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第一起科举舞弊大案
Posted 关节
篇首语:知识的价值不在于占有,而在于使用。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清朝第一起科举舞弊大案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清朝第一起科举舞弊大案
一种制度的产生必是有利有弊。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产生在历史上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同时也有消极的影响。如同现代的考试作弊,在古代科举舞弊这种现象也是经常发生的。在清朝的科举制度中,就有这样第一起的舞弊大案。这场舞弊答案的主角是谁呢?是考生作弊还是由考官主导的作弊呢?一起接着往下看。
科举制与科场案历来是相伴的。清朝开国以后发生的第一起科场大案,要算是顺治十四年(1657年)顺天(今北京)乡试时,因考官贿卖“关节”而引发的舞弊案了。按干支纪年,这一年是丁酉年,顺天乡试贡院又称“北闱”,所以此案常被人们称作“丁酉北闱大狱”。
顺治十四年(1657年)参加科举考试的有多少人?
这一年,参加顺天乡试想考举人的考生共有五千七百人。其中,直隶各府、州县送来的生员也就是秀才有四千人,国家最高学府太学也就是国子监的贡生、监生们有一千七百人。考生这么多,可是,正榜和副榜的举人名额算在一起总共才二百零六名,录取率还不到百分之四,竞争激烈的程度可想而知。
顺治帝派出的正主考官是詹事府左春坊左庶子曹本荣,副主考官是詹事府右春坊右中允宋之绳。根据大清《钦定科场条例》,主考官之外,皇帝还要钦点同考官十几名,协助主考官阅卷。所有试卷,都先由同考官们分头批阅,然后择优向主考官推荐。这次顺天乡试,同考官共有十四人。而这次乡试酿成大狱,恰是由于充任同考官的大理寺左评事李振邺、大理寺右评事张我朴等疯狂贿卖“关节”引发的。
科场“关节”,是指考官与考生之间的一种幕后交易,具体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关节,指在科场内外托人关说、行贿、干谒、攀援,历朝皆有。狭义的关节,指卷面上的暗号。
顺天乡试:考官李振邺、张我朴等人谋私树党大发横财的动机
这次顺天乡试同考官李振邺、张我朴等人,把充任同考官看成是谋私树党大发横财的良机。在入场前,他们或是巴结权贵,馈送榜名,或是使人招摇,贿卖“关节”。其中,尤其是李振邺甩卖“关节”最来劲,他嫌单靠自己卖的太少,还找来一个叫张汉的考生帮忙。 本站网推荐
国考与古代科举有什么区别?深度解读科举等级制度
古代科举制度的创立:科举制度对后世的影响有多大?
古代科举透视:揭秘常有考生意外死亡的真相
古代科举趣闻:科举考生因名字谐音不好而丢状元
原来,李振邺与张汉早就有些交情。张汉一向景况不佳,便依附在李振邺门下。顺治十四年(1657年)的夏天,李振邺忽然接到家书,说夫人将来北京。这可叫李振邺慌了手脚,因为他在京城私养一妾,担心夫人到京后见他纳妾而撒泼,于是就把小妾转给张汉,但暗中两人仍偷情往来,藕断丝连。一天,那小妾向李振邺抱怨,没给她找一个富家儿郎而让她跟了个寒酸鬼,免不了一辈子都要忍饥挨饿。李振邺便答应让张汉帮他寻找三个想要贿买“关节”的士子,每卖出一个就给他们一千两银子的报酬。
张汉与这女子合算:与其为别人转卖关节,何不自己谋利呢?如果能多要一些关节,高价卖出,就可以得到更多的实惠。过了两日,李振邺又来幽会小妾,那小妾便求多给张汉一些关节,李振邺一开始不答应,但经不住小妾撒娇纠缠,就答应了。
科考临近了,李振邺先为应考的张汉本人密订了关节,答应入场后凭条子找到他的卷子,极力推荐,绝对可以取中。然后,李振邺又一口气拟订了几十个关节条子,让张汉拿着去找买主。张汉日夜奔波于富豪子弟之中,四处叫卖。在开考前已卖出24个“关节”。
在李振邺炒卖“关节”的同时,其他考官也没闲着,竞相找买主,送条子。据说,另一个同考官大理寺右评事张我朴也卖了不少。
李振邺一伙同考官,在大庭广众之下叫卖“关节”,声名狼藉,议论不断。李振邺怀疑是张汉的嘴没有把门的,把他给出卖了。同时,张汉在为李振邺贿卖“关节”的时候,另打自己的小算盘,私自匿下了大把的银子,这事儿也让李振邺知道了。由此,李振邺对张汉反目为仇,记恨在心,想着如何报复他。
清朝第一起科举舞弊大案的过程
八月初六,各同考官入场后,便分房阅卷。可是,李振邺等考官不是评判考生答卷的优劣,而是把全部的精力都用在核对“关节”上,找那些与手中“关节”相符的卷子。
由于入场前的嘱托太多,众同考官卖出的“关节”很难说清有多少,而这一科乡试要录取的名额却是很有限的。由于同考官们几乎都有要照应的士子,他们彼此之间便频繁地把卷子换来换去,翻腾自己要找的人,把试卷弄得纷乱不堪。李振邺手里拿着二十五份“关节”条子,在几千本卷子里,他实在是难以对上号,就让家仆灵秀也去翻腾卷子,核对“关节”。经过一番折腾,与李振邺通“关节”的考生,最终也只是找到了5名,其余的20人自然都榜上无名了。李振邺对私下里多收受贿银两的张汉怀恨在心,把卷子翻来覆去找了几遍,终于查到了张汉的卷子,但李振邺并不是像当面许诺的那样向上推荐这本卷子,而是大笔一挥,在上面胡乱地涂抹一通,作为废卷丢在一边了。张汉怎么也没想到,为他打保票的李振邺反而把他死死地踩在脚下。
顺天贡院内的考官们,就是这样手持“关节”条子,完全凭着个人的恩怨好恶,来决定取谁,不取谁。
考试结束后,李振邺的家仆灵秀刚刚出闱,就把李振邺在场内交给他的写有二十五个“关节”的条子拿给同伴冯元看。冯元与李振邺一向不睦,便好说歹说,把这张条子要了去,想日后以此挟制李振邺。
再说李振邺也实在轻薄孟浪,九月间榜文发下后,本来已是众情汹汹,舆论大哗,而他却丝毫不知收敛,竟把自己通“关节”受贿赂当成神通广大,见人就说。李振邺的话被一些人添油加醋,在京城内外广为传开。一时间,怨恨李振邺等同考官的人更多了,特别是那些通了“关节”花了银子却榜上无名的士子,就好像火上浇油,一个个怒气冲冲。
那个与李振邺失和的张汉,听说日前口口声声答应要在批阅试卷时关照他的李振邺,实实在在帮了一把倒忙,致使他一心想当举人的美梦成了泡影。张汉越想越气愤,总觉得非出了这口恶气不可。于是,他愤然剪掉辫子,佯装狂徒,挥笔写了一堆帖子,把李振邺贿卖“关节”大肆舞弊的事情翻了个底朝天,先后向京师科道衙门投送了四份。
蒋文卓和蒋廷彦两位考生也听说是张我朴让他们落取,就对张我朴恨之入骨,两人写了大量的匿名揭帖,到处散发传播,对听说到的张我朴在科场内的不端行为进行揭露。
在这同时,有个杭州贡生叫张绣虎,原本是个光棍,拐骗一个妓女逃到京师住了下来,是个惯于讹诈兴风作浪的无赖。通过道听途说,他打听到李振邺、张我朴科场上徇私舞弊的一些事,便与张汉、蒋文卓合伙通谋,以公开揭露情弊为要挟,诈得李振邺、张我朴两位同考官一千二百两银子。
清朝科举制度简介清朝的科举制度是怎样发展的
康熙年间,广东顺德有个百岁老人黄章,竟在曾孙的搀扶下,千里迢迢到京师会考,科考中舞弊成风,贿买、夹带、顶名、冒籍、枪替、传递等等诸种作弊手段五花八门。
雍正十一年,河南学政俞鸿图担任主考官,一次就卖了47个秀才,赚得12000多两的银子,而鲁迅的祖父周福清,在光绪十九年为儿子考举人密定关节,最终败露而遭牢狱之苦。
近代西方船坚炮利和现代科学的严厉冲击下,科举制终于走入了死胡同,1898年戊戌变法,发奋图强的维新派宣布废除八股考试,但不久变法失败后,科举又得以苟延残喘。
1901年,为缓和内外交困的统治危机,慈禧宣布实施新政停止八股。
1905年9月2日,湖广总督张之洞、两广总督岑春煊、直隶总督袁世凯、盛京将军赵尔巽、两江总督周馥和湖南巡抚端方等高官,联名上奏朝廷,提出“欲补救时艰,必自推广学校始。
而欲推广学校,必自先停科举始。”当天,清政府以光绪皇的名义颁下谕旨,宣布:“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科举制度正式终结。
客观评论,科举制度在长达1300多年的历史中,创造了一个相对公平的竞争体系,正是这种考试竞争体系延伸出来的官僚选拔制度,将封闭的等级社会转变成为一种流动的等级社会――“考试选举社会”,把中国几千年的农业文明推向顶峰,超过当时世界上的任何一个民族和国家。
相关参考
科举制是以考试方式选拔官吏的制度,自隋代创立至清代灭亡,存在了1300多年的时间。一经创立,舞弊现象就应运而生了。「”通关节”「”冒籍”「”枪替”「”夹带”等千奇百怪的手法层出不穷,常常把考场搞得乌烟
康熙年间,广东顺德有个百岁老人黄章,竟在曾孙的搀扶下,千里迢迢到京师会考,科考中舞弊成风,贿买、夹带、顶名、冒籍、枪替、传递等等诸种作弊手段五花八门。雍正十一年,河南学政俞鸿图担任主考官,一次就卖了4
每个故事都有一个开头,正如每部戏剧都有一个缓缓拉开的序幕,莎翁的名作《哈姆雷特》也不例外,这个惊心动魄的复仇故事的缘起,就是父亲的冤魂向哈姆雷特讲述自己被害的经过……最终的结果我们都知道了,哈姆雷特搭
故事的开始,先从王阳明讲起。学习圣贤首先就是读书,在王阳明那个年代,读书人主要读的是儒家经典,包括四书五经和北宋以来理学家的著作。理学是北宋发展起来的一种儒学形态,公认的理学大家包括周敦颐、程颢、程颐
很多人都不了解李清照,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欣赏。要说宋代最著名的离婚案,当属“千古才女”李清照的离婚案了。其实离婚在宋代并非罕见现象,也时有发生,但这一起离婚因为涉及“四大女词人”李清照而轰动全国。简单
当社会目睹违法行为麻木不仁甚至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这些违法行为就会逐渐变成社会的潜规则,甚至进一步变成显规则,结果必然是有法不依,黑白是非不分,公平公正荡然无存。清朝咸丰八年(1858年)为干支纪年的戊
光绪十九年(公元1893年)是江南乡试之年。京官殷某出任江南乡试正考官,南下苏州。绍兴城丁忧在家的内阁中书周介孚派家人前来拜托殷某“关照”应试的周家子弟,包括长子和几个侄子。科举舞弊是重罪,但到光绪年
一洪武年间发生了一件奇案。历年来,到了科举之时,各州府举荐的部分科班考生连续离奇失踪。今年亦是如此,‘寻人的奏章摆在了督察院御史曹卜卿的案桌上。此事非同小可,莘莘学子是国之栋梁,这样下去岂不断了华夏命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清朝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短短两句话,道出了科举考试在古人心目中的地位。对于大多数古代学子来说,科举考试是他
皇家大考,戒备森严,防止夹带,脱光检验,24小时真人轮流视察。在科技并不发达的古代,对付考场作弊似乎并不困难。然而,1858年,晚清第一科考舞弊案中,六分之一的考生被查出问题,举国哗然,这种瞒天过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