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李鸿章尽力了吗 平壤之战淮军精锐尽亡
Posted 日军
篇首语:归志宁无五亩园,读书本意在元元。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甲午战争李鸿章尽力了吗 平壤之战淮军精锐尽亡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甲午战争李鸿章尽力了吗 平壤之战淮军精锐尽亡
1894年7月,日本联合舰队在丰岛突然袭击北洋水师,炮轰济远舰,重创广乙舰,击沉清政府租借的运兵船――英国商船高升号,打响了甲午中日战争的第一枪。
日本如此猖狂地重创清军之后,清政府和李鸿章居然作出了乐观的形势估计。这就有点匪夷所思了。其实也很好理解,无论是清政府还是李鸿章,对日本发动战争的野心都缺乏充分的估计,李鸿章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外交上,希望在朝鲜有实际利益的列强能够帮助中国扼制日本的挑战。所以,在丰岛海战日本击沉英国商船高升号后,他们认为这是日本在外交上捅了马蜂窝。第一,日本海军够胆击沉英国商船,显然违反国际公法,英国必不答应;第二,日军在汉城围宫劫政,各国当动公愤;第三,英国正联络各国全力逼迫日本从朝鲜撤军,日本必不敢不从。
李鸿章的结论是:日本迫于外交压力,陷入困境。为了给日本更大的压力,李鸿章决定,严催清军从北路援救朝鲜,共派出四支援军,分别是淮军主力盛军13营6000人,统帅卫汝贵;毅军2000人,统帅宋庆;奉军4000人,统帅左宝贵;奉天盛军1500人,统帅丰升阿。四路援军共计13500人,这是淮军战斗力最强,装备最先进的劲旅,是李鸿章压箱底的老本。
所以,李鸿章对他们信心满满,在给总理衙门的报告中李鸿章夸下海口:“有此四军,可保万无一失。”精锐倒实在是精锐,问题出在协同上,四支劲旅有将无帅,各不相属,很难和衷共济。朝廷和李鸿章也知道统帅的重要,令人大跌眼镜的是,统帅居然选不出来。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在于朝廷满意的,李鸿章不同意;好不容易朝廷和李鸿章都没有意见了,人选自己又不肯出来肩挑重任。比如淮军宿将刘铭传,托病不出,生怕出了差错,毁了名将之誉。
朝廷推荐湘军名将刘锦棠,湘、淮各成体系,积不相能,李鸿章是一百个不愿意。光绪皇帝的老师翁同又力荐中法战争中功勋卓著的李秉衡,李秉衡时任山东巡抚,素知淮军难于驾驭,必不能指挥得心应手,于是推辞。淮军有人推荐毅军主帅宋庆,李鸿章以其资历尚浅,拒绝推荐。一来二去,时间白白浪费,最终不得不就便委任最先抵达朝鲜的直隶提督叶志超为主帅。此人b怯畏敌,惯于讳败为胜,局势遂终至于不可收拾。
当委任下达之际,叶志超慌乱失措,他知道担任前敌主帅绝非自己所能胜任,况且朝鲜局势日紧一日,日军大举逼近平壤,叶志超已有回国之意。他禀告李鸿章,说自己突然患病,目眩心跳之症,每日狂发数次、十数次不等,眩迷不能自主,请朝廷准许自己开缺回津就医调养。电至直隶,津海关道盛宣怀接电大吃一惊,随即回电痛斥叶志超:“朝廷依托甚重,岂能言退”。
9月,平壤军情更加紧急,李鸿章电令叶志超“预备进击”,叶志超回电:“现平壤不过万人,陆军劳费万端,必有四万余人,厚积兵力,分布前敌后路,庶可无虞,请筹调添募。”大敌当前,临时添募如何能够应急,李鸿章没有办法,只有将叶志超的请求转奏光绪皇帝,光绪皇帝看到叶志超的电报后非常诧异,他说:“叶志超未任统帅之前,兵少敌众,词气颇壮,今日得任主帅,反而不敢进取,前后判若两人。”光绪哪里知道,叶志超的真面目竟会如此懦弱。
叶志超的胆怯和犹豫,让他丧失了备战的最佳时机,等到日军全部进入平壤近郊,叶志超干脆放手将指挥权交给各军将领,让他们划区防守,守株待兔。实际上放弃了指挥调度的责任。就这样,平壤城南给了卫汝贵和宋庆防守,城北给了左宝贵,城西给了丰升阿,大家只好各自为战,形势十分被动。日军率先从城南发起了对平壤的总攻,城南的清军人数最多,实力最强,卫汝贵的盛军和宋庆手下的毅军分统马玉是出了名的悍将,他们在城南与日军顽强拼杀,战况空前惨烈。
卫汝贵亲率两哨清军杀过大同江,士气大振。日军进攻受阻,陷入混乱,卫汝贵和马玉乘势掩杀,日军苦不堪言,一天没有吃饭,弹药全部打光,又逢天降大雨,不得不仓皇撤离战场。城南防守战是清军在整个甲午中日战争中打得最顽强也最漂亮,堪称典范战例,击毙日军将校以下140人,重伤290人,两个中队的日本军官全部被打死,由此可见当时战斗的激烈。几乎就在城南攻击发动的同时,另一路日军开始猛攻城北。日军兵分两路,以钳形攻势夹击玄武门。
中国历史 甲午平壤之战
平壤之战,是中日甲午战争中首次大规模的陆战,对战争全局影响很大。平壤之战前,7月25日,日本在牙山口外的丰岛海上,击沉运送中国士兵的商船一艘,死难850余人。同时,又在牙山附近的成欢驿击败清军聂士成所部。8月1日,中、日双方宣战,日军乘胜向平壤进攻。9月,日军第五师团野津道贯率部2万人分数路包围平壤。
清朝政府从7月中旬开始,先后派遣卫汝贵、马玉昆、左宝贵、丰升阿等率军29营赴朝。驻守平壤的总兵力,计步、马、炮约1. 5万人,拥有野炮4门、山炮28门、速射炮6门,任命了从牙山退下来的叶志超 (?—1901) 为各军统帅,贮存了足够一个月食用的军粮。
9月15日,侵朝日军分四路猛攻平壤。在大同江南岸战场,马玉昆指挥的毅军及盛军一部分,与日军进行了猛烈的炮战和白刃格斗,给敌人以大量杀伤。日军混成第9旅团将校以下死者140人,伤者290人。城北牡丹台、玄武门战场,这是日军的主攻方向,投入的兵力也最多。清军在左宝贵 (1837—1894) 指挥下,凭险拒守,最后牡丹台陷落。
清军统帅叶志超,从一开始就想弃城逃跑。左宝贵派兵监视叶志超,防止他逃跑。牡丹台失陷后,左宝贵在玄武门坚持指挥作战,并亲燃大炮向敌军轰击,身上多处负伤,仍裹伤迎敌,最后中炮英勇牺牲。玄武门被日军炮火摧毁,仅余四柱。牡丹台、玄武门的失陷和左宝贵的牺牲,使叶志超惊恐万状,下令各军撤退,狂奔500里,退入中国境内。
相关参考
> 历史上中国共参加过三次“平壤之战”,是三个不同朝代的三次战争,第一次是唐军与高句丽、百济军的作战;后两次是中日两国在朝鲜半岛正面交锋的两次大战。>> 攻高句丽之平壤之战>> 显庆五年(660
季我努学社整理出版中国近代史料,传播历史知识甲午战争是近代史上中日两国之间一场决定国运的战争,此战,中国战败,国耻又添一笔,至今令人扼腕叹息。其中的平壤之战,是中日在朝鲜半岛进行的一场规模巨大的会战。
> 清军态势>> 自甲午平壤战役以来,以为首的淮军屡遭失败,一溃千里,清廷以淮军不可恃,批准翁同主张征集湘军的建议,决定起用藩司魏光焘、道员李光久等湘军宿将,募军北援,并于1894年11月召湘军元
界桥之战是发生在东汉末年汉献帝初平二年(191年)冬季的一场战争,战争的双方是当时北方两大军事集团:袁绍与公孙瓒。一、战争的目的与起因「”界桥之战”前北方局势目的:这场战争的实质是袁绍与公孙瓒之间为争
界桥之战是发生在东汉末年汉献帝初平二年(191年)冬季的一场战争,战争的双方是当时北方两大军事集团:袁绍与公孙瓒。一、战争的目的与起因「”界桥之战”前北方局势目的:这场战争的实质是袁绍与公孙瓒之间为争
> 船桥里战斗>> 在9月15日这天早上,日军按计划发动总攻。战役在三个战场展开:其一为大同江南岸(船桥里)战场;其二为玄武门外战场;其三为城西南战场。>> 9月15日凌晨3时,大岛义昌指挥的日
...成为安徽境内知名的劲旅。后来,铭传带着这支队伍投奔李鸿章,更成为淮军中的第一王牌军。在以美国内战为背景的电影《冷山》中,与英雄(裘德·洛)美人(妮科·基曼)为敌的一伙人,叫做民兵(HomeGuard)。美国南方“叛军”于...
淮军是中国近代史上继湘军之后又一支著名的地方武装。淮军(1862―1900)自成立到消亡的近40年间,正值中华民族内忧外患频发的苦难岁月,从淮军演绎到后来的淮系集团,涵盖并极大地影响了晚清的政治、军事
和通泊之战是清雍正九年(1731年),准噶尔汗国首领噶尔丹策零(GaldanTseren,1695年—1745年)与清朝在和通泊地区(今新疆阿勒泰北与蒙古国边界地区)展开的一场战争。战争中,准噶尔首领
和通泊之战是清雍正九年(1731年),准噶尔汗国首领噶尔丹策零(GaldanTseren,1695年—1745年)与清朝在和通泊地区(今新疆阿勒泰北与蒙古国边界地区)展开的一场战争。战争中,准噶尔首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