有位同班同学,他的名字叫甄元熙,广东人,他是后来插班到我们班上来的。他从广东来北京前,就有中国同盟会的组织关系。在学校里,我们两个人经常在一起秘密地讨论是革命还是立宪的问题。当时,他是革命派,我还算是站在君主立宪派那一边的。不过,由于清廷的顽固,我自己思想上受到革命的影响,也起了变化,后来也就成了革命派。
当时有一本在日本出版,秘密流传到北京的书,名叫《立宪派与革命派之论战》。这是革命派的胡汉民、汪精卫与立宪派梁启超等人,分别发表在《民报》《新民丛报》《国风报》上的,两派之间的论战文章,由旁人汇集起来出版。那时候我们都秘密地看这本书。
汪精卫等人刺杀摄政王失败被捕入狱
辛亥革命前一年,在上海有一张《民立报》,是由于右任主持出版的,这是革命派的机关报,我们在北京也能看到。当时,我们虽然还只是中学生,但已在秘密地搞革命工作了。那时候在华北一带奔走革命的,有一位叫胡鄂公的湖北人。他不是我们学校的同学,在哪里工作说不上来,他的任务是在北京、天津、保定等地做革命联络工作。那时在北方的秘密革命组织叫“京津同盟会”,是孙中山先生领导的中国同盟会在北方的一个分支机构。“京津同盟会”的首脑是汪精卫、李石曾、魏宸组他们三位。汪精卫是在清朝末年的宣统年间,同黄复生从广东秘密地来到北京的,他们的任务是刺杀摄政王。因为那时宣统皇帝还只是个四五岁的孩子,实际当家的是宣统的父亲——摄政王。
革命派想刺杀摄政王,他们在夜里去埋炸弹,炸弹埋在摄政王每天早晨从他自己的府第入朝,进皇宫时必经的路上。结果,汪精卫等人虽在夜里去埋炸弹,还是被人发现而遭逮捕,投入监狱。当时清廷居然没有杀他,一直关在监狱里。到了辛亥革命那一年,袁世凯才下令把他给放出来。当时,袁世凯是清廷的内阁总理大臣,他有他的阴谋和打算。他一方面站在清廷这一边,来对付南方的革命势力;另一方面,他又借革命派的势力,来威胁清廷。清廷这时是隆裕太后,小皇上就是那个宣统,刚刚几岁。袁世凯就利用南方革命派的声势,来威胁清廷,吓唬孤儿寡母,同时又借着清廷方面,向南方革命派讨价还价。这时候,我和甄元熙等一些京津同盟会的同志,就开展各种秘密活动。我们在北京的秘密机关有两处,一处设在东单二条,外面看起来是个杂货铺,里面是我们的秘密机关。另一处秘密地点,设在后孙公园的广州七邑会馆。现在这种各省会馆没有了。在清朝末年,这种会馆在北京是很多的。以上这些,都是辛亥革命前夕的事情。
袁世凯借南方的革命势力逼清廷退位
底下就要说到反清又反袁。这里必须把反袁的事情说明一下。辛亥革命本来是为了反清,反清的时候,首先发动起义是在武昌,那天正好是阳历的10月10日(阴历是八月十九日)。开头倡义发难的,本来是一些军队中的下级军官,有好几位,如熊秉坤等人。暴动起来以后,他们推黎元洪为首,称都督。这时以大江南北来区分,江南,武昌方面是黎元洪的军队;江北,是袁世凯的军队,由段祺瑞、冯国璋统帅。袁世凯的大军压境,有意留在汉口这边不渡江。如果当时渡江进攻,他们是可以打败黎元洪的,因为他们的兵力强大得多。袁世凯这样做的目的,是要想法子培植自己的势力。当时他并不想消灭南方的革命势力,他要借着南方的革命势力,向清廷要价。所以他的军队就留在江北岸,不过江。并且还要段祺瑞、冯国璋领衔,包括其他许多将领,打电报回北京,要清廷让步,实质也就是要清廷退位。
彭家珍刺杀清廷唯一一个主战派
补充说明一下。清廷退位之前,清廷的王公贵族都是懦弱不堪,没有勇气与革命派对敌。亲贵中只有一个人,名叫良弼的主战,他要跟南方打,他是日本留学陆军的。在这种情况下,京津同盟会决定要除掉良弼,就派彭家珍去刺杀良弼。当时良弼住在西四红锣厂,彭家珍印了一张名片,假造清廷的官衔,去拜访良弼。到了良弼住宅门口,叩门问询。门房回说:“大人还没有回来。”正说话时,良弼坐着马车来到门前。彭家珍即向他投下炸弹,彭家珍本人当场被炸死了,良弼先是受伤,后来也死了。这样一来,清廷方面就没有人再敢主战了。一方面革命派势力起来;另一方面,在袁世凯的威胁之下,清廷就只好退位了。
京津同盟会密谋刺杀袁世凯
我们看出袁世凯这个人太坏,他借着清廷来威胁南方,又借着南方的势力来压服清廷。我们京津同盟会这个组织,就要想法子除掉袁世凯。袁世凯当时是清廷的内阁总理大臣,他住在现在东四南边外交部街的一座西式洋楼里。那个时候,北京还没有汽车,最高贵的是双马驾辕的马车。袁世凯每次上朝总是坐着马车,前面是卫队长,骑着马开道,前后都有卫队保护。我们京津同盟会的同志,就在金鱼胡同那条丁字街口的酒馆楼上埋伏着。那里离东安市场很近,袁世凯去皇宫入朝,都要经过这丁字街拐角处。那个地方刚好有个酒馆,酒馆有楼,楼上可以供客人喝酒,楼下是卖熟肉和小吃的。行刺袁世凯是在1912年1月16日,执行刺杀任务的是张先培、杨禹昌、黄之明等四人(其中一人已忘其姓名)。我们称之谓“刺袁四烈士”。四个人在酒楼上一边喝酒,一边观察,等到袁世凯的马车正好在楼下经过的时候,他们就从楼上投下炸弹。炸弹爆炸,结果把袁的卫队长给炸死了,却没有炸着袁世凯本人。袁就此借口不入朝,不进宫了。卫队上楼把四个人都抓住了,后来都给枪毙了。这四位烈士与彭家珍后来被合葬一处,并立有五面碑一座,碑的每一面各镌刻着一位烈士的姓名。烈士墓和碑的地点,原在今北京动物园内现在熊猫馆的东南面,惜现已不知去向了。
我们虽然认识到袁世凯这个人坏得很,对于革命事业很不利,有刺杀袁的计划,但是没有成功。
相关参考
提到汪精卫,很多人立马就会想到――大汉奸。但是年轻时的他,也曾是一个热血青年。汪精卫年轻的时候便投身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大家都知道,当时的革命党最喜欢搞刺杀。例如光复会的徐锡麟就曾刺杀安徽巡抚恩铭,然后...
导读:掌故学家津津乐道的银锭桥案,即指清宣统二年(1910年)庚戌,汪精卫、黄复生、喻纪云等革命党人潜入北京,谋炸监国摄政王载沣而被破获一事。张江裁邀齐白石、李雨林绘银锭桥话往图,遍征题咏,为北燕革命
清廷的顽固使我由立宪派转为革命派辛亥革命前,我在北京顺天中学读书,后来顺天中学升为顺天高等学堂。辛亥革命那一年,我正好在这个学校毕业。我在顺天中学读书时,有位同班同学,他的名字叫甄元熙,广东人,他是后
清廷的顽固使我由立宪派转为革命派辛亥革命前,我在北京顺天中学读书,后来顺天中学升为顺天高等学堂。辛亥革命那一年,我正好在这个学校毕业。我在顺天中学读书时,有位同班同学,他的名字叫甄元熙,广东人,他是后...
清廷的顽固使我由立宪派转为革命派辛亥革命前,我在北京顺天中学读书,后来顺天中学升为顺天高等学堂。辛亥革命那一年,我正好在这个学校毕业。我在顺天中学读书时,有位同班同学,他的名字叫甄元熙,广东人,他是后...
美味糖醋鲤鱼的由来,竟是源自于专诸的一场刺杀。今天的江南一带有一道脍炙人口的名菜叫作“糖醋鱼”,殊不知,这道菜曾经暗藏杀机,在春秋时期的一次著名暗杀事件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暗杀的策划者,正是吴国公
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留得心魂在,残躯付劫灰当你看到这两句诗的时候如果不知道出处,不会想到是汪精卫写的。这是汪精卫年少时刺杀摄政王载沣被捕在狱中写的绝命诗。诗中以燕侠荆轲及楚囚钟仪自许预谋刺杀晚清摄
1910年4月2日夜,北京发生了一起轰动全国的大案:汪精卫、黄复生刺杀摄政王未遂。尽管没得手,但汪精卫从此声名大噪,即使后来做了汉奸,人们也会感喟:卿本佳人,奈何做贼。作为此案的副产品,汪精卫还赢得
本是一次完美刺杀行动 却被他一小动作毁了 使近5000人惨死
本站网导读:小编整理了相关“本是一次完美刺杀行动却被他一小动作毁了使近5000人惨死【图说】”的详细内容,以方便你了解!曾有一句话叫,细节决定成败。不论什么事情,小到一盘棋,大到一场战争,细节都是很重
汪精卫(资料图) 辛亥前,西方媒体笔下的中国人,永远是表情麻木、眼神混浊的。《纽约时报》当时直言不讳地指出,中国人没有“国家”、“民族”的概念,他们不知道也不关心列强对本国的侵略与瓜分。 清末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