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巾军起义旧址 红巾军起义是因为元朝灭亡吗

Posted 元朝

篇首语: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红巾军起义旧址 红巾军起义是因为元朝灭亡吗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红巾军起义旧址 红巾军起义是因为元朝灭亡吗

2、从元朝四等人制度入手,看红巾军起义,为什么蒙古人反成了配角

红巾军起义旧址 红巾军起义是因为元朝灭亡吗

在中国历史上出现过许多的朝代更替,有朝代建立就有朝代灭亡。而元朝的毁灭也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当时在元末时期发生了非常著名的红巾军起义。这次运动对元朝来说确实具有很大的打击性,甚至有人因此认为红巾军起义是元朝灭亡的原因,那么这样说红巾军是正确的吗?那么到底红巾军起义是元朝灭亡的原因吗?

关于红巾军起义是不是元朝灭亡的原因还要从元朝后期开始说起,当时的统治阶级大多以蒙古族为主,因此对于其他种类的人一直以来都是比较恶劣的态度,许多政策也非常的不公平,尤其是但汉族的百姓更是残忍。简单来说就是当时汉族的居民连吃的都没有,国家保证不了老百姓的生活,所以最终才会发生反抗起义。本质上来讲元朝注定会走到灭亡,除了后期一些残酷的政治体制带给百姓非常大的难处以外,元朝的政策对于统治汉人来说只有剥削和打击,这样一来最根本的问题就出现了。

红巾军的起义是广大的农民百姓们为了维护自己的自身利益做出的反抗,只能说这是元朝灭亡的爆发点,也可以说这次的活动让元朝毁灭的速度更加快。在一个原本就有问题的体制中,后期由于压迫越加严重,又发生了许多的灾害,这就将原有的问题进一步扩大了很多,也摆在众人的面前,最终逼得人们必须去解决,也就是这样才会让人们选择了起义。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红巾军起义就是间接引起元朝灭亡的原因。

红巾军起义的历史意义

红巾军从从字面上来理解就是头上包裹着一条头巾的军队,红巾军由元朝末年农民队伍组成,在残暴的统治之下人们奋起反击,可是最终却以失败告终,值得一提的是明朝著名的第一位皇帝朱元璋也曾加入红巾军的队伍,尽管红巾军起义最后仍以失败告终,可是红巾军起义的历史意义也是非常巨大的,那么红巾军起义的历史意义到底有哪些呢?

元朝末年由于蒙古族贵族的愚昧统治,导致当时社会局面混乱民不聊生。内蒙古贵族适应放牧的生活大量肥沃的土地就不再种植粮食作物而是用来放牧,百姓不仅吃不饱而且还要忍受官府越来越多的税款征收,就算骨子里希望平平安安也做不到。在民生方面红巾军起义的历史意义是改变了百姓的生活,帮助百姓进行抗争,改变百姓受到压迫的局面。后来元朝的腐朽没落和明朝的缓缓升起和红巾军起义也息息相关,红巾军起义打击了内蒙古贵族在元朝的势力,为朱元璋日后登基为帝扫清了一部分障碍。

从政治方面来看红巾军起义的历史意义是打击了内蒙古贵族,促进新势力新王朝的产生。总的来说红巾军起义的历史意义在于打击了地主豪强,也改变了内蒙古贵族的势力。朱元璋最后登基为帝,据史料准确记载他也曾参加过红巾军起义,最后还确确实实当了皇帝,红巾军起义之所以失败,是因为朱元璋背叛了农民阶级加入了地主阶级。

红巾军起义并没有成功,但是坚持了十二年,这段时间蚕食了内蒙古贵族的基础,促进了新王朝的产生,这就是红巾军起义的历史意义。

红巾军起义旧址

红巾军起义旧址位于温州市乐清虹桥镇东街的瞿氏宗祠里,宗祠对一个家族具有非比寻常的意义。宗祠是由五间歇山顶木构楼房,通面阔17.2米,通进深10.25米,前有砖砌围墙和门台。因为对起义运动的支持瞿振汉把宗祠作为红巾军起义的旧址。

据历史资料考证瞿振汉是一个非常正直善良,他喜欢到处去结交志趣相投的朋友,而且他的拳术水平还特别的高,曾经领导了的温、台两地红巾军,当时浙江省第一个能和太平军直接联系的上的的农民起义军就是他领导的队伍,他们的队伍在瞿振汉的领导下特别的进步,不仅能凭借着慧眼看清眼前的局势,还能提出各种各样消除恶势力保护弱小正义势力的口号,反对资本主义家的资本主义入侵阴谋。瞿振汉在这场运动中起了很重要的领导作用,为红巾军起义做出了不小的贡献。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这次起义的范围不是特别广,而且时间也不是很长,最终以失败作为告终。这些历史记载的资料也说明了起义发生在这里的一个原因,所以才会变成今天的红巾军起义旧址。

把红巾军起义旧址设在瞿氏宗祠里,体现了瞿振汉起义的决心,更是带动了后来一系列的起义人民的热情,瞿氏宗祠作为红巾军起义旧址曾经被入侵的日本人焚毁过,后来政府建立又重新造好。红军起义旧址象征着现代史上一次非常难得非常珍贵的反抗。

从元朝四等人制度入手,看红巾军起义,为什么蒙古人反成了配角

曾经叱吒亚欧大陆的蒙古人,最终在汉人的地盘翻了车,因为黄河泛滥,朝廷应对失策,加上腐败盛行。「 ”石人一只眼,搅动黄河天下反”,韩山童和刘福通一声呐喊,声势浩大的红巾军起义正式拉开帷幕。 但是我们看这段历史,会很惊讶地发现,真正在打来打去的,其实大都是汉人,蒙古人此时却成了配角,这是怎么回事? 一、 元朝将治下的人民划分为了四等人,分别是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和南人四个等级。 蒙古人毫无疑问是享受最高特权的,也是统治者;色目人主要是西域人,以及最早被征服的东欧人,地位仅次于蒙古人;汉人,主要是原来金朝统治下的人民,其下也包括女真、契丹、高丽等,统称汉人;南人则是地位最低的,主要以之前南宋统治下的人民为主,因为是最后被征服的,所以处于社会的最底层。 由于蒙古内部对学习汉文化没有达成一致,这也导致,统治汉族地域的官员,仍然是汉人。也就是说,如果不跟其他人对比,生活在南方的汉人,生活习惯并没有太大的改变。 历来老百姓很少有造反的,一般不把刀架到脖子上,他是不会有这个想法的。但元末起义军领袖韩山童不同,他的祖祖辈辈都在策划造反的事,他自己也是苦等着机会,果然这次黄河决口被他等到了。 他利用自己的白莲教堂主身份,再加一句「 ”石人一只眼,搅动黄河天下反”的口号,成功「 ”绑架”了部分老百姓。成为了首批跟着他造反的人,因为头戴红巾,起名红巾军。 其实一开始跟着起义的人没有几个,不然的话,当地县令调来的几个兵就能把领袖韩山童给逮了?但是随后跟韩山童一同起义的,另一起义军领袖刘福通连着做了几件事,这几件事做完就等于是把整个汉人绑上了战车…… 韩山童一死,本来刘福通就没打算让韩山童儿子当皇上,但是起义军内部争斗不止,马上要散摊子,不得已,刘福通搬出了韩林儿。就像后来的清朝顺治帝能当上皇帝,就是因为皇太极的兄弟多尔衮和皇太极的长子豪格争斗不休,最终选择了第三者福临当了皇帝。 不过韩林儿估计是历史上最没有存在感的皇帝,甚至他活着,还没有他死了后受重视。 二、 起义之初,元朝廷就派了军队前来镇压,这个军队呢,其实也是汉人为主。 历史上出现过很多次,军队前去镇压起义军,实际上杀的都是普通老百姓。东汉末年,董卓进了洛阳,面对十八路诸侯讨伐,他也派出了军队前去镇压,可惜派出的军队跑到其他村子乱杀一气,拿着老百姓的头颅当战利品,回去领赏去了…… 元末的官兵是一样的德行,他们突然就发现,镇压起义军的过程,其实就是发财的机会: 比如,这一家人很有钱,你想要占为己有,咋办? 杀啊,杀了后,找出他的户籍,改成暴徒,这下子,不仅被杀的人的财产归了自己,还能拿着头颅再回到朝廷领赏。这下子麻烦了,起义军暴动的地方,老百姓全都倒了大霉! 作为穷人,面对经济封锁,连出去要饭都没有路。富人,富人就是挨宰的份,就算没被红巾军清算,也被官兵洗劫一空,说不定命还搭上。 官兵跟红巾军战斗? 笑话,战斗就要流血,流血就会有牺牲,真打起来,不光流红巾军的血,官兵的血也会流,哪里有抢劫老百姓来的爽快? 这下子,老百姓没辙了,一些富裕的财主,为了防止被杀,要么自己起义当红巾军领袖,比如郭子兴;要么就资助起义军队伍,让他们提供帮助,比如资助张士诚的那些财主;要么就加入起义军队伍,好歹还能抢抢地主,填饱肚子,比如朱元璋。 正所谓「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起义军迅速就壮大起来,刘福通也攻占了一些县城。此时他做了一件在我们现在看来十分荒唐的事,那就是迅速让韩林儿称帝,国号大宋,宋朝就此复辟。 三、 刘福通此举就造成一个严重的后果: 那就是把汉族跟蒙古人的仇恨一下子激化了,本来是黄河岸边几百号人吃饭的问题,迅速就上升成了民族问题。这时候,元朝廷的任何镇压行为,都会被人解读为对汉族的屠杀。 这样一来,元朝廷本来就紧张的神经一下子就绷断了,该来的还是来了。从他们占领南宋的那一刻起,他们最担心的就是汉族起义,于是更猛烈的镇压就来了。 等到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红巾军之后,老百姓也会产生质疑,他们会思考,为什么大家都加入了红巾军呢?想来想去,他们能得出的唯一答案,就是这个朝代是一个坏朝代,还不该反吗? 人们一旦形成这个观念,那么起义就会从各地爆发,元朝廷必然也就应接不暇,一发不可收拾。 注意一点,起义是从黄河岸边开始的,迅速蔓延到长江流域,长江上游那里出现了陈友谅势力。下游则是张士诚势力,中间占据南京的是朱元璋势力,刘福通则一路向北进军。 打到最北的红巾军甚至一度占领了山海关,堵住了蒙古人的退路,可是浩浩荡荡地北伐红巾军,怎么突然就败了呢? 其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刘福通攻占了开封,随后起义军领袖们,不走了…… 想想历史上那么多次的农民起义,每次都是败在这个上面,陈胜吴广也罢,黄巢起义也罢,洪秀全也罢。都是面临这个问题,一旦起义军停止了前进,等待他们的命运必然是灭亡,正所谓「 ”流寇无敌”。 韩林儿到达开封之后,不久这支起义军就分崩离析了,投降的、自立为王的、内讧的、被招安的比比皆是。这支强大的红巾军,眼看就要打到元朝廷首都了,一下子就雪崩般的溃败了。 四、 说到底,还是土地的问题,没有土地的人们想得到土地,得到土地的人们又想保住土地。所以,一开始镇压红巾军的人也是以北方汉人为主,他们不希望红巾军势力达到自己的家乡,让自己的家乡父老受难。​ 而很多人跟着起义军,其目的也是为了获得一块土地,而在开封,韩林儿分封众人。要知道,僧多粥少,历来如此,真正能分到土地的都是极少数,大部分还是最底层。不要相信有些起义军说的鬼话,比如李自成「 ”迎闯王、不纳粮”,比如洪秀全的「 ”无处不均匀,无处不饱暖”。 实际上就是一句口号,李自成的不纳粮,闯王倒是迎进来了,可惜军队全靠抢,抢完了咋办?洪秀全倒是想的挺好,敢情平均分配不包括自己,先把自己的老婆平均分了再说! 红巾军同样面临这样的困境,没有分到土地和财产、权力的人他会骂娘,白忙乎一顿,啥都没捞到,心里不爽。而分到土地的人,一开始是高兴的,但高兴不了多久,他就会陷入极度的恐惧之中。 为什么会这样? 其实就是红巾军的特性决定的,本来起义就是「 ”打土豪,分田地”,现在一些起义军将领成了所谓的土豪。那么他为什么还要跟着这群穷鬼干,哪一天打到自己的头上咋办? 所以,这些人的想法就变了,他们的第一目的不再是推翻元朝廷,而是先保住自己的土地。要想保住土地,那么就得寻求保护,一种是找元朝廷保护,另一种则是找一些实力强大,且保境安民的起义军或地方武装保护。 有些人就会被招安,成为元军,反过来镇压起义军,有些人则投奔陈友谅、张士诚或者朱元璋。而刘福通的这支起义军,一下子就丧失了战斗力,面对蒙古人的反攻,毫无招架之力,迅速败亡。 退到安徽的韩林儿还没有喘口气,被元朝廷招安的张士诚就打过来了,再次兵败,刘福通战死,韩林儿在被朱元璋派人接走的船上溺亡。 ​再回过头来看看元朝定的四等人制度,人,自古就没有平等过,所谓的平等,不过是个幌子罢了。红巾军之所以失败,就是多年来的等级观念束缚,穷人想打破不平等,变成富人后又想维护这份不平等,到头来,斗来斗去,不过是在汉人的地盘,争夺汉人的土地,并且是汉人与汉人之间的争斗罢了。 而蒙古人,拿着汉人的土地当诱饵,坐山观虎斗,反而成了元末农民起义浪潮中的配角。只待跟最后的赢家朱元璋,开展一场大战,一决雌雄,当然这是后话,本次不提。 杨角风谈明朝大案第8期,到此为止…… 我叫杨角风,换种视角看明史,你会发现不一样的乐趣,原创文章,喜欢就关注吧!

相关参考

红巾军领袖刘福通起义究竟遭遇了什么重大挫折

元朝末年,统治集团的骄奢淫逸之风、社会的贫富之差、税收之重,让无数走投无路的农民踏上了反抗之路。时势造英雄,在此社会动乱之下,开始涌现出众多起义军将领,元末刘福通也开始走上历史舞台。刘福通的家乡在颍州...

红巾军领袖刘福通起义究竟遭遇了什么重大挫折

元朝末年,统治集团的骄奢淫逸之风、社会的贫富之差、税收之重,让无数走投无路的农民踏上了反抗之路。时势造英雄,在此社会动乱之下,开始涌现出众多起义军将领,元末刘福通也开始走上历史舞台。刘福通的家乡在颍州...

红巾军起义为何功败垂成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红巾军起义为何功败垂成?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元末农民战争,北方红巾军之所以功败垂成,主要是三路北伐缺乏统一指挥,各路大军互不协调,没有明确的战略思想。加之主力远离中原

安徽挖出一枚印章, 颠覆历史, 学者: 我们误会了一个英雄

元朝末年,苛政如虎、天灾并发,元朝统治者和农民阶级的矛盾无法调和,最终爆发大规模农民起义,导致元朝灭亡。最初,韩山童在颍州发起了红巾军起义,声势浩大,史称「”北方红巾军”,紧接着,徐寿辉在蕲州发动起义

明代的历史背景

元朝末年,蒙古统治者残暴无道。1351年,元廷征调农民和兵士十几万人治理黄河水患。“治河”和“变钞”导致红巾军起义爆发。1351年5月,韩山童、刘福通领导红巾军起义爆发。次年,郭子兴响应,聚众起义,攻

为何北京只有十三陵

  明朝(1368年-1683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封建王朝元朝末年,政治腐败,元顺帝统治时期,爆发了红巾军起义。朱元璋参加了红巾军,他南征北战。1368年,朱元璋以应天府(南京)为京师

元末红巾军失败的原因

  元末农民战争,北方红巾军之所以功败垂成,主要是三路北伐缺乏统一指挥,各路大军互不协调,没有明确的战略思想。加之主力远离中原,后方空虚,汴梁为元军袭取,使形势急转直下进入低潮。刘福通所领导的北伐虽然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诛杀功臣的顺序有何玄机

朱元璋最早是因为参加红巾军起义,然后势力一路做大,最后做到了皇帝。有一场战役非常关键,那就是渡江之战。网络配图当时起义的义军被元朝军队围困在长江西北,眼看就要断粮,而长江对岸的芜湖,正好是盛产稻米的地

刘福通

  刘福通(?~1366),中国元末农民起义领袖,大宋红巾军领导人。颍州(今属安徽)人。至正十一年(1351)五月,与栾城(今河北栾城西)人韩山童等以白莲教组织群众,在颍州颍上发动起义,事败,韩山童被

元末农民起义领袖张士诚和陈友谅之间的比较

...番大的作为。1355年,倪文俊攻破了沔阳,陈友谅加入了红巾军,参加起义活动。随后,陈友谅因立功,升为元帅一职。1357年,倪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