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人才有资格花钱免罪
Posted 皇帝
篇首语: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什么人才有资格花钱免罪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什么人才有资格花钱免罪
清朝乾隆年间,官场上流行一种“议罪罚款”的制度,说白了,就是官员犯了错,上缴一部分“议罪银”便可免罪。这是有明确条文规定的,比如在《钦定吏部处分则例》卷四十八中载明:“官员承问引律不当,将应拟‘斩’、‘绞’人犯错拟‘凌迟’,及应拟‘监候处决’人犯错拟‘立决’者,承审官降一级调用,审转官降一级留任,臬司罚俸一年,督抚罚俸六个月。”罚俸开始施行时,主旨只是针对一些较小的过错,在尚不足以撤职、降职的前提下使用一下,让官员感到有点儿“心疼”,以便从此更加严谨为官。但到后来,事情悄悄发生了变化。
来看当时被罚款的封疆大吏李质颍给乾隆皇帝的一篇奏疏:“奴才李质颍谨奏,为仰恳圣恩,俯准宽限事……奴才于浙江巡抚任内未行奏参王燧,情愿罚银十万两,粤海关监督任内奏事错误,情愿交银二万两。四十六、七两年关税盈余短少,部议赔银三万六千余两。广东盐案不实,情愿罚银十万两。奴才自四十六年起至本年,交过造办处广储司共银十四万两,其余十一万六千余两,理宜竭力凑缴,按限完纳,庶于寸衷稍安。但现在变产凑交,一时售卖不及,又恐有误限期。奴才昼夜惶悚,无计可施,唯有叩恳圣主恩施格外,准于明年起每年作为二季,交银一万五千两,奴才得以设法竭力,及时估变交纳。”在这封奏疏中,李质颍承认先后几次工作中出现失误,“情愿”上缴罚银,但一时难以凑齐,请求宽限。虽然此疏有哭穷的表演成分,但动辄数十万两银子,对谁都不是个小数,已完全超出受罚者应得的薪俸和养廉银的总和。这么多钱,已不仅仅是对官员的惩罚,而是刻意搜刮了。由惩治手段转换为敛财目的,称得上是遗患无穷。
首先,这些“议罪银”没有明确的数额,伸缩性极大。全靠当事人根据所谓的实际情况把握,是多是少只凭一张嘴,谁的嘴大谁说了算。皇帝不说罚多少,受罚者自己报数就只能往高里说,万一报少了,皇帝不满意,给顶回去,那就算白报了,丧失了缴钱免罪的机会。这种潜规则自然成了破坏制度的重要一环。
其次,交了钱就可以免罪。受罚者食髓知味,会丧失对渎职违章的警惕。反正花钱就能摆平,那就犯了受罚,罚了再犯,千锤百炼。花钱免罪无疑是对罪恶的包庇与纵容,从而引发社会对善恶判断的失序。
第三,受罚者白花花的银子拿出去了,他还得拼命把这些钱挣回来。即使不为盈余,他也得把这个窟窿堵上,想方设法抠钱。这种情况下,哪里还有心思理政,哪里还会想着为民服务?他得先为钱服务。最重要的是,他通过什么方式搜刮钱财?当然是违法手段,按部就班,一分一分地挣辛苦钱,猴年马月也挣不够这笔巨款。于是,一层层盘剥下去,最后都转嫁到底层百姓身上。
那么,被罚的钱哪里去了呢?如果进入国库,用于发展民生,花到老百姓身上,倒也罢了。而事实上这些钱最后都进了内务府,也就是皇帝的私人账户。据说,广储司银库所收罚款,每月都要将数目开单呈报给乾隆皇帝的大管家和,开报时要逐项列报罚款人之姓名,缴款数目,以及已缴未缴情况,再由和转奏皇帝。皇帝精着呢,谁少给了都得收拾他――官员犯错,皇帝得钱,岂不快哉。到最后,那些高级官员成了皇帝的“白手套”,专替最高决策者搜刮,最高决策者成了罪恶之源。
说起来,“议罪银”也不是谁都能缴的,这还有个资格的问题,最起码得跟皇帝有着很深的渊源或者交情。皇帝恩典你,才给你这样的机会。实在不行,也可以走“上层路线”,通过皇帝的大管家和来完成。和一辈子没做过地方官,没有在基层刮地皮的经历,却坐拥海量财富,是何原因?据靠谱的专家分析,这些财富大部分来自于“议罪银”的回扣或者是通过给皇帝和官员拉皮条得来。来看看和与其助手福长安给皇帝的一封奏疏:“查奇丰额于五德在织造任内纵容伊子,不行参奏一案,前奉谕旨,将奇丰额革职来京,交军机大臣究讯。兹奇丰额已于本日来到热河,臣等遵旨讯问。奇丰额伏地碰头跪称,我系内务府世仆,由刑部司员蒙恩补放道员,后擢藩臬两司,用至江苏巡抚,理宜倍加感激,于地方一切认真查办,乃五德在江苏织造任内纵容伊子永泰任意苛刻,以致胥役人员心怀抱怨,商贾观望不前,税银短绌,我于彼时不能即行参奏,仅令五德速遣伊子回京,直待降旨询问,始行奏出,实属糊涂荒谬,辜负委任。复蒙格外天恩,不即从重治罪,仅予革职,愧惧惭悚,无地自容。今情愿罚缴银四万两,并求转奏赏给苦差,以期稍赎前。”奇丰额包庇下属被追查,缴了四万两白银,希望免罪之外,还希望再给个官当,即所谓“赏给苦差”,并通过和给皇帝上奏。和在这中间能白替他传话吗?少给了都不行啊。而“英明”的乾隆皇帝只批示了三个字:“知道了”,其实就是认可了。
当时有个叫尹壮图的官员,对“议罪银”意见很大,上疏请求“永停此例”。乾隆虽然生气,但也不敢否认此事,便跟他讲道理:第一,奏请永停罚银之例,想法不错,这个值得肯定。第二,各省督抚难免偶有过误,且又非贪污受贿之罪(议罪罚银本来就会带动贪污,乾隆是揣着明白装糊涂),若因此革职查办一时找不到替代者。从爱惜人才的角度考量,可以用罚款的方式进行薄惩。第三,罚缴的议罪银都留为地方工程之公用,以利一方百姓。第四,凡是贪纵营私的督抚均绳之以法了,从来没有以罚银幸免的人(全是睁眼说瞎话)。
尹壮图自然不服,继续上疏跟乾隆斗嘴。乾隆可不惯着他,不久就把他革职了。直到嘉庆皇帝主政,才恢复其职务,但“议罪银”造成的危害却再也抹不掉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揭秘1949年哪些人才够资格能去台湾
政府公务员最终抵台者,“通常不及原机关的十分之一人数”
近日,电影《太平轮》上映,一段沉痛的内战往事——1949年百万大陆军民仓皇迁台——重新获得诠释。电影之外,今人多已未必了解,什么样的人,当年才能获得一张去台的船(机)票。
至晚在1948年10月,陈诚被任命为台湾省政府主席时,蒋介石已有意将台湾作为日后退守之地。除军队之外,中央研究院是蒋介石最先指示迁台的机构。国民政府拨款三百万,作为中研院的应变经费。但中研院成功迁台的仅总办事处、历史语言研究所和数学所,其他12个自然科学研究所与社会学所,都选择留在了大陆。在81名院士中,仅朱家骅、傅斯年、李济等9人选择赴台,陈寅恪、李四光、陈垣等60人留在大陆。另有胡适等12人去美。
拒绝赴台的学者中,辅仁大学校长陈垣比较有代表性。陈垣读《西行漫记》后,“看到了老解放区十几年前就有了良好的政治……深深的受到感动”。北平围城期间,他给儿子写信说,“政府来电并派飞机来接,都未成行,后又敦促数次,均婉谢,因无走之必要也。”①
政府机构工作人员及其家属,是除军队外,政府组织的迁台群体的主体。但国民政府行政院,当时对所属各机关的迁徙,并无任何统筹计划,以致于各单位只得各自为政,结果不但资料损失惨重,人员流失也相当严重——人员流失主要有两大原因,其一,当时国民政府随战争局势一再播迁,先至广州,再至重庆、成都,许多公务人员往往因生活困顿,不愿随迁,选择脱离。其二,各机关组织迁台能力不一,但总体上均甚为困难,名额有限,故迁台前均曾大规模编遣内部职员。
当时赴台一票难求的情形,可参考张大千回忆。据张说:“原以为到了机场,就可飞离险境,那有如此简单的事啊!一看机场堆的都是行李,外加筹了一大堆扶老携幼的人。大家注意的是一位……点名的军官,叫到谁的名字,谁就可以上飞机了,人人都在想自己的名字,盼望被叫出来的那份急盼神情,真是不好形容……”②大略而言,最后国民政府五院十二部,“到台湾者通常不及原机关的十分之一人数”,“家眷未能随行者比比皆是”。③
除军队及政府机关人员外,国民政府当日已无力组织其他人员集体迁徙。较典型的例外,是“山东流亡学生”数千人,因偶然的机缘,得山东同乡会、澎湖防卫司令部及国防部、教育部介入,成功赴台——内战期间,国共双方争取学校、学生甚烈。及至国军在在东北和华北的军事逐渐失利,为不让学校及学生落入中共之手,曾一再动员北方各省大中小学校南迁。但在1949年,对“山东流亡学生”赴台,陈诚曾特意强调此乃个案,教育部也避谈此事,目的是尽量避免其他学校循例效尤。可见当日瓦解之势,已顾不上再谈什么“争夺青年”了。
就当时台湾的经济状况而言,即便是上述政府组织的迁台人员,也无力给予良好照顾。譬如,故宫博物院、中研院史语所的工作人员,只能借住在台大宿舍中。齐世英身为立法委员,到台湾后仅配给他“铁板自强新村一户水泥平房”。④
1949年初,上海黄浦江畔,码头送行
私人旅客被严格限制入境,抵台者多是公务员、军人、商人
至于私人赴台,起先几无限制,因此随着战局恶化,赴台者急剧增加。1946年,大陆迁台人数只有37978人,到1948年,这个数字增长2倍多,达到98580人。⑤
陈诚基于“防止‘共谍’的潜入”与“预防人口过分增加,以减轻台民的负担”的考虑,于1949年2月开始实施对私人赴台的限制,颁布了《台湾省准许入境军公人员及旅客暂行办法》,规定“暂准入境”者为“中央各机关派台工作人员及其眷属”“中央各院部会及各省市政府,因公派员迁台者”“工商人士”等七类,他们凭借相关证明,填写“入台旅客登记表”后,可购票赴台。到台湾后,“于十日内向到达地区之主管户政机关及警察机关申请登记,否则得限令出境。”⑥
台湾当局对入台申请的审查颇为严格。以1949年3月下旬为例,台北市批准发给204人入台证,驳回436人,申请通过率仅35%。规定实施后一个月的时间里,核准入台者有男10059人、女4710人、孩童1481人,共16250人,其中公教人员2876人、商人5830人、学生1111人、工人140人、自由职业者494人、农民91人、家务2944人,其他383人。⑦可见自由入台者主要为商人、公务员、教师,以及他们的家属。严格限制的同时,政府也鼓励一些人赴台,如军人购买船票可打六折,国大代表甚至免费。
总体而言,对军人赴台的限制最少。“军事机关及部队迁台者”不必登记、申请,只“必须将名称、或番号、主管姓名、人数、武器、及任务、驻地等,事先通知警备总司令部备查。”赴台的马德五,在1949年5月的日记中说,家庭会议上商量“上海是保不住了,‘共匪’马上就要杀过来了,父亲和德书堂兄是国民党老干部,被‘共匪’抓住﹐必死无疑。我是个国民党老干部的儿子﹐也是凶多吉少的。”因此,他们穿上军装,“跟随运兵轮船先行逃命去台湾。”⑧与之类似,国军从上海撤退时,王鼎钧侥幸上船,他后来说,当时“台湾限制入境,多少有办法的人来不了,我们竟无意中得之,似幻似真,如同梦境”。⑨
从1950年开始,由大陆赴台的人数明显下降。只有1955年较多,因大陈岛撤守时,有1.6万多百姓被迁往台湾。据台湾的普查报告,自1945年—1956年来台外省人约64万,再加上迁台的60余万现役军人,总数有120万左右。⑩
1949年11月,国军搭乘“执信”号轮船撤往台湾
注释:
①刘乃和:《陈垣年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73页;②李永翘:《张大千年谱》,四川省社会科学院1987年,第256页;③⑤⑥⑦⑩林桶法:《1949大撤退》,第245、245、321、250页;④齐邦媛:《巨流河》,生活·读书·新知本站网书店2012年,第194页;⑧马德五:《我1949年的迁台日记》,《文史天地》;⑨王鼎钧:《文学江湖》,生活·读书·新知本站网书店2013年,第3—4页。
相关参考
政府公务员最终抵台者,“通常不及原机关的十分之一人数”近日,电影《太平轮》上映,一段沉痛的内战往事——1949年百万大陆军民仓皇迁台——重新获得诠释。电影之外,今人多已未必了解,什么样的人,当年才能获
古代一文盲,花钱买了一个小官,最终成为封疆大吏,一生清正廉洁
在隋朝之前,做官基本靠他人举荐,也就是所谓的察举制。隋炀帝时期,朝廷为了选拔人才,开创了影响中国一千多年历史的科举制度,普通人可以通过科举考试踏入仕途。但是,即使科举制度开创之后,也并不是唯一的做官途
在很多古代电影中,我们都可以看到,丹书铁券这种神奇的东西,那么丹书铁券是什么?它真的能让臣子犯罪不杀?这里边到底隐藏着什么?本期小编将深扒其中的秘密。小说《水浒传》的第九回“柴进门招天下客,林冲棒打洪
简单口角引发斩首血案2月18日下午4时11分,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公安分局通过官方微博“平安武昌”发布一条消息:2月18日中午12时25分,武汉市武昌火车站附近,发生一起恶性刑事案件。犯罪嫌疑人胡某(2
接到命令除掉“小萝卜头”,17年后被人揭发,行刑前一句话被免罪
“小萝卜头”,一个在抗战时期是在很多人心中留下了很深刻印象的小男孩,他的原名是叫做宋振中,在他不到8个月大的时候,就和自己的父母是被国民党秘密逮捕了,可以说他从下就生活在了这样的一个牢笼当中,而正是由
核心提示:法肯豪森提出:“最后战线为黄河,宜作有计划之人工泛滥,增厚其防御力。”这就是后来的花园口决堤,蒋介石认为这条建议花钱不多,又容易实现,就采纳了,没想到河水不可控制,淹没了很多村庄,死了很多老
很多朋友好奇,古代身为一国之君的皇帝究竟有没有工资可拿呢?其实皇帝是有工资的。可能很多人会以为,国库就是皇帝的收入,想怎么花就怎么花,实际上并不是这样。早在秦朝时期,皇帝的收入和财政收入就已经做出
在中国古代,有些人为了做官,通过各种关系花钱买官。在做官之后,就开始利用手中的权力,剥削、压榨百姓,搞得是天怒人怨,甚至是遗臭万年。而在清朝时期,有一个“富二代”,花钱买了一个小官,因政绩较为突出,最
雍正王朝电视剧之中,刑部冤案剧情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剧情,既透露出当时清朝的各种弊端,又符合九子夺嫡的走向,可谓是相当精彩。今天有个朋友提问在刑部冤案中,刘八女替任季安花钱买命,到底贿赂了多少官员呢,并且
武则天对于反对她掌权的人,进行无情镇压;但她又十分重视任用贤才。她经常派人到各地去物色人才。只要发现谁有才能,就不计较门第出身、资格深浅,破格提拔,大胆任用。所以,在她的手下,涌现出一批有才能的大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