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之际贵族的没落
Posted 项羽
篇首语:生命之灯因热情而点燃,生命之舟因拼搏而前行。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秦汉之际贵族的没落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2、我国最失落的985大学建校超过百年曾经辉煌一时如今成没落贵族
秦汉之际贵族的没落
十几年前,也就是我高考刚刚结束,还未进入大学校门的那个暑假。一天,和一位当时颇有名气的学者闲聊。他知道我喜欢历史、读过几本史书,高考报志愿,全部填报了历史系,便高看我一眼,问起我心中最喜欢哪位历史人物。我考虑片刻,答道:“项羽”。理由很简单,项羽是少年英雄,24岁出道,驰骋天下,未尝一败。 人总是缺什么就想什么,想什么就喜欢什么。我从小体弱,常受人欺负,内心里对冷兵器时代的战场便有一种天生的渴望。这一点至今未未变。前些日子,看电影《天国王朝》中,当身染麻风病的鲍德温国王对他的妹妹感慨地说:“你还记得么?那一年,我16岁的那一年打败了萨拉丁。那一天,我身穿银色的盔甲,骑在白色的骏马上……”顿时,我的泪如泉涌,正在晾衣服的妻子跑来问我,我说:“我一生都不会再有机会骑在马上,手持宝剑,为点儿值得的东西而战了,我能不悲从中来么?”直到此刻,我依然羡慕项羽的人生,可惜自刎乌江时,他30岁刚出头,而我已近30岁了。 十一年前,我可没有现在这样多愁善感,我只说“因为项羽是一个凭一己之力,颠覆了一个帝国的英雄,无论最终的成败,他在我心里都是第一号人物,何况还有虞姬”,年长我20多岁的学者笑道:“我最喜欢的人正好与你最喜欢的人在同一个时代,还是棋逢对手。”这个人就是张良。 张良这个人可是牛逼大了,他是恐怖袭击的祖师爷;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真正意义上的帝王师;最强的是他还间接创立了一门宗教流传至今。先说恐怖袭击,张良与本拉登真有一比,两人都是大贵族出身、都是家财万贯、都生于弱国、都散尽家财、都策划了震惊世界的恐怖袭击。在大历史的眼光中“博浪沙”与“911”的影响力也不分伯仲。 当罗马人还在与迦太基人血战到底的时候,秦始皇已经扫灭六国,统治世界。作为一个世界的君王,嬴政登上泰山之巅时,生活在黄河、长江流域的人们有理由相信“历史的终结”,这时候张良出现了,他用“博浪沙”恐怖袭击告诉世人,历史没有终结。 试想秦始皇巡游东方的排场:那是一座移动的鸟巢,也是一次漫长的国庆大阅兵,他展现着秦帝国的综合国力,告诉世人帝国的威严。就在这威严之下,张良还是成功的击中了皇帝的副车,全身而退。自此,爆得大名。 十年之后,当帝国彻底动摇之时,张良又回到了历史舞台的中心,他辅佐了一位君王,成就了一个前后400年的王朝。我曾经戏言:“将来有一天天下大乱,能一统寰宇的很可能是一个城管”,刘邦就是一个城管。汉初布衣将相们,按今天的话说,不是科级干部就是开饭馆、酒吧或者网吧台球厅的混混。只有张良出身高贵。所以,每当刘邦着急着慌,说出那句经典的“如之奈何?”时,张良总是能拨开云雾,一语中的。在刘邦夺取中原的过程中,张良担当了“帝王师”的角色,并且没出什么闪失。两个人配合默契,关键时刻,只要在案下轻踩一脚,刘邦便能立即领悟,改口骂道:“大丈夫既定诸侯,就要做个真王,何必要做假王”。能遇到这么配合的老板,张良很幸运。 在秦汉之际,贵族政治尚未衰败的时代,出生于显赫世家的张良能选择刘邦,简直太了不起了。我心里总犯疑,他是如何能忍耐那些没什么文化、说话五大三粗的同僚?刺秦之后隐姓埋名十年的张良,活在民间、认识民间、理解民间。我想他最终是看明白、想明白了,所以才会选择刘邦这个混混。 到汉朝初建,张良便托辞多病,闭门不出,逐步从“帝者师”退居“帝者宾”,但仍然拥有客观的政治影响力,“商山四皓”的精巧策划,足见其洞若观火。晚年张良退出政治舞台,修仙得道去了,留下的蛛丝马迹足够把自己的传奇延续到人类历史真正的终结时刻。 十一年前的那个晚上,没有时间谈这么多故事。那位当过政治局委员的秘书,40不到就官至正局级的著名学者也不会和我这个高中生推心置腹,不过恰好我最爱的项羽和他欣赏的张良博弈过,便多说了几句:“张良,这个人少年时策划暗杀秦始皇爆得大名,中年时候当了帝王师,晚年全身而退,还创立了一门宗教,起码是成了一门宗教的一代宗师吧。他的人生基本上完成了一个知识分子所有的期望”,果然是缺什么就想什么,想什么就喜欢什么。十一年过去了,我还会为自己不能横刀立马而流泪,而他是否会为自己始终未能更进一步进入权力核心,徘徊于正局与副部之间而沮丧? 项羽和张良都是六国贵族中的佼佼者,项羽为了他的阶级分封了十八路诸侯,埋下了他失败的种子。人不能和时代斗,军神也不成。 张良也是贵族,在楚汉之争最艰难的时刻,楚军兵围荥阳,双方久战不决。当时,张良不在,刘邦问群臣有何良策。谋士献计:“复立六国之后,六国君臣、百姓必皆感戴陛下之德,德义已行,陛下便能南向称霸。”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好在张良及时回来阻止了这个自毁长城的计划。昔日张良一心“复韩”也曾请立韩王,如今却谏阻分封。这个转变对于张良来说,就是“背叛自己的阶级”,托克维尔说过,这样就会死的很惨。 历史告诉我们,死的很惨的是项羽,而不是张良。贵族失去了时代的眷顾,只剩下历史包袱加自鸣得意的时候,就已经“输在起跑线上”了,项羽和他的八千江东子弟、田横和他的五百壮士,只有死路一条。我国最失落的985大学建校超过百年曾经辉煌一时如今成没落贵族
说起985高校绝对是当下顶尖院校的代表,而且每年高考的时候能够考入985的人数在各省也是寥寥无几,很多时候不及3%的参考人数,若是你身边有人考上了985那简直就是遇到了一位真学霸。 而之所以985高校如此的被看重,主要是因为从进入到04年以后,国家和教育部没有再增加985院校的名单,而且维持在了稳定的39所,和211院校不同的是,985高校全部为重点高校,主要的原因在于它们要么为领域内的顶尖名校要么为综合实力很强的重点大学。 说起山东大学是我国的一个老牌重点高校,山东大学始建于1901年也是我国建校历史最悠久的大学之一,山东大学从创办至今就一直久负盛名而且山东大学很早就被定格为了综合性大学。 而山东大学后来历经了多个阶段以后在进入新千年以后合并了山东医科大学和山东工业大学两所名校后实力得到大大提升,甚至如今办学不仅在济南有校区在青岛也有校区。 如今的山东大学有8个校区,占地近万亩,同时本硕博等在校生高达6万人,而山东大学其实历史上有着”山川吉「 ”的说法。曾经一直是全国前15的名校和四川大学吉林大学的实力相当,但是现在的山东大学却远不及四川大学和吉林大学的实力。 而且山东大学虽然规模很大,但是从第四届学科评估中可以看到山东大学的A类学科并不明显,在985中处在中等水平,1个A+,2个A,5个A-,8个学科A+与山东大学如今的高校体量不太相符。 山东大学的一路下滑也是让人很难接受和感到惋惜的,不少人认为山东大学在院校合并中其实并没有占到便宜,特别是合并了山东医科大学和山东工业大学后,不仅没有使山东大学的综合竞争力得到提升反而出现了下滑的现象。 不少人认为这和山东大学的内部管理有着很大的关系,加上山大在合并院校的时候因为没有消化好的原因,使得山东大学形成了今天的格局。 虽然如此, 但山东大学依然是985中的不错院校,印证了那句「 ”瘦死的骆驼比马大”的谚语,同时也希望山大可以早日从颓势中走出重拾往日的辉煌。相关参考
我国最失落的985大学建校超过百年曾经辉煌一时如今成没落贵族
说起985高校绝对是当下顶尖院校的代表,而且每年高考的时候能够考入985的人数在各省也是寥寥无几,很多时候不及3%的参考人数,若是你身边有人考上了985那简直就是遇到了一位真学霸。而之所以985高校如
秦汉之际,冒顿(莫独)单于统一匈奴各部,势力强盛,统治了大漠南北的广大地区。汉初,匈奴贵族经常率领骑兵南下,掠夺北部边郡的人口、牲畜和财物。公元前201年,冒顿单于发兵围攻马邑(今山西朔县),第二
白起是秦国的名将,他出生于秦国没落的贵族,商鞅变法之后,贵族无功不受禄,因为这对那些一直以来被国家赡养着的贵族们,造成了极大的冲击,他作为没落的世家子弟,也必须和普通人一样在战场上杀敌立功才能在军队中
春秋时代的贵族应当如何定义?孔子是否可算是当时的贵族阶层?春秋时代的「士」,是否可视为贵族?孔子的家庭出身问题,是孔子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传统上,人们一致认为孔子出身于“没落贵族”,但近年也有人提出
李密身世贵族家庭,其曾祖父李弼与李渊的祖父李虎都是西魏“八柱国”之一。在北周时期,李密的祖父李曜官拜邢国公,李渊父亲李官拜唐国公,两家地位可谓是势均力敌。然而,到了隋朝,李密家景趋于没落,与李渊家眷差
李密身世贵族家庭,其曾祖父李弼与李渊的祖父李虎都是西魏“八柱国”之一。在北周时期,李密的祖父李曜官拜邢国公,李渊父亲李官拜唐国公,两家地位可谓是势均力敌。然而,到了隋朝,李密家景趋于没落,与李渊家眷差
秦汉一体,可以解释为:秦朝是汉朝的楼盘,汉朝是秦朝的楼宇。秦朝社会是战国中期秦国的卫国人公孙鞅志在天下而建立的小农户(两个男劳力以内的农业家庭),以什伍邻居制度(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编在一起,相互监...
西楚霸王项羽 这个在历史上与刘邦争夺天下的西楚霸王,说起来,在两者之中,我更为喜欢的是他。 先说说项羽的幼年。身为楚国的没落贵族,背负着复国报仇的使命,年幼便过着流离失所的日子,这也造就了他内心深
西汉时期乌桓(右上)乌桓,亦作“乌丸”、“古丸”、“乌延”,为东胡系统的古代民族之一。语言与鲜卑相同,属东胡语言的分支,无文字,刻木为信。东胡盛时,与鲜卑同为其重要成员。秦汉之际,活动于饶乐水一带。东
蓝妮,出生于没落贵族世家;经历了两次失败的婚姻;遭遇了参选副总理的不白之冤……但这一切没有击垮这位稀世奇女的坚强内心,在事业上,她几番重整旗鼓,不断创造着属于她自己的传奇。 “苗王公主” 1912