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南京文坛领袖袁枚擅长断案 曾“公审裹脚布”

Posted 水师

篇首语:讨厌自己明明不甘平凡,却又不好好努力。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清代南京文坛领袖袁枚擅长断案 曾“公审裹脚布”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清代南京文坛领袖袁枚擅长断案 曾“公审裹脚布”

2、智破诡异“断舌奇案” 清代南京的“福尔摩斯”

清代南京文坛领袖袁枚擅长断案 曾“公审裹脚布”

今年是袁枚诞辰300周年。作为有清一代南京文坛领袖,由于文名太盛,以至后人不太知晓他另外一方面的才能――“有折狱才”,那就是擅长断案。他当了多年县令,其间做了无数的好事。

不过,对于袁枚个人而言,他记得最牢的倒不是那些神断或明判。其《子不语》中大书特书的一段往事,就堪称对自己办错案件的悔过书。

“公审裹脚布”,成功抓获杀人真凶

古往今来,为袁枚立传的人不在少数,但是以最短的篇幅把袁枚的一生概括得清清楚楚的,首推《履园丛话》中的一篇《随园先生》。作者钱泳本就是擅长“鉴别真伪、辨析精审”的学者,生卒时代又与袁枚有交集,所以其记录的可信性极高。

在钱泳笔下,袁枚“少聪颖,年十二能文,尝作《高帝》、《郭巨》二论,莫不异之”,搁到现在就是一初中生学霸。其后,他走上科举考试的道路,“中进士,入翰林,散官以知县用”。袁枚曾任溧水、沭阳和江宁等地的知县,也正是在这段时间里,他成为一名家喻户晓的“名侦探”。

陆以撰写的《冷庐杂识》中记述袁枚做县令时,从早到晚坐在堂上,接待官吏和小民,“有小讼狱,立判遣,无稽留者”,办事效率极高。而且他建立了一整套的社会治安体系:每到一地之前,先派遣大量的“耳目”秘密查访,待了解清楚民众的良莠情况之后,将村长保长之类的“基层干部”召集到一起,查问当地盗贼和恶少的姓名,与自己掌握的名单相对照,“出簿记相质证,使不能隐”,然后把坏人的名字公示在榜上,三年不再作奸犯科,才能从榜上除名。这一招显然很有效,于是“奸民皆敛迹”。

在担任江宁县令时,袁枚还曾巧断一起“裁缝之女奸杀案”。据葛建初编撰的《折狱奇闻》所记:一个裁缝的女儿被绑在椅子上,被奸污后遭扼杀,地上有半截人的舌头――受害者的舌头是完整的――很明显是被死者咬掉的凶手的舌头,于是县令下令展开全城大搜捕,很快抓到了一个舌头刚刚被咬断的货郎。这个货郎便被判了斩决。

这个案子恰好发生在两任县令交接的时期。袁枚一上任就要任监斩官,他把卷宗仔细看了一遍,觉得不大对劲:任何人的舌头被咬断都是剧痛难忍,怎么还会绑上受害者并强奸之后才离开呢?如果说是“完事”后才被咬断舌头,含愤杀人,那么最快的方法是用裁缝铺随处可见的剪刀而不是掐死她,否则依然要浪费大量时间……于是袁枚果断下令“刀下留人”。

那时候可没有监控录像当然也查不了指纹,毫无头绪的袁枚展开了一场奇特的审案。他宣称能用“审裹脚布”的方式审出真凶,然后下令打开县衙大门,让人们来看审案。那天,他让衙役把两条裹脚布绑在长凳上,用水火棍一顿狠打,来观看的人越来越多。袁枚突然下令关闭县衙大门,然后说:“昨晚神仙托梦给我,说裁缝女儿的冤魂将当堂索命,所有来看我审案的人,请逐一上来摸一下裹脚布,裹脚布会咬住那个凶手的手。”

众人依次上前摸布,其中有两个年轻人还未走到裹脚布前,就筛糠一样发抖。袁枚见状,喝令将两人拿下。经审问,两人均招供认罪。原来,那个货郎那天的确去了裁缝女儿家,调戏之,却被咬舌,就逃走了。此后,两个年轻人听到屋子里有哭声,门又开着,便进来假借着安慰,动手动脚,最终奸杀了她。听说货郎成了替死鬼,他俩暗自高兴,又听说新任县令要审裹脚布,于是一起来看热闹,谁知被瓮中捉鳖。

在这个案子中,袁枚用逻辑推理的方法推翻了前任的误判,又采用犯罪心理学上的“罪犯喜欢返回犯罪现场,或者了解与自己罪行相关的事物以获得某种‘成就感’”,成功地将真凶缉捕归案。

被风吹走的女孩“旺夫”?他也擅长“和稀泥”

不过,在史料笔记的记载中,袁枚除了有“裁缝之女奸杀案”这样的神断,也很擅长“和稀泥”。徐珂编撰的《清稗类钞》里写的两件事,皆属此类。

“某年五月十五日,天大风,白日晦冥”,江宁有一个姓韩的女孩,被龙卷风吹到另外一个村庄,第二天才被送了回来。韩女已被许配给一位李秀才的儿子,只是还未过门,李秀才“疑风不能吹人远去,必有奸”,于是到县衙告状。袁枚拿出一本《陵川集》,翻开一页指着说:“你是个读书人,应该知道郝文忠公(郝经,元初著名学者和政治家,谥号文忠)和他的这本书吧,郝文忠公一代名臣,风骨、学问,都是一等一的人物,总不是个说瞎话的人吧,在这本书里他也记叙了一件和韩姑娘类似的事情,一个女子被风吹出很远,后来嫁给了宰相,这说明被风吹走的女孩旺夫啊。我恐怕你儿子没有这样的福气喽。”说着就要撕掉婚约。李秀才一听,一把抢过婚约,连连道歉,于是“姻好如初”。

另外一件事情也发生在江宁。长江边上停着很多水师的军舰,有一天一个老兵在舵楼解大手,突然有条帆船驶过,不知怎么躲闪不及,撞在了军舰上,“兵堕水死”。水师认为这是敌对势力在搞破坏,“诸兵尽出,断帆系舟”,把帆船上的几个水手打了个半死,并抓住其他人送到县衙去,鼓噪着非要将他们统统处死不可。袁枚带着双方来到事发地,板起脸来呵斥帆船上的人说:“这么宽的江面,你们为什么非要冲撞水师的船?”船家哭丧着脸说:“风紧浪急,船很难控制,我们有几个胆子敢故意撞水师的船啊,请大人明鉴。”袁枚说:“你们的话不足为信,这样吧,你们都回船上去,重新扬起帆,开过去一遍,我看还会不会撞水师的船!”

帆船上的水手都回到船上,扬起帆来,乘风破浪,很快就走得孤帆远影碧空尽了,水师这才恍然大悟,袁枚是故意把他们放跑了。

当兵的一个个气势汹汹地围拢上来,撸胳膊挽袖子,要和袁枚算账,袁枚说:“我已经勘查过现场了,那条帆船确实是误撞在军舰上,导致那位老兵落水而死,按照大清律例,船家没有抵罪的必要。而且你们殴打人家,这笔账又要怎么算?这样吧,那个老兵的丧葬和抚恤事宜由我拿自己的俸禄来办,你们不要再闹事了。”这番话有情有理,水师的官兵遂三三两两地散去。

虽说“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有时候是缺乏“法治”的表现,但从另外一个角度看,事事都严格按照法律条令办,不懂变通,有时反而会激化矛盾。袁枚在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过程中,既捍卫律法,又通情达理,算得上一个能吏。

智破诡异“断舌奇案” 清代南京的“福尔摩斯”

袁枚(1716-1798)岀生在杭州,字子才,号简斋,中年辞官后,归隐江宁(南京)小仓山随园,世称随园先生,死后葬在城中百步坡。

乾隆三年(1738),袁枚中举,次年中进士选庶吉士,三年后因满文考试不及格,被清廷外放江南任知县,先后任溧水、江浦、沭阳、江宁县令。六年后因擢升无望,又不甘“为大官作奴”,于是乞养辞官,在江宁隐居。

袁枚任县令虽然时间不长,却能清正廉洁,秉公执法,尽心民事。袁枚的祖父精刑名之学,为一时推重,受其影响,袁枚主宰四县时,尤其擅长断案,“终日坐堂上,任吏民白事,有小讼狱立行判遣,案无留牍,故到处有善政。”(《冷庐杂识》)

据清代著名词人蒋敦复的《随园轶事》所记,袁枚从沭阳调任江宁知县时,沭阳乡民把他一直送到河堤上,有人把写满乡民姓名的“万人衣”披在他身上,有人还“卧辙攀辕”,挽留他别走。这让袁枚很感动,他问乡民:“吾何德何能,而能令诸父老依依不舍如此?”乡民说:“别的不提,单就大小官司,你没有拖到十天之后才判决的;你在沭阳两年,很少有人因为打官司而受牵累。我们挽留你,就是为了这个。”

袁枚勤勉任事,善于判案,堪称清朝“福尔摩斯”,他判案事例散见于清末民初的一些著作之中,除《随园轶事》外,《蕉轩随录续录》、《淡墨录》、《虞初续志》等书都有记载。“审物擒凶”案例取自《折狱奇闻》一书。

离奇命案

这是袁枚任江宁县令后接手的第一件大案、奇案。

江宁(即南京)城里有个裁缝,姓张,手艺好,常被顾客请去做活。裁缝妻子早死,膝下只有一女叫玉莲,玉莲长得如花似玉,不仅美丽而且谨守闺约,每当裁缝外出做活,她就关门在楼上绣花,足不出户。

这天,裁缝在客户家做衣回来已迟,见自家房门大开,他连声呼唤女儿,也没有人回应;裁缝心感不安,急忙上楼,见女儿双手被她的裹脚布捆绑在凳子上,裤子被褪到脚下,下半身裸露着,颈子上有道深深的掐痕,已无呼吸,显然是被人奸污后又惨遭杀害的。再看地上,还有半截人的舌头,血迹斑斑,无疑是被咬断吐出的。裁缝万分悲痛,含泪向县衙报了案。

时任县令接状后,察看现场,验完尸体,带回断舌,回衙后认定凶手是断舌之人,随即令捕快在全城搜査,没多久,捕快在一处寺庙的香案下抓到了断舌人。此人嘴角流血,不能说话。县令见人证、物证俱在,便将此人定为死罪,押入大牢。然而几天后,这位县令被调走了。

审物擒凶

继任的县令正是袁枚。他细阅案卷,觉得此案甚为可疑:犯罪人的舌头既被裁缝的女儿咬断,必定负痛逃走,怎么还会把受害人绑在长凳上先强奸又掐死呢?此中必有蹊跷,凶手也不一定就是断舌人。

几天后,江宁县衙贴出告示:新任县令要公开重审此桩奸杀案。已经审结的案子为何要重新审理?而且是公开审理,这在民众中引起了好奇。公开重审这天,县衙大堂内外被涌进来的民众挤得水泄不通,人们要看看这新来的县令怎么个审法。

袁枚坐在大堂案椅上,见堂下挤满了民众,便一声令下:“把犯人带上堂!”只见几个衙役“押”着一张长凳放在大堂中央,又把两条女人的裹脚布系挂在堂柱上。衙役们先用夹棍把长凳夹了一阵,又用板子把裹脚布打了十几下;就在人们大惑不解的时候,忽然一声炮响,县衙的大门被关上了。

这时,袁枚站了起来向人们说道:“昨天晚上有神仙托梦于我,说今天这个案子一定可破,要我当众审问物证;并说凶手会来到堂中,张玉莲的冤魂将当堂索命。现在裹脚布已挂在堂柱上,要想出去的人先要摸摸这裹脚布,若是凶手,布就会把他的手咬住。”说完就让衙役大声呼喊民众依次上前摸布,然后一一放出。不一会,只见两个年轻人还未走到裹脚布前,双手就颤抖不已,脸色煞白。袁枚见状喝令将两人拿下,经审问,两人均招供认罪。

真相大白

原来,那天有个挑担叫卖针头线脑的货郎经过裁缝家的门口,在楼上绣花的玉莲听到叫卖声出门去买针线,谈妥价钱后,她进门上楼取钱;这货郎见玉莲十分漂亮,心生歹念,便尾随上楼强行搂抱亲嘴。玉莲羞怒之下,咬断了他的舌头,货郎疼痛难忍,慌忙出门挑起货担逃走。

正巧,这时有两个施姓浪荡子路过,见门半开,便侧身而入,到了楼上见一年轻貌美的女子独自哭泣,两人就搂住调戏,玉莲惊魂未定又遭侮辱,吓得大叫。一浪荡子忙堵住姑娘的嘴,另一人解下她脚上的裹脚布把玉莲绑捆在长凳上,轮奸后怕她告到官府,就残忍地把她掐死了。

这两名罪犯先前见前任县令判定断舌人犯案,暗自欢喜。忽又听说新任县令要公开复审此案,心中忐忑不安,便随人群到大堂观看。毕竟心虚,在裹脚布前露相。此案一破,袁枚审物擒凶一事被传为美谈,人们称他为“神判”。

相关参考

智破诡异“断舌奇案” 清代南京的“福尔摩斯”

袁枚(1716-1798)岀生在杭州,字子才,号简斋,中年辞官后,归隐江宁(南京)小仓山随园,世称随园先生,死后葬在城中百步坡。乾隆三年(1738),袁枚中举,次年中进士选庶吉士,三年后因满文考试不及

曹雪芹13岁离开故乡南京 因父亲获罪家被遣“北返”

南京文坛似乎有一个有趣的现象,这就是出自南京的文学名著,有很多为南京的“外乡人”所写,仅以明、清两代为例,写《儒林外史》的吴敬梓是安徽全椒人,写《桃花扇》的孔尚任是山东曲阜人,写《随园诗话》的袁枚是浙

袁枚是哪个朝代的诗人 袁枚随园食单

  袁枚  《随园食单》是清代著名文学家袁枚所著,其实袁枚只能说是一名美食家,而不能说是烹饪家,他本人并不会厨艺。但是他所著的《随园食单》一书是清代一部系统地论述汉族烹饪技术和南北菜点的重要著作。  

古代志怪故事——两神相殴(出自《子不语》,清代,袁枚)

两神相殴  秀才钟悟,是常州人,一生行善,晚年没有儿子,而且衣食不周全,心中郁郁不乐。病重临危时,对他妻子说:「”我死后先不要放我进棺材中。我有不平事,要投诉冥王。或许有灵验,也不一定。”随即就气绝了

古代志怪故事——两神相殴(出自《子不语》,清代,袁枚)

两神相殴  秀才钟悟,是常州人,一生行善,晚年没有儿子,而且衣食不周全,心中郁郁不乐。病重临危时,对他妻子说:「”我死后先不要放我进棺材中。我有不平事,要投诉冥王。或许有灵验,也不一定。”随即就气绝了

与乾隆相互唱和的“江南老名士”沈德潜是何方神圣

季我努学社>整理出版中国近代史料,传播历史知识>作者:雷晓凡,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硕士研究生,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清代名士袁枚曾说:“古来诗人受遇之隆者,未如沈归愚尚书也。”这位“沈归愚尚书”被乾隆

历史上断案如神的小人物

???东汉末年,曹操是个非常称职的领袖,他最大的能耐是能够礼贤下士,广揽人才,而且知人善用,所以一时间“谋臣如雨,猛将如云”。在曹操的谋士集团中,就有这样一个人,名气不是很大,但是非常适用,这个人名叫

一生只写了一首词的清代大文豪

在中国古代,吟诗作词是文学家的一大爱好和雅趣,殊不知,历史上却有一位只对诗歌有着极其兴趣的文人,一生写作无数,但却不爱好写词,留下了其人生中唯一的一首词。这个人就是清代著名的大文学家袁枚。袁枚一生勤于

明朝文坛四杰之一何景明 何景明的诗

  何景明是明朝文人、官员,前七子之一、明朝文坛四杰之一,与李梦阳并称文坛领袖,他的作品有盛唐遗风,代表作为《大复集》。  明朝文坛四杰之一何景明  何景明(1483年8月6日—1521年8月5日),

文坛最啰嗦的《菩萨蛮》,纳兰性德当场炫技作,众人一看无不叫绝

清代最有名地词人是谁?这个问题本来无解!因为从来文无第一,况且清代绵延数百年,优秀文人也很多,曹雪芹,洪深,孔尚任等等。不过有一个人词人,近年来却知名度很高,很多人甚至认为,他就是清代第一词人,他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