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三藩起义有什么影响

Posted 清廷

篇首语: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清初三藩起义有什么影响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清初三藩起义有什么影响

2、中国历史 中国古代史·历史事件·三藩之乱

清初三藩起义有什么影响

清廷在平叛战争结束后,没收藩产入官充当军饷,撤藩回京师。除吴三桂部调往边区站、台服役外,其余各部重新编入八旗。福州、广州、荆州派八旗兵驻防,广西、云南派绿营兵镇守,彻底消除了藩镇制。此外,这次平叛战争的胜利,意味着受三藩割据之害的人民的解放,给这些地区的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从而有利于边疆和内地经济、文化的交流。

之后,又于公元1683年灭亡了台湾的明郑政权。至此彻底消灭了南明的抗清实力。从此有组织的反清复明运动不复存在。此后,清廷才开始从事行政和财政经济的调整改革,然后致力于解决边疆问题。

这次平叛战争的胜利,清除了地方割据势力,避免了一次国家大分裂,有利于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同时中央集权制力量得到加强,提高了抗御外敌的能力。

吴三桂等人发动的起事,虽然打出了兴明讨虏的旗号,赢得了不少汉人和对满清朝廷心怀不满的人支持,得以在短短的时间内席卷长江以南地区,但由于他曾经亲手引清军入关,亲手杀害永历帝,实乃无以自圆,所以并未得到大多数人的支持。再加上其根本目的在于搞分裂割据,起事诸将皆为其朋党,吴三桂一死,登时土崩瓦解。所以其失败是必然的。

康熙能够以史为鉴,认真吸纳历史的经验教训,首先制定一个比较完整详细的撤藩计划和被撤藩的藩王的待遇安排等等,历时八年的三藩之乱本来是可以避免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国历史 中国古代史·历史事件·三藩之乱

中国古代史·历史事件·三藩之乱

清初吴三桂、耿精忠和尚之信发动的叛乱。吴三桂等原为明将,降清后竭力为清朝廷效劳,镇压农民起义军和消灭抗清的南明政权。清廷封吴为平西王,守云南;尚可喜为平南王,守广东;耿继茂为靖南王,守福建;称为“三藩”。他们各自为政,任用官吏,掌握财政,成为割据势力。其中以吴三桂势力最大,他手握重兵,控制云贵,还可向全国选派官吏,称“西选”,造成对清廷的很大威胁。1673年(康熙十二年),清政府下令撤藩,三桂立即叛乱,自称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攻入湖南。次年称周王,攻陷四川、湖南,声势浩大。耿精忠(继茂之子)起兵响应,攻入浙江、江西;尚之信(可喜之子)和陕西、云贵等处督抚也相继起兵响应。由于这些人声名狼籍,不得民心,陆续被清兵所败,耿精忠、尚之信先后降清。1678年(康熙十七年),三桂在衡州称帝,国号大周,改元昭武,不久病死,由其孙世璠继之。1681年,世璠兵败自杀,延续八年的三藩之乱结束。

相关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