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的十万湘军在镇压太平天国之后,去哪了
Posted 湘军
篇首语: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李鸿章的十万湘军在镇压太平天国之后,去哪了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李鸿章的十万湘军在镇压太平天国之后,去哪了
在镇压太平天国行动中,三支由官员自己组织的军队一直是军队的主力,他们就是曾国藩的湘军、左宗棠的楚军和李鸿章的淮军。但是在镇压了太平天国之后,李鸿章的淮军和左宗棠的楚军都还存在了一段时间。后来在部分淮军的老底子上,还成立了北洋军,北洋集团成为清末和民国初期一支巨大的力量。不过三支力量中最强的湘军反而退出了历史舞台,那么曾经不可一世的10多万湘军究竟去哪里呢?
一、在朝廷军队屡战屡败的情况下,地方军队开始拔得头筹
1851年,魔教头子洪秀全在广西地区发动了起义。当时清廷把主要注意力放在了沿海地区,对于西南边陲的广西并没有太在意。但是偏偏在清廷防御力量薄弱的广西发生了大起义,起初洪秀全本来想在广东发动起义。但是广东地区书香气息很重,洪秀全那点三脚猫的学问根本忽悠不住人,这才不得不改为广西地区。淳朴的人民被这个家伙欺骗了,他所做的一切完全是为了自己,所以的拜上帝教完全就是一个幌子。西南地区发生起义之后,清廷本来没有把他们当回事,大清国什么场面没见过。但是这帮人越打越勇,朝廷派去的军队根本无法彻底消灭这些太平军。在永安突围之后,太平军一路流窜到了湖北地区。
经过一番鏖战之后,湖北省会武昌陷落,随后太平军顺江东进,一路攻破安庆、芜湖,最终占领了南京。南京的失守对清廷的打击很大,南京是东南地区的经济政治中心,这里失守就意味着清廷对整个东南地区失去了控制。更要命的是此时的太平军已经成了气候,清廷军队一败再败,根本无力镇压。太平军甚至还派出了部队进行北伐,幸亏没有成功。由于八旗已经成了花架子、绿营也已经基本丧失战斗力,所以在对付太平军的过程中,清廷不得不依靠那些地方团练武装。就如同嘉庆时期利用团练白莲教大起义一样,曾国藩就是这个时候回到了老家组织军队。不过刚刚回家的曾国藩十分清高,在极度糜烂的官场处处碰壁,甚至连部队的粮食都成了问题。
二、三大地方军队最终消灭了纵横南北的太平天国
在处处碰壁的情况下,曾国藩逐步领悟到了个人道德和肮脏现实的差距,他开始体会到外圆内方的内涵。在此之后,曾国藩逐步真正融入了官场。在围堵太平军的过程中,曾国藩的湘军是最强的一支力量。这支力量严格的说属于私人军队,服从曾国藩的命令,但不用指望朝廷指挥它。虽然战争中,湘军也不止一次的失败,曾国藩也屡次陷入绝境,但他总能绝处逢生。太平天国内部的死磕帮了曾国藩的大忙,天京城内王杀王的场景一再上演,洪秀全自断羽翼。最终湘军开始在对抗中取得优势,与此同时,左宗棠的楚军和李鸿章的淮军也先后崛起,三大集团夹击太平军。不懂军事的洪秀全一再盲目指挥陈玉成和李秀成,最终造成了步步被动的局面。
1863年开始,李鸿章进军江苏、左宗棠负责入浙江,曾国藩的湘军则全力对付天京城里的洪秀全。1864年,在经过反复鏖战之后天京城破,湘军杀入了城内。此时洪秀全已死,他的儿子逃往城外。消息传回北京,年轻的慈禧太后和小叔子奕?在高兴之余也开始警惕曾国藩。曾国藩这个人非常的小心,攻克天京时的12万湘军被裁撤了一半。其余的湘军留下一部分留守江南,其余基本上全部返回了湖南。随后时光的流逝,返回湖南的湘军逐步退出了历史舞台(张之洞的南洋军有一些湘军老人参加),但江南地区的湘军却一直保留了下来。湘军集团一直把江南地区视为自己的私人领地,他们不允许别人染指这片地区,著名的刺马案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三、在存在了40年之后,湘军彻底成为了历史
江南地区的湘军一直存在至20世纪初期,长达40年的时间。在此期间,无论是谁出任两江总督,都和湘军集团有着说不清的关系。它们属于相互利用的关系,不过湘军的发展远不如李鸿章的淮军。在19世纪末期,淮军成为了清朝的顶梁柱。只可惜甲午一战,李鸿章的家底几乎赔的干干净净。两江总督刘坤一一直保着湘军的剩余力量,他的原则是绝不出头。在庚子战争之后,清廷对南方各省的控制力明显下降,湘军还曾有过一定的发展。并且和张之洞的南洋势力遥相呼应,搞得清廷一时之间无可奈何。但是在20世纪初期,情况发生了变化。袁世凯为了使北洋一家独大,推出了军制改革。这正中摄政王载沣下怀,他立刻开始推行此政策。结果张之洞的力量大损,湘军余部则成为了被裁撤的对象完全成为了历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平定“太平天国”后,湘军和淮军去哪了
在清朝这一历史阶段,太平天国曾给清朝带来了重创。1850年末至1851年初,洪秀全、杨秀清、石达开等人在广西金田村起义,后建立“太平天国”,并于1853年3月攻下江宁(今南京),定都于此,改称天京。1864年8月,太平天国都城被湘军攻陷。1872年,最后一支太平军部队,翼王石达开余部李文彩在贵州败亡。为了太平天国,清朝鼓励曾国藩、李鸿章创立了湘军和淮军。那么,问题来了,在平定“太平天国”运动后,湘军和淮军去哪了? 一 首先,就湘军来说。公元1852年,太平军出广西,进湘鄂,所向披靡,清廷深感绿营和八旗兵已不足用,便支持曾国藩创建湘军。湘军将领主要是湘乡人,大多是封建儒生,士兵则招募湘乡一带农民。曾国藩与一些重要将领既是同乡,又有同学、师生、亲友的关系,这成为湘军只服从曾国藩一人的重要原因。曾国藩作为湘军的创始者,他将湖南各地团练整合成湘军,成为清朝和太平天国作战的重要力量。湘军不但消灭了太平天国,还参与了清廷与各地其他起义军的作战,客观上挽救了清王朝。 二 但是,在中国古代历史上,“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是封建王朝下的重要规律。对于曾国藩创立的湘军,在平定天平天国的过程中不断走向强大。而这,自然引起了满清朝廷的不安。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当时的曾国藩,手握重兵,有人劝他称王称帝,不过曾国藩没有选择自立为王,而是主动提出裁撤湘军,只留下两万精锐,其余大部分遣散。值得注意的是,湘军在攻破南京以后,大肆烧杀掳掠,这一点几乎都给予极度负面的评价,更成为其解体的重要原因之一。此外,虽然湘军被严重削弱,但是,从湘军中走出的将领,比如曾国荃,左宗棠、彭玉麟、李鸿章、刘坤一等却成为清朝的重臣。 三 再者,就淮军来说,可以说是源自湘军。“淮军”是晚清在曾国藩指示下由李鸿章招募淮勇编练的一支军队,因为兵员及将领主要来自安徽江淮一带,故称“淮军”。在天平天国波及到上海等地时,国藩早有用湘军制度练两淮勇丁的计划,他的得力幕僚李鸿章主动请命招募淮勇。公元1862年,李鸿章在安庆编成一军,称“淮勇”,又称“淮军”。对于早期的淮军,主要在上海等地和太平天国的军队作战。到了太平天国后期,淮军配合湘军在苏、浙等地进攻太平天国,成为覆灭太平天国的力量之一。 四 最后,和湘军一样,在天平天国覆灭后,淮军也被裁撤。不过,在数量上,经过裁撤后的淮军尚存一百零四营,五万余人,依然具有较强的战斗力。在此之后,淮军后在安徽、湖北、河南、山东、江苏、直隶(约今河北)等地与捻军作战。在晚期时期,淮军还成为清朝的重要防御力量,担负着天津、保定、上海等江海要地的防守,也即分散到多个战略要地。而且,淮军和李鸿章可谓相辅相成,在淮军势力的基础上,李鸿章担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成为晚清朝廷的重臣。 文/情怀历史相关参考
清朝在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的时候,拥有三支非常强悍的军队,他们来自于三位高官的麾下,分别是隶属于曾国藩的湘军、左宗棠的楚军以及李鸿章的淮军。在将这场起义运动镇压之后,除了湘军之外的其余两军队都存在了一段时
在清朝这一历史阶段,太平天国曾给清朝带来了重创。1850年末至1851年初,洪秀全、杨秀清、石达开等人在广西金田村起义,后建立“太平天国”,并于1853年3月攻下江宁(今南京),定都于此,改称天京。1
秦始皇为一了巩固第一个封建王朝的政权,除了在原来政权机构的基础上调整和完善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机器,建立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严密的统治机构和封建官僚制度外,还采取了一系列其它措施,其中有一条就是
三千多年前的华夏大地,战乱纷飞,社会动荡,江山易主,政权更迭,末代君主商纣王以一把烈火宣告了一个朝代的终结,取而代之的西周成为中华大地新的主人。此时,商纣王的大将攸侯喜和他的十五万军队突然人间蒸发,去
說到外蒙古,可能很多年輕人都不是很熟悉,但稍微了解近代歷史的人都應該知道,在不到一百年前,這裡曾是中國的領土。大清滅亡後,在蘇聯人的支持下,1924年外蒙古獨立建國,從此,一個僅次於哈薩克的世界第二大
1945年日本遭受了两颗原子弹轰炸后选择了投降,在世界各地作战的日本士兵放下手中的武器踏上了回国的路。有些日本兵在回国的路上被曾经的敌人击毙,还有一些顺利的回了国,但还有很多都没能回国,比如日本投降后
秦国能够灭六国一统天下,就是因为他们当时拥有世间最强的军队!可秦朝灭亡后,这些骁勇善战的秦军究竟去哪了呢?当时刘邦率先攻入秦国国都,所以将三秦京师麾入自己营下。但在项羽的强压下,刘邦只能暂时交出三
清朝灭绝后,数百万留守的军队被分成几部分,其中一些落入了袁世凯的手中。他们是近代中国军队北洋新军的前身。北洋新军是袁世凯最敏锐的武器,成为推翻清朝的武器。在各省也有数十万部队驻扎,直接成为清朝灭绝后指
厂卫制度是明朝政治的一大特色,整个明朝的所有历史事件,多少都会跟他们沾上点关系。当然了,皇权发展到明朝那个高度,必然就会产生秘密机构,来通过非官方手段维护皇权。所谓存在即合理,厂卫制度并不仅仅是只有诛
战争从很早之前就已经有了,在中国更是战国时期就开始就有了记载。战争的起因可能会有很多,不过不管是发起国还是被攻打的国家都得出大量的兵力财力,战争结束之后就会有很多的人在之中死亡,可能还会导致百姓的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