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念不忘其发迹处

Posted 皇帝

篇首语: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念念不忘其发迹处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念念不忘其发迹处

2、历史人物 揭秘阎锡山是如何在政坛上发迹的

念念不忘其发迹处

圆明园是康熙帝亲自提笔命名的。为什么叫圆明园?园子的第一位主人雍正帝有个解释,说“圆明”二字的含义是:“圆而入神,君子之时中也;明而普照,达人之睿智也。”其中,“圆”是指个人的品德圆满无缺,超越常人;“明”是指政治业绩明光普照,完美明智。这可以说是中国古代贤明君主的理想标准。那么清朝的皇帝们,在圆明园里是怎样生活的呢?

祖孙三代赏牡丹

根据《清实录》记载,康熙帝曾经5次走进圆明园。第一次是在康熙四十六年十一月十一日,当时圆明园还是后来的雍正帝胤G的皇子花园。康熙帝最后一次走进圆明园,是在康熙六十一年三月二十五日。69岁的康熙帝、45岁的雍正帝和12岁的乾隆帝这前后祖孙三代皇帝实现了历史性的相会,也是史书记载的唯一一次相会。现在看来,这次游园应当是雍正帝精心安排的。康熙帝特别喜欢牡丹花,雍正帝就在圆明园里专门建了一个牡丹台,然后请父皇来观赏。当康熙帝兴致正浓的时候,在花丛中看见了自己的孙子弘历,也就是后来的乾隆帝。

康熙帝有35个儿子、50多个孙子。这些孙子,绝大多数连爷爷的面都没见过,乾隆帝长这么大,还是第一次见。据说,康熙帝特别喜欢他的机敏和聪慧,后来还当面夸奖乾隆帝的母亲能生这么个好儿子,是“有福之人”。就这样,康熙帝破例将弘历接到身边养育,先是跟随住在畅春园,后来又带着去了避暑山庄,前后有将近半年的时间,直到这年冬天康熙帝病死在畅春园。历史上一直有这样一种说法,正是因为康熙帝看中了孙子弘历,所以才在最后把大清江山交给了雍正帝。乾隆帝登基之后,特地在牡丹台题写了一块匾额,名字就叫“纪恩堂”。这一方面表明他对祖父感恩戴德,同时也说明他念念不忘自己就是从这里发迹的。

紫禁城没有圆明园好

作为皇家园林的圆明园,摆脱了紫禁城高墙的封闭、夏季的燥热和格状建筑的单调。正因如此,圆明园就成了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这五朝皇帝长年居住生活的地方,直到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咸丰帝逃往热河,园子被英法侵略军烧毁为止。正像乾隆帝诗句所说:“紫禁围红墙,未若园居良。”

皇帝们通常是在正月元宵节前,就从紫禁城搬到圆明园来。皇太后、皇后妃嫔、皇子公主等家属,也随着搬进园子。入冬后,皇帝全家再由圆明园搬回皇宫大内。每年这样两次浩浩荡荡的大迁居,当时称为“大搬家”。雍正帝登基后,按照清代礼制的要求,在宫内为父守孝27个月之后,便于雍正三年八月,第一次以皇帝的身份正式进驻圆明园,此后每年都到圆明园长时间居住,最少185天,最多247天,直到十三年八月二十三日驾崩于圆明园。在这11年里,雍正帝累计去圆明园47次,居住2314天,每年平均210天,差不多有2/3的时间是在圆明园度过的。

岛上寝宫皇家书院

圆明园与紫禁城一样,也是前朝后寝。圆明园内的寝宫主要集中在九州清晏景区一带,位于皇帝处理朝政的正大光明殿正北,前朝与后宫在同一条中轴线上。帝后寝宫在一个岛上,前后都是湖水,左右设有横跨溪流的小桥4座。九州清晏殿是皇帝的主要寝宫,相当于紫禁城的养心殿。从雍正初年开始,在殿内就设有火炕取暖的卧室,分别叫东、西暖阁。档案文献记载,乾隆时期,每当冬天来临,圆明园内皇帝后妃的寝宫总共要安设取暖火炉324个。道光时,在九州清晏殿的西头接了3间套殿。咸丰帝喜欢住这个套殿。咸丰十一年,咸丰帝在避暑山庄驾崩时,为防止大臣专权,特地交给慈安太后一枚“御赏”印章,交给5岁的小皇帝一枚“同道堂”印章,要求朝廷谕旨必须加盖这两个印章才能生效。慈禧太后是小皇帝的生母,那枚“同道堂”印章便由她控制了。后来,慈禧太后等最终发动政变,实现垂帘听政。

皇帝住在圆明园期间,皇子们也跟着一起到园子里来读书。在清朝,皇子称为阿哥,阿哥们的书房称为“上书房”(道光以前也作“尚书房”)。圆明园的上书房,在前朝区东侧福园门内的洞天深处,与皇家画院如意馆一墙之隔,由南北相连的两个小岛组成,雍正帝亲笔书写的“斯文在兹”等4块匾额挂在殿堂之上。皇子虚龄6岁正式入学,授课师傅由皇帝钦点。上课时间从清晨5点钟一直到下午两点半,才放学吃饭。下午的课程是军事训练。练武场所叫山高水长,也是别有一番寓意。根据档案记载,皇子学习一年只放5天假,只有大年初一、端午、中秋、皇帝生日万寿节和自己的生日这5天可以放松一下。

历史人物 揭秘阎锡山是如何在政坛上发迹的

 揭秘阎锡山是如何在政坛上发迹的?

  从清末到历史拐点的1949年,华夏大地上“城头变幻大王旗”,各色军阀、政客“你方唱罢我登场”,其统治大多很短命。在众多短命军阀中,就有这么一位实力派,执掌山西38年,始终屹立不倒,大权从未旁落。其间虽然在中原大战失败后,有过短暂一段时间“下野”,但事实上山西的军政大权仍然由其遥控。

  他就是长袖善舞的阎锡山,是民国军阀中唯一的“不倒翁”。那么,阎锡山是如何当上山西土皇帝的呢?

  1883年10月8日(清光绪九年九月初八),阎锡山出生于山西省五台县河边村(今属定襄县)一个以经商为主的小地主家庭。九岁入私塾,读过《三字经》等启蒙读物与部分四书五经。14岁辍学,随父阎书堂到五台县城内自家开设的吉庆长钱铺学商,参与放债收息及金融投机。1900年在一次投机中惨败,负债两千吊,父子二人被迫逃往太原躲债。金融投机虽然短暂,但却为阎锡山后来进行政治活动积累了原始经验。为了生计,阎锡山在太原做过清军中的伙夫,当过店员,吃了不少苦头。

  1902年,在太原当店员的阎锡山,考上了山西武备学堂学军。1904年被保送到日本留学,先入东京振武学校,毕业后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十六期。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潮的影响下,他于1905年加入同盟会和同盟会的军事核心组织“铁血丈夫团”,曾会见孙中山并参与制订了同盟会的“南响北应”的战略决策,即同盟会在“南部各省起义时,须在晋省遥应”。从此,阎锡山登上了政治舞台。1906年,阎锡山从振武学校结业后入弘前步兵第31联队实习,次年正式进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学习,为第6期生。

  1909年3月,26岁的阎锡山从日本毕业返国。他探知山西新军第43混成协协统姚鸿法之父姚锡光在清政府陆军部任左丞,回国时特意绕道北京谒见姚锡光,谎称自己是留日归国学生代表,施展出他阿谀奉承的伎俩,姚锡光于是写信给其子姚鸿法,授意对阎锡山予以关照。这样,阎锡山一回太原,便担任了山西陆军小学教官,三个月后升任监督。

  其后,他又在太原的五大衙门大肆活动,晋见抚台、藩台、臬台、学台和道台,拜访咨局议长梁善济等上官,并同梁善济的门生邢殿元订“金兰之交”,以期得到梁善济的青睐。果然梁善济到处逢人说项,对阎锡山赞美有加。标统夏学津是山西巡抚丁宝铨的亲信,阎锡山就设法与夏学津接近,经夏学津介绍成为丁的门生。这年10月,他又参加清政府陆军部门举行的留日归国学生会试,考得陆军步兵科举人,被任为陆军第86标(也称第2标)教练官,相当于副标统,而标统正是夏学津。

  当时清廷在山西驻军为一个混成协,辖两个步兵标(即八十五标和八十六标)、骑兵、炮兵各一个营,工兵、辎重兵各一队,归山西陆军督练公所节制指挥,公所总办就是曾任混成协协统的姚鸿法。第二年,由于丁宝铨和夏学津二人被参劾而离晋,阎锡山升为标统。

  此时阎锡山一面与清廷权贵勾结,取得朝廷的信任;一面又以同盟会会员和“铁血丈夫团”成员身份,成立了一个核心组织,培植亲信,并结交不少革命党人,把山西新军的领导权基本上掌握在同盟会员和革命同情者的手中。

  武昌起义爆发后,在太原的同盟会员密谋响应,但因新军有枪无弹(当局害怕起义收走了子弹),未能发难。10月28日,第八十五标奉命出发南下平乱,领到了子弹,阎锡山等同盟会员当即决定起义。29日晨,该标同盟会员杨彭龄、张煌等宣布起义,公推管带姚以价为起义军总司令。起义军攻入城内,杀死山西巡抚陆钟琦,攻占巡抚署,起义大获全胜。

  后来为人熟知的阎锡山之骑墙作风此时就露出端倪了。据阎锡山表侄张瑞生回忆:1911年10月29日,山西起义军加入反满复汉的辛亥革命。阎锡山在这一仗中带着亲信躲在树丛中观望——“如果起义成功,他跟进的部队可以参与邀功;如果失败,造反的责任可推到别人身上。”民国人士孟默闻回忆说:少年时代,同学间对脚踏两只船的人常用“你这阎锡山”戏称。

  在太原起义成功当天,阎锡山、温寿泉、张树帜等曾在阎锡山的标本部开会,提前酝酿山西都督人选。阎锡山主张选姚鸿法为大都督,理由是:一、姚鸿法原任第43混成协协统,是自己原来的直接长官,办事较方便;二、如起义失败,姚鸿法的父亲任清庭陆军部侍郎,事情好缓和。大家一致同意,并推温寿泉与姚鸿法接洽,但姚鸿法坚辞不允。温寿泉回报后,大家主张选阎锡山为大都督,阎锡山也有此意。

  起义后的山西都督之选举开始了。选举大会由山西咨议局长梁善济主持。选举中,张树帜发觉有选立宪派首领梁善济的倾向,便立持手枪跳到主席台上,将梁善济挤到身后,大声号召说:“选阎锡山为大都督,赞成的举手!”全体议员在惊愕中,相顾举手,一致通过。粱善济见势不佳,从后门溜走。张树帜又大声号召说:“应当推选温寿泉为副都督。”大家也一致通过。这样,阎锡山当上了山西大都督,年仅28岁。

  张树帜效犬马之劳,阎锡山论功行赏,委任其为晋北镇守使。张树帜在任多年,贪污腐化,搜刮民财,私开煤矿,可谓是官大财多未受艰险享福终身者。

  当晚20时,阎锡山回到86标标部。85标3营管带熊国斌前来拜见,一进门,就掏枪射击。阎锡山迅速卧倒,躲过子弹。熊国斌是满族人,忠于清廷。阎锡山的护兵吴体官开枪打中熊国斌腿部,夺下手枪,将其拖到营门外灰窑内活埋。熊部闻讯溃散,在市内放火抢劫。阎锡山、温寿泉亲率执法队巡街,杀死乱兵100余人,平息骚乱。

  太原是继武昌起义后,在全国响应起义的第三个省份,在北方是继陕西起义后的第二个省份。以阎锡山为首的山西革命党人在清廷对北方控制极严,又是在京畿之内的太原发动起义,确实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其中,阎锡山所起的作用是很重要的。参加辛亥革命是阎锡山一生中最光彩的一页。孙中山于1912年9月视察太原时曾说:“去岁武昌起义,不半载竟告成功,此实山西之力,阎君百川之功。……倘非山西起义,断绝南北交通,天下事未可知也”。

  阎锡山任山西大都督以后,立即组织山西执政政府,委派各部负责人,发布安民告示。他将部队整编为四个标,设东、南、北三路总司令,另建一个前敌委员会。令一部扼守娘子关,把守要冲,又令一部攻打雁门、大同、临汾、运城等地。同时一面派人前往北京与清庭联络通融,以期缓和局势;一面派人到武昌联络义军,争取军事援助,以防备清军兴兵讨伐。果然,清庭派第六镇统制吴禄贞为山西巡抚,带兵入晋,以图镇压革命。

  袁世凯的真面目,早为一部分革命党人所认识,吴禄贞就是其中之一。阎锡山在吴禄贞的劝说下,与吴禄贞共组了“燕晋革命联军”,吴禄贞任大都督兼总司令,阎锡山和张绍为副。两军相联,公然打出反清旗号,出兵石家庄,一时在北方造成强大的革命声势。并决定会师北京,推翻清朝。

  此时正在湖北指挥清兵与革命军作战的新任内阁总理大臣袁世凯闻此讯,气急败坏,对二人恨之入骨,以重金收买吴的旧部周符麟将吴刺杀。联军一时群龙无首,立即瓦解,不久,阎锡山则率部撤回娘子关。不久袁世凯回京后派兵进攻山西,娘子关失守,阎锡山率部撤出太原,一路攻入包头。

  1912年2月,清帝退位,袁世凯窃据临时大总统之位。阎锡山见大势已定,便率部返晋。谁知袁世凯仍记前嫌,说他在清军进攻山西时弃城出走,不承认山西是起义省份,电令其部队不准擅自行动。

  阎锡山又开始了他最擅长的钻营活动,他找到和袁世凯拜过把子的定襄县董崇仁,邀其随员入京星夜拜见袁世凯,表达自己竭诚拥护袁世凯之意;同时派人到上海找孙中山求援。经两方面的努力,袁世凯才同意阎锡山为革命党人,并任其为山西都督。阎锡山才得以重返太原,从此成为山西王。

  当时,山西的新旧两派倾轧较烈,阎锡山玩弄两面三刀,对同盟会则拥护共和,对袁世凯则支持立宪。同年8月,同盟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阎锡山被选为参议,可是他表面上应付孙中山,暗地里向袁世凯周围的亲信行贿,还不惜将自己的父亲阎书堂送往北京长住,表示向袁世凯送押了人质,以取得袁世凯对他的信任,并巩固了他在山西的地位。

  1913年国民党发动的第二次革命失败以后,袁世凯把各省由原同盟会会员任都督的人大都撤换了,只留下山西的阎锡山和云南省的唐继尧未动。同年10月,袁世凯正式就任大总统,11月4日下令解散国民党,阎锡山马上执行,三个月内将山西全省的国民党党部一律解散了,自己也声明脱离国民党,并听任袁派到山西的爪牙金永(山西巡按使、民政长)肆意打击、迫害以至杀害同盟会员。

  第二年夏,袁世凯改各省的都督为将军,阎锡山被任为同武将军,督理山西军务。从此他完全投靠了袁世凯,残酷镇压革命党人,并在全省军政机关中安排自己的同乡和亲信,以巩固自己的统治。

  袁世凯的称帝心理此时无限膨胀,一时各省劝进之风弥漫,阎锡山争先请愿,三次致电北平,说什么“诚以中国之情,决不宜沿用共和制度”,“今日改定君主国体,正全国人民希望诞登彼岸之机会,其关系中国前途治安更巨且大。我大总统为4万万人所托命,以大有为之才,乘大有为之势,毅然以救国救民自任,无所用其谦让。”并指示山西商务总会和各处票号,假借山西公民等名义分电请愿,早废共和,而立君主。果然袁世凯称帝后封阎锡山为一等侯。

  袁世凯倒行逆施,遭到全国人民的反对。蔡锷、唐继尧等在云南成立护国军,发布讨袁檄文,向北京进军之时,阎锡山仍站在袁世凯一边,致电北京国务院,声称“滇黔等省竟以少数地方二三首领擅立政府,私举总统,实属破坏大局,不顾国家”。当袁就护国军反对帝制征询各地大员意见时,阎指斥唐继尧等为“不忠不义不仁不智”之徒,恳请皇帝“褫革唐继尧、任可澄、蔡锷等官职荣典,宣示罪状”。1916年3月,当袁被迫撤销帝制后,阎犹通电要求滇黔诸君“痛加悛悔”,否则他将把护国军将领“视为公敌,与众共弃,愿效前驱,以伸挞伐”。

  阎锡山拥戴袁世凯称帝,可谓不遗余力。后来他竟然说,这乃是根据孙中山的指示,为了保存北方革命力量而采取的措施。

  不料袁世凯称帝后引起全国一片讨伐声,83天的皇帝梦很快就被粉碎了,袁世凯在惊恐中一命呜呼。这时阎锡山又开始其残酷的排斥异己的活动:逼迫曾一同革命过的旅长黄国良交出军权,离开山西;撤掉原来曾为他在袁世凯前大力周旋的董崇仁的晋南镇守使之职;又逼迫早年他弃城而逃远走包头时,为他出过大力的孔庚交出晋北镇守使之职。同时将旅长以下的军官均换成自己的亲信。此外,他又策划夺取山西省行政大权,赶走了前后两任省长,自己以护理(即代理)名义擅刻印信,兼任了山西省省长。

  这时已是1917年的9月了。当时在北京的中央政府由段祺瑞任总理,他是北洋军阀中的核心人物,实权在握。阎锡山立刻遣员入京活动,并拜段祺瑞为师。当时北京政府内部分裂加剧,总统黎元洪与总理段祺瑞矛盾日益加深,阎锡山第一个拥戴段反对国会。不久段祺瑞的总理被撤,他又紧随安徽省长倪嗣冲,宣布脱离北京政府。张勋搞复辟带兵入京,他又和段祺瑞一起声讨张勋。

  1917年9月,孙中山先生领导的护法战争爆发,阎锡山按段祺瑞的旨意,派旅长商震率部赴湖南参战,反对护法战争,不料全军覆没。自此他接受教训,提出“保境安民”的口号,标榜“三不二要主义”,即不入党,不问外省事,不为个人权利用兵;要服从中央命令,要保卫地方治安。这样,他把力量集中用于本省的经营治理上,提倡以军国主义为内容的“用民政治”。他说:“无论帝国主义、国家主义或军国主义国家的政治,都是用民政治,非用民不足以图强。”“政府政策是军国政策,人民教育是军国教育,社会组织是军国组织。”这是他“用民政治”的思想基础,其内容则为推行六政三事:六政者,水利、种树、蚕桑、禁烟、天足、剪发(男人剪辫子);三事者,种棉、造林、畜牧。在行政区划的管理上,他借用日本的“村本政治”,建立了行政网,编定村制,五户为邻,有邻长,二十五户为闾,设有闾长,选举地主豪绅为村长和村副,成立保卫团对青年进行军事训练。

  阎锡山的一系列政治措施,主观上是加强了对人民的统治,客观上对山西省的经济发展也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又由于山西所处的地理位置关系,使其摆脱了南北之争,暂时出现了社会比较安定、生产有所发展的景象。加上他大力宣传,以金钱名位拉拢名流和政客为他吹嘘,北洋政府遂授予山西“模范省”称号。

  1924年,直奉战争爆发,直系和奉系军阀双方先后都派人和阎锡山联系,争取支援。阎锡山见此场战争前途未卜,便借口力量薄弱,保持中立,并派人入京探查消息。不久,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曹锟和吴佩孚大势已去,政局了然,他即刻联合冯玉祥,拥护段祺瑞出山。两年后,直奉军阀联合发起反对冯玉祥的战争,阎锡山又借机扩张势力,一面拉拢冯玉祥,一面应付吴佩孚,最后又公开与张作霖、吴佩孚合作,夹击冯玉祥,使冯玉祥部败北,退守西北地区。阎锡山乘机将地盘扩大到绥远,收编了冯军诸部,部队扩充为十七个师又八个炮兵团,并改名为晋绥军。

  1926年,北伐战争开始后不久,阎锡山曾派兵支援刘镇华围攻西安的杨虎城,而对全国战局持观察态度,不轻易出兵。北伐军占领武汉后,他应邀派代表赵丕廉去武汉研讨北伐事宜。赵丕廉到武汉后转至南昌与蒋介石会面,蒋说阎是老前辈,又是丈夫团里的人,盼他能早日举事。国民军委会并授予阎锡山北方国民革命军总司令之职,以促其出兵。但当赵丕廉返晋向阎锡山详述后,他仍不表明态度,也不就任总司令一职。

  1927年6月,老谋深算的阎锡山才以国民党山西省党部提议的名义,自任为北方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开始悬挂青天白日旗。此举使张作霖十分不满,派员来晋与阎好言相劝,要其与张合作,并以军政府副元帅相许,阎锡山未允。

  不久,蒋介石便遭遇了其统帅生涯的第一次下野。蒋介石在1927年4月12日突然发动针对共产党人的“清党运动”,掌握了国民党的控制权。但仅仅4个月过后,他便受到来自三方的巨大压力――以汪精卫为首的武汉政府中的原国民党左派势力,拥有数十万军队的冯玉祥,蒋的得力部下何应钦。分裂的国民党南京、武汉两派如果要统一,首要前提就是蒋介石下野。

  8月13日,蒋介石发表《告中央各执监委员书》说:“本年七八月间,察知一般军人多不能认识党,不愿尊重党……中正以为情势至此,若再恋战,即非党所任命之总司令,而将成武力之傀儡。中正决不愿如此,故决然引退。”同日,蒋介石辞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职,宣布“下野”。蒋旋即取道宁波回奉化老家。

  此次下野为期4个多月。其间,蒋介石前往日本争取日本朝野各方势力对他的支持;他还与宋美龄结婚,为日后复出并确立统治地位奠定基础。于是,1927年底,当他与宋美龄在上海隆重举行婚礼时,他重返权力中心之旅也就开始了。

  在此期间,张作霖派人来以检查部队为名,前往山西布置军事,此时阎锡山觉察到此棋是针对自己来的,于是公开与张作霖决裂,通电声讨张作霖,并兵分两路,分别沿京汉线、京绥线攻击奉军,意图从南北两侧袭击北京。刚开始,他的部队迅速占领了石家庄和新乐,后来却在战争中连连失利,被迫兵退山西,据固关、娘子关和雁门关死守。张作霖一时怒气冲天,调集几十万对人马山西大举进攻,但关塞险恶,久攻不克,部队伤亡惨重,最后也只好退出关外。

  此时冯玉祥部队也受到奉军的威胁,阎锡山于是和冯玉祥联名请求下野后的蒋介石重新出山,主持北伐战争,共同对付张作霖。

  蒋介石下野未及半年,于1928年初复出后,以继续北伐统一全国为目标,看到雄踞山西的阎锡山有举足轻重之势,乃竭力拉拢:1928年 2 月28日,国民政府任命阎为国民革命军第三集团军总司令,3月7日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任命阎为太原政治分会主席,3月9日国民政府又任命阎为山西省政府主席。当月,蒋介石统率北伐军对奉军展开全面进攻,第三集团军转守为攻,收复大同,占领保定,并向京津进军。此时第二集团军冯玉祥部人多势众,蒋故意拉阎抑冯,于6月4日通过国民政府任命阎为京津(后称平津)卫戍总司令,并让第三集团军部队先行入京,天津亦和平接收。

  至此,阎锡山在北伐中掌握了晋冀察绥四省和平津两特别市的军政大权。10月19日,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任命阎为内政部长(由赵戴文代理)。阎锡山从此与蒋介石、冯玉祥、李宗仁齐名,成为雄踞华北的军阀。

 

  对于阎锡山当年对山西的贡献,中外舆论还是给予好评的。如1930年的《时代》就曾这样评价他:“作为山西省的‘模范督军’,阎实际上耸立在一个独立王国之中——处于各军阀的包围之中。尽管目前晋西南地区还存在粮食短缺,但阎为1100万人带来了繁荣,在中国,他们最富裕,因而使他显得出类拔萃。阎的嗜好不是女人、酒、鸦片,甚至也不是金钱,而是优质的道路、纺织、防御部队、维持秩序的警察,发展优良的牛、马、耕具、家禽、肥料——所有能为他的乡亲直接带来好处的事物。”

相关参考

魏武帝曹操为何没有在发迹后将姓氏改回

曹操本姓夏侯,父嵩为中常侍曹腾养子。尝意其富贵之极,何不复姓?后见一书云:当时有以谶纬进者,云古者名官职不言曹,自汉以来始名官尽言曹也,至吏亦言属曹,卒言侍曹,此非天意乎?操遂不复姓。此或实事。――《

曾欲拉美国下水,尼克松使其彻底绝望

毛泽东与蒋介石  蒋介石以国民党总裁的身份逃难到台湾,虽于1950年3月以非常手段恢复「”总统”的职务,但杜鲁门对其袖手旁观,前途仍然暗淡。蒋介石一直念念不忘反攻大陆,并多次欲拉美国下水以达成心愿。 

阚泽过目不忘

时下一档电视节目《最强大脑》,涌现不少天赋异禀的达人。笔者近日重读《三国演义》,受该节目启发,从中搜罗了一批出类拔萃的人物,若组成最强大脑战队,其阵容亦足以震古灼今。《三国》里最光彩照人的莫过于诸葛亮

褚遂良死谏废立皇后武则天为何为其平反

武则天在生命走到尽头之时,对臣子仍旧念念不忘,于是下了一道遗诏,为其平反。一代女皇为何要惦念一位最为愤恨的臣子,还要为其平反呢?神龙元年(705年),武则天在弥留之际,下了道遗诏,里边有这样一句话,特别引...

褚遂良死谏废立皇后武则天为何为其平反

武则天在生命走到尽头之时,对臣子仍旧念念不忘,于是下了一道遗诏,为其平反。一代女皇为何要惦念一位最为愤恨的臣子,还要为其平反呢?神龙元年(705年),武则天在弥留之际,下了道遗诏,里边有这样一句话,特别引...

一个依靠女人发迹的北魏权臣

高欢是北魏时的权臣,他的发迹历程并没有像影视剧里面那样励志,而是依附着在一个女人的身上才一路平步青云直至成为了北魏权臣。那么,为什么说高欢是一个依靠女人发迹的北魏权臣呢?他依靠的女人又是谁呢?高欢的人

三皇的发迹

”三皇五帝「”是中国古史系统中经常出现的的词汇,五帝暂且不论,今天我们就来说下一三皇(燧人氏,伏羲,神农)的发迹史。燧人氏:抓住天上掉下来的馅饼燧人氏燧人氏是一个幸运的人,在古代传说中,他是唯一一个不

孤微发迹喋血疆场 劝斩董卓肃清三郡

  孙坚(155~191),东汉末、时著名将领。字文台。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孙策、之父。他果勇刚毅,忠烈侠义,孤微发迹,屡建殊功,是一位德才俱佳的良将。>>  一、孤微发迹喋血疆场>>  孙坚是

纪僧真是如何发迹的

纪僧真是南朝人士,他曾深受萧道成信任,等萧道成称帝后纪僧真也得到重用。纪僧真一生历经齐高帝、齐武帝和齐明帝三朝,并且皆得重用,立建威将军。纪僧真并没有显赫的出身,但他却有一种独特的人格魅力。据古文记载

晋国卿位之争,资历深却发迹慢的魏氏

在晋国的世卿家族中,论起资历,魏氏与赵氏基本算同步,但魏氏的发迹却远较其他世卿家族缓慢。魏氏的先祖与周同姓,名为“高”,周武王时期,受封於毕,而被称为毕公高。其后,毕国绝封,毕国公族子孙离散。晋献公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