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桂芬之思想

Posted 西学

篇首语: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是有的。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冯桂芬之思想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冯桂芬之思想

2、清朝 沈桂芬生平简介?沈桂芬历史评价?

冯桂芬之思想

冯桂芬之思想,上接林、魏,下启康、梁,其意义不单单只是"求西学、思变法"的一脉相承,而在于其率先提出了消解现代化过程中的中西、古今矛盾的方法,即"惟善是从"。冯桂芬"惟善是从"的思想根基于中国文化中的见贤思齐、刚健有为的传统,是从中国文化本土生长出来的、可以导致中国文化与时俱进的极其宝贵的思想,也是中国文化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生动体现。

冯桂芬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更加全面地论述了向西方学习问题。他继承了林则徐、魏源的传统,肯定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主张学习西方的军事工业。不过,军事工业只是他学习的一个方面了。冯桂芬指出"此外,如算学、重学、视学、光学、化学,皆得格物致理。舆地书备山川厄塞风土物产,多中人所不及。"看到了"农具、织具百工所需,多用机轮,用力少而成功多,是可资以治生。"明确提出在农、工业生产中采用机器的主张。究竟夷之长技有哪些?冯桂芬的认识较魏源有较大的进步。他总结出中国五不如夷。除了认识到船坚炮利不如夷外,还认识到"人无弃才不如夷,地无遗利不如夷,君民不隔不如夷,名实必符不如夷"这里冯桂芬除了在技术方面外,还提出了"君民不隔"问题,这是很可贵的。冯桂芬提出了"自强攘夷"的主张,他把其主张概括为"以中国之名教伦常为原本,辅之以诸国富强之术。"

冯桂芬非常强调中国自己掌握新式技术。他用了一段很精彩的话:"或曰,购船雇人何如?曰,不可。能造,能修,能用,则我之利器。不能造,不能修,不能用,则仍人之利器也。利器在人手,以之转漕,而一日可令我饥饿;以之运盐,而一日可令我食淡;以之涉江海,而一日可令我复溺┅┅借兵雇船皆暂也,非常也。目前固无隙,固可暂也。日后岂能必无隙,固不可常也。终以自造、自修、自用之为无弊也。"这里包含着发展中国家在向发达国家学习中必须自己掌握经济命脉,才能确保独立的思想。这个思想,对于今天第三世界诸国在同发达国家打交道有借鉴意义。

冯桂芬对清朝的腐败统治有所不满,建议改革时政。他重视西方经世致用之学问,主张采用西学、制造洋器,他以中国的伦常名教为本,辅以外洋诸国富强新术。他的思想理论对洋务派有很大影响,同时也被资产阶级改良派奉为先导。

冯桂芬去世以后,他的治国理论,如:裁减冗员、精制规则、停捐输、变科举、广取士、废武科、采用西学、制造洋器等等评议,全都被朝廷甄别、采纳,大部分得以施行。即使到光绪年间大搞变法,也是要变法而没能背离他的统治之道。

清朝 沈桂芬生平简介?沈桂芬历史评价?

沈桂芬

沈桂芬,字经笙,顺天宛平( 今属河北)人,祖籍江苏吴江。他经过苦读,乡试中举。道光二十七年(1847)会试得中进士,进翰林院为庶吉士,授编修。咸丰二年(1852)经大考,获得一等佳绩,升为庶子。同年八月,提督陕甘学政,因此有了一些门生。又过5年,升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

咸丰八年(1858)因父亲去世,按制在家守制,躲过了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攻入北京这一历史性灾难。3年后补原官,又晋为礼部左侍郎,旋调户部左侍郎,兼管三库事务。不久又充为实录馆副总裁,并充会试副考官。

同治二年(1863),沈桂芬署山西巡抚,第二年实授。作为一方大员,他想施展一下抱负,做出些成绩,也不枉做了“封疆大吏”。

同年九月,他上“筹费”、“移屯”疏,提出在奉天( 今辽宁)、吉林及独石口外的红城子、开平和张家口外的兴和、新平等地推行移屯边防之法,以解决粮食生产。朝廷认为这种方法“量为推广,以裕生计”,在上述地区实行开来。

面对国事多变,列强入侵,又上“练兵”疏。是时,鸦片仍然大量输入中国,泛滥成灾,为害甚大,屡禁不止。山西一带有的农民以种罂粟获利巨大,而弃种粮改种罂粟,致使粮食减产,粮价上升,民心浮动。沈桂芬认为这样将会民不聊生,动摇国力。遂起草了严禁种植罂粟的条约,在全省执行。他的条约和执行效果上奏皇上,皇上认为很好,诏令颁行各省参照执行。此事进一步加深了他在皇上心中的地位。

继父丧后,又丧母,再次离官守制。同治六年(1867)复出时,任礼部右侍郎、经筵讲官。不久进入军机处,成为一名军机大臣。

沈桂芬任军机大臣期间,先后兼户部、吏部、都察院左都御史,又兼总理各国事务大臣,开始了外交生涯。

在列强入侵的情况下,晚清外事频繁,总理衙门事务繁多。长期闭关自守的清朝官吏对外事又无所知,这使他从头学习一些国际事务。同治九年(1868)又升为兵部尚书,恰逢同治帝大婚礼成,加太子太保衔。

又过3年,朝廷以他勤劳素著,赏御书“勤宜赞画”匾额,翌年赏戴双眼花翎。朝廷又先后赠御书“福”、“寿”、“龙”、“虎”字,貂褂、绸缎、荷包11次,充会试复试阅卷大臣6次,乡试复试阅卷大臣7次,殿试读卷官、拔贡复试阅卷大臣各2次,进士朝考、庶吉士散馆阅卷大臣各3次,考试汉教习、汉荫生、汉御使阅卷大臣,武会试较射、武会试复试大臣各1次。

沈桂芬在军机大臣中,兼总理各国事务大臣,要与洋人打交道。“弱国无外交”,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他也往往屈辱于帝国主义。

同治十三年(1874),日本在台湾登陆。沈桂芬助恭亲王奕訢与日本特使大久保利通签订了《台事专约条款》,日本侵略军退出台湾,中国给日本“抚恤”银,并且承认日本登陆台湾是“保民义举”。

光绪五年(1879),日本帝国主义侵占琉球,废除了中国统辖下的琉球国王。琉球代表向清廷请求援助。朝廷中多数人力主与日作战,收回失地。沈桂芬却坚决反对,认为主战只能导致失败,劳师海上,易损国威,引火烧身。李鸿章采取了“延宕”的办法,不战也不承认。但日本不顾一切将中国的琉球占据,改设为冲绳县。沈桂芬的主张迎合了慈禧一派的心理。

这年十月,清廷代表崇厚在沙俄胁迫下,于俄国克里米亚半岛的里瓦几亚擅自与俄国签订了《里瓦几亚条约》十八条以及《瑷珲专条》等。主要内容有割地、赔款、开放边境等等。消息传出后,举国哗然,认为崇厚擅权辱国,应予处决并不签约。崇厚回国后遭到逮捕。时在军机的沈桂芬也不敢得罪帝国主义,他从中委曲斡旋,崇厚后被开辞,清廷依沈桂芬建议另委派了曾纪泽去俄。曾纪泽在圣彼得堡与俄国签订了《中俄伊犁条约》、《陆路通商章程》代替了崇厚原签订的条约。

《伊犁条约》虽然争回了伊犁南境一部分领土,仍失去霍尔果斯河以西一部分土地。这是沈桂芬外交事务的又一件大事。

沈桂芬当年在山西任内,年轻力旺,做了一些有益的事,但在与洋人打交道中,却与当权的慈禧、李鸿章一起,委曲求全,导致丧权辱国。

在个人和家庭生活上,他与清末许多腐化官僚相比,虽然当了十几年军机大臣,却衣着服用,十分俭朴,家宅也从不豪华,在这一方面受到人们的称道。

光绪六年(1881)沈桂芬因病去世。朝廷上谕说他“清慎忠勤,老成端恪”,办理一切事宜,均能殚心竭力,劳疾不辞,照大学士例赐恤,入祀贤良祠,谥“文定”,命赐祭一坛。

相关参考

李鸿章集团的1847年丁未科 最牛进士榜单

...量。其中的最杰出人物,如李鸿章、郭嵩焘、沈葆桢、沈桂芬、张之万,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近代史的走向。这一届的进士能够出头,一要感谢时势,在他们年轻力壮的

老子孔子思想现代意义,孔子的思想和老子的思想有何异同

孔子的思想和老子的思想有何异同 老子是道家之祖,孔子是儒家之宗。司马迁说:“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那么该怎么看待二者思想的异同呢?  老子思想的现代价值受到重视  

法家的思想,法家主要思想

法家主要思想?法家是中国历史上研究国家治理方式的学派,提出了富国强兵、以法治国的思想。法家是中国历史上研究国家治理方式的学派,提出了富国强兵、以法治国的思想。法家思想的中心内容是什么?法家是中国历史上

孔子思想对世界的影响,孔子思想的影响

孔子思想的影响1.对政治的影响:孔子的政治学说的核心是“仁政”,其思想经过荀子完善,至西汉,董仲舒提出“独尊儒术,罢黜百家”后,孔子思想成为历代王朝的治国思想。2.对社会的影响:孔子提出“己所不欲勿施

战国思想家列子思想精华总结 列子名言有哪些

列子思想列子又叫列御寇,战国的思想家,列子著有《列子》一书,本书经过时间的侵蚀,只剩下八篇内容,虽只有八篇,却留给人们很多思想精华。列子浮雕个人思想包括:贵虚、以道为本、体道合真、齐物为一、力命、无心

黄宗羲政治思想――新民本思想的主要内容

  作为中国思想史上一位伟大的思想家,黄宗羲最有价值也是在历史上最有光彩、影响最大的是其政治思想,而最集中、最精彩地体现其政治思想的著作是《留书》和《明夷待访录》,这两部书,是黄宗羲强烈的反清民族主义

孔子思想核心,孔子思想的精髓是什么

孔子思想的精髓是什么?孔子是儒家创始人,他的思想核心是“仁”“礼”。“仁”的主张是“仁者爱人”,这一主张是要求统治阶级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孔子认为,要实现“爱人”,还要遵循“忠恕”之道,就是“己所不欲

孟子的思想主张总结,孟子的核心思想是仁政吗

孟子的思想主张相信朋友们对孟子都不是很陌生,不管是从教学课本上,还是从文言故事里。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孟子的思想主张。严格的说,孟子是孔子的后世弟子,当然作为孔子的弟子他传播的也是儒家的思想精髓。孟

主张任人唯亲的用人思维 墨子的主体思想

《墨子》一书思想非常丰富,其中政治思想、伦理思想、哲学思想、逻辑思想和军事思想都比较突出,尤其是它的逻辑思想,是先秦逻辑思想史的奠基作。《墨子》的政治思想,主要反映在《尚贤》、《尚同》、《非攻》、《节...

伟大思想家李贽为何在明朝被认为是思想犯

李贽在现代被认为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而当时他是因为思想是“异端邪说”而被捕入狱,所以被称之为明朝第一思想犯。《李贽:明朝第一思想犯》是一篇介绍讲述李贽一生的文章,在网上颇为有名,还被多家媒体转载过。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