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江总督李宗羲简介
Posted 总督
篇首语:人之所以有一张嘴,而有两只耳朵,原因是听的要比说的多一倍。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两江总督李宗羲简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两江总督李宗羲简介
清朝从咸丰元年(1851年)至宣统三年(1910年)的六十年间,任两江总督的计十余人,其中最知名者为曾国藩、李鸿章、马新贻、左宗棠、张之洞。
同治十一年二月(1872年)曾国藩病逝于南京,两江总督开缺,一年后,由清廷派李宗羲继任。
在清代,总督是地方的最高长官,管辖一省或两三省的军民要政。两江总督驻南京,辖江苏、安徽、江西三省。例兼兵部尚书及右都御史衔。还兼任南洋大臣,管理东南沿海及长江流域各口岸的通商、外交、海防、关税及官办军事工业等事务。
李宗羲,字雨亭,生于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其祖辈由湖南常德府龙阳县移民迁蜀,至夔州开县定居。李宗羲五岁入学馆读书,十八岁参加县考,取得生员(秀才)资格,享受县学公费供给。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参加省城乡试,中举人。道光二十六年,担任汉丰书院院长。次年,中进士二甲第二十五名,分配到安徽以“知县即用”,担任安徽英山县知县,从此走上仕途。
李宗羲由从政到告老还乡,20多年时间里由一介书生,以一个小县的知县,成为封疆大吏,朝廷重臣,经历了三个皇帝,又处在对外对内战火不熄的年代,并非轻而易举的事。他在忠君报国、执政为民思想的指引下,所做的一些好事,遗泽后代,载诸史册(《清史稿》有传),至今叫人难以忘怀。
备战守土,防止外国入侵
李在两江总督任上,面对外来挑衅,加强了长江下游的防务,建设吴淞、江阴要塞,从长江入海口上溯到南京,在沿江的险要处,修了六十多个炮台,购置军火,并添置了大炮;有的炮台成犄角之势,相互呼应,威力很大。他认为海防以吴淞为最要,江防以江阴为最先,因而重点建设了吴淞、江阴两处炮台,成为扼守大江咽喉的要塞。这些爱国护民设施,在抗日战争中还发挥出它应有的威力。而今两个要塞,已成为江南重镇。
增强国力,主张开发台湾
李宗羲在同治十三年,就向清朝皇帝提出开发台湾的主张,事在中日甲午战争十多年前。李认为,“台湾形势雄胜,与福州厦门相犄角,……实为中国之第一门户,日人之所垂涎也。且其地产蓄富……”,“该处可开制造局,自练防海之师,为沿海各省声援,绝东西各国窥伺,此中国防海之要略。”上述措施和言论,对台湾设省起了重要作用,体现出他坚决抵御外侮、保卫祖国领土的爱国热忱。
以工代拯,救济受灾人民
太平军撤离江宁(南京)后,李宗羲任布政使。所属地域经过长期战争,满目疮痍,一片荒凉。这样的残局,曾国藩和李鸿章也认为是难以收拾的。李鸿章说:“妇孺怨诅,当局固无如何,后贤难竞獗施,似需百年方可复旧也!”在这样困难的情况下,李创立“招垦法”,把荒地分给无土地的农民耕种,政府收取低廉的地价,而且分季缴纳。这个办法在江宁七县推行,得到了当地人民的拥护。同治五年,出现清水潭决堤,水淹了高邮等七个州县,几十万人无家可归。李即时筹款办理赈济,施行半工半赈的办法,使当地三十万以上的人民得以活命。
注重运销,保护两淮盐业
李宗羲在任两淮盐运使时,因运河失修,河运不畅,运销困难,便在运盐线上瓜州的东面,开凿了一条新的航道,水较深,可行大船。岸边有堤,船可避风。河道长千余丈,在当时算是一个较大的工程。这不仅解决了运盐上的困难,也有利于以后的运输。
同治十年,曾国藩为了军需,在淮盐上增发四万“引票”,收取了一大笔钱,清廷认为这是筹款的好办法。在同治十三年借口赈灾,打算也发“引票”十万,收银一百二十万两。当时盐商手中“引票”很多,存盐也多,正苦销售不了。若再增发“引票”,更使供过于求,盐的交易会更加萧条。鉴于上述情况,李宗羲据理力争,请求清廷停发“引票”,保护了两淮盐业,对两淮盐业的恢复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秉公持法,不畏权势强暴
光绪四年,李在开县病休,被清廷派往查东乡(宣汉)袁廷蛟等一案。事情本是袁廷蛟等人向官绅(承包税收的人)算粮帐(因官绅浮收),知县孙定扬谎称民变,请兵镇压。提督李有恒杀了上千数的无辜人民,东乡人民不服,派袁廷蛟上北京告御状。但四川先后两任总督文格、丁宝桢,袒护罪犯,企图掩盖实情。这两人在清廷中声威都很大,李宗羲坚持正义,为民代言,不惧现任大官的权势,据理力争,推翻了刑部的判定,使这一重大冤案得到平反昭雪,人民都称他是难得的“清官”。
关怀故乡,兴办家乡教育
同治十三年(1874年),开县大旱,他寄赠4000两银子给家乡救灾。他关心故乡子弟的教育,捐款2000两修培俊堂,资助家庭贫困学生免费读书。他还创立“李氏义学”为李姓子弟设立奖学金。
李宗羲凭着自己清正廉洁、勤政爱民的业绩,由知县、知府、道员、盐运使、布政使、按察使、巡抚、总督,一步一步地擢升。在动辄得咎的清王朝,这确实是一件难能可贵的事。
光绪10年闰五月初四(1884年),李宗羲在开县迎仙山老宅辞世,终年六十六岁。逝世前,犹口授向皇帝的遗摺,希望光绪皇帝注重“帝学”、“圣功”、“用人”、“理财”。噩耗传至京都,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表示哀悼,特宣旨内阁照总督例赐恤,并进行谕祭。复于光绪十一年十月降旨,将其生平、政绩事实,宣付国史馆立传,以彰显其功绩,流芳百世。(《清史稿》有“李宗羲列传”)
李宗羲由一介书生,通过自己不断努力,业精政勤,成为封疆大吏,名留青史,被开县人民称为“李大人”。李宗羲逝世后,开县人还集资为他修建了“神道碑”(俗称“乌龟碑”,此碑在“文革”中被毁),以表达开县人民对他的怀念。
清朝名臣李宗羲在开州留下的墨宝与传说
“裂口坪”位于白桥镇月霞村9社(原茶坪村5社)境内,处于县内名山金峰岭的尾端之上。
据《开县县志》记载:“清光绪三年(1877年)六月,上桥乡茶坪村(原为茶坪村,现为月霞村)金峰岭的尾脉发生断裂,裂缝长1000多米,裂口宽10公分至1米,脊部大路断裂,裂口1米多,行人不能一步跨过,自此该地改名裂口坪”。
此段文字真实客观地记录了“裂口”发生的时间以及“裂口坪”地名的来历。
然而当地人知晓“裂口坪”崩裂的具体时间以及“裂口坪”一名的由来恐怕寥寥无几,但只要人们一提起“裂口坪”三个字,大家都会眉飞色舞、滔滔不绝、绘声绘色地讲解一段此地之所以发生“裂口”的神奇传说来.
这段传说与清朝名臣、开县名人李宗羲李大人说的一席话有关。
话说李大人某年某月某日来“金竹坪”(现白桥镇桂花村中部)探亲,在亲朋好友陪同下,兴致勃勃地游玩于“泰和寨”(白桥镇桂花村、上桥村、月霞村交界处的山脉)山下的“九弯子”。“九弯子”与对面“金峰岭”逶迤下来的山脉隔河相望,遥遥互对。
李大人看罢对面奇峰罗列的山峦,逶迤婉转的山脉,姿态万千的山貌,崎岖蜿蜒的山川,无不感慨河山的壮丽,自然界的情趣。闲谈漫步之余,不由精神倍增,喜行于色,笑脸初绽,谈笑风生,欣山赏水之情不由顿生。
这时其中一位亲朋好友善于察言观色,附庸风雅,好似悟到了李大人的心思,机灵地捕捉到了与李大人攀扯闲聊的最佳时机。
趁李大人观山水兴致正浓之时,便试探性地指着对面的一脉自上而下的山式说:“大人,您看那对面山脉的样式和气势,很像一条灵气活现、身躯弯曲俯伏朝下、栩栩如生的蛟虫(本是蛟龙,因为龙是帝王的象征,为避讳故曰蛟虫)啊!”
李大人望着眼前的山峰,定睛细看,略有所悟,心头一怔,果如此所言:从金峰岭尾端逶迤蜿蜒下来的一处山脉,气势磅礴,弯弯曲曲,轮廓分明,首尾相接,一气呵成,看那形体与气势,灵气活现,俨然真的一般自上而下俯伏着,那不是一条活蛟虫是什么?
特别是那蛟虫的头部,“五官”活现,比例是何等的匀称!
山头之上一片茂密葱郁的三角形森林,貌为蛟虫之冠。
山头之下的月家寺(过去为上桥乡著名寺庙)处于一凸起之上,犹如蛟虫之鼻梁。
鼻梁两边各有一圆形堰塘,水清见底,形如两只圆圆而明眸的眼睛。
鼻梁之下一条山梁,山梁尾部上下呈凹形之状,犹如蛟虫之上下颚。
上下颚之间一条形巨石悬空延伸,似如蛟虫吐信。
蛟虫匍伏于河边,随时都有可能兴风作浪溜入河中归之于大海。好一个大自然的杰作,真乃鬼斧神工,奇哉奇哉!
李大人看吧眼前的蛟虫,心里暗自高兴,此乃不虚此行。
转念一想,蛟虫虽是活虫,这么大的阵势,一旦走蛟(中国传说中的蛟虫正果修成之后要归到大海,民间俗称为“走蛟。”传说“走蛟”之时便会兴风作浪,危害极大,后果不堪设想),不知有多少生灵遭殃呀!
想到此处,李大人不动声色,满有把握地说:“那是活的吗?绝对不是!肯定是死的”
此言一出,随从无不惊行于色。
“你们看,蛟头前面是高高的刘家嘴,它能冲得过去吗?再前面是厚厚的横石梁,它能翻越过去吗?再前面是硬硬的铁包嘴,它能闯得破吗?三道关口,纵有天大的本事,它也难以溜到大海呀!所以死虫也。”
李大人兴致有加,随从从惊慌中回过神来,面面相觑,不禁异口同声,“大人高见,大人高见,死虫,死虫,肯定是死虫!”
李大人是清朝两江总督,诰授光禄大夫、震威将军、兵部尚书兼右都御史,官位显赫,权倾朝野,可谓一言九鼎,出口之言放之四海而皆准。蛟虫得到李大人如此口风不气死才怪!它还能溜到大海去吗?
就在李大人对“蛟虫”说话后不久的一天,阴暗的天空突然彤云密布,乌天黑地,浓云压顶,霎时狂风大作,飞沙走石,继而闪电雷鸣,霹雳震天,道道光亮划过天穹,瓢泼大雨倾泻坤地。
突然“咔嚓”一声,房屋好像抖了起来。震响之后,风停了,雨住了,天地亮开了。
当人们从惊慌失措中回过神来之时,明亮的阳光照亮了大地,刚才的惶恐与惊险之境况早已烟消云散了。
人们便走出室外释放惊吓后的重负,欣赏着风雨后的彩虹,这时才发现凸凸的山梁在一阵雷电震响、风雨交加之后突然裂开了一道长长的大口子,深深地塌陷了。
人们无不神奇地奔走相告:快去看啊,山梁那个坪坪上裂口了。从此,人们便称此处为裂口坪。
也许,当时人们感觉十分稀奇,便由地方政府报告了上级,上级相关部门认为这是开县地质上一次不小的地壳裂变,故列为县志以记之。从此裂口坪之名便在民间传开了!
李大人的一席话,让其山崩地裂,“蛟虫”断身,不过是中国传统与民间文化的演绎,或者是事后人们的传说或是猜测臆想,实有牵强附会之嫌。李大人去没去看山,观没观水,说没说上述之言尚需考证,如果真有其事,那也只能是历史的巧合罢了!
李宗羲留墨于白桥
李宗羲除了留下认大家猜测臆想的传说故事,还真真实实地在白桥留下了可考证的墨宝:
一、留墨于武城山
“武城山”三个拓刻大字赫然醒目于山门横额之上,山门左右两面所书写的对联“峻嶺珠连形如玉笋”“奇峯鼎峙势若金城”清晰可见。
门两边屏风横联“阆苑遗踪”“月白风清”、屏风上下联“明顾千岩月”“情虚四座风”文韵丰涵。
不论是山门的建筑风格或是对联内容的精度概括、字体的风骨、拓刻的精湛都已成为人们欣赏、想象和无限感慨的平台。
二、留墨于桂花村(小地名叫金竹坪)
当时金竹坪的余府是李宗羲的姑母家,因此李常去省亲,并在此留下了大量的墨宝,碑文居多。
遗憾的是几乎所有的碑文都已经被毁,现在所幸存的刻有李宗羲名字的条石横放于金竹坪一余姓农户的猪圈之内,其上清晰地镌刻着“典型犹见”(后面的几个字被墙砖遮住了)几个遒劲有力的大字,左下角落款为“李宗羲题”。
(李宗羲姑母的坟墓外围墓碑被毁,棺椁尚存 )
注:李宗羲(1818-1884),号雨亭,开县汉丰镇人,生于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26岁参加乡试,中举人,次年赴京殿试,中殿试二甲二十五名,被委派到安徽知县任用。1850年任英山知县,1852年调任太平知县。1853年太平军攻下安庆,席卷整个安徽。李宗羲协助曾国藩管理军务。因在镇压太平军有功而在1869年升任山西巡抚,得到慈西太后两次召见。同治十二年(1873)被提升为两江总督,并办理南洋大臣事务。1874年,因病上疏辞职,次年卸任。光绪十年病逝与家。
相关参考
与如今中国的省份划分有所不同,清朝时期,在管理地方事物上,清朝主要划分了九个总督来管理各地。如今,按照人们一般的排序,包括直隶总督、两江总督、两广总督、闽浙总督、湖广总督、陕甘总督、四川总督、云贵总督
张鹏翮(1649—1725),字运青,一字宽宇,清四川遂宁三汇(今属四川省遂宁市蓬溪县黑柏沟)人,清代名臣。张鹏翮曾任刑部尚书、两江总督等,早年颇有廉名。世宗即位,加太子太傅。雍正元年(1723年)拜
导读:曾国藩是一个标准的传统官僚,他科举出身,从翰林院编修起家,做到了副部级的礼部侍郎。在那之后,他创建湘军,带兵打仗,最后一路做到大学士、两江总督、直隶总督,可以说出将入相,位极人臣。我们可以通过曾
导读:曾国藩是一个标准的传统官僚,他科举出身,从翰林院编修起家,做到了副部级的礼部侍郎。在那之后,他创建湘军,带兵打仗,最后一路做到大学士、两江总督、直隶总督,可以说出将入相,位极人臣。我们可以通过曾
清总督灰色收入18万,两江总督养廉银1万8,曾国藩为何还穷兮兮
同治元年(1862年),曾国藩终于当上了两江总督,开始有了自己的地盘。两江总督管辖江苏、江西和安徽省三个省,是大清唯一统辖三省的总督。巡抚以下,三省的地方官员的荣辱升迁,都是他曾国藩的一句话。大小官员
清朝两江总督很不简单,官衔为从一品,权力更是在巡抚之上,名副其实的封疆大吏,如此重要的职位,非皇帝信任之人不能担任,晚清的李鸿章、曾国藩和左宗棠都曾当过两江总督。康熙年间,两江总督噶礼,可以说是皇帝身
同治九年(1870年),两江总督马新贻被刺身亡。清廷官方在审讯凶手张汶祥的时候,他的供词漏洞百出,很多地方都经不起推敲。但是,官方却匆匆忙忙结案。很快就把张汶祥凌迟处死,又杀掉他儿子。此事在民间引起一
清朝一书生,连考九次秀才都落榜,后来因一副对联,成了两江总督
导读:在清朝晚期波诡云谲、变幻无常的官场中,官居两江总督兼南洋大臣的彭玉麟,是一个非常有个性的人物,他不畏权贵,不怕得罪人,无论是对湘军创始人曾国藩,还是对权倾天下的李鸿章,都绝不巴结。彭玉麟曾经斩杀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了李卫的一些趣事,欢迎阅读评论。李卫跟那些正儿八经通过科举考试,而得以入朝为官的人有所不同,但是正所谓英雄不问出处,等到他在岗位上做出一定成就以后,大家就都已经看到了他的能力与品格,
两江总督有多牛,江南 ”辛卯科场案”,不是康熙亲自过问解决不了
在《宰相刘罗锅》里,有个镜头,科考出现舞弊案,刘罗锅用红纸将贡院两字的部首给贴了,「”贡院”瞬时变成了「”卖完”。因此惊动了乾隆,于是开始彻查。而此故事的真实的历史原型,是发生在康熙50年的江南乡试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