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高考移民"不好当,不仅非法还引起土客冲突

Posted 士子

篇首语:一锹挖不成水井,一天盖不成罗马城。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清代"高考移民"不好当,不仅非法还引起土客冲突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清代"高考移民"不好当,不仅非法还引起土客冲突

2、竟非文盲而且非常善于作诗歌 刘邦的另一面

清代"高考移民"不好当,不仅非法还引起土客冲突

正在上映的话题电影《天才枪手》,讲的是考场上作弊的故事。而在中国古代的科举时期,各种作弊手段也是令人眼花缭乱。

乾隆时期的冒籍问题最为典型

科举制发展到清代已经历经了1100余年的历史,各项制度已经趋于完善,与之相伴随达到巅峰的,却是士子们五花八门、层出不穷的科举作弊手法。在这些作弊手段中,尤以枪替、夹带、冒籍等为突出,而冒籍又是这里面最为“软性”的一种。

说它软性,并非冒籍值得同情,而是相比找人替代考试,或者打小抄而言,这种舞弊行为,对其他考生相对“公平”,毕竟人家还是凭着真才实学参加考试。但在软性的另一面,冒籍却又比其他科场舞弊行为,增添了一分社会冲突的危机。

冒籍在我国唐、宋、元三朝历史上,有着许多别称,如寄应、附贯、冒贯等,直到明清时期才统称为冒籍,而尤其以清代乾隆时期的冒籍问题为典型。

这倒并不是因为乾隆时期冒籍问题真的比后来嘉、道、咸、同、光时代发生的数量多,更严重,而是因为清代在乾隆时期国力最为强盛,以乾隆帝为代表的朝廷有决心、有能力解决这一考场的弊端,故而留下来的资料也最为全面,让我们可以更好地还原历史。到了后期国势日衰,与那些更具威胁的其他社会问题相比,科场舞弊问题成为无人问津的“累赘”。

那么,什么是冒籍?简单来说,冒籍相当于今天社会中的“高考移民”。例如,本来是浙江的同学却跑到贵州参加高考,江苏的同学跑到天津参加高考等等。在清代,冒籍就大趋势而言以三种地域性流动最为常见:南方士子冒籍北方科考;富庶地区士子冒籍贫困地区科考;人口大省士子冒籍人口小省参加科考。

大闹考场。晚清安徽安庆府考时,怀宁县士子陈浚考试成绩名列第五,但是遭到其他士子不满,有人撰写揭帖称陈浚是江苏金陵人,乃冒籍怀宁县参加考试,应该取消他的考试资格,并最终引发了一场地方土童对冒籍士子的攻讦。出自《点石斋画报》土集

顺天府、天津、贵州、广西、台湾等地区是冒籍的“重灾区”

那么,为什么会有以上三种地域上的冒籍趋势呢?其实原因很简单:家乡的竞争太激烈!在清代,科举考试实行分省定额制。在乡试中,每个省份有多少人能考中举人是有名额限制的。

打个比方,北大、清华今年在浙江各专业招生一共给了100个名额,但是浙江的竞争太过激烈,即使考生再有能力,终究会有一些人因为名额的限制无法考上自己的“Dream School”。那么,怎么办呢?出国留学吗?别开玩笑了!在清代的绝大部分时间里,中国就是全世界,去哪里留学!因此,办法就剩下一个,去别的地方考试,以“高考移民”的方式,占用其他省的名额完成梦想。

因此,在清代学风相对兴盛、经济相对富裕、人口相对密集的江浙地区成为冒籍的“人才输出省”,而当时的顺天府、天津、贵州、广西、台湾等地区就成了“重灾区”。

在这里应多说一句的是,相当于今天北京市的顺天府之所以成为冒籍的重灾区,与分数线的高低没有多大关系。原因在于作为首善之区的京师,国家给这里一处的科举中额,也就是招考名额几乎是江苏和浙江两省的总和,但是这里的人口相对于江浙两省而言又少了许多,因此无形中提升了考生完成梦想的几率。所以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顺天府,尤其是大兴、宛平成为当时冒考最为集中的地方。

不过,因为这些冒籍者对其他省份的考生形成了威胁,导致了考试中的另一种不公平现象,所以冒籍行为往往容易引发当地考生对这些外来冒籍者的敌视,甚至冲突。

学使怜才。士子唐继生本籍为江苏无锡县,但是后来却在吴县参加科考,被人告发。当时主管江苏科举考试的学政在监考时了解到这一情况,但由于学政爱惜唐继生的才学,没有追究他冒籍之事。 出自《点石斋画报》子集

条文法规严格,仍有不少考生钻空子

清代政府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首先出台了《钦定科场条例》等一系列规章制度约束冒籍问题,给予本地考生公正的考试环境,同时采取了一系列手段防止、打击这种“高考移民”行为。

其中主要的手段有:以5个考生为单位相互间画押作保,找有功名的考生担保,派官员审查考生口音,最后尽量做到考试日期一致。而一旦考生在考场被发现是冒籍参考,那么,他将会面临取消考试资格,被杖打80,以及未来6-12年无法考试的处罚,而这最后一点对于一个以科举功名作为唯一入仕途径,实现考生理想的清代社会而言,无疑对考生的打击最为沉重。

不过,虽然条文法规俱在,但还是有不少考生利用了科举考试上的漏洞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例如,晚清的状元张謇和“戊戌六君子”之一的刘光第都是通过冒籍而科举中式的。

在众多以冒籍实现梦想的考生中,最具代表和传奇色彩的应当首推乾隆朝的著名学者——赵翼。赵翼,字耕松,是江苏阳湖人。他本应该按照籍贯在家乡江苏参加科举考试,但是按照资料显示,他利用冒籍的方式在天津参加了1750年的科举考试,从而开始了自己的科举——仕宦生涯。那么,是否真的没有人发现他的冒籍身份呢?非也!故事还得从考试前一年他从江苏来到京城说起。

清代禁止冒籍的规定 出自《钦定科场条例》

“高考移民”幸运儿赵翼,被发现了也侥幸过关

1749年当时来到京城的赵翼以卖文为生,凭借私人关系临时借住在当时的一位官员尹继善的家中。当时处境窘迫的赵翼,只希望科场能够成功以改变时下的处境。但是,作为江苏籍贯的他显然回到家乡很难保证一考而中,所以为了增加自己的考试成功几率,他就想到了冒籍应考的办法。事有凑巧,正好赵翼家乡中,有位族人在天津经商做盐业生意,这为赵翼提供了冒籍入考的机会。于是,赵翼决定伪造商籍身份应考。他谎称陪同这位亲属一同从江苏赶赴北方进行盐业生意,从而获取在北方临时居住地参加考试的机会。

其实,当赵翼刚一参加考试时,就已经有人识破他的冒籍身份。只不过,当时管理考试的官员叶公煜一方面很赏识赵翼的才华,另一方面碍于尹继善的面子,便没有认真纠察他的冒籍身份,而且让他顺利过关,榜上有名,从而开启了赵翼的官宦生涯。赵翼这个“高考移民”的幸运儿,在《赴天津》这首长诗中也还原了此事,虽然诗中记述了冒籍的事情,并颇有得意之情,但是赵翼也知道冒籍一事毕竟是科场所不允许的,这就是诗中提及的“南庠试北闱,令甲所不受”的主旨。从诗中反映出来的一系列遭遇看,赵翼颇有些狼狈不堪之感。其实,赵翼自己也觉得脸面不光彩,甚至认为大节有亏,所以最后也只能聊以解嘲,自己大节无愧也就心安了。

诗道:

西笑到长安,求官拟唾手。

岂知一青衿,易地成弃帚。

南庠试北闱,令甲所不受。

闻有牢盆籍,游客借已久。

入作黉舍生,可列乡射耦。

爰乘薄笨车,路指丁沽口。

潞堤直于弦,津河绿于酒。

将为假途行,先防扞关守。

诘者严谁何,未敢告以某。

譬如投秦客,变易姓名走。

孟尝出函谷,夜半作吠狗。

曹公诳追兵,黄马者在后。

居然春絮飘,着地又生柳。

虽贪奋飞便,终愧诡遇丑。

古人重始进。出处戒其苟。

聘书却公卿,移文畏朋友。

伊余独何为,自赴藏疾薮。

盗泉不暇择,渴来饮一斗。

迹如鸠占巢,情类雉求牡。

旅枕梦醒时,何地谢怩忸。

一笑聊解嘲,比例得八九。

徐凝江右士,赴杭觅举首。

名臣范履霜,亦以朱说取。

士穷则躁进,此事古来有。

要当期大节,微眚岂足垢。

阴差阳错,冒籍应试的赵翼差点成了状元

凭借冒籍过了乡试的赵翼,还需要继续参加会试和殿试以获得最高级别的科举功名——进士。所以虽然侥幸冒籍得中乡试,可是在会试、殿试的过程中他同样需要顾虑自己的身份问题。可后来的事实证明,赵翼太幸运了!赵翼先是获得汪由敦的庇护以冒籍身份参加了会试、殿试,甚至改变了自己的字体,瞒过了主考的刘统勋和刘纶,被列为前十名。此时又恰逢兆惠将军奏凯,一同派入批阅考卷,赵翼竟被内推为状元。只不过后来发生了一件更加有意思的事,阴差阳错之下,才让这位官员们内推的第一名,变为了第三名。

当乾隆帝最后拿到被官员们推荐的前三名考卷后,他发现被内推为第一名的赵翼是江苏人,第二名胡高望是浙江人,而第三名王杰是陕西人。随后乾隆帝问身边的大臣说:“我们清朝现在有陕西籍的状元吗?”旁边的大臣们回答说:“原来明朝的时候有过一个康海,但我们清朝至今还没有!”就这样,乾隆帝决定将第一名与第三名的位次互换,并解释道:“虽然第一名赵翼文采不错,但是江苏、浙江这些地方文采好的人很多,没什么大惊小怪的。但是,陕西不但至今没有出现过状元,而且西征的军队刚刚凯旋,在这样一个时机,把已经第三位的王杰调到第一位,毫不为过啊!”这样,以冒籍应试的赵翼一举成为探花,而王杰则成为清朝历史上第一位陕西籍状元。

虽然赵翼的冒籍故事成了今天提及这一科场弊端的佳话,但是我们却不能因为他的传奇性,而掩盖了他的非正当性和有失公平的原则。如果说,赵翼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凭借了自己的才智获得探花之位的话,但至少正因为冒籍这种舞弊行为给了他施展才华的平台。不过,在更多的材料中,我们看到的不是赵翼这样的冒籍者一帆风顺的应试,而是因为冒籍考生所酿成的“土客冲突”,甚至形成数十年相互攻讦的事例。

虽然以乾隆朝为代表,朝廷采取了各种措施以整顿科场,且起到一定效果,使得天下士子对于冒籍应试有所畏惧,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及国力的衰微,冒籍之势已无法遏制,士子冒籍应试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这也体现出了科举制度走到末世的悲哀。“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通过对于清代科场舞弊行为的解读既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一段历史,又可以知古鉴今,为我们防止和解决今天各项考试中的舞弊手段提供借鉴与参考,我想这也正是历史的魅力所在。

竟非文盲而且非常善于作诗歌 刘邦的另一面

唐朝有个叫章碣的人,写过一首很有名的诗,叫《焚书坑》,诗曰:"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就是因为这"刘项原来不读书",成了不读书才能干大事,或是读书人干不成大事的有力论据。

刘邦与项羽到底读没读过书,到底是读了多少书,他们的文化程度如何,所学专业是什么,这些全得专门考证,但是有一点,这两个人的诗全写得不错。项羽的《垓下歌》是妇孺皆知的,这咱先不说它,这里单说一说汉高祖刘邦的诗。目前能确认的,刘邦的诗也就是两首,一首是着名的《大风歌》,这是大家很熟悉的了;还有一首知道的人就不多了,那就是他的《鸿鹄歌》。

汉高帝十二年(公元前195年),刘邦攻打黥布,黥布败走,刘邦对手下人说:"你们哥们儿几个去追吧。到了俺老家了,我得回家看看。"就回了老家沛。这老刘家的老三,大伙是全知道的,当年是个小亭长。可是现在我刘老三回来了!我高祖还乡了。排场自然是要讲了,吃、喝、玩、乐。喝得高兴时,高祖就在酒桌上即兴唱起来了,歌曰:"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现在能看到的就只是这么三句。我国的古诗极少有三句的,从《诗经》起诗就讲究双数,就这首出了单。多数人对这诗没有怀疑,喝多了点,就忘了是单是双了,这也可能。但是,我总是觉得,"安得猛士兮"前面,还应该有个什么兮什么。因为看这诗写得这么好,不像是醉得不行了,不至于乱来。是不是当时用的竹简丢了一根--这只是猜测,没有证据。

光只这三句,就已经足够好了。唱得来劲时,高祖"令儿皆和习之。高祖乃起舞,慷慨伤怀,泣数行下"(《史记·高祖本纪》)。你看,作词、作曲、演唱、舞蹈全是一个人。特投入,都哭了。那个意气风发,那个踌躇满志、囊括四海、笑傲群雄的襟怀表现得淋漓尽致。正是因为这样,这首诗才流传到了现在。

刘邦的另一首诗《鸿鹄歌》就与这首完全不同了。

皇帝坐稳当了,就得考虑继承的问题了。按当时的规矩,刘邦与大老婆吕雉生的儿子刘盈(后为汉惠帝),才是正牌的太子。刘邦这个人,以前苦时打时杀时,与吕雉关系是挺好的,可是现在老婆多了,就和戚夫人好上了,冷落了老吕婆子。他想要改立戚夫人的儿子如意为太子。是对还是错,咱也别管人家的事了,只是听听热闹。刘邦暗中工作也没少做,可是人家老吕婆子也不是省油的灯,人家是名正言顺的第一夫人嘛。吕雉就找到了张良,让张良主持公道。张良是啥人物?无论什么事到了他那儿,第一他不能坏了规矩一定得坚持原则,第二他要办的事一定得办稳妥,不能影响安定团结大局。

张良并没有说什么,只是为吕后的儿子找了四个老头儿。这四个老头儿正是东园公、甪里先生、绮里季和夏黄公。这四位是顶尖的世外高人,人称"四皓",即四颗明星。张良就让四个老头儿当太子的老师。一天,刘邦看见了太子和四个老头在一块儿,当时就心凉了。他是知道这四位老头儿的底细的。

刘邦急忙召来戚夫人,暗指着四个老头儿说:"我欲易之,彼四人辅之,羽翼已成,难动矣。吕后真而主矣。"戚夫人泣,上曰:"为我楚舞,吾为若楚歌。"歌曰:"鸿鹄高飞,一举千里。羽翮已就,横绝四海。横绝四海,当可奈何!虽有矰缴,尚安所施!"歌数阕,戚夫人嘘唏流涕,上起去,罢酒。(《史记·留侯世家》)

汉高祖刘邦的诗与话,翻译过来就是:完了,完了,这回可是全完了,有这四个老头在帮吕后的儿子,咱们是完了。心爱的戚夫人呵,看来咱们两个的宝贝儿子是当不上太子了。而且,看得明明白白,人家吕老婆子将来就是心肝你的主子呀!人一没招时就唱歌,就跳舞。咱们啥也别说了,你呢?跳个舞,要跳老家楚地的,我呢,唱个歌。"天鹅呀,大雁呀,一飞就是几千里。羽毛丰满了呀,人家是随便飞来随便起。随便飞呀,随便起。真没有招来,也没处说理。我老刘虽有弓来又有缴,可也是用不上哇。心肝呀,心肝,这可不是我老刘不管你。"

老刘唱完后,戚夫人抽抽泣泣哭得满脸是泪。想一想,说啥也没用了,只得上床睡去。酒菜也弄得杯盘狼藉。果然,刘邦一死,得宠的戚夫人一门全让吕后给收拾了,刘如意被毒死,戚夫人被砍了手脚,挖眼熏耳,扔到茅房里,称为"人彘"。

写这首诗时,刘邦的处境与项羽的霸王别姬差不多,都是在陷于绝境的无可奈何之时。可是人家刘邦一没有提当年勇,二没有将责任推给老天爷,还是实话实说了,没办法就是没办法,直来直去。这诗正与刘邦的性格相合。诗中用了比喻的方法,将吕氏比作羽翼丰满的鸿鹄,承认吕氏的强大,并坦率地表达了自己无可奈何的心情,也是一首好诗。

相关参考

老子为什么不是姓"老" 而是姓"李"?

孔子名叫孔仲丘孟子名叫孟轲墨子名叫墨翟韩非子名叫韩非庄子名叫庄周荀子名叫荀况为什么老子就是李聃姓李而不是姓老???再奇怪的姓氏ˋ再少的姓氏都有人姓为什么就不是姓老?对老子「姓、氏、名、字」的解说老姓李

还会诸葛亮也有的本事 黄药师不仅是绝顶高手

黄药师,外号"东邪",天下"五绝"之一。他是黄蓉之父,郭靖的老丈人。黄药师一家可以说是金庸小说中最牛的一家人,自己是天下"五绝"之一。自己的女婿也是天下"五绝"之一。自己的外孙女郭襄更...

还会诸葛亮也有的本事 黄药师不仅是绝顶高手

黄药师,外号"东邪",天下"五绝"之一。他是黄蓉之父,郭靖的老丈人。黄药师一家可以说是金庸小说中最牛的一家人,自己是天下"五绝"之一。自己的女婿也是天下"五绝"之一。自己的外孙女郭襄更...

古代封建社会苗族人多受到欺压

..."——邻居的人。至于居住在湘西的汉族,则是后来的移民,土家族所称"帕卡&

当摩托车遇到一战,军马:"喵喵喵

战争新视界,专注近代战争历史,鉴古知今,以史明理当摩托车遇到一战,军马:"喵喵喵?这是什么怪物?"历史的车轮的滚滚而来,当时间来到20世纪的第二个年代,在欧洲各大国已经完成了二次工业革命之际,一场前所

"东北王"张作霖的军事实力究竟有多强

张作霖作为近代非常有争议的一个人物,后世评论界对其的态度也是褒贬不一!不管张作霖在其它方面如何,张作霖在民族大义上是值得肯定的。张作霖一直是中国反日的先锋代表,多次将日本人耍得团团转,最终忍无可忍的日

"狸猫换太子"的故事,究竟是不是传说

宋仁宗在位前后共四十二年,是两宋时期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自古以来关于他的出身便有着一种很广流传的说法:"狸猫换太子"。"狸猫换太子"的故事最早出现于清代石玉昆所著的《三侠五义》,而《宋史》和毕沅编写的

"八王之乱"中的抢戏军阀

"八王之乱",是西晋时期发生的一场皇族为争夺中央政权而引发的内乱。这场长达十六年的内乱,改变的不仅仅是西晋一个王朝的历史,而是整个中国历史的走向。在这场浩劫中,除了参与内战的诸位王爷之外,还有不少形形

冲冠一怒为红颜的动物,"恸哭三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这句

"恸哭三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恸哭三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全军痛哭披上了缟素,哪知道将军冲冠一怒是为了红颜。出自清代吴伟业的《圆圆曲》。简介:吴伟业(16

宋朝"重文轻武"局面的状况探析,如何认识其重文轻武的国策

唐末五代时,由于皇权衰微,兵权旁落,因而兵变不断,不仅祸乱朝政,而且严重影响到社会的安定和发展。"大抵五代之所以取天下者,皆以兵。兵权所在,则随以兴;兵权所去,则随以亡"这造成了先秦以来的儒家文化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