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场案 清代最惨烈的戊午科场舞弊案

Posted 士子

篇首语:你对时间的态度,就是你对仅有一次生命的态度。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科场案 清代最惨烈的戊午科场舞弊案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科场案 清代最惨烈的戊午科场舞弊案

2、两江总督有多牛,江南 ”辛卯科场案”,不是康熙亲自过问解决不了

科场案 清代最惨烈的戊午科场舞弊案

中国历史上几宗最大、最惨烈的科场舞弊案,都发生在制度最细密的有清一朝;而登峰造极者,莫过于咸丰八年的那一场戊午科场大案。晚清顺天贡院1905年,清廷宣布废除科举,一位身在山西的举人刘大鹏听闻后顿感“心若死灰,看得眼前一切,均属空虚”。这种巨大的失落感来自于对科举制度的依赖与热望。如史学家罗志田所言,延绵千年的科举考试制度,是“一项集文化、教育、政治、社会等多方面功能的基本体制”,它适应了耕读社会的需要,为社会开启了一条上升通道。从理论上,任何身家清白的男性都有可能通过考试担任一定级别的官员,它在行动和制度上落实了中国传统的“布衣卿相”梦想。古往今来,无数士子将一生押在科举考试上,期望一朝跃龙门,光宗耀祖,衣锦还乡。在这样巨大的压力之下,旁门左道自然应运而生。伴随着科举考试的,是永远无法彻查杜绝的舞弊行为。夹带、抄袭、冒籍、倩代……即使清廷制定了《钦定科场条例》,将科举考试纳入法律范围,也无法抑制这轰轰烈烈的舞弊风气,终究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中国历史上几宗最大、最惨烈的科场舞弊案,都发生在制度最细密的有清一朝;而登峰造极者,莫过于咸丰八年的那一场戊午科场大案。“条子”牵出舞弊大案咸丰八年(1858),农历八月,又是一个大比之年。

这一年顺天乡试的主考官,选中的是63岁的柏葰。八月六日,接到任命,他即刻与两名副主考官—兵部尚书朱凤标,都察院左副都御史程庭桂在午门外坐上亮轿,直奔崇文门的贡院。顺天乃天子脚下、首善之地,又是录取举人最多的一省,首场试题都需由皇帝“钦命”,其重要地位不言而喻。因此,顺天乡试主考官必须由进士出身、具有真才实学的一二品大员担任。柏葰于咸丰六年(1856)升任军机大臣,兼翰林院掌院学士,不久又任职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官秩为从一品,已近人臣顶峰。年过花甲而能再掌北闱大典,不禁让他喜出望外。乡试三场,八月初九开始,至十六日结束。虽然十来天里也发生了种种让人手忙脚乱的事情—例如考卷用纸来迟差点来不及刻英官员互相怄气等等—但总算都一一解决,平平安安到了九月放榜。柏葰走出内龙门,鹿鸣宴后,便接到圣旨,“补授大学士,管理兵部事务”,再上层楼成为正一品大员,大学士而兼军机大臣,“真宰相”也。得意忘形的柏葰此时定然早忘了乐极生悲这句古话。然而他的人生最终却印证了它。最初的问题来自于一位文艺爱好者。爱好票戏的满洲生员平龄荣登举人榜第七名,令众人哗然,纷纷传说“优伶亦得中高魁矣”!旗人禁止登台唱曲,然而平龄不过是个票友,勉强过关。

此时却有御史孟传金密奏平龄的朱卷与墨卷不符,咸丰帝立即任命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兵部尚书陈孚恩和全庆组成“专案小组”调查此事。复查之下,果然他的试卷有七处错字,更要命的是,拔萝卜带出泥,有问题的试卷一下子激增到50本之多!柏葰即刻被革职,一夜之间从云端掉落泥地。然而这还只是一个开始。在审查平龄的过程中,发现了更严重的“条子”问题,柏葰与副主考官程庭桂都卷入其中:兵部主事李鹤龄帮广东士子罗鸿绎订正关节,代他向同考官浦安送条子,柏葰则受嘱托最终录取了罗鸿绎。而程庭桂的问题更严重,他的儿子程炳采在场外大收条子,其中不乏当朝大员家递来的,包括陈孚恩的公子陈景彦。程炳采将5张条子藏在座垫里让家人带给父亲,虽然程庭桂在左思右想后烧了条子没有录取这几位舞弊者,但他儿子的行为已足以让咸丰帝震怒。“条子”是戊午科场案的关键核心问题,那么,何谓“条子”呢?这又要从科场上的种种舞弊行为说起。登峰造极的舞弊手段科举发展至清代,登峰造极,而舞弊手段也是花样百出,令人叹为观止。最方便便宜的当然是夹带小抄。袖珍版《四书五经》和写满蚊脚细字的小纸条至今还能看到,让人感叹“一考定终身”的制度的确能激发人走歪门邪道的智慧。

从鞋底到帽缨,从座垫到糕饼,甚至嘴巴和肛门,凡是能藏纸条的地方,都有人尝试过。乾隆九年(1744)顺天乡试查出了几十个夹带小抄的士子,在贡院外号枷示众,竟吓得2000多名心怀鬼胎的士子连试都不要考了,落荒而逃,贡院外蝇头小抄散落一地。乾隆闻讯大怒,他详细规定了此后应考士子的衣服鞋袜、笔管砚台等等必需品的形态,甚至规定糕饼必须切成小块,考篮也得编成玲珑格眼式样。入贡院时更有两道严格的检查,要脱衣赤足,检查下体,不禁令考生感慨“负凳提篮混似丐,过堂呼号直如囚”。冒籍与倩代也是两种常用的舞弊手段。冒籍类似现代的“高考移民”,就是假冒籍贯去名额较多或士子水平较低的省应试,以增加录取概率。倩代顾名思义就是找枪手,花费会较贵,不过古代并无照片,准考证上的描述不过是些“面白”、“身中”之类模糊的词语,因此只要打通关节,找到愿意冒险的人,确也可行。当然,倩代的代价较夹带要大得多。乾隆四十八年(1783),广西士子岑照花了300两银子找人代考,居然得中解元,被揭发后立即处斩。不过晚清时期,尤其是在县试中,请枪手已是常事。譬如鲁迅先生,当他去南京读书后,家人为了保留他的进学资格,也曾找人代他参加府试。此时枪手的费用已经大幅下降,不过银元两元。

另有一种偷龙转凤的舞弊手法,与倩代类似,但昂贵许多,那就是换卷。如嘉庆三年(1789)的湖南乡试中,湖南士子傅晋贤求功名心切,狠心拿出1200两银子,交给书吏樊顺成,请他帮忙。樊某买通了内场书吏罗文秀,在发榜前,将第一名彭峨的试卷偷偷抽出,把卷首的姓名、祖籍、三代等项裁割下来,换上了傅晋贤的。发榜后,傅某果然得中解元,十分风光。幸而彭峨在考试后放榜前曾将他的答卷默写一份送给岳麓书院的山长罗典,留下了证据,因而才能最终昭雪。事发后,傅、樊、罗三人即刻处死,一命呜呼。在咸丰八年的戊午科场案中,据野史记载,也有换卷行为。柏葰找到一本“文理荒谬”的卷子,认定乃是“识字无多”的平龄的,于是用一本“佳卷”暗暗替换,使他得中举人。当然,从清代档案来看,此乃谣言,但也证明换卷这种手法的屡禁不止了。这几种舞弊手法常年盛行不衰,而“条子”则特兴盛于晚清时期。清人薛福成在《庸盦笔记》中这样定义“条子”:“条子者,裁纸为条,订明诗文某处所用文字,以为记验。……凡意欲所取者,凭条索之,百不失一。”用现代语言来解释,就是说考生与考官约定,在文章的某些地方(一般是某段的开头或结尾)使用特定的字眼,通常是如“夫”、“也”等虚字,为防止巧合情况出现,一般要订三、四处,考官阅卷时,就拿着条子细心比对,见吻合者辄录龋虽然科举考试的试卷上名字都糊掉了,而且会另外雇人誊写,让考官看不出笔迹,但有了这套暗号,种种防范措施都于无形中失效了。

一品大员喋血菜市口戊午科场案查清后,接下来就是分别给予处分。文艺爱好者平龄早就在狱中病死了,秋天才升任一品的柏葰,被判与同案另三人浦安、李鹤龄、罗鸿绎一起“斩立决”。咸丰帝为了表明严惩科举弊案的决心,甚至不顾清代200多年来的规矩,绝不在行刑前临时赦免一品大员。次年早春,四人一起被拉到菜市口,恰是柏葰的对头肃顺来当监斩官,据《暝庵杂识》记载,得意的肃顺还伤口撒盐,笑问了一句“七哥来早?”。刽子手手起刀落,四人顿往鬼界报到。仗着父亲是副主考官在外收集条子的程炳采,被绑赴菜市口立刻斩首,以儆效尤。他的老父程庭桂则发往军台效力赎罪。至于其他几个曾经递条子的大员子弟,则一律发配往新疆。这几名身娇肉贵的公子哥儿一听说要到边荒之地,都十分惊恐,幸而此时恰逢与太平天国交战,国库空虚,此时为了筹措军费,原本不能捐银赎罪的重犯们,也不时获准缴赎。于是大员们纷纷在外活动,公子们则纷纷上疏,一面自责,一面强烈要求捐银赎罪。有钱能使鬼推磨,皇帝也有窘迫的时候,在宣布将他们发配新疆一个月后,四名案犯被批准花钱消灾,又过了两个月,剩下的三人也依样画葫芦花钱买了个平安。御史陈庆松不识时务,进言“赎罪太骤”、“视法太轻”,反让咸丰帝不快,奏折被“留中”,不了了之。其余涉案人员,或降职,或罚俸,不一而足,然而也无关紧要—哪个京官靠吃干俸过日子呢?清代,亦可说是中国科举史上最大的一场舞弊案就此落幕,柏葰成为因舞弊被杀的品级最高的官员,在科举史上留下了血腥的一笔。此后清代再无出过大的科场案,倒不是因为柏葰的死震慑力太强,只是当腐败舞弊变为常态时,大家早已不记得正常的制度是什么了。

两江总督有多牛,江南 ”辛卯科场案”,不是康熙亲自过问解决不了

在《宰相刘罗锅》里,有个镜头,科考出现舞弊案,刘罗锅用红纸将贡院两字的部首给贴了,「 ”贡院”瞬时变成了「 ”卖完”。因此惊动了乾隆,于是开始彻查。 而此故事的真实的历史原型,是发生在康熙50年的江南乡试舞弊案,又叫「 ”辛卯科场案”。 「 ”辛卯科场案”为大清开国第一奇案。既是江苏巡抚「 ”斗倒”两江总督的第一案;又是历时最长,剧情最跌宕起伏的乡试舞弊大案。过程荒唐至极,让康熙哭笑不得。 案件的缘起,在于落榜的仕子们对乡试放榜结果不满。 康熙50年的江南乡试放榜之时,除了苏州的13位仕子外,其他都是扬州的盐商子弟。其中一位叫吴沁和程光奎的仕子引起了众人的注意,因为此二人乃是盐商子弟,吴沁是扬州盐商吴宗杰的独子,平时连《三字经》都不能够通诵;程光奎更是连赵钱孙李都写不出来。而连此二人竟也上榜了。这就不得不让仕子们对考试的结果产生重大怀疑。 落第的仕子们对此结果表示不满,于是抬着泥塑的孔圣人开始游街;将财神爷像安放在学府孔夫子像身后;将贡院的匾额上贡院两字,拿纸糊住,改成「 ”卖完”,并贴上一副对联,「 ”赵子龙一身是胆,左丘明两眼无珠”。直指主考官左副都御史、扬州知府左必藩;副考官翰林院编修赵晋。 因为落榜的仕子们「 ”聚众闹事,讥讽圣学”。因此两江总督噶礼立即派兵马弹压。仕子门虽然散去了,但扬州的落榜仕子又跑去烧了主考官左必藩家的宗祠。可见当时的形势有多紧张。 远在紫禁城的康熙一日之内,收到三份由江南发来的「 ”加急公文”,震怒无比,于是派钦差下江南查办此案。 康熙收到的公文分别是新任江苏巡抚张伯行、苏州织造李煦和江宁织造曹寅的密奏。初步了解了案情的基本脉络。 此次江南乡试,副主考赵晋收受纹银10万两(这是送出的数字,而非赵晋收到的数字),出卖举人功名。同案作弊的有阅卷官王日俞、方明等,而主考官左必藩却知情不报,欺瞒圣上。 江苏巡抚张伯行是刚刚到任,便发生了如此重大事件,因此他第一时间向朝廷作出了汇报。 很显然,这是一个未经查验就可以得出的结论。主犯就是副主考赵晋以及他以下的两名官员。而即便连主考在内,最多也就是一个过失,隐瞒案情不报。值得注意的是,主考是扬州知府。而副主考赵晋是翰林院编修,他是朝廷派下来负责「 ”协助”考试的。 所以这个问题就一目了然了,江南乡试舞弊案,绝对没有表面那么简单,但是把案子定性到这个级别,应该是江南官场给朝廷的一个答复。 康熙御下多年,自然也看出了端倪,因此,他派了户部尚书张鹏翮、漕运总督赫寿为钦差大臣前去江南查办。 户部尚书张鹏翮、漕运总督赫寿来到江宁,实际上就组成了一个由两江总督噶礼、江苏巡抚张伯行、户部尚书张鹏翮、漕运总督赫寿四人参加的「 ”专案组”。 于是按部就班地审,结果意外地顺利,和此前江苏巡抚张伯行汇报上来的案情基本吻合,关键是案犯全数认罪,赵晋也交代了自己实际收到的贿金300两黄金。可是案子真的办成这样,实际上是没法交差的,因为临走时,康熙严旨要求切实查办,以平民愤。 对于两位钦差而言,这真就是个受罪的活,又怕查深了,得罪权贵,又怕查浅了,难平民愤。所以也只能硬着头皮继续查案。 案子想要有进展,就得从两头查,不但要查赵晋,还要查行贿之人。 结果这一查,还真查出点问题,那就是两头数字对不上了,送出的和收到的中间误差了300两黄金对不上账。然后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捋,捋到最终,发现这300两里,其中一半是给了主考官左必藩了。但是对于剩下的另一半究竟去了哪里,在这个环节送礼的李奇打死也不敢说。 案件到此出现了重大突破,但两位懂事的钦差建议就此打住。 因为按照他们的逻辑,案子挖到这一环节。对两边都有交代了,自己还能全身而退。毕竟把主考官左必藩扯进去了,对民愤也有交代了,还不彻底得罪噶礼。 但是新来的江苏巡抚张伯行不答应,他要继续往下审,结果这事就炸天了。 李奇突然小声供出另外的150两黄金送给了两江总督噶礼。当着那么多人的面,噶礼一时下不来台,大声喝止了李奇,并叫自己的亲兵过来将李奇拖出去打死。 第一天刚开审,就挖出了这么火爆的内幕,两位钦差都非常意外。关键问题还不在这里,而是江苏巡抚的张伯行立刻站出来,站到了两江总督噶礼的对立面。因此案件进展到这里就变得特别复杂。 但是更复杂的事情还在继续,三天后,曾经指证过噶礼的李奇和陈天立(就是他拉的这单生意),都莫名其妙死在了大牢里。这说明有人狗急跳墙了。 面对这样的情况,康熙也大感意外,于是他立即下了两道手谕。 第一道手谕是要求户部尚书张鹏翮、漕运总督赫寿火速将案情如实禀报,不得有所隐瞒; 第二道手谕是要求安徽巡抚梁世勋暗中查明李奇和陈天立的死因。 然而一个月之内,康熙收到了5份奏报。 第一份奏报是户部尚书张鹏翮和漕运总督赫寿的,「 ”科考舞弊案属实,但江苏巡抚的张伯行心性多疑,诬告总督噶礼,理应革职”;(两位钦差对江苏巡抚的主观判断,引起了康熙的高度怀疑。) 第二份奏报是两江总督噶礼的,内容是参劾江苏巡抚的张伯行的;(具体内容由于篇幅这里不详述了,但是很明显噶礼开始采取反制措施了。) 第三份奏报是安徽巡抚梁世勋写来的,无法查明李奇和陈天立死因,因为江南刑狱的官员都是噶礼的亲信;(梁世勋竟然也无法查出两个污点证人的死因。) 第四份奏报是李煦写来的,案情未清,两位钦差已经离开江宁,前往福建,民心不稳;(李煦是康熙的密线,他直接对康熙负责,所以他说的都是江宁的真实状态。) 第五份奏报是江苏巡抚张伯行写来的,内容是参劾两江总督噶礼的。(两江总督和江苏巡抚互参已成事实。) 以上所有信息一总结,「 ”案子没结束,民众对此案处理不满意,而两江总督和江苏巡抚互参,两位钦差已经跑出去躲风头了”。 于是康熙再派第二拨钦差前去重新审查此案,分别是户部尚书穆和纶,工部尚书张廷枢。 这两个老狐狸一看情况,心里就立刻明白,两江总督噶礼就还是这次舞弊案的总后台了,而江南是噶礼的地盘。所以死活不肯动身,一会说自己有病,一会说没有什么好的办法,总之就是拖,这一拖就拖了大半年,光路上就走了两个多月。然而康熙态度很坚决,就你俩去了。几次下旨催促。 所以第二次正式开审的时候,已经是次年了,此案刚开始的时候,曹寅传过消息,而此时曹寅已经死了,但案子才开始重审。 最终审判结果令人大跌眼镜。主考官左必藩知情不报,革职查办;副考官赵晋、阅卷官王日俞、方明按罪论斩;吴沁和程光奎贿买考官,绞刑;江苏巡抚张伯行因为一些其他的与之无关的罪名,革职论处;两江总督噶礼受贿查无实据,宣布无罪。 这个结果整个江南官场皆大欢喜;钦差大臣也是如释重负;可是民怨再一次沸腾起来,大家都在替江苏巡抚张伯行喊冤。 康熙对这次审判的结果非常不满意,于是命令将一干案犯全部押入京城,由六部九卿会审。 康熙对此次会审极为重视,不但在乾清宫西暖阁多次反复阅读案卷,而且还多召见六部尚书,垂询案情,要他们一定要秉公审理。但是结果仍然让康熙大跌眼镜。六部会审之后,维持二审原判外,以江苏巡抚张伯行和两江总督噶礼同属于封疆大吏,却互相参劾,有失礼制,同时革职。 康熙对这个结果哭笑不得,说不想增加治国几十载,好人和盗贼一同问罪,清官和贪官一起惩处,天理何在? 于是康熙决定亲自审问,其实过程和结果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康熙如何告慰自己的内心。 该案审了两年,越审越荒唐;越审越忠奸不分;越审越是非不明,越审越颠倒黑白。所以康熙直接宣布了他的判决,「 ”所有作弊人员一律按法处决;两江总督噶礼徇私舞弊,革职查处;江苏巡抚张伯行不畏强权,敢于直言,忠勇可嘉,留任叙用。 自此,江南乡试舞弊案才算结束,前后经历了两年多时间,案情走向跌宕反复,几起几落,在康熙的亲自干预下,才算结束,堪称有清第一奇案。

相关参考

晚清第一大案――戊午科场案

当社会目睹违法行为麻木不仁甚至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这些违法行为就会逐渐变成社会的潜规则,甚至进一步变成显规则,结果必然是有法不依,黑白是非不分,公平公正荡然无存。清朝咸丰八年(1858年)为干支纪年的戊

两江总督有多牛,江南 ”辛卯科场案”,不是康熙亲自过问解决不了

在《宰相刘罗锅》里,有个镜头,科考出现舞弊案,刘罗锅用红纸将贡院两字的部首给贴了,「”贡院”瞬时变成了「”卖完”。因此惊动了乾隆,于是开始彻查。而此故事的真实的历史原型,是发生在康熙50年的江南乡试舞

"南北榜"科场案制造20多个冤鬼

朱元璋“策划”制造600多人徇私舞弊证词20多人被处死———“南北榜”案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科场案件。在朱元璋的“策划”下,制造了了一起轰动历史的冤案。这起案件用今天的法律审理,又会是什么结果呢?古案回

咸丰朝顺天科场案中官员被处斩、革职;清代科举考试阅卷严肃吗

作者:史遇春科举测验,对于大多数的贫寒后辈来说,是出人头地、改善生活、提拔地位的主要路途。科举轨制固然被后来自认为伶俐、开明、明朗的人络续诟病,可是,实质意义上的科举,并未终绝,依然存在,只是其辨识度

咸丰朝顺天科场案中官员被处斩、革职;清代科举考试阅卷严肃吗

作者:史遇春科举测验,对于大多数的贫寒后辈来说,是出人头地、改善生活、提拔地位的主要路途。科举轨制固然被后来自认为伶俐、开明、明朗的人络续诟病,可是,实质意义上的科举,并未终绝,依然存在,只是其辨识度

科场案 顺天丁酉科场案

为了择优录取及示人至公,历朝历代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得评卷制度趋于严密合理。唐朝武则天时,已经出现了封弥制度。封弥又称糊名,即将试卷上的考生姓名、籍贯、家世等关键信息密封起来,代之以字号。这主要是为

陈澧撰写《科场议》之立场、缘起及用意

 陈澧是晚清经学名儒,《科场议》则是他精心结撰并以“议政”之貌示人的重要文章,今人多从科考改良一面考察陈澧撰写此文之旨趣,与其本意不无距离。比勘陈澧已刊、未刊文稿,可证陈澧撰写此文因缘于江浙

唐伯虎躺着中枪,大才子为什么被终生禁考

明朝正德年间,因为有两个大人物而彪炳史册,一个是王守仁,一个就是唐伯虎。唐伯虎本命唐寅,字伯虎,是中国非常著名的书画家。作为江南鼎鼎有名的大才子,却因为陷入一次科场舞弊案,而被终生禁止参加科举。陷入绝

小学课本中最 ”没水平”的诗,不少人觉得土得掉渣,读一次就难忘

提起唐伯虎,不少人会想到一个词:癫狂。曾经的唐寅,是当地有名的才子,和众多文人一样,希望通过仕途走进官场。但29岁那年的科场舞弊案,彻底打破了他的美梦,从此苏州名才子下线,浪迹江湖的一代画师上线。唐伯

雍正年间科举泄题,主考官和雍正定下一计,40多人名落孙山

在根据二月河小说改编的电视剧《雍正王朝》中,发生在雍正登基之初的科场舞弊案可谓惊心动魄,因为弘时联合张廷璐等人泄漏考题,然后高价售卖。还好李卫带人硬闯考场,才没造成太大的影响。罪犯张廷璐因为此案而被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