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说秦始皇遗嘱必将被篡改

Posted 秦始皇

篇首语: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为何说秦始皇遗嘱必将被篡改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为何说秦始皇遗嘱必将被篡改

2、赵高为何篡改遗诏,全家被处宫刑能不恨吗

为何说秦始皇遗嘱必将被篡改

 咎由自取:为何说秦始皇遗嘱必将被篡改

  秦始皇临死前的遗嘱,只有几个字。要公子扶苏来咸阳参加他的葬礼,并将帝国军队交予蒙恬。可惜,这份遗嘱并没有得到当事人的实施。遗诏被篡改,也必然会被篡改。因为遗嘱的被篡改,而导致了大秦帝国的灭亡。个中原因自然有赵高、李斯与胡亥的谋篡,可最终原因,要归于秦始皇自己。

  与丧会咸阳而葬。——《史记·秦始皇本纪》

  上崩,赐长子书,与丧会咸阳而立为嗣。——《史记·李斯列传》

  秦始皇临死前的遗嘱,只有几个字。要公子扶苏来咸阳参加他的葬礼,并将帝国军队交予蒙恬。可惜,这份遗嘱并没有得到当事人的实施。遗诏被篡改,也必然会被篡改。因为遗嘱的被篡改,而导致了大秦帝国的灭亡。个中原因自然有赵高、李斯与胡亥的谋篡,可最终原因,要归于秦始皇自己。

  今年祖龙死

  传说始皇三十六年(前211年)秋天,帝国一位使者在华阴平舒道遇到一人,由于当时是黑夜,那人手中所持玉璧晶莹透亮,照得使者眼睛生疼。持玉璧的人拦住使者说:“替我送给滈池君。”使者大惊,因为他跟这个叫滈池君的水神并不熟。他认为自己撞鬼了。

  还未等他反应过来,持玉璧的人又说道:“今年祖龙死。”

  使者又是大惊,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指今年始皇帝要死。使者正欲问缘由,持玉璧的人忽然凭空消失。使者怀着十二分恐惧的心把玉璧捧回朝廷,向秦始皇陈述了一遍事情的经过。秦始皇沉默许久,然后慢慢地说道:“山中鬼怪只不过能预知一年的事。”

  他并不否认有鬼神,却不肯相信鬼神真的能预料生死。可当他仔细观看那块玉璧后,冷汗直冒。原来,那块玉璧正是他八年前出外巡视渡江时沉入水中的那块。当时,他曾命许多人去寻,不但玉璧没有找到,去寻的人也没有再上来。

  他想,现在已是秋天,即使真的是山鬼显灵,剩下的几个月,自己安分一点,应该也不会出什么问题。但他终究还是惶恐不安,他找来巫师进行占卜,结果让他很满意,只要迁徙就能避此难,于是,他迫不及待地将三万户人家迁移到了北河、榆中地区。

  如果说,这件事若不是山鬼所为,那么,就该与谶纬神学有关了。谶纬神学是中国古代具有宗教神学色彩的政治宣传心理学,以此为谋求权力或为已登上权力宝座的统治者大造舆论,从而收服具有传统天命观的民众,证明其权力的合理性,或是证明其造反的合理性。秦始皇像“今年祖龙死”无疑是一句谶语,它的出现告诉了秦始皇,有人希望你死,如果你不死,就会有人来杀你。不论是老天还是凡人,总之,你是要死的。

  秦始皇当然很害怕,他自己就是一个相信鬼神的人。当然,这只是其中的一方面,他最恐惧的是,这样的事已不是第一次了。就在这年初,有人向他报告说,在东郡从天而降一块大石,上面有“始皇死而地分”六个大字。他立即派出御史查案,但结果让他很失望。于是,他命军队把大石周围的所有居住人口全部杀掉,并将大石烧成灰。

  如果说始皇三十六年(前211年)初的石头刻字事件还只是让他愤怒与惊恐并存的话,那么,这一次的山鬼事件就让他只剩下惊恐了。

  秦帝国的百姓似乎还没有把自己融进这个帝国,他们无论是刻字还是装鬼,目的只有一个,希望用嘴巴或是文字让秦始皇尽快死掉。如果这个目的达不到,至少也应该让秦始皇活得很不开心。

  秦始皇的确很不开心,太多的事情实在无法让他开心起来。不过有一点值得庆幸,他平安地度过了始皇三十六年(前211年)这一年。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他在琅邪召来了当初派往大海去寻找长生不老药的徐福。徐福并没有找到长生不老药,按照这位徐术士的说法,本来是找到了,但有一条大鱼保护着不老药,凡人根本无法靠近。秦始皇烦躁不安,一天夜里,他梦到了一条大鱼化作人形与自己交战。醒来后,他冒着冷汗问巫师。巫师告诉他,此鱼是水神,若能将其诛灭,定能得长生不老药。

  实在是太巧了,秦始皇想,徐福说的大概不错,长生不老药果然有神怪保护。为了给徐福扫除障碍,他亲自带领士兵登上大船出海,大海有大鱼是情理中的事,秦始皇果然就见到了一条大鱼,并用弩射死了这条大鱼。他心里稍稍得到了点安慰:第一,长生不老药有希望得到了;第二,自己能打败神怪,就证明自己并非是凡人,非凡人都是有上天保护的,自己不可能死于意外。

  一个精神原本就不正常的人一旦得到了些许安慰,就更加地坚定自己的言行。他始终不知道也不想知道,自己的死期快要到了。

  该年六月份,他巡游到了平源津,突然就病倒了。从史实来推断,秦始皇患的应是因中暑而突然引发的心脏病。这种推断不是没有根据,长期的挫折与刺激让他的消极情绪不断爆发,屡屡导致血压升高,心律不齐,心脏承受的冲击太大太多,心脏病突发的必然性与可能性一定存在。另外,身心本不健康的他,旅行几千里后精力消耗极大,身心对环境的适应与抵御能力降低,结果酷夏中暑,而引发心脏病。

  但是,他始终不让人知道自己生病,并且非常讨厌别人提到“死”、“病”一类的字。因为他认为,还有两样东西可以给自己带来曙光,一样是徐福的长生不老药,另一样是他自认为射死的那条神鱼带给自己的上天的庇护。

  所以他始终对后事,包括对帝国的未来,一点都不上心,大秦帝国已经走到悬崖边,秦始皇也不去拉。他身心俱疲,却不相信自己会死。

  那么,在今天看来,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得秦始皇如此坚信自己的“愚蠢”信念呢?他对自己的生命非常地在意,而对秦帝国,他到底有没有在意过?

  错误的方法

  秦始皇的少年时期过得并不幸福,从落难王孙到秦国国王并没有让他得到一丝心理的安慰。他灭六国很可能是出于一种不健全的偏激心理,秦国从商鞅变法后就完全有实力可以灭掉六国,这从秦始皇灭六国的战略上可以得到证明。但为什么是秦始皇而不是他的前几任国王,说到底,不过是历史的偶然。

  从个人才能角度来讲,秦始皇无疑是个天才,中国几百位皇帝中,秦始皇无疑称得上中上之才。称帝后,他让李斯进行的一系列治国举措都是与当时形势相符合的。但就在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他有了一种忧虑,就是六国复辟。

  试想,“皇帝”在那个时代不过是他的一个发明,他虽然统一了天下,但并不代表六国都认可他这个天下之主。于是,许多六国遗孤都将矛头对准了他。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曾经刺杀过秦始皇的荆轲同党高渐离险些用乐器筑要了他的命,高渐离的这一击让他对六国贵族与六国热血青年产生了戒备心理,他杀掉高渐离后,再也没有亲近过六国的人。

  这件事不过是在肉体上伤害了他,而发生在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年)的儒生讥笑事件彻底伤了他的心。这一年,他东巡郡县,并谦虚地与鲁地七十多位儒生商讨刻石颂秦德,秦德是否存在,秦始皇与那些儒生们对此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在秦始皇看来,他把百姓更名为“黔首”就是一种德,并且让黔首有田种,承认土地私有,这都是一种德。可他忘了,这种德是在血雨腥风后施舍给六国百姓的,并且由于种种复杂的原因,六国百姓得到的他所谓的“德”几乎趋近于零。

  儒生们让他失望了,儒生以一种近乎嘲笑的不合作态度让他心里十分不痛快。所以,他先前准备让儒生们参加封禅大典之事并没有实施。可那天不巧下起了大雨,他狼狈地躲在大树下,幸灾乐祸的儒生对此极尽挖苦之能事。秦始皇本可把这些人一杀了之,但为了以牙还牙,他封了为他挡雨的松树为大夫,这无疑给了鲁地儒生一个巴掌——鲁地儒生连植物都不如。

  最让他恐惧与痛恨六国后人的是下面两件事。

  第一件事发生在始皇二十九年(前218年),他在东巡途中遇到了韩国贵族张良和一个能挥舞几百斤重大铁锤的刺客,幸运的是,刺客挥出去的大铁锤击中了他的副车,里面坐的是谁,不得而知,可以知道的是,无论里面坐的是谁,都成了肉饼。秦始皇面对着一堆肉饼,愤怒与憎恨的情绪一发不可收拾,他下令全国搜捕,可张良与刺客并没有捉到。秦始皇的心情十分不好。两年后,第二件事发生了。这一年十二月,他穿着便服对都城进行秘密考察,想不到在兰池,他遭到了偷袭,偷袭他的人虽然被他的武士击杀,但他的恐惧感再一次升腾。他坚信,偷袭他的人定是六国后人。

  试想,他当初挥戈扫六合,英雄之气充斥宇宙,而现在,却被几个名不见经传的人骚扰得心神不定,这样的反差,无论是谁,都受不了。

  刺客是来要他性命的,这让他对死亡产生了恐惧。一旦他死掉,秦帝国的江山该何去何从?帝国坚决不能垮掉,他的理想是万万世都是嬴家的人来坐天下。

  事实上想要实现他的这种理想,至少有一百种方法,而秦始皇却偏偏选了一种最错误的方法——延续自己的生命来维持帝国的永恒。

  遭刺客暗杀而死、衰老而死、国亡而死,这三种死亡的威胁始终笼罩在秦始皇头上。在对待第一种威胁上,秦始皇在全国各地对六国人士与贵族进行打压,并对自己出行的保护措施做到完美无缺;在对待第二种威胁上,他派出徐福寻找长生不老药;对待第三种威胁,他下令毁坏旧国城郭,决通川防来让六国人无所依凭,他又修建万里长城来抵挡匈奴。这位千古一帝认为,自己能创造帝国的统一神话,就必能永恒地维持这种神话。

  寻找长生不老药在今天看来是愚昧之极,但几千年后的人们会不会认为我们今天寻找外星人是愚蠢的想法呢?

  秦始皇并非泛泛之辈,一个普通人创造不出那么强大的帝国,并且他信任李斯将继续推行帝国的一切制度。可为什么他实现“万万世”理想的方法不是安排接班人而是要自己长生不老呢?

  两个儿子:不孝与无能

  关于接班人问题秦始皇不是没有想过。他能说出帝国江山延续万万世,就证明他始终会把帝位传给下一代。可他的下一代太不争气了。

  秦始皇有子二十余人,而史书中记载较多的只有长子扶苏和少子胡亥,这两人也当是秦始皇诸子中最有可能的皇位继承者。扶苏是长子,理所当然;胡亥是他最喜爱的儿子,立他为帝也在情理之中。

  但这两个儿子都不能让秦始皇满意,在他看来,扶苏是个不折不扣的不孝子。据史料记载,秦始皇因不满一些儒生的以古非今的言论,在李斯的煽动下,于咸阳坑杀了四百六十余名儒生。扶苏知道后,对他说:“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而您却以重法治之,天下人心恐不安。您要慎重啊!”

  秦始皇并没有觉得儿子的话正确,反而觉得儿子总跟自己作对,特别是在一些政治见解上与自己截然相反。于是一怒之下将其赶出宫秦始皇教导太子

  扶苏治国之道廷去北边给守卫北方的蒙恬做监军。

  扶苏被贬到边疆,有很多种说法。有一种说法认为,秦始皇是想让扶苏去边疆锻炼一下。但是从任何角度来看,即使秦始皇有这样的想法,也不过是走一步看一步。因为他始终没有想过自己会在两年后死掉,他一直在等着徐福的长生不老药。

  胡亥是他最疼爱的儿子,是他第十八个儿子。但胡亥太年轻,这倒不是关键。关键在于,胡亥根本不是当皇帝的料。始皇或多或少地了解到了一直跟随胡亥并教导胡亥的赵高都教给了这个小儿子些什么,那全是一些整人的刑罚和奇技淫巧。

  一旦对后继者失望后,有人会去培养后继者,而秦始皇选择了放弃。他从自身来寻找方法,企图解决这种尴尬局面。他的方法就是延续自己的生命,等到后继者令他满意为止。

  事实上,这只是秦始皇选择延续帝国生命方法的决定因素之一。照我们今天的理解,扶苏与他政见不和并非不可调和,他完全可以跟扶苏谈谈帝国的开创和当下形势要严刑峻法的必要性。但他没有这样做,而是把扶苏赶到了边疆等死。

  那么,还有什么因素呢?

  这个因素就在扶苏劝谏他不可用重刑的事情中。这件事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焚书坑儒”中的坑儒事件。

  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秦始皇巡游到碣石,派出前燕人卢生寻找两个传说中的神仙。但卢生没有找到,秦始皇随即又让石生带领人去寻长生不老药,和卢生一样,石生也是空手而归。为了不让秦始皇发火,卢生编出一个浪漫的并可实施的谎言,只要恬淡为上,就可为真人,真人就能引来神仙。秦始皇从此就称自己为真人,不称朕,并在咸阳旁边二百里内建神仙所居住的房子,还作了一首神仙歌,让人唱给他听,并且还学着唱。

  要知道,让一个患了急性气管炎的人唱歌,简直就是折磨。秦始皇为了得到仙药,付出了太多代价。结果,不但仙药未得,卢生还抽风似地聚集了一群人说他坏话。秦始皇在羞恼、失望和怨愤等复杂心理的交织中,狭隘的复仇意识产生了。

  于是,他抓了四百六十余名儒生,拷问他们卢生的下落,事后他将这些人全部坑杀。而扶苏却站出来说,杀了这些人影响不好。秦始皇如何肯听,在他看来,这些人欺骗了自己,不但没有找到长生不老药,居然还敢说自己的坏话,无论如何,他们都该死。扶苏的劝解更让秦始皇恼羞成怒,情绪失控之下,他无法也不可能对扶苏进行思想上的教育,因为他坑儒,本身就是一件没有道理可以讲的事情。另外一个原因则是,秦始皇的性格决定了他不会听一个乳臭未干的小子的话。

  两个准后继者都不能让他满意,他很空虚、寂寞,不知该从哪里下手。索性,他什么也不想,一心把精力都放在了寻找长生不老药和炫耀自己的辉煌业绩上。

  一个胆汁质型的帝王

  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秦始皇是个典型的胆汁质型的人。这种人高度自信又高度自负,谦恭而又骄横,果断而又武断,信人而又疑人,大度而又狭隘,理智而又冲动,平和而又暴躁。个性优劣混合,至于到底发展到哪一极端,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我压制程度和环境因素。

  秦帝国当时的环境显然不能让秦始皇自信、谦恭、大度和平和,帝国初成,太多的事情需要他去做。始皇三十二年(前215年),有人献上一份匈奴人自己制作的“录图书”,上有“亡秦者胡也”一语,他大怒,对匈奴进行了征伐。这次北伐匈奴虽然以胜利告终,但只是减轻了他对匈奴威胁的担忧,而且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而北方地理和北匈奴的“善走善战”始终让他心有余悸。

  一年后,他又对匈奴进行第二次全国性战争,同时,他南征百越。战争的残酷与负担过重的物力人力让他始终感到焦虑,这只不过是在帝国外部的焦虑。在帝国内部,六国人士的反击和他对死亡的恐惧一直在折磨着他,让他焦虑不安。

  历史往往告诉我们一个不言自明的道理,但我们往往忽视了它。那就是:非常之事必是非常之人所为。一个非常之人,如果用平常的思维去揣摩他,必将失败。秦始皇就是这样的一个非常之人,所以,在自我压制上,他不可能做到。

  于是,他开始了对自己不利的行动。战争早已让百姓生不如死,而他还要建造自己的陵墓和居住的宫殿,并大批移民。这一切把百姓往火坑里推的行为并没有让他翻然醒悟。确切地说,当一个人站在权力的最高峰,认为自己能做到一切的时候,他会坚信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对的,没有人可以让他觉醒,更没有人敢让他觉醒。

  翻开秦帝国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秦始皇从没有冤杀过一位朝中大臣。再直接一点讲,他没有杀过一位朝臣。他始终如一地相信赵高、蒙恬、李斯,他相信那些术士必能找到长生不老药。这种自信下的自负让他得到了很大的实惠,同时也让他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他为什么会坚信世上有不死奇人和长生不老药,现在已不得而知。今天的科学论认为,秦始皇之所以相信有长生不老药,是因为受当时科学文化水平与认识能力低下的局限。但这显然不厚道,是犯了“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的大忌。

  他之所以相信长生不老药,完全是因为他的自负、特殊的经历和至高无上的权威,造就了他自以为是、独断专行的性格。他的私欲无限膨胀,欲壑难填,大概也只有成仙才能长生,才能使他的欲望无限度地扩张。也就是说,他相信自己必能成仙,如同他相信自己当年可以灭掉六国一样。另外,秦朝初年,方术文化的发展和兴盛,让秦始皇不得不在那种文化氛围中选择寻找长生不老药。

  他相信有长生不老药和相信赵高、李斯一样,坚定得一万年都不会动摇。因为他自信,他自信能将天下一切掌控在自己手中,包括一只蚂蚁。这也就是这位千古一帝为什么会在临死前把整个帝国交给赵高,让赵高把自己的意思传达给扶苏的最根本原因。而如我们所知,他错了,错得一塌糊涂,帝国也因此一败涂地。

  无耻的三人行

  无论如何,秦始皇在身体每况愈下时,终于想明白了一件事:人总是要死的,无论是伟大的人还是卑鄙的人,总归逃不出死亡这一关。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七月,已经在温凉车里半死不活了几天的他命令中车府令、掌管符玺机要事务的赵高写信给长子扶苏:“来参加会丧,在咸阳会合后举行安葬。”

  这就成了秦始皇的政治遗嘱,倘若司马迁所记载的真的是事实,任何人都能看出来,这句简单的遗诏里只包含了一个信息:以会丧的名义要扶苏来继位。在《史记?李斯列传》中,还有一句是:以兵属蒙恬。所以,被篡改过的秦始皇遗诏到底还有什么内容,已不得而知。(或者说,司马迁所写的《史记》也有误,因为两道遗诏有差异。)

  紧接着,秦朝历史乃至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三人行”登场了。这三个人就是赵高、李斯、胡亥。

  赵高像赵高本是赵国同宗贵族的远支子孙。秦灭赵后,他被阉割充为秦朝宫里的奴仆。赵高好学,力气又大。渐渐地在宫里得到了秦始皇的赏识,被选拔为中车府令,并让他教导胡亥学习刑狱断案的事。赵高见秦始皇对胡亥疼爱非常,就尽心尽力地为胡亥服务,在刑狱方面的教导中,他将法家刑罚的狠毒一一传授给胡亥,并有意无意地告诉这位小公子,人都是低贱的,不用严刑,不可能管理好别人。

  所以,胡亥对如何审理案件一窍不通,但在刑罚上却是个天才。他能设计出许多种不重复的刑罚让无辜的人承认自己是十恶不赦的罪人。

  秦始皇死后,赵高拿着遗嘱找到胡亥,对他说:“皇上已经去世,没有诏书分封其余的儿子为王,而只单独给了扶苏一封信。他一旦到咸阳就会被立为皇帝,可是您却一点封地都没有,怎么办?”

  胡亥睁着无神的眼睛,说:“父亲死了,没有分封诸子,我有什么办法。”

  赵高情绪激动,“您这么想很不对。天下能不能掌握在手,完全取决于您、我和李斯,希望您加以考虑!我一直认为,统治别人和被别人统治,控制别人和被别人控制,完全是两回事,其中滋味恐怕您到时候就晓得了。”

  胡亥看着赵高说:“可废掉长兄而立弟,这是不义啊。”

  赵高开始讲大道理,“您可真幼稚,当初商汤、周武杀死了他们的君主,天下的人都说做得对,这不能算不忠;卫国的国君杀死他父亲,卫国人却称赞他的功德,孔子还把这件事记在《春秋》里面,这不能算不孝。干大事不拘小节,行大德用不着谦让,乡村学究还有他的合理之处,百官的工作也各不相同。所以照顾了小节就会忘掉大事,以后一定会产生祸害。您这样犹豫不决,将来一定会后悔的。我希望您能顺从时宜!”

  胡亥觉得事情的确可行,因为古有历史事件,今有他想当皇帝的野心。但他还是没有把握,确切地说,他认为赵高没有把握说服李斯站在自己这一边。

  胡亥长叹道:“父皇刚去世还没有发丧,丧礼还没有结束,怎么可以拿这件事去求丞相呢?”

  赵高催促道:“时间如金啊,您这样不做决定,终会失去一切。”

  胡亥终于同意了,赵高就跑到李斯那里,对李斯说:“皇帝去世,给长子的书信和符节印玺都在胡亥那里,定谁为太子,就在您和我赵高的一句话了。您的意思……”

  他看着李斯,李斯一脸的正气,怒道:“你胆子太大了,这是什么话!你作为人臣,怎么能说出这样的话来?”

  李斯的书法赵高在对人性的了解上简直是个天才,他对李斯说:“我壮这么大的胆子其实都是为了您。您想,一旦扶苏继位,与他关系非常好的蒙恬就会成为丞相。您自己考虑一下,您的才能比不比得上蒙恬?”

  李斯有些气愤,但这是事实,他只好点头。

  赵高的嘴巴像机枪一样向外扫射:“功劳呢?深谋远虑呢?与朝中大臣的关系呢?”

  李斯不语,因为这一切他都不如蒙恬。

  赵高又继续说道:“我对历史有所了解,所以我知道秦国卸任的丞相或功臣没有一位连续二世受封的,最后都是被诛杀而死。且不说扶苏做皇帝后的理政才能如何,先换丞相是肯定的。我跟随胡亥许多年了,并不曾见他有什么过失。他仁慈厚道,重义轻利,尊重人才,立他为皇帝,您就是功臣。总之,您应该考虑一下。”

  其实,胡亥的德行,李斯了如指掌。他知道赵高在扯淡,况且,赵高对扶苏登基后的分析也纯属臆想。《史记》中的记载显然把李斯当成小孩子了。试想,李斯是多么聪明的人,即使扶苏上台,也未必就真的任命蒙恬为相。扶苏与蒙恬的关系还没有达到这种程度。李斯之所以同意了赵高的意见,就是因为整个事件倘若真的按照秦始皇的想法发展下去,他的利益必定会受到侵害。

  几年后,李斯才知道,因为一己之私,他这个秦帝国的总设计师亲手把自己设计的帝国推到了悬崖边。

  秦始皇在天之灵恐怕永远都想不到他最信任的三个人中居然有两个人会背叛他。

  赵高在与李斯和胡亥商量完毕后,就伪造了一份赐给扶苏的诏书,用皇帝的玉玺把诏书封好。诏书大意如下:我巡视天下,祈祷祭祀各地名山的神灵以求长寿。现在扶苏和将军蒙恬带领几十万军队驻守边疆,已经十几年了,不能向前进军,而士兵伤亡众多,没有立下半点功劳,反而多次上书直言诽谤我的所作所为,因不能解职回京当太子,日夜怨恨不满。扶苏作为人子而不孝顺,赐剑自杀!将军蒙恬和扶苏一同在外,不纠正他的错误,也应知道他的谋划。作为人臣而不尽忠,一同赐命自杀,把军队交给副将王离。

  当胡亥的门客捧着诏书到上郡见到扶苏时,扶苏打开诏书念毕,就哭起来,进入内室想自杀。蒙恬老谋深算,阻止他道:“皇上在外,没有立下太子,派我带领三十万大军守卫边疆,任命公子担任监军,这是天下的重任啊。现在只有一个使者来,您就立刻自杀,怎能知道其中没有虚假呢?希望您再请示一下,有了回答之后再死也不晚。”

  扶苏没有多想,也没有不想,他说:“父亲命儿子去死,还要请示什么!”说完,就迫不及待地自杀了。大秦帝国看着他的愚蠢举动,震颤不已。他这样愚蠢的人,真的把帝国交给他,秦国的未来可能也好不到哪里去。扶苏墓使者回来汇报给胡亥、李斯、赵高,三人都非常高兴。回到咸阳后发布丧事,太子胡亥为二世皇帝。任命赵高担任郎中令,常在宫中服侍皇帝。赵高遂掌握了朝中大权。

  遗诏的光明与黑暗

  现在,我们再把思路拉回到秦始皇死前的那段时间。当时,秦始皇病重,因不能处理祭山川之事。于是,他派出了内政大臣蒙毅代替自己来行使此事。直到他死,蒙毅也没有回来。蒙毅本是大将蒙恬的弟弟,蒙恬为将军主攻伐,蒙毅为上卿主内政,位在李斯之上。秦始皇巡游,蒙毅始终跟随,可就在最后一次,他居然被秦始皇外派。这只是个偶然事件,但却使赵高的计划得以顺利实施。

  假设,如果蒙毅不走,接受遗诏的肯定是赵高、李斯与蒙毅。且不说蒙毅的政治觉悟,赵高想要谋害他的哥哥蒙恬,他是无论如何也不会答应的。

  据此看来,秦始皇的遗诏本可以明示天下,而今天,我们只能假想这种光明了。假设蒙毅不离开秦始皇,假设扶苏不死,假设蒙恬不放兵权,秦帝国的历史必将改写。

  但是,这道第一个皇帝的第一份遗诏居然走进了黑暗,随之而来的是帝国的黑暗,并以雷霆之势冲向灭亡。

  赵高登上秦帝国的舞台后,先是哄骗胡亥脱离朝政,疏远朝臣。他对胡亥说:“天子之所以高贵,是因为不能常见人面。群臣不能见到您的面,是为神秘,天子就是神秘的代名词,所以称为‘朕’。”

  胡亥傻,就听从了他的建议。于是赵高独揽了朝中大权,朝臣怨声载道,然而无论如何都见不到神秘的胡亥。

  接着,他又怂恿胡亥肆意纵乐,把秦始皇时的严刑苛法更推进一步。于是,法令诛罚日益严酷,群臣人人自危,文官想要逃跑,武将想要造反。

  最后,他将秦室的宗亲全部剪除,他对胡亥说,“沙丘之谋,诸公子和大臣都很怀疑,而诸公子都是您的兄长,大臣们又都是先帝时的臣子,您刚刚坐江山,还没有稳当,我很担心他们会搞鬼。”

  胡亥惊讶,赵高立即让他安心:“全交由我处置。”

  于是,赵高将秦始皇的十二个公子和十个公主全部处死,秦始皇辛苦撒下的种子还没有长成大树,就被赵高一一砍断。想必秦始皇在地下肯定是咬牙切齿、怒目圆睁的。

  在各地农民起义烽火连天时,帝国最伟大的将军纷纷被赵高弄死,蒙恬、章邯等,这些本可以暂时挽救帝国的优秀军人都死在了赵高与胡亥的手里。由此,秦朝的中枢系统被破坏殆尽,等待秦朝的只有灭亡一条路。

  为了验证自己的努力,赵高玩起了指鹿为马的把戏,对其中敢指鹿为鹿的大臣一一打击,于是,群臣都对他恐惧不已,到了这种地步,即使是胡亥也是身不由己了。

  秦始皇经营三十多年留下的不仅仅是一个统一的江山,还有足以维持一个帝国的文臣武将,而赵高只用了三年时间就将这一切破坏掉。一个没有了臣子的帝国,已经不能称为帝国,支撑帝国的柱子早被赵高抽走了。

  秦始皇死后才一年,帝国就烽火连天了。一方面是这些被压迫了很久的百姓武装从外部攻击这个帝国,另一方面赵高从内部挖掘这个帝国的地基,二者可以说是殊途同归。

  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赵高在帝国的内部,不容易被清除;可百姓在外部,却能有效地预防他们“犯上”。秦始皇死后,帝国虽然危机四伏,但当时的情势也并非完全不可挽救。每一新任皇帝都会给百姓带来希望,新主继位,有着良好的政治的客观条件,只要统治政策略作调整,省刑轻徭,社会危机就会大大减缓。

  让人可惜的是,我们那位二世皇帝胡亥像是很怕自己的皇位传给三世一样,他选择了肆意纵乐,在赵高的操纵下,他领着帝国迅速地走向深渊。

  秦朝是一个特别让人感到奇怪的朝代,历来略有历史知识的人都对它的迅速强盛与迅速衰败震惊不已。就像是一只从森林里冲出来的威风凛凛的老虎,人们还没来得及欣赏它的雄伟风姿,老虎就突然倒地死掉了。事实上,秦朝的灭亡并非是短时间的事。这样一个大帝国即使有胡亥那样的三流之人来折腾,凭借惯性,它也能走得好远。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爆发后,一直激战了两年,秦帝国才宣告灭亡。

  有人说,它的灭亡是因为仁义不施;也有人说是因为它的军队的主力在南方,北方的造反大军才能屡屡得胜;还有人说,它的灭亡只不过是因为赵高和李斯篡改了秦始皇的遗诏。

  帝国未来的光明与黑暗只在一线间,可它是如何走向黑暗的?!

  关键是什么

  秦始皇是中华民族的伟人,至少是帝制时代的伟大人物之一。第一,他结束了战乱纷争的历史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高度集权的大一统帝国。第二,秦王朝的政治体制,实际上奠定了两千年来中国封建政治的基本格局。

  秦始皇留下的遗嘱并没有错,秦帝国以法立国,以法治国,走到他要死的那步时,已经举步维艰。秦始皇在最后的时刻,或许悟透了这一点。即使他没有悟透这一点,他把江山传给扶苏,无论在当时还是后来,都是无可指摘的。秦朝疆域关键就在,这道遗诏能否顺利地实现他的想法。

  他当时肯定没有想到赵高会篡改遗诏,而赵高之所以敢篡改遗诏,贪欲之心是一个因素,最重要的原因是秦始皇对扶苏的态度。尤为关键的是,赵高太了解秦始皇与扶苏的一切。

  对赵高篡改遗诏的事件,许多人都认为带有很大的偶然性。因为如果不是秦始皇把自己喜欢的小儿子胡亥带在身边,还有掌管印玺的赵高陪同,那么,沙丘政变根本就不可能发生。即使发生,如果没有象征着皇帝权力的印玺,政变也不可能成功。这就给人一种错觉,认为赵高曾经被蒙毅审查过,险些丧命,所以他对蒙氏成员怀着很大愤恨,借此机会来铲除蒙氏成员。这样的分析结果就给人一种感觉:沙丘政变只是赵高个人的心血来潮、机诈权变的结果。

  但无论是李斯还是赵高,都知道扶苏与自己不是同路中人,扶苏的那一套俨然是把百姓全部当做好人来指导。许多年后,我们知道了牧民之道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指斥不如指导。在李斯看来,倘若辅臣卖力,扶苏肯定能成为一位不可多得的治世帝王。但当他们看到秦始皇怒气冲冲地将扶苏赶到鸟都不拉屎的上郡时,他们就不对这个储君抱有希望了,甚至都不想多看一眼,多想一想。赵高对扶苏的了解还不仅限于此,他曾对李斯说,扶苏孝心可鉴,父亲让他做什么,他肯定会做。而对于蒙恬,赵高更是一语中的:他只听皇帝的话。

  所有这一切,都给了赵高篡改诏书的勇气。

  但这一切还不是最关键的,人心难测。一个人的性格并不可靠,人往往在危机来临时,会做出逆于平时的行为。赵高虽然对扶苏与蒙恬的性格了解,但这并非是他敢篡改诏书的最根本原因。

  最关键的还在于中国的暗箱政治,这一政治形式一直贯穿于中国帝制的始终。当秦始皇死后,丞相李斯就跟赵高说:“这儿离咸阳还很远,不是一两天能赶到的。万一皇上去世的消息传开了,恐怕里里外外都会发生混乱,倒不如暂时保密,不要发丧,赶回咸阳再作处理。”

  于是,他们把秦始皇的尸体安放在车里,关上车门,放下窗帷子,外面的人什么也看不见。那时候,正是夏末秋初,天气还很炎热,为了掩盖尸体发出的臭味,他们还特地买了一大批咸鱼,叫大臣们在每辆车上都放一筐。就这样,车队周围的咸鱼气味,把秦始皇尸体的臭味掩盖过去了……

  如果我们假设,秦始皇死的消息被立即公布,扶苏还会自杀吗?

  帝国,从秦始皇开始,就注定了这种暗箱政治的存在的合理性。君主集权专制,秉承上天旨意治理天下,无论是什么事都不希望百姓知晓。孔子所谓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大概就是这个道理。

  帝王的行事尽可能地少人知为最妙,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稳定暂时的局势,但弊端显而易见。秦始皇的遗嘱让我们想到了一个游戏,参加游戏的第一个人偷偷地说给第二个人一句话,第二个人再把这句话传给第三个人,以此类推。到最后一个人时,要他把那句话说出来,结果肯定不是第一个人说的那句。

  这是一种信息的单方面传递,即使是没有恶意的传递都能发生问题,更何况是传递的人不怀好意呢!

  事实上,秦始皇所创建的帝国是开天辟地第一遭,我们知道,在秦大一统前,中国是四分五裂的。也正是因为国家林立,疆域狭小,所以,任何一个国家的君主,只要不是太昏庸,治理起国家来就并非是难事。在秦始皇之前,没有人能统治这么辽阔的疆域,人口如此众多的国家,秦始皇心里没底是完全有可能的。

  下面这件事就足以证明秦始皇对帝国未来(他死后)的走向并没有明确的指导方针。他吞并天下后,曾召集群臣说道:“古时五帝把位子禅让给别人,三王却是让儿子来继承自己的位置,诸位以为如何?我该怎么做?”

  许多人都不敢应对,只有一人回答道:“五帝禅让是因为他们把天下当成了一个官职,三王玩继承是把天下当成了自己的家。”(天下官,则禅贤是也;天下家,则世继是也。故五帝以天下为官,三王以天下为家。)

  秦始皇听了这一解释,就仰天长叹:“我德要比五帝高尚,我想玩禅让,诸位有什么人选吗?”(吾德出自五帝,吾将官天下,谁可使代我后者?)

  讲话的人嘲讽道:“陛下您行桀、纣之道,却想行五帝之禅,怎么可以呢?”

  秦始皇险些就跳了起来,怒道:“你给我滚过来!敢说我是行桀、纣之道,解释给我听,如果不耐听,杀你!”

  那人就慢慢解释道:“陛下您大兴土木,把各地美女都招进后宫,又在骊山累死人命无数,依我之见,天下苦您久矣,即使您真想禅让他人,弄得这样半残的天下,谁敢接受?”

  秦始皇默然良久,叹息作罢。

 

  这件事记载于《说苑?至公》里,它告诉我们这样一个事实:在秦始皇自己创建的大一统帝国面前,对未来江山之主的设计蓝图并没有展开。我们可以用一句话来概述秦始皇遗嘱的前因后果,那就是,由于创建的帝国制度并没有达到十全十美的完善程度,尤其是在挑选继承人这方面,他更是没有经验,所以,秦朝由此而亡。

赵高为何篡改遗诏,全家被处宫刑能不恨吗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攻灭六国,统一天下,建立了大秦王朝。他苦心经营自己的帝国,梦想子孙永远君临天下,“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然而,“祖龙空作万年图”,秦始皇刚刚闭上眼睛,他的爱子宠臣就公然篡改他的遗诏,任意败坏他的法度,从内部动摇了帝国的根基。大秦王朝的帝业刚刚传到二世,就被风起云涌的农民大起义推翻了。历史是多么喜欢作弄人啊!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第五次巡游东方。丞相李斯和中车府令兼行符玺令事(掌管皇帝车马和机要文书)赵高等陪同前往。秦始皇的小儿子胡亥年已弱冠,也想随从父亲出游去开开眼界。秦始皇一向很喜欢他,见他有这个要求,也便允许了。其余的儿子,秦始皇一个也没让跟从。

秦始皇离开咸阳后,首先到达云梦(今湖北江陵一带湖泽),然后顺长江东下到浙江。不久,又北上经江苏到山东,准备西返咸阳。不料,当一行人走到平原津(今山东平原西南)的时候,秦始皇却因劳累过度病倒了。虽经随驾医官多方诊治,却全不见效。

秦始皇虽然大张旗鼓地修建自己的陵墓,却又最忌讳谈到死的问题。所以虽然他病得很厉害,大臣们却都不敢同他议论后事。好不容易捱到沙丘(今河北广宗),秦始皇感到自己实在病得不行了,才慌忙命赵高写遗诏给长子扶苏,让他把军队交给蒙恬率领,然后赶回咸阳,主办丧事。遗诏写好了还没有发出,秦始皇已经死在沙丘行宫。

丞相李斯顾虑秦始皇的死会引起政局动荡,便找赵高商议道:“沙丘离咸阳一千多里,不是几天就能赶回去的,万一皇上病逝的消息传出去,准会引起天下大乱,最好是暂时秘不发丧,赶回咸阳再说。”赵高也同意他的意见。

他们把秦始皇的尸体安放在一辆特制的“辒凉车”中,关上车门,放下窗帷,外面的人什么也看不见。这种车车厢上有排窗,闭之则温,开之则凉。他们指定几个亲幸的宦者驾车、陪乘,每天照常往车上送膳供物,如同平常。百官奏事则由陪乘宦者收受,悄悄交由李斯裁决可否,再假托秦始皇的名义发出。因此,除了极少数几个人以外,其他随行人众,竟没有一个人知道秦始皇已死。秦始皇一生行动诡秘,深藏不露,一般臣下罕见其面,因此,也没有人怀疑。但这些诡秘的措施,却为赵高施展阴谋提供了时间和方便。

李斯叫赵高赶快派人把遗诏送出去,好让扶苏尽快赶回咸阳。不料赵高却心怀鬼胎,迟迟不将遗诏送出。

赵高的父亲原为赵国的贵族,秦灭赵,夫妻双双被俘。赵父被处宫刑,其母没为官奴婢。后来,赵高的母亲与人私通,生下他们兄弟几人,并且都承了赵姓。按照秦朝的法律,奴隶的后代只能世世为奴。而且,他们兄弟几个也都要处以宫刑,在宫中服役。这种悲惨的遭遇,不能不使赵高产生一种仇恨的心理。

秦始皇身死出巡途中,赵高感到机会来了,决定乘机夺权。于是,他偷偷地找到胡亥商量:“皇上去世了,生前没有封诸子为王,只给长子扶苏留有遗诏。扶苏一到咸阳,便立为皇帝,而你却没有一点立足之地,这如何是好?”

胡亥不知赵高心怀诡计,况且他本来不是太子,此刻也根本没有想到要当什么皇帝。所以,他不以为然地随口答道:“这是理所当然的啊!我听说,最了解臣下的莫过于君,最了解儿子的莫过于父,父皇去世了,没有遗命分封诸子,是有他的想法和道理的。作儿子的应该自觉遵守,这又有什么好说的呢?”

赵高见胡亥还没有意识到皇位的重大利害,于是直截了当、一针见血地提醒他说:“话不能这么说。目前的情况不是不可以改变的。诸位公子和蒙氏兄弟都不在这里,如今天下生杀大权都在公子、我和丞相手中,愿公子早拿主意。作人君和作人臣,人为我制和我为人制,岂可同日而语?”

此时的胡亥,良心还没有泯灭。他感到实在难以做出那种不义之举,所以不情愿地说:“废兄而立弟,便是不义;不奉父诏,便是不孝;自己不才,靠别人的力量取得成功,是无能的表现。这三条都是违背道德的,天下的人是不会服气的,到时只能是身败名裂、社稷不安啊!”

赵高听了胡亥这一番话,明白了他的顾虑所在,他是怕遭到天下、后人的唾骂。于是,他进一步诱惑说:“你这些顾虑完全是多余的。我听说商汤、周武杀其主,天下称义,不为不忠。卫君杀其父,卫国人还称颂他的功德,连孔子也认为这并非不孝。办大事用不着顾小节。顾小而忘大,后必有害;优柔寡断,日后必然后悔。一个人只要敢作敢为,连鬼神都得让路,事情也一定能成功。希望公子立即采取行动。”

赵高的这一席话说得胡亥怦然心动。它紧紧抓住胡亥的心理,把他们的邪恶之行巧辩为正义之举,确实打动了胡亥的心,使他从罪恶感当中解脱出来。他沉吟半晌,方才说道:“看来,事情也只好这样办了。但是,如今丧礼还未举行,怎么以此事去求丞相?”

赵高见他心动,便接口说:“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我自去与丞相商量,不劳公子费心。”

赵高深知,这次政变的成功与否,就在于是否能够拉过来李斯结成同盟。但怎样才能说服李斯呢?他颇费了一番心计。他把李斯这个人重新认识和判断了一番。他认为,李斯固然是一个有权谋的人,并且也很忠于秦王朝的事业;但李斯也具有一个致命的弱点,这就是逐于权势,惜禄保位。李斯本是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人,年轻时曾为乡里小吏。有一次他偶然看到屋里厕所里的老鼠在吃一些很脏的东西,一见到人和狗走近便非常惊恐;而粮仓里的那些老鼠,吃的是上好的粮食,居住在大厦之下,却没有被人犬惊恐之忧。于是,李斯大发感慨,他觉得人也就像老鼠一样,富贵和贫贱与否关键在于他自己所处的环境。于是,他发誓要改变自己的处境,就跑到荀子那里去学习辅佐帝王之术。学成之后他来到秦国,因为他看到,当时七国之中只有秦才能统一六国。临行前,他对老师讲了一句最能反映其人生观的话:“为人最耻辱的莫过于地位的悲惨,最可悲的莫过于处境贫困。”所以,当他奋斗了几十年,终于获得贵为丞相、位及人臣的权势禄位时,他是不愿意失掉这一切、重新回到过去的卑微贫贱的时代的。何况他为保住自己的宠幸和权势,曾不惜害死比他更有才能的同学韩非呢?赵高看透了李斯这个人的本质,他感到有把握说服李斯。

于是,赵高找到李斯说:“皇上驾崩前,曾留下给扶苏的一份遗诏,让他回咸阳办理丧事,然后继位。现在遗诏还没有发出,皇上就去世了,还没有人知道此事。现在遗诏和符玺都在胡亥手里,究竟继位的太子为何人,全凭你我一句话,你看怎么办?”

李斯闻言大惊:“你怎么说出这种亡国之言?这不是我们作臣子的应该议论的事呀!”

赵高说:“君侯不必惊慌。你仔细想一下,你的才能比得上蒙恬吗?你的功劳比得上蒙恬吗?你的谋略比得上蒙恬吗?你的威望比得上蒙恬吗?你与扶苏的关系比得上蒙恬吗?”

连珠炮似的问话把李斯说愣了:“这五个方面我都比不上蒙恬,但你为什么指责我这些呢?”

赵高说:“我虽然是刑余之人,但有幸以刀笔之文进入秦宫,管事二十余年,未尝见过秦封赏的功臣能够传到二世,很多人都不得善终。皇帝的二十几个儿子,都是你所了解的。长子扶苏刚毅而勇武,若得嗣位,必用蒙恬为丞相,君侯之位岂能保全?这是很明显的事情。我受诏教胡亥学习法律,数年来还没有见他有什么过失。他仁厚老实,轻财重士,诸公子中还没有人比得上他。为什么不立胡亥为帝,共成大功?”

李斯道:“我奉先帝遗诏,立扶苏嗣位,天意如此,得失利害,无暇多顾了。”

赵高有些不耐烦了:“安可变危,危可变安。此刻正是转危为安的良机,连这点都看不明白,还算什么明智之士?!”

李斯心里乱糟糟的,一时理不出个头绪来。他心情沉重地说:“我李斯本是上蔡的一个普通老百姓,蒙先帝宠信,提拔为丞相,封为通侯,子孙也都为官。先帝信任我,将事关社稷安危的大事托付给我,我怎能忍心相负呢?况且忠臣不避死,孝子不惮劳,我但求自尽职守罢了!你不要再说了。”

赵高见李斯色厉内荏,已不能坚持,便进一步威胁说:“如今权柄已掌握在胡亥手里,没有你参加,我也能办成此事。你如果听从我的劝告,就可长为通侯,世世称孤,必有乔松之寿,孔、墨之智。如若执意不从,必然祸及子孙,我实在为你寒心。何去何从,你自己选择吧!”

李斯此时心乱如麻。他知道胡亥、赵高早已窜通一气,自己如若不从,必然大祸临头;如若从了,又觉得对不起死去的皇上。思忖再三,最后还是私欲占了上风。他禁不住仰天长叹,垂泪自语:“我生不逢时,偏遭乱世,既不能身随先帝于地下,又不能完成先帝托付的大事。皇上不负臣,臣却要负皇上了。”

赵高见李斯应允了,便拉着他一块儿来见胡亥。三人经过一番密谋,决定由李斯出面,装着受秦始皇遗诏,立胡亥为太子。同时又伪造了秦始皇给扶苏的诏书,诏书中说:“朕巡行天下,祷祀名山诸神以延寿命。扶苏与蒙恬率军队数十万屯边,已有十几年了,损兵折将,无尺寸之功。扶苏多次上书诽谤我所作所为,又以不能回京为太子,怨恨于我。扶苏作人子不孝,现赐剑命其自尽!将军蒙恬与扶苏同谋,为大臣不忠,亦赐死,兵权交副将王离。”伪诏写好后,盖上玉玺,由胡亥找了个心腹作使者,给扶苏和蒙恬送去。

赵高等做贼心虚,不敢直接回咸阳,就向北饶了一个大圈,以便拖延时间,等待扶苏那儿的消息。

时值盛夏,气候炎热。秦始皇的尸体早已腐烂,辒凉车中散发出阵阵臭气。赵高为掩人耳目,矫诏命人买来大量咸鱼,令百官车上各载一石。大家虽然不明白是何用意,但谁也不敢多问。整个车队到处都是咸鱼的腥臭味,也就把尸体的臭味掩盖过去了。

不久,胡亥派出的使者到了上郡,把伪诏交给了扶苏和蒙恬。扶苏是个孝子,向来不敢违抗秦始皇的命令。如今看了“诏书”,他不由得痛哭一阵,便要自杀。蒙恬劝道“皇上在外巡游,未立太子。他交给我三十万人马守边,又委派公子来监督,这是天下重任,不得皇上重用,怎肯相授?如今只凭一个使节到此,便要自杀,怎知他没有诈谋?依我看,不如再派人向皇上申诉一番,如果属实,然后再死也不晚!”

扶苏为人老实,听了蒙恬的话,摇了摇头,流着眼泪说:“父要子死,子不得不死。用不着再申诉了。”说完,便拔剑自杀了。蒙恬毕竟老练,不愿意这样糊里糊涂自杀。他把兵符交给副将王离,让使者押着自己,去往阳周(今陕西张县西北)狱中,等待处理。

使者还报。胡亥等听说扶苏已死,不觉大喜。一行人昼夜兼程,终于回到咸阳。他们公布了秦始皇死亡的消息,给他发丧出殡。赵高拥立有功,秦二世以他为郎中令,总管宫廷大小门户。李斯仍旧作丞相。

相关参考

乾隆当着全天下打老爸雍正的脸,不但违背先帝遗嘱甚至还篡改遗诏

「”百善孝为先”,作为中国传统美德之首,连最尊贵的皇帝在「”孝道”这个问题上也战战兢兢,不敢越雷池一步,生怕扣上了不孝的帽子被天下人给喷死。就比如说康熙定下「”永不加赋”的指示,后世皇帝就算是穷得要上

赵高为何篡改遗诏,全家被处宫刑能不恨吗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攻灭六国,统一天下,建立了大秦王朝。他苦心经营自己的帝国,梦想子孙永远君临天下,“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然而,“祖龙空作万年图”,秦始皇刚刚闭上眼睛,他的爱子宠臣就公然篡改他...

逆取天下,大肆杀戮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沙丘病故。按照秦始皇的遗嘱,当由长子扶苏继位。但中车府令赵高出于个人私欲,伙同丞相李斯篡改遗诏,发动宫廷政变,杀死了长子扶苏,秦始皇的小儿子胡亥继位。这就是秦王朝的第二位皇

国亡史作:清朝篡改明史,历史真相却藏于日本

国亡史作,一个旧王朝的灭亡,一个新王朝建立,后朝必将为前朝编修国史。清朝入关之初,顺治二年(1645年)五月,世祖福临即下令开设明史馆,编纂《明史》,但遗憾的是,这次统编纂却变了味道。中国历史上的史官

秦始皇遗诏内容是什么?暴秦始皇遗诏被篡改内情

秦始皇在巡游天下的归途总突然染病,托人卜卦说是北方有山鬼作祟。派心腹大臣蒙毅祭祀祈求消灾出除病。然而车驾到沙丘平台时,病情急剧恶化。在这种情况下,秦始皇不得不在病榻前口授遗诏,安排后事。始皇帝临终之前

清朝重臣曾国藩为何篡改洪秀全的死因

过去许多关于太平天国史的论著,都说洪秀全是在清军逼紧时服毒自杀的,现在不少太平天国的论著则说洪秀全是病死的,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洪秀全之死,由于原始材料记载不一,加上曾国藩篡改史料,以假乱真,因此分歧...

清朝重臣曾国藩为何篡改洪秀全的死因

过去许多关于太平天国史的论著,都说洪秀全是在清军逼紧时服毒自杀的,现在不少太平天国的论著则说洪秀全是病死的,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洪秀全之死,由于原始材料记载不一,加上曾国藩篡改史料,以假乱真,因此分歧...

他的遗嘱为何被传为美谈

 在战争年代涌出天数名将,同样也有不高风亮节的,比如今天给大家介绍一位开国将军——资凤。一个位很不显眼的名字,可能很多人都没听说过,但是他去世后做的事情,可谓千古流芳,直到现依然传为美谈。>

秦始皇的遗诏真被赵高篡改了吗

所谓遗诏,就是先帝的临终之言。留言人已经死去,死无对证。接受遗诏的人,往往是深深卷入政治旋涡中心的枢要人物,当然会根据自己的利益处置先帝遗留的种种问题。那么,这些人将如何处理遗诏问题呢?从历代的事例来

篡改遗照又逼死兄长的无能皇帝

秦二世胡亥(公元前230年-公元前207年),秦始皇第十八子,扶苏之弟,秦朝的第二任皇帝,公元前210年—公元前207年在位。自幼从中车府令赵高学习狱法。秦始皇出游南方,病死沙丘宫平台,秘不发丧,在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