贪官和发明的“议罪银”制度为什么会让乾隆偷着乐

Posted 皇帝

篇首语:风流不在谈锋胜,袖手无言味最长。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贪官和发明的“议罪银”制度为什么会让乾隆偷着乐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贪官和发明的“议罪银”制度为什么会让乾隆偷着乐

2、“盛世”终是梦

贪官和发明的“议罪银”制度为什么会让乾隆偷着乐

我们都知道和|是个贪污官僚,事实上,对和|的全面定位应该是政治家、经济官僚、诗人、学者、艺术鉴赏家和政治斗争的失败者。

在乾隆后期,他在整顿国家财政制度、管理文化事务,特别是外交事务方面,都做出了相当杰出的贡献。他主编了《四库全书》《大清一统志》《三通》等大型丛书,《红楼梦》能流行于世,据说他的功劳尤大;因为精通多种语言,所以和|实际上充任了当时的外交部长,曾多次负责接待朝鲜、英国等国的使臣。仅这些才能,已经足以使乾隆离不开他。更何况和|还有另一项为皇帝所急需的天赋,那就是理财。

在乾隆眼里,和|简直就像一个魔术师,总是能出人意料地制造出新的财源。议罪银的制度化,就是和|的一个天才发明。

罚俸古已有之,扣除官员几个月至几年的基本工资,是惩罚轻微过错的常用手段。随着乾隆中期施政愈苛执法趋严,皇帝觉得罚俸数额太少,不足以警戒其心,又法外加罚,所罚动辄上万,改称议罪银。从财政亏空之类的重大错误到在奏折中写错几个字,都可以一罚了之。

此举一出,那些聪明的大臣们马上就发现了妙处。不少大臣主动要求交纳议罪银。比如河南巡抚毕沅以未能迅速搜获要犯,自请罚银两万两;陕甘总督勒尔谨以失察客商走私玉石自行议罪缴银四万两。以小过而甘重罚,既说明大臣们对自己要求的严格,又为皇帝小金库的充实不声不响地立了功,可谓一举两得。因此,通过这种渠道踊跃捐输的地方大吏不在少数。比如河南巡抚何裕城有一次不小心,把香灰弄到了朱批奏折上,因此惶惶不可终日,积极要求自请罚银三万两。手笔之大连皇帝都觉得有点不好意思,遂降旨说:没有那么严重,加恩宽免银两万两,交一万两上来就可以了。

当然,也有更多的官员感激这个制度。比如前内务府总管西宁,因为替皇帝做生意时办理不善,商人拖欠甚多,皇帝一怒之下,要砍他的头。还是和|帮忙,从中说和,对皇帝晓以人头卖不了钱的道理,议定西宁交八万两罚款了事。这八万两定得很准确,正好把西宁家刮得精光。

在和|的操作下,议罪银制度为晚年皇帝的钱包里注入了大量现金。

按乾隆的说法,议罪银制度是以督抚等禄入丰腴,而所获之咎,尚非法所难宥,是以酌量议罪,用示薄惩。看起来似乎于国体无损,既没有增加百姓的负担,又宽绰了皇帝的手头,还警戒了不法的官员,真是一举多得。而事实上,这却是一项后果极为严重的恶政。

贪腐政治一个不变的规律是,个人从贪腐中所得的,与给国家造成的损失相比,往往微不足道。今天的官员,可以因为几万元的好处,甚至仅仅几次特殊消费,大笔一挥,将千万的土地批给开发商。同样,乾隆晚年从议罪银制度中得到的几百万两零花钱,给大清王朝造成的损失要以亿万计。

所谓吃人的嘴短,用人的手短。在享受花钱快乐的同时,老皇帝对于那些踊跃交纳议罪银的官员不可能不高抬一点贵手。许多所谓法所难宥的大罪,只要交纳的银两足够多,就可以免罪。因此议罪银实际上起不到惩戒作用,反而变相地使贪污侵占合法化,为犯罪提供了保护伞、免死牌,为贪官们壮了胆,让他们贪污腐败为非作歹起来心里有了底。反正大不了找和|通融通融,罚钱了事。正如尹壮图所说:罚银虽严,不惟无以动其愧惧之心,且潜生其玩易之念。

这一制度让官员们贪腐起来更有动力。积累多年的家业被罚光后,官员们的第一选择往往是更加疯狂的搜刮。有的时候,因为议罪银数量过多,无法交纳,官员们的第一选择也是通过犯罪来获取议罪银。闽浙总督陈辉祖的弟弟要交三万两议罪银,向他求助。他于是非法侵吞了一千六百两银子,交给弟弟。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山东巡抚国泰向属员们勒索了白银八万两,而一年前国泰的父亲文绶缴纳的议罪银恰是八万两。

本站网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盛世”终是梦

本文摘自《饥饿的盛世:乾隆皇帝的得与失》,张宏杰 著,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 所谓“议罪银制度”,是乾隆朝的一项政治发明。有些大臣,皇帝正用得顺手,却不慎犯了过错,皇帝以为人才难得,不愿换人,便罚些银子了事。尹壮图却说,这个制度问题极大。因为它实际上助长了官员们违法乱纪之风,纵容了贪污腐败的蔓延。目前一些地方政府出现的巨额财政亏空,也就是财政赤字,就与议罪银制度的实行有关。他说:“总督巡抚们自蹈愆尤之罪,皇上圣恩,不行立即罢斥,而令其罚银若干万充公,亦有督抚自请认罚若干万者”,这样做的结果,素来贪污之人更可以胆大妄为,盗用公款,反正日后查出来,罚点银子赔上就完了。而清廉之员因为财政紧张,难保任内不出现亏空,因此不得不曲意结好属下,以求身后出现亏空时得到他们的帮助。“在桀骜者藉口以快其饕餮之私,即清廉者亦不得不望属员之做助。日后遇有亏空营私重案,不容不曲为庇护。是罚银虽严,不惟无以动其愧惧之心,且潜生其玩易之念”。 尹壮图请求皇帝“永停此例”。 皇帝的第一反应是提醒自己,不要生气,不要存拒谏之成见,不要像那些庸主一样,见了批评就暴跳如雷。为了表明这个姿态,在尹氏折子的第一段后,他提笔批道“不为无见”,也就是说,挺有见地。 皇帝很清楚议罪银制度确实易生弊端。特别是和珅当政后,将议罪银制度化了,大臣们所犯只要不是重罪,大抵可以在交纳罚银后,从轻发落。这其中难保没有一个两个原本应该重处的漏网之鱼。 不过皇帝自有其苦衷。和珅将议罪银制度化,是为了给皇帝弄些零花钱。数量巨大的罚银由此滚滚流入皇帝的小金库,用于皇帝的额外开支,比如南巡路上花用,生日时的赏赐。如果没有这笔银子,皇帝的手头马上会困窘起来。更何况,一项制度的好坏,关键是看执行得怎么样。皇帝认为自己的英明一如既往,能够把这个制度的弊端降到最低限度。因此笔锋一转,他又说,人才难得,“朕以督抚一时不能得人,弃瑕录用,酌示薄惩”。事出有因,人我两便,似乎并无大的不妥。 在自我辩解完之后,皇帝又提出一个问题。皇帝说,凡言一事,要有据才能有理。尹氏所言“各省督抚借罚银为名,派累属员,至仓库多有亏缺”,这是尹氏的主观臆测呢,还是有实在证据?皇帝认为,大清正当全盛之日,怎么会出现“仓库多有亏缺”的败政?“壮图即为此奏,自必确有见闻,令指实覆奏。” 也就是说,请尹壮图为自己的建言提供一两条事实证据。 皇帝熟知官员们往往既图敢言之名,又不肯得罪人,所以其议论读起来慷慨激昂义愤填膺,细究起来,却不牵连具体的人和事。对这种“巧伪之习”,皇帝一直十分讨厌。如果你尹壮图果然有理有据,那么对不起,请你别怕得罪人,交代出一两个来。 让无职无权的京官去抓地方官们的犯罪实据,是多么不现实。如果是稍微乖巧点的官员,揣测皇帝批复之口风,自然能领会到皇帝的不悦。皇帝的拒谏之心已显露在字里行间,最聪明的应对无过于及时转舵,回复说自己并无证据,建议也确实荒唐,经圣主教育已经恍然大悟,等等等等。虽然丢了面子,却可以安全保身。

相关参考

“盛世”终是梦

本文摘自《饥饿的盛世:乾隆皇帝的得与失》,张宏杰著,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所谓“议罪银制度”,是乾隆朝的一项政治发明。有些大臣,皇帝正用得顺手,却不慎犯了过错,皇帝以为人才难得,不愿换人,便罚些银子了事。

鲁隐公的“黑名单”中为什么没有“姬允”,究竟是谁在偷着乐?

鲁隐公的“黑名单”中为什么没有“姬允”,究竟是谁在偷着乐?不清楚的读者可以和小编一起看下去。鲁隐公的“黑名单”在鲁惠公执政期间鲁国与郑国打过一场战争,《左传》里说是“公之为公子也,与郑人战于狐壤,止焉

什么人才有资格花钱免罪

清朝乾隆年间,官场上流行一种“议罪罚款”的制度,说白了,就是官员犯了错,上缴一部分“议罪银”便可免罪。这是有明确条文规定的,比如在《钦定吏部处分则例》卷四十八中载明:“官员承问引律不当,将应拟‘斩’、

大清朝历史上竟可花钱免罪

清朝乾隆年间,官场上流行一种议罪罚款的制度,说白了,就是官员犯了错,上缴一部分议罪银便可免罪。这是有明确条文规定的,比如在《钦定吏部处分则例》卷四十八中载明:官员承问引律不当,将应拟‘斩’、‘绞’人犯

为何说和珅发明的这一制度 本质上是让官员向皇帝行贿

和珅是清朝乃至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贪官之一,晚年被定罪抄家时,从和珅家查抄出的财产之多,使人瞠目结舌。甚至有人传言,和珅还有许多埋藏起来未被发现的财产,加起来抵得上大清国十年的财政收入。长期以来,和珅都

都是贪官暴民无可救药

乾隆晚年为何殆政:都是贪官暴民无可救药  帝国基本制度的变革探索在乾隆十三年画上了休止符,踩在近现代转型的门槛上,为何没有继续走下去?这是向市场自发力量的投降,对自然趋势的顺应?还是形势比人强,另有难

乾隆知道和珅是贪官,为什么还纵容他呢

和珅犯了这么多的错,乾隆不可能不知道的。既然乾隆知道和珅是贪官,为何却不处理他,相反还很是信任他?接下来小编带你详细了解历史真相,一起看看吧!有不少人猜测说是乾隆之所以不处置和珅,实则是为了自己的儿子

一代明君乾隆皇帝为什么不杀清朝巨大贪官和

和|和乾隆皇帝究竟是一种什么关系,一直是被后人津津乐道、争论不休的话题。为什么人们对这个话题这么感兴趣呢?因为和|实在称得上是历史上最大的贪官!他贪污了多少钱呢?据嘉庆朝的《查办和|案》及晚清薛福成的

一代明君乾隆皇帝为什么不杀清朝巨大贪官和

和和乾隆皇帝究竟是一种什么关系,一直是被后人津津乐道、争论不休的话题。为什么人们对这个话题这么感兴趣呢?因为和实在称得上是历史上最大的贪官!他贪污了多少钱呢?据嘉庆朝的《查办和案》及晚清薛福成的《庸庵

风流乾隆为何如此宠幸贪官和珅? 清朝秘史

据《清朝野史大观》记载:乾隆当太子时,一次进宫,看到父皇雍正的一个美丽妃子正对镜梳妆,一时兴起,从后面用双手捂住了那个妃子的眼睛,妃子拿起梳子往后便打,正好打到乾隆的额头。乾隆的母后见了,认为是那个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