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清朝的军费还不如日本娼妓捐款数目

Posted 战争

篇首语:空空的口袋不能阻碍你的未来,空空的脑袋你将永远贫穷。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甲午战争清朝的军费还不如日本娼妓捐款数目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甲午战争清朝的军费还不如日本娼妓捐款数目

2、清朝修建的颐和园究竟是慈禧的耻辱还是丰碑

甲午战争清朝的军费还不如日本娼妓捐款数目

甲午战争前夕,面对日本咄咄逼人的攻势,清廷感到情况紧急,遂命李鸿章迅速拿出办法。1894年6月30日,李鸿章提出添募士兵、加强北洋舰队等方案,并请求户部拨款二、三百万两,以作军费。应该说,李鸿章提出的款子数目并不算大。要知道,整个甲午战争清政府共耗费五、六千万两银子,而日本在6月以后,就已经有条件地陆续支出了额度约为4千万两银子的预算外开支。

荒唐透顶的是,清政府一开始竟然仅仅拿出18万两银子以充军费。经过反复商议,户部最后也只答应负责筹措150万两。而这些钱只相当于甲午战争中,日本娼妓为支援战争捐出的数目。即便这样,这笔钱直到战争爆发也未全部到位。8月14日,即战争爆发半个多月后,在严酷的战场态势逼迫下,户部才提出4条筹饷紧急措施,即:一、停止工程;二、核扣俸廉;三、预缴盐厘;四、酌提运本。

9月23日,户部又提出另外4条筹饷措施,即:一、颜缎两库折价,着照成案再减一成,均案四成实银开放;二、典当各商捐输;三、茶叶糖斤加厘;四、土药行店捐输。上述措施,不仅见效慢,而且收效甚微,甚至不了了之。最后,清政府只好向商人开刀,采用了一个新鲜名目叫息借商款,就是借钱付利息。过去筹集军费,都是让商人直接捐,这次有利息,一开始还出乎意料地收到了实效。但是,由于息借商款系首次由政府向民间募借资金,对于清政府是一个新鲜事物。从上奏光绪皇帝息借商款,到最后大规模付诸施行,前后就花去数月时间。

在全国推广后,虽然有户部奏准施行统一的章程可供依循,但各地的具体情况仍不尽统一,需要采取不同的措施应对。可以看出,由于平时没有形成一系列规章制度,到战时才提出方案,上下协商,白白浪费了筹措经费的宝贵时间。即便如此绞尽脑汁,整个战争中,清政府从政府到民间筹集到的军费也不超过3千万两银子。反观日本,整个战争中耗费约8千万两银子,但其军费预算高达2亿5千万日元,折银1亿6千万两左右。

中日同期筹集军费的比例约为1∶10

特别是在战争爆发时,中日同期筹集军费的比例约为1∶10。由于军费紧缺,前线各路将士人心浮动,后方受调清军延期开拔。更有甚者,一些将领为节约经费,把守军从已经设防的军事要地撤回。各地催款的电报如雪片般飞向北京,令清政府焦头烂额。无奈之际,堂堂的天朝上国最后只好靠借外债来应战。其中主要是1894年11月、1895年2月先后两次向英国汇丰银行所借,分别为1千万两和1800多万两白银。

清王朝缺钱吗?甲午战争前,清政府年实际收入约银7千余万两,日本政府年则实际收入银5千多万两。表面上看,清政府年财政收入并不高日本多少。但据专家估计,中国国民年收入总量可达约银30多亿两,清政府潜在的年财政收入总额可达约银3亿多两;而日本却几乎没有什么潜在的财政收入可言。还有,《马关条约》要求中国赔款2亿多两银子,其中的8千万两被要求在战争结束半年多的时间内就得付出。这些钱,清政府都拿了出来。那为什么当战争来临时,筹集军费却如此困难呢?

艰难背面写满落后与悲哀

清代前中期,各项财政收支均归中央支配,地方政府只是扮演代办角色。但是,在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清政府军费开支急剧膨胀,中央财政无款可拨,不得不让各省自己筹款,并将部分财权下放各省。从此,各省开始截留税收,隐匿地方收入,致使清政府在相当程度上丧失了对全国财政的控制能力。

清朝修建的颐和园究竟是慈禧的耻辱还是丰碑

如果当年慈禧太后不动用海军军费来修颐和园;难道清朝的海军就能威名远扬吗?既然海军军费的投入是打水漂,还不如这慈禧太后修建的颐和园竟然能流传百世。是啊!我们研究历史的总说晚清的中日战争失败的根源是慈禧太后,说她将用于海军建设的军费用来修建颐和园;结果导致中日战争时晚清政府的彻底失败。然而没有人研究,如果这海军军费没有被挪用;难道晚清的海军就能胜利吗?

如果不能胜利,那是不是被打沉的晚清的军舰更多。其结果不外乎大海里面多了一些废铁而已,根本不能改变什么历史。所以有人说慈禧太后是历史上的有功之人,她用颐和园来流芳百世;这就是中国文化的发扬光大。因为她即使不挪用海军军费,这中日战争的失败者还是晚清政府;正因为如此,所以她用打水漂的钱修建了一座历史公园;难道这不是她的丰碑吗?

我们知道颐和园的原名叫清漪园始建于公元1750年,那就是我们所说的‘康乾盛世’时期;然而在1860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清漪园被英法联军烧毁;1886年由慈禧太后直接挪用海军军费等款项重修,并于两年后正式改名为颐和园;从此以后这里就是慈禧太后晚年的颐养之地。从此颐和园就成为晚清最高统治者在紫禁城之外最重要的政治和外交活动中心,是中国近代历史的重要见证与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地。如1898年光绪帝曾在颐和园仁寿殿接见维新思想家康有为,询问变法事宜;变法失败后,光绪又被长期幽禁在园中的玉澜堂;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颐和园再遭洗劫;1902年清政府又予重修。清朝末年,颐和园成为中国最高统治者的主要居住地;慈禧和光绪在这里坐朝听政、颁发谕旨、接见外宾。1924年颐和园辟为对外开放的公园,成为了今天这名不虚传的天下名园。所以我们游览颐和园时,不知道这是慈禧太后的耻辱还是丰碑;但我们却记住了慈禧太后。

正因为如此,所以今天的中国大地到处大刮修建古建筑之风;如我们知道有某贫困地区竟然预支五十年的财政收入,目的就是修建古夜郎国。至于我老家这古建筑群,那也只是小手笔;因为我们那里仅仅只恢复了古三国时的部分景点,还有很多景点等待后来的官员逐步修缮。如果按照历史记载,估计全部修建古名胜古迹需要折腾100年;到时就能见到古代三国时在我老家时的情景,这也将是流芳百世的杰作。我不知道以后的旅游发展,但今天这名胜古迹也就是当地人早晚锻炼身体的场所;因为根本见不到外来的旅游者。正因为如此,所以我说这投入产出基本为负数;因为这工作人员的收入就成为了新的财政负担。

我以前很纳闷,为何全国都把恢复古代建筑当成中国的旅游开发;难道不能发展现代旅游点吗?看今天的中国大地,从城市到农村到处是复古旅游点的开发;所以我原来写过一篇文章,就在家门口就能见到全国旅游点的大概。因为我们现在到处的旅游点开发全部千篇一律,都是恢复古建筑;所以在家门口就能知道所有的旅游点,因为全部大同小异。因为我们今天的旅游点只有宣传的文字不同,而照片几乎一模一样。正因为如此,所以我嘲笑我那些出去旅游的朋友;我说我在家这些古建筑群前照的相片,竟然与他们到全国那些新开发的旅游点一模一样。他们还直夸我有先见之明,因为到了实地考察后才知道这些复古旅游点还真的没有旅游价值。

我曾为我家乡提议建一个生态公园,把水产与养殖业作为景点布置为一个现代化的公园;谁知上级领导竟然不批准,说是复古建筑才能批准;如古庙和祠堂等都可以,但现代化的建筑就不能侵占土地了,说是为子孙后代着想。我实在不明白,为何为当代人创造财富的项目审批那么难;而这些流芳百世的项目竟然那么顺利就批准了。这是为什么,难道仅仅只是今天的中国人都想复古吗?既然连我老家那么小的地方官员都知道拿自己的古建筑与颐和园比,说明这慈禧太后的做法很合今天各级领导的意。如果他们把颐和园当成慈禧太后的耻辱,他们也不会这么前赴后继地效仿。看来这还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因为我就没有这么有远见;这就是中国大地很多政府官员不发展经济,却千方百计地搞永久性的古建筑的原因;因为这是流芳百世的杰作。

相关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