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被晋国压制几百年,是什么原因呢
Posted 都城
篇首语:不怕山高,就怕脚软。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秦国被晋国压制几百年,是什么原因呢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秦国被晋国压制几百年,是什么原因呢
公元前621年的春天,老天哭丧着脸,阴雨绵绵不绝。
很多年了,关中一直都没有这种坏天气,或许是苍天对人间的感应,雄才伟略一生的秦穆公,此刻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秦穆公去世,陪葬的人达到一百七十七个,这比秦武公的六十六个陪葬者,提升了一个数量级。
回顾秦穆公的一生,功绩颇多,其中最值得称道的有两点。
一是将河西纳入秦国版图,后来晋国和魏国再攻占河西领土,秦国可以理直气壮地指责对方入侵,因为秦穆公比对手更早入主河西。
二是称霸西戎,将领土向西大幅拓展,一直到达狄道(今甘肃临洮)。
虽然秦穆公也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以上两点伟大功绩,足以让他载入史册,供后人膜拜。
秦穆公走了,他有四十多个儿子,子女共八十余人,即使是在帝王之家,这种数量的子嗣仍是罕见的。
已过而立之年的太子秦罃,送别自己的父亲,从秦穆公身上,这位接班人学到了很多。秦罃告诉自己,要继续父亲未完的事业,将秦国带向中原。
秦穆公去世后,阴雨继续下,乌云像感冒一样,向东越过洛水和黄河,抵达晋国的河东。
河东的天气也开始变坏,天灰蒙蒙的,乌云遮住太阳,连一丝光线都吝啬给予大地。这是怎么了,阴沉沉的公元前621年,晋襄公也步秦穆公后尘,去追随他的父亲晋文公了。
我们来看看秦国的疆域,从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解读,秦国的战略应该如何部署。
东面,秦国面临的是晋国,如果要进入中原,必须通过晋国掌控的“1崤函通道”,由于崤之战的惨痛教训,直到三家分晋前,秦国都不敢令军队进入这个地方。
秦国向晋国发起进攻,另一个可行的路线,是渡过黄河,攻入河东。
黄河这座天险,给秦人出了难题。冬天渡河,倒是可以直接从冰面上踏过,但如果不能速战速决,也一定要趁冰雪融化之前退兵,不然就会陷入死局。
其他季节渡过黄河,就必须要有足够的船只,还要谨慎小心,不能被晋军打半渡而击,况且粮草补给也是大问题。
从秦、晋的地缘关系来看,双方以黄河为界,黄河与晋国都城绛都的距离,大概是距离秦国都城雍都的三分之一。这种地理环境,导致秦军动兵的距离,是晋军的三倍,要做到保密很难,更不用说出其不意。反过来晋国要突袭秦国河西,则容易办得多。
从地缘上看,兵马未动,秦国就已经输了地利。当后来晋国和魏国占领河西,秦晋或秦魏以洛水为界,双方才达成地缘上的战略平衡,谁也偷袭不了谁,也奈何不了谁。
解决东部这个困局,有一个好办法,就是将都城迁往关中中部,即西周的国都镐京附近,这样秦国到达黄河的距离就会大大缩短,地缘劣势将大为改观。两百多年后,秦献公将都城迁到栎阳,秦国与魏国(当时已经从晋国分裂出来)的地缘关系才对等起来,秦国正是从那个时候开始东进扩张步伐的。
在晋强秦弱的春秋时期,秦国虽然意识到迁都势在必行,却下不了这个决心,担心都城遭到晋国攻打。
晋国不仅强大,还随时能召集其他诸侯,兵力是秦军的数倍,两军对垒秦军无论从人数还是人才储备,都要吃大亏。
秦国的东线,基本是一个无解的死局,要等到三家分晋之后,魏国继承晋国河东的领土,秦国才有机会与之一较高下。
再看秦国的西面,随着秦穆公霸西戎,几乎扩无可扩,所有能拿下的领土都已在秦国囊中。
陇西高原上领土虽然非常广阔,有着绵长的战略纵深,也能提供数量不菲的骏马,无奈人口不多,贡献也是有限的。
秦国的南面,受秦岭阻隔,南下汉中虽然不是痴人说梦,但难度太高。
汉中此时被蜀国控制,这一时期的蜀国是开明王朝的鼎盛时期,实力非常强劲,秦国的军力未必比蜀国强。秦国若南下汉中,必然要翻越无比险峻的秦岭。
秦岭这座山脉,是中国最为险峻的山脉,没有之一,只有唯一。中国的大山,如天山、太行山、燕山等都叫山,秦山却称为秦岭,以突出这座山脉的险峻和地位。
几百年后蜀王杜尚封其弟为汉中侯,将蜀国本土和汉中割裂为两个政治体,秦国才利用汉中这个弱点下手。目前秦国南下汉中,绝对是时机不成熟的。
秦国北部,陇东高原上,由犬戎分裂出来的义渠戎所控制,秦国在这个方向,倒是可以有所图。但自秦穆公霸西戎后,义渠就完全臣服,秦国也没有多少理由上高原去攻打义渠,为自己找麻烦。
这样一来,秦国唯一能够战略突破的方向,还是东线。绕了一圈,目标还是东线,而东线的敌人又无比强大,这个困局如何能破?
秦穆公去世,太子秦罃即位,是为秦康公。很快秦国迎来一次机会,一次牵制晋国的机会,或是一次压倒晋国的机会。
晋襄公去世之后,晋国的继嗣并未平稳过渡,六卿当中的头两把交椅,赵盾和狐射姑,都不支持年幼的太子夷皋即位。赵盾支持身在秦国的公子雍,狐射姑支持在陈国的公子乐。
公子雍,原名不是雍,因晋文公令他在秦国任职,就给自己命名为秦国国都雍都。此君深得秦穆公喜爱,在秦国职位颇高。如果秦国能够帮助公子雍即位,晋国无疑将会出现一个亲秦的国君,绝对是好事。
正当秦康公整顿兵马,即将出兵之时,晋国传来消息,公子乐在归国途中,被赵盾派出的军队击杀!
好消息!不出意外的话,继秦穆公帮助晋惠公和晋文公即位之后,秦康公也有望扶持公子雍登上晋国国君之位。
可惜天有不测风云,晋国风云突变,没有了公子乐这个竞争对手,赵盾认为公子雍很有能力,又有秦国这个大靠山,不利于自己在晋国掌控大权,于是重新立太子夷皋为晋国国君,将秦康公和公子雍束之高阁。
当秦军渡过黄河,进入晋国本土河东,迎接他们的不是美酒和财物,而是埋伏的晋军。
秦晋两军,在河东令狐大战一场,结果准备不足的秦军被击败,秦康公即位后第一战,以失败而告终。当时谁也没料到,这次失败对秦国将产生多么深远的影响。
三年之后,赵盾引领晋国三军,渡过黄河,突入秦国河西地区,攻占少梁等重镇。
秦康公旧仇未报,又增新恨。并非秦康公没有能力,这个时期的秦国,碰上晋国的黄金时期,再加上一个很有能力,又毫不讲信义的中军将赵盾。
随后的几年,晋国多次在河西发起战争,由于秦国雍都距河西太远,秦国在地缘上的硬伤,以及本身不如晋国的军力,导致半个河西沦为晋国领土。
秦晋之间的河西,由秦国独占,变成秦晋各占一半。此后的一百年,秦晋围绕河西,进行了大量战争,谁也奈何不了谁。
秦国本身人口较少,人才储备和军力都不如晋国,而晋国也将主要精力,投入到中原与楚国的争霸战中,无力对秦国发起灭国之战。
秦国东进的战略,成为一个难解的死局,整整一百年没有办法破局。
秦国这个一百年的蛰伏,楚国也曾发生过,西周末年,周宣王谋划的汉阳诸姬,曾封锁楚国一百多年不能北进。后来西周变东周,楚国利用申国失去汉阳诸姬的信任,以申国作为突破口,才破解汉阳诸姬的死局。
现在秦国也面临晋国的封锁,一百年后秦国突破这个死局,也与楚国密切相关。
秦国一直被魏国压制,后来是怎么翻身的
你真的了解战国吗?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当年分家后,魏国虽然顶着三晋老大的位置,实际上处境很尴尬。论粮食人口,地缘环境,它不如赵国。好好的一个国家被韩国给切分得无法形成一个整体;论富庶程度,它不如韩国。再加上周边秦国、楚国这么一些强敌,说实话很危险。
当时第一代国君魏文侯有感魏国环境恶劣,励精图治,任用李悝变法,此外乐羊、翟璜,一将一相,个个都是贤能之臣。内外兼修,魏国很快便强大起来,一跃成为三晋中真正意义上的扛把子。
至于秦国,这个曾经的春秋四大国,典型的外强中干。当时国家一片混乱,内有宗室争权,贵族剥削,百姓苦不堪言;外有强敌环伺,西戎强国义渠,一度占领了秦国大片领土。
而强大起来的魏国也不遑多让,乱拳打死老师傅,占领了秦国河西之地,把秦国关在了关中。当然秦国不服,心道要是被晋国欺负也就算了,你晋室一家臣也来打我。以前好歹是以晋国的名义带着六卿群殴,现在倒好直接单挑了。
初生牛犊不怕虎?那行,这次就让你们尝尝什么叫姜还是老的辣。于是在阴晋之战秦惠公带着五十万大军来找魏国报仇来了。然后被吴起,带着五万新兵蛋子给胖揍。而这五万新兵蛋子,就是后来名震天下的魏武卒。
虽然当时算是刚刚组建,但好歹是经过训练的正规军,再加上有吴起这样的名将指挥。打秦国这五十万大部分由农民组成的春秋时代的军队,基本上是完虐。自此,秦国一蹶不振,愈发的衰落。这才有了后来的秦孝公立志强国,昭告天下求取贤人,然后引来了商鞅,变法强国。当然这是后话。
还是回到魏国这边来,话说吴起打造出魏武卒之后,带着魏武卒基本上打遍天下无敌手,拓地千里、未尝一败。
《吴子·图国》:与诸侯大战七十六,全胜六十四,余则钧解。辟土四面,拓地千里,皆起之功也。
即使后来吴起去了楚国,由于架构已经搭起来了,魏武卒依旧强大。到了魏惠王时代,魏国已经是当时天下当之无愧的霸主。就连齐国,也得稍逊三分,毕竟齐国这个也是改朝换代了,田氏代齐嘛,当年还是在魏文侯的帮助下才列为诸侯的。所以很长一段时间,齐国都算是魏国的附庸。
虽然后来魏惠王时代,齐国早已经强大起来,并与魏国已经开启了争霸,但正面上齐国还是要稍微的处于劣势。就拿围魏救赵来说,齐国在桂陵之战大胜魏军。但是魏国后面还是将赵国都城邯郸攻破,笑到了最后。
魏国真正意义的衰败是在马陵之战,齐军故技重施,围魏救韩,在孙膑的指挥下,于马陵大败魏军。魏将庞涓兵败身死,十万魏武卒全军覆没。此后秦楚等国痛打落水狗,魏国在连败中逐渐沦为二流。
那么这和秦国有什么关系呢?
前面不是说过嘛,秦国在阴晋之战后,基本上对魏国是没有了反抗能力,其富庶的河西之地也基本上归属了魏国。当时秦国的处境十分艰难,特别是魏国这个威胁一直都很头疼。虽然在秦献公时代,秦国经历过一些变革,击败过魏军。但整体的形势没有改变。
不夸张的讲,只要魏国想,秦国就只有被欺负的份儿,要想强大起来更是困难。毕竟其面对的不仅仅是魏国,而是三晋联盟。
所以,秦国一直都在想办法破除这个死局!
这里就得提到一个人了,商鞅!
对于商鞅,咱们最熟悉的就是商鞅变法。但事实,商鞅不仅仅是一个改革家。还是一个政治家,他很清楚当时的形势,直到必须得搞定魏国。
而当时天下的一个情况就是,魏国虽然一家独大,但同时也是在腹背受敌。不仅要面对齐国得挑战,同时还得提防身边的韩国与赵国。因为当时魏国太强势了,在三晋中不是太受欢迎。
基于这一点,商鞅主动跑到魏国去,找到魏惠王示好。他一个劲儿的捧魏惠王,说他多么的英明伟大,现在的魏国有多强,早就应该问鼎中原,会盟诸侯,称霸天下了。所以你魏国的目标应该是东边儿啊,把什么赵国齐国给收拾了。同时他还代表秦国,表示会尊魏国为霸主,让魏惠王免去后顾之忧。
魏惠王本来就有这个心思,再加上商鞅这么一表示,基本上就定下来了。他将战略目标定在了东边儿,甚至把都城从安邑迁到了更靠东边儿的大梁。目的就是为了加强对东边儿控制,以抵消齐国对于中原诸侯们的影响力。
这么一搞,基本上就是在放养秦国了。所以秦国才得以安稳的变法改革,逐渐强大。
当然,还有以外收获,首先魏国马陵之战失败后,秦国一改往日的温顺,乘火打劫。一举收复了河西之地。史称“西丧秦地七百余里”。
而当时齐国虽然赢了,但日子也不好过,首先楚国第一个不服。因为马陵之战后,魏惠王在徐州正式尊齐威王为王。楚国在收拾了魏国之后,就去找齐国争霸去了。此外曾经受过齐国恩惠的韩国与赵国,其实还是三晋穿一条裤子,看到自家兄弟被打,不免觉得唇亡齿寒,也跟着楚国怼齐国。这样一来秦国舒舒服服没人管,安心发育。等到东方各国回过神来,已经压不住了。
正所谓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在整个战国中期,即齐魏、齐楚争霸的这两个阶段,秦国一直都是在闷声发大财,不间断的强大自己。这也为其在后期的强势崛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所以说,秦国不仅仅是打仗厉害,玩计谋政治也是颇有一套。
相关参考
晋国称霸百年中十位国君,谁最强悍,谁被大臣所杀,谁是少年天才
晋国是春秋时期持续时间最长的霸主,整个春秋的历史几乎就是晋国的历史,正是晋国的存在,才使当时的中原地区免受楚国的侵占,也正是晋国的强大,才使秦国无法东出函谷关。但是非常可惜的是,虽然强大的晋国没有出过
你真的了解战国吗?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当年分家后,魏国虽然顶着三晋老大的位置,实际上处境很尴尬。论粮食人口,地缘环境,它不如赵国。好好的一个国家被韩国给切分得无法形成一个整体;论富庶程度,它
因为三家分晋之后春秋也就结束了,所以晋国和秦国的争斗也就都发生在春秋时期。要想了解晋国能否吊打秦国,甚至说已经被六卿把持的晋国能否吊打秦国就要明白晋国历史上都干了些什么事,尤其是六卿掌国时期。晋国称霸
汉朝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强势王朝,对周边蛮夷形成了长达四百年的压制,确保了中原百姓不再遭受蛮夷的侵扰。在军事领域上留下了封狼居胥和燕然石勒的辉煌军功,在外交领域留下了凿空西域和建立西域都护府,那么汉朝是
在晋国历史上占据重要位置的范氏,其实早期在周王国是一个极为尴尬的存在。范氏本为祁姓,祖上为尧帝之后的陶唐氏。西周初时,因为陶唐氏随同殷商遗族造反,被周公所灭,其后裔被西迁至渭河平原上的杜(今陕西西安东
1.秦晋恩怨你印象中的秦国可能是个威武莽汉子,力挫六国,打得别人各种哭爹喊娘,而在秦国还没走到「”进化”顶端,成为「”虎狼强秦”的春秋时期,他们大多数状态其实是弱小可怜又无助的。秦国经常被人欺负,尤其
春秋时期,晋国三分之前,晋国的综合国力是非常强的,虽然说那时候天下主要分为五个强大的诸侯国,但是在这五个霸主中晋国维持了很长时间的霸主地位,因此在晋国三分之后,韩赵魏还都能够被列为战国七雄,在晋国和秦
「”三家分晋”是指中国春秋末年,晋国被韩、赵、魏三家瓜分的事件。在历史上,「”三家分晋”被视为春秋之终、战国之始的分水岭。司马光将其列为《资治通鉴》的开篇之作。根据《战国策》、《左传》等史料的记载,公
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时期,许多人疑惑为何南朝没有收复中原最终被北方吞并而隋唐交际时的南方地区也没有再出现一个南朝。这是什么原因呢?本文就从隋唐之交的沈法兴的经历说起,来分析南朝为何被北朝压制。最
自韩赵魏三国打败知氏瓜分晋国后,在雄才大略的魏文侯的带领下,晋国三大家族虽然相互独立但是始终同仇敌忾一致对外,这也使得他们一度成为中原霸主。韩赵魏三国组成的同盟牢不可摧,向西压制了日益发展壮大的强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